陳釵英,陳巧玲,吳清華,盧神雷,林 菁 (福建省立醫(yī)院重癥醫(yī)學三科,福建 福州 350001)
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獲得性衰弱(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是ICU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ICUAW的發(fā)病率為25%~85%,出院后仍有36%的高發(fā)病率[1]。ICUAW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四肢癱瘓或輕癱、肌萎縮、反射減弱等,這不僅可以延長患者的通氣和臥床時間,對患者的病情恢復造成負面影響,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2]。目前此疾病尚未出現(xiàn)良好的治療方法,故對其的預防尤為重要。早期漸進性運動訓練在近年來被提出并運用到臨床可以達到增強肌力、防止肌肉萎縮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減少降低氧化應激和炎性反應對機體的損傷[3]。本研究選取部分ICU患者分析早期漸進性運動訓練對肌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入住我院ICU患者120例,其中2017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對照組,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觀察組。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標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4]:①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在24~72 h范圍內(nèi);②巴氏評分(BI)≥70分;③血流動力學相對穩(wěn)定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明確周圍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腦干或雙側大腦半球病變;②急性心肌梗死、顱內(nèi)壓增高、腦梗死早期、骨盆骨折、高位截癱、肢體殘疾;③接受重要的侵入性治療。對照組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22~79歲,平均(63.37±5.83)歲;重癥肺炎11例,肺癌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例,心力衰竭6例,腹部手術9例;機械通氣34例(22例氣管插管,12例氣管切開)。觀察組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0~76歲,平均(62.27±6.17)歲;重癥肺炎9例,肺癌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4例,心力衰竭8例,腹部手術5例;機械通氣29例(18例氣管插管,11例氣管切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方法:給予常規(guī)的對癥治療、營養(yǎng)支持以及常規(guī)ICU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定期檢查患者身體上的各個管道,每2小時對患者進行翻身拍背等。
觀察組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早期漸進性運動訓練。內(nèi)容如下:①通過與患者溝通或簡單的檢查了解患者的病情、精神狀態(tài)以及肌力等情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資料,制定針對性的漸進性運動訓練方案。②意識模糊或反射減弱的患者在其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時,醫(yī)護人員應幫助患者的四肢進行被動地運動,對上下肢依次進行訓練,2次/d,10次/每個部位。在患者平臥于病床上時,護理人員應幫助及指導患者保持合理的肢體功能體位,同時每隔2 h幫助患者進行1次翻身,以防止患者的肢體受壓。③意識清晰患者可由醫(yī)護人員先指導其進行訓練,再進行患者獨立訓練?;颊吣褪芑A階段的運動訓練后,視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病情發(fā)展對其進行個性化的進階運動訓練。④病情進入康復期,患者可進行床下訓練,以患者的個體狀態(tài)制定運動方案,運動量應由少到多;此外還應指導患者練習行走之前的步態(tài)訓練,患者可完全獨立行走時指導結束。早期漸進性運動訓練應運用于患者的整個住院時間內(nèi),待患者日?;顒幽芰γ黠@恢復時停止訓練。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對有合并癥患者有針對性治療和訓練。
1.3評價標準: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肌力變化:分別在護理前和護理3 d后采用英國醫(yī)學研究委員會(MRC)肌力測定法[5]將患者肌力狀況分為6個級別(0~5級),其中0級為零、1級為微弱、2級為差、3級為穩(wěn)定、4級為良好、5級為正常。同時也可比較兩組患者出ICU時獲得性衰弱的發(fā)生情況,若患者ICU時期MRIscore評分≤48分時即可證明患者為ICU獲得性衰弱。②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分別在護理前和護理3 d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分,評分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數(shù)評定指標表(MBI)[6],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肌力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MRI-score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MRI-score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肌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ICU病房可極大地降低急重病患者的死亡率,但與此同時發(fā)生ICUAW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對患者有極大的負面影響。ICU患者因其治療和病情需長期臥床、鎮(zhèn)痛鎮(zhèn)靜以及約束制約等,有研究[7]表明完全性臥床7 d后可致體位性肌肉強度下降10%,故長期臥床對患者的肌力有極大的負面影響。鎮(zhèn)痛藥使用時間越長肌肉的衰竭速度越快,而恢復的時間越長[8]。而部分患者需使用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則會對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一定的影響,進而降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肌肉的控制。此外,患者進行長期機械通氣,其呼吸肌、肢體肌肉也易因此發(fā)生萎縮,導致肌力下降,出現(xiàn)免疫屏障損傷,易發(fā)生壓瘡、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9]。
早期漸進性運動訓練是在患者癥狀較輕或無癥狀時進行的一種干預護理,這種方式可被動或主動進行,可以緩解患者肌肉萎縮程度或降低肌肉萎縮的發(fā)生率,對患者病情的好轉均有積極意義。早期漸進性運動訓練根據(jù)患者不同狀態(tài)(意識模糊階段、意識清醒階段以及康復階段)分別制定不同的運動干預方法,為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對促進各患者的康復有極大的幫助。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訓練后觀察組患者的MRI-score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評分(P<0.05),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評分(P<0.05),這表明進行早期漸進性運動干預可提高患者的肌力和生活質量,對患者的康復和預后有極大地幫助。
綜上所述,進行早期漸進性的運動訓練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肌力和生活質量,降低ICU肌無力的發(fā)生,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