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恩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清·石濤
臨摹是學習中國山水畫的方法之一,國畫名家也都是從臨摹開始入手的。古人講“臨畫不如讀畫”“臨摹只能掌握表面的筆墨效果,讀畫乃真研究作品的含義、通體構圖處理手法”等等。初學者應一步步走,不能過急,首先要掌握筆墨基本功,進一步到生活中體驗,總結前人和他人經(jīng)驗,逐步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對于初學者來說,臨畫、讀畫有同等的重要性。要雙管齊下,眼睛提高了,手才能提高,在不斷實踐中,筆墨技巧也就會如水漲船高,逐步上升。
選擇臨本,是第一要事。古人說:“法乎其上,僅得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就山水畫而言,應當選擇那些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經(jīng)典作品,這一類畫格調高雅、技藝純熟,臨起來很見功力,利于提高,也易于使學畫人體會到傳統(tǒng)山水畫中較深的藝術內涵。因此,眼光不妨放高一些,選取最好的范本,反復臨摹。
傳統(tǒng)山水畫的成熟期是在五代,到了兩宋達到巔峰,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無論是藝術性還是表現(xiàn)手法,都趨于完美。如北宋李成、范寬的山水畫,點畫清晰、層次豐富、意境高遠;南宋李唐的山水畫,用筆雄渾蒼勁,干濕結合,意境豪縱清曠;還有劉松年、馬遠、夏圭等人的山水作品,不僅冠絕當時,而且對后世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到元、明、清及現(xiàn)代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山水畫家及作品,都是我們臨摹的極好范本。
選畫的標準,還需因人而異。對于初學者而言,可以選取一些構圖不太復雜、層次比較分明、樹木及山石結構明顯、筆墨關系清楚的山水畫作品臨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便能較快地掌握山水畫的基本造型規(guī)律,增強學好山水畫的信心。對于那些有一定的筆墨基礎或者以研究為目的的人,就更需要有所側重了。首先要找到有關資料,對作品的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及藝術特色仔細研究,做到下筆有數(shù),然后再“泛濫諸家,以資我用”。
選畫的過程是整個臨摹的開始,它決定了臨摹效果的好壞,甚至影響到學畫者今后的藝術方向和品位,切不可草率行事。低水平或平庸的作品千萬不能去臨,否則容易步入歧途。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幅畫可臨某一局部,如遇到難度大的地方,可反復畫十幾遍、幾十遍乃至百遍,直至熟練掌握為止。在臨一幅完整的作品時,不但要研究其筆墨技法,還要從中學習藝術處理手段。通幅構圖要求部位準確,不能信筆涂抹,力爭用解剖麻雀的辦法,來研究一張畫。掌握技法,務使弄通,不可丟掉這張,又臨那張,這山望著那山高。學習態(tài)度應踏踏實實,知難而進。
臨本選好后,再靜下心來讀畫。陸儼少先生特別強調讀畫的重要性,他經(jīng)常對學生說:“畫讀得多了,胸中有數(shù)十幅好畫,默記下來,眼睛一閉,如在目前。時時存想,加以訓練,不愁沒有傳統(tǒng),再來推陳出新,取法大自然,一定可以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時代的新面貌來?!彼J為,與其馬馬虎虎地摹,還不如認真地“讀”效果來得好。
讀畫是學習傳統(tǒng)或他人的一種方法。通過對名畫的賞析,研究它的筆墨結構、表現(xiàn)技巧及藝術思想性,從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作為自己臨摹、寫生及至創(chuàng)作的借鑒。研究臨本,要一部分一部分研究,找出作品表現(xiàn)手法的規(guī)律來。邊琢磨邊臨摹,切不可急于求成。飯要一口口吃,畫要一筆筆地畫。臨畫不要求每筆都和臨本一樣,即使是工細作品也會出偶然的效果。只要懂得用筆方法,能夠自如地塑造形象,就算達到了臨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