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狹頌(二)"/>
滕西奇
〔15〕粟麥五錢:指糧食價廉。
〔16〕阻峻:險峻。
〔17〕緣崖俾閣:崖壁上閣道密集。俾(bǐ):同“比”,比次,密列。閣:閣道。
〔18〕〔厄〕笮促迫:兩邊山勢高峻,中間狹窄。笮(zé):狹窄,后作“窄”。促迫:狹隘。
〔19〕財容車騎:窄得剛好容下車馬。財:同“才”。
〔20〕〔隕〕隧:墜落。隧:墜。
〔21〕創(chuàng)楚:悲傷痛苦。創(chuàng):通“愴”。
〔22〕惴惴其栗:恐懼。栗:因害怕而發(fā)抖。
〔23〕君踐其險,若涉淵冰:李翕親臨西狹險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4〕如集于木,如臨于谷:如鳥落在樹梢上,像人臨近深谷一樣。
〔25〕斯其殆哉:西狹的危險就是這樣?。?/p>
〔26〕設(shè)備:設(shè)置以備應(yīng)用。
〔27〕今不圖之:如今不計劃去做。
〔28〕為患無已:為患無窮。已:停止。
〔29〕〔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審:〔敕〕:敕令,命令。衡官:衡官掾,官名,漢置,為郡國屬吏,掌管山林和開山修路等。有秩:秦漢鄉(xiāng)官名,五千人設(shè)有秩。掾:副官,佐吏之稱。仇審:字孔信,衡官佐吏。
〔30〕因常繇道徒:依靠應(yīng)服徭役的民工和修路的徒隸。常繇:按常規(guī)應(yīng)服徭役。繇:徭。
〔33〕減高就埤:去高填低。埤增加。
〔34〕平夷正曲:從文意看,“平夷”似為鑿去山崖橫向突出的部分。
〔35〕柙致土石:裝匣搬運土石。柙(xiá):通“匣”,用匣裝盛,名詞動用。
〔36〕可以夜涉:晚上可通過。涉:行,通過。
〔37〕無雍:沒有阻塞。雍:即“壅”,阻塞。
〔38〕〔歡〕〔踴〕:歡喜踴躍。
〔39〕乃刊斯石:于是鐫刻此石。
〔40〕曰:漢碑在敘事之后,常以詩文的形式加以總結(jié)性的贊揚,以關(guān)合全篇,卒章點題。如《乙瑛碑》冠以“贊曰”,《石門頌》冠以“辭曰”,《禮器碑》冠以“文曰”。
〔41〕赫赫明后:光彩顯耀的明君。赫赫:顯耀的樣子。明后:明君,指李翕。
〔42〕柔嘉惟則:溫和善良能合法則。
〔43〕克長克君:能教誨,能獎懲。長:教誨不倦的師長。君:賞罰必信的君子。
〔44〕牧守三國:指三任太守,與上文“三剖符守”意同。牧守:州官稱牧,郡官稱守。
〔45〕懿德:美德。
〔46〕〔豐〕稔:豐收。稔:莊稼成熟。
〔47〕貨〔殖〕:居積財貨,經(jīng)營生利。
〔48〕賓服:服從。
〔50〕繼禹之跡;繼承夏禹之蹤跡。
〔51〕亦世賴福:百姓世代賴以其福。亦:奕,世世代代。
〔52〕建寧……壬寅造:至此《西狹頌》正文共383字。拓本“造”字下面“時府”二字,應(yīng)接下文題名部分。
〔53〕時府丞右扶風陳倉呂國:時任府丞右扶風郡陳倉縣人呂國。時府:此二字在“壬寅造”之下,從文意上看,“時府”二字應(yīng)位于正文之后題名部分的開頭。右扶風:漢代郡名,今陜西長安以西。陳倉: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陳倉,今陜西寶雞境內(nèi),秦置縣,漢因之。
〔54〕下辨:漢代屬武都郡,今甘肅成縣西。
〔55〕從事:漢制,州刺史之佐吏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均稱為從事史。
〔56〕主簿: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鑒之佐吏。
〔57〕上祿:漢屬武都郡,今甘肅成縣附近。
〔58〕五官掾:郡守自選屬吏,掌春秋祭祀,功位與功曹史相當。
〔59〕功曹:功曹史,掌管考查,記查功勞。
〔60〕從史位下辨仇靖:從史位,指官府無具體職責的閑散吏員,地位相當于史,是對知名人士的一種優(yōu)禮。仇靖:字漢德,為《西狹頌》的書寫者,漢碑中留下書寫者姓名的實屬罕見。
〔61〕汁邡:即什邡,今四川廣漢之南。
〔62〕安定朝那:安定郡朝那縣。安定:東漢郡名,漢元鼎三年設(shè),在今甘肅省。朝那:東漢縣名,在今寧夏彭陽。
【譯文】
東漢武都郡太守李翕,字伯都,漢陽郡阿陽縣人,天資聰慧靈敏,篤好《詩》《禮》。享受朝廷豐厚利祿,受祖上蔭庇,做郎官府吏。年輕時任宮中警衛(wèi),成年后為掌管訴訟官員,有子奇治理阿縣、子產(chǎn)治理鄭國一樣的政績。因此,三次拜官太守。招致黃龍、嘉禾、木連理、甘露,是其祥瑞的象征。他順應(yīng)先王之道,以博愛德義教民,不用殘酷的政令,使百姓明辨好惡,境內(nèi)大治。府衙肅靜,舉止謙謹持重。任職督郵,足不出衙,政通令行。無以多欺少,以智詐愚的現(xiàn)象。郡屬各縣推行教化,很少有審訊案件。用兵塞外,俘獲降羌二千余人。連年五谷豐登,積糧滿倉。民有儲存,糧價低廉。
武都郡天井山的西狹中道路危難險峻,崖壁上棧道密布。兩邊山勢對峙,高聳入云,下有不測之流,道路狹窄,剛能容下車馬,行進困難,停留不得,常有墜落澗底的危險,行者悲恐,膽戰(zhàn)心驚。
李翕親臨西狹險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感嘆說:“《詩經(jīng)》上所說的‘如集于木’‘如臨于谷’的危險,西狹就是如此?。〈说入U境,就應(yīng)防備,如今不設(shè)法治理,為患無窮?!蹦嗣夤儆兄壤铊?、副官仇審,帶領(lǐng)服徭役的民工和修路的徒隸,沿著山道放火燒石,使之炸裂,便于開鑿。削除高嶺,去高填低,鑿去橫凸山崖,去彎就直,搬土運石,使道路堅固寬闊,可以晚行。從此四出無阻礙,行人莫不歡欣踴躍。百姓贊揚其德澤恩惠猶如清風一樣和美。于是,鐫刻此石。
贊曰:光彩顯赫的明君,柔和美善王道秉承。誨人不倦獎懲并行,三刻符守千古彪炳。三郡滿布清平景象,歌詠美德百姓崇敬。交易盈余商貿(mào)繁榮,天降祥瑞五谷豐登。施政恩威并舉,遠方異人也歸服順應(yīng)。河道疏通山路鑿平,路途晝夜安寧。繼承大禹光輝蹤跡,百姓世代穆若清風。
東漢靈帝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題刻。
(以下為題名)
時任府丞,右扶風郡陳倉縣人呂國,字文寶。門下掾,下辨縣人李虔,字子行。前從事議曹掾,下辨縣人李旻,字仲齊。前從事主簿,下辨縣人李遂,字子華。前從事主簿,上祿縣人石祥,字元琪。五官掾,上祿縣人張亢,字惠叔。前從事功曹,下辨縣人姜納,字元嗣。前從事尉曹史,武都郡人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縣人李瑾,字瑋甫。從史位,下辨縣人仇靖,字漢德,書文。下辨道長,廣漢郡什邡縣人任詩,字幼起。下辨縣丞,安定郡朝那縣人皇甫彥,字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