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盛,顏婉茹,陳春亮,李掌印,李亞男,何新超
(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秸稈是我國東北地區(qū)農(nóng)田中隨處可見的廢棄物,據(jù)有關(guān)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我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84億t,2018年秸稈理論資源量預計達8.86億t左右。黑、吉、遼三省作為我國糧食主產(chǎn)地年秸稈資源量較大,而常見的露天焚燒等原始處理方法不但造成資源浪費,更會引發(fā)空氣污染、火災等嚴重后果。秸稈堆腐還田技術(shù)在我國南方等地早有應用,但由于東北地區(qū)冬季寒冷,此項技術(shù)一直無法開展[1]。
本研究以農(nóng)田廢棄的秸稈為主要原料,進行了低溫環(huán)境下秸稈降解菌的篩選與特性研究,以期為低溫下農(nóng)田廢棄物的有效治理提供幫助。
1.1.1 菌落及樣品來源 取樣地址位于哈爾濱市平房區(qū)某玉米農(nóng)田,室外平均溫度為10℃,取玉米根部5~8cm處濕潤土壤1000g,經(jīng)浸泡、富集、篩選、馴化,得到所需的低溫纖維素降解菌,并對其肥力進行檢測。秸稈廢棄物樣品來源為玉米田收獲后殘余秸稈。
1.1.2 培養(yǎng)基 富集液體培養(yǎng)基:蛋白胨5g,K2HPO40.5g,Na2CO32.5g,MgSO4·7H2O 0.05g,F(xiàn)eSO4·7H2O 0.008g,MnSO40.025g,酵母膏 5g,定容至 500mL,調(diào)pH值為6.0;
初篩(剛果紅)培養(yǎng)基:CMC-Na 5g,(NH4)2SO40.5g,MgSO4·7H2O 0.125g,KH2PO20.25g,NaCl 0.125g,剛果紅 0.05g,瓊脂 5g,,定容至250mL,調(diào)pH 值為7.2;
復篩(濾紙條崩解)培養(yǎng)基:(NH4)2SO41g,Mg-SO4·7H2O 0.5g,KH2PO41g,酵母膏 0.1g,定容至1000mL;
羧甲基纖維素鈉培養(yǎng)基(g·L-1):CMC-Na 15g,NaCl 5g,KH2PO41g,MgSO40.2g,蛋白胨 10g,酵母粉 5g,瓊脂 18g,調(diào)pH 值為 7.2;
LB固體培養(yǎng)基:蛋白胨10g,酵母5g,NaCl 10g,pH值為7.0,定容至1L,再加入15g瓊脂。
淀粉培養(yǎng)基:可溶性淀粉2g,蛋白胨10g,牛肉膏 5g,NaCl 5g,瓊脂 20g,定容至 1L。
1.1.3 試劑
0.1 mol·L-1HAc-NaAc緩沖溶液(pH 值為4.6):將 49.0mL 0.2mol·L-1NaAc 溶液和 51.0mL 0.2mol·L-1HAc溶液混合后定容至100mL。
3,5-二硝基水楊酸(DNS)試劑:稱取 6.3g 3,5-二硝基水楊酸用水溶解,加入21g NaOH,182g酒石酸鉀鈉,加水500mL,加熱溶解后再加入5.0g重蒸酚和5.0g NaNO2,攪拌溶解,冷卻,定容至1000mL,存于棕色瓶中,放置7d后使用。
葡萄糖標準溶液(1.0mg·mL-1):稱取 1.000g 葡萄糖(AR)(105℃干燥至恒重)用蒸餾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羧甲基纖維素溶液:稱2.0g CMC-Na溶于200mL蒸餾水中,加HAc緩沖溶液100mL,混合均勻后存于冰箱內(nèi)備用,配后隔天使用。
HAc-NaAc 緩沖溶液:將 49.0mL 0.2mol·L-1醋酸鈉溶液和51.0mL 0.2mol·L-1醋酸溶液混合后定容至1L。
1.2.1 秸稈降解菌的篩選馴化 將所取土樣均分成4份,每份各60g于1000mL燒杯中加入蒸餾水,NaCl 1g,牛肉膏1g,蛋白胨2g于20℃下培養(yǎng)1d。取出后曝氣30min,同樣溫度培養(yǎng)1d。加入富集培養(yǎng)基90mL,在15℃的溫度下培養(yǎng)2d,兩天后降溫至10℃,繼續(xù)培養(yǎng) 3d,再升溫 15、20℃各培養(yǎng) 2d,溫度升降反復循環(huán)2次,馴化期間保證富集培養(yǎng)基量不少于90mL。
采用稀釋法將富集培養(yǎng)液接種于CMC培養(yǎng)基平板上,每個梯度設(shè)置3個平等樣,放入10℃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并記錄各平板菌株生長狀況,反復使用平板劃線法分離純化后,從中篩選出長勢較好的39株纖維素降解菌。
1.2.2 剛果紅初篩 將分離純化后的每個菌株接種于剛果紅培養(yǎng)基平板,培養(yǎng)3d。測量各菌株菌落直徑(d)及其產(chǎn)生的透明圈直徑(D)大小,以D/d值作為判斷依據(jù),進行初篩,留下D/d值較大菌株進一步研究[1]。最終選擇7株菌進行復篩及其他秸稈降解效果測定。
1.2.3 濾紙條復篩 將上述實驗中效果較好的7株菌株分別接種至加入新華濾紙條的崩解培養(yǎng)基中,以不接種菌只加濾紙條的崩解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15℃培養(yǎng)2周,觀察濾紙條的潰爛和崩解情況,根據(jù)濾紙條的降解重量來判斷菌株降解纖維素能力的強弱[2]。
1.2.4 秸稈降解效果測定 準確稱取質(zhì)量為10g的玉米秸稈,將其粉碎,向其中加入20mL無機鹽營養(yǎng)液,并攪拌均勻,將其平鋪于淺盤中,向其中接種0.3%的菌液48mL,蓋上濕布,恒溫20℃培養(yǎng)15d,期間保持蓋布濕潤。15d后將殘留物置于10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稱量其的質(zhì)量,按下面公式計算其秸稈降解率。
1.2.5 生化特性測定實驗
1.2.5.1 淀粉水解能力測定 在以2%可溶性淀粉為唯一碳源的淀粉培養(yǎng)基上分別接種7株菌株,置于15℃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2h。在平板上滴入碘液,根據(jù)水解圈的有無與大小,初篩淀粉酶產(chǎn)生菌。通過計算水解圈面積與接種菌落面積之比,判斷淀粉酶降解能力。
1.2.5.2 濾紙條酶活能力測定
(1)標準曲線繪制 取25mL具塞刻度試管6支,加入1.0mg·mL-1的葡萄糖標準溶液0.0、0.4、0.8、1.2、1.6、2.0mL,加蒸餾水 2.0、1.6、1.2、0.8、0.4、0.0mL,加DNS試劑1.5mL,混勻后在沸水浴中加熱5min,取出立即用冷水冷卻,定容至25mL,搖勻,測吸光度A,以吸光度為縱坐標,葡萄糖含量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2)待測酶液制備 將酶液倒入離心試管中,離心5min,用移液槍吸取1mL上清液移至比色管中。
(3)準備 待用濾紙放入干燥器中平衡24h;將平衡后的濾紙制成寬1cm、質(zhì)量為(50±5)mg的濾紙條,折成M備用。
(4)測定 取0.5mL稀釋酶液,加入HAc-NaAc緩沖溶液1mL。再加入折好濾紙于50℃保溫酶解反應1h。再加入DNS顯色劑3mL,放入沸水浴中10min,流水冷卻后,在540nm波長下測吸光度。同時用100℃煮沸10min后失活的酶液作對比,扣除本底值[3]。
1.2.5.3 CMC酶活能力測定
(1)標準曲線繪制 繪制方法如1.2.5.2(1)。
(2)待測酶液制備 制備方法如1.2.5.2(2)。
(3)測定 取1.5mL CMC-Na溶液與0.5mL適當稀釋的酶液于25mL試管中,40℃水浴保溫30min后即加1.5mL DNS顯色劑,沸水煮沸5min,取出即冷卻,定容至25mL,在540mm波長下測吸光度。
2.1.1 秸稈降解菌的初篩 經(jīng)過土壤富集及CMC培養(yǎng)基篩選后,篩選出7株降解纖維素的細菌,并將這些菌株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在CMC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見圖1。
圖1 在CMC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Fig.1 Olony morphology on CMC medium
在15℃下,剛果紅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48h后測定水解圈直徑和菌落直徑,照片見圖2,數(shù)據(jù)見表1。
圖2 在剛果紅培養(yǎng)基上的水解圈Fig.2 Hydrolysis circle on Congo red medium
表1 纖維素-剛果紅水解實驗Tab.1 Hydrolysis experiment of cellulose Congo red
由圖1,2可見,7株菌均能在剛果紅培養(yǎng)基中的進行水解,水解程度不同,水解圈大小不同,由水解圈的直徑與菌落的直徑的比值,可表明該菌株對纖維素降解能力的強弱。實驗表明,7株菌在低溫下都能利用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生長,其中1#的菌株產(chǎn)生的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的比值最大,顯示出其對纖維素降解效果最為明顯,其次為7#菌株。
2.1.2 秸稈降解菌的復篩 利用濾紙條崩解培養(yǎng)基在15℃下培養(yǎng)2周,觀察濾紙崩解情況,濾紙崩解實驗前后對比見圖3,并記錄濾紙前后重量。表2為濾紙條崩解實驗數(shù)據(jù)。
圖3 濾紙崩解實驗前后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filter paper disintegration experiments
表2 濾紙條崩解實驗Tab.2 Disintegration test of filter strip
結(jié)果顯示,濾紙崩解實驗2周后,各供試濾紙均有5%以上的失重率,其中5#和7#試樣菌株降解前后濾紙質(zhì)量變化最大,達到14%以上的失重率,其次是6#和3#試樣,失重率達10%以上。
以農(nóng)田秸稈粉碎物為樣品,進行秸稈低溫條件下降解實驗,來測定各菌株其對秸稈的降解能力。
表3 秸稈降解效果測定Tab.3 Determination of straw degradation effect
實驗結(jié)果顯示,各菌株在低溫條件下,對秸稈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反應15d后,7#菌和1#菌的降解率都在4%以上,其次是4#菌。
2.3.1 淀粉水解能力測定 淀粉有遇碘變藍的特性,在淀粉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中滴入碘液可使培養(yǎng)基變色。而具有淀粉降解能力的細菌在分解淀粉時會產(chǎn)生葡萄糖或者是麥芽糖,破壞掉淀粉的結(jié)構(gòu),形成水解圈,淀粉被水解,此時滴入碘液后則不變色。菌株對淀粉的分解能力越強,水解圈越大,所以可通過水解圈D與菌落直徑d的比值來確定細菌對淀粉的水解能力的大小。
表4 淀粉水解能力的測定結(jié)果Tab.4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starch hydrolysis ability
實驗表明,篩選出的7株菌對淀粉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其中7#菌的菌落的淀粉降解能力遠遠要大于其他菌落,其次是4#菌、1#菌和2#菌。
2.3.2 濾紙條酶活能力測定 分別對在15和30℃下培養(yǎng)的菌液進行濾紙條酶活測定,結(jié)果見表5。
表5 濾紙條酶活能力測定Tab.5 Determination of enzyme activity of filter paper
實驗表明,7株菌在15和30℃下,均具有濾紙酶活,且在15℃下酶的活性明顯高于30℃下酶的活性,顯示出良好的低溫特性。其中,1#菌、5#菌在15和30℃條件下酶的活性好于其它菌株,4#菌、7#菌在15℃時酶的活性也比較好。
2.3.3 CMC酶活能力測定 采用DNS法分別對在15和30℃下培養(yǎng)的7株菌液進行CMC酶活測定。
表6 CMC酶活測定Tab.6 CMC enzyme activity determination
測定結(jié)果表明,7株菌在15和30℃下,均有CMC酶活,且在15℃下酶的活性明顯高于30℃下酶的活性,顯示出良好的低溫特性。2#菌在15℃下對羧甲基纖維素的降解效果更為突出,為23U·mL-1,30℃最大值為 2#菌株的 0.13U·mL-1。
本研究根據(jù)東北地區(qū)春、秋、冬季節(jié)寒冷的特點,在低溫條件下,經(jīng)過馴化和富集,剛果紅培養(yǎng)基初步篩選得到低溫秸稈降解菌7株。利用濾紙條復篩,通過計算失重率得知5#和7#菌株降解纖維素能力最強。在秸稈降解效果測試實驗中,5#和7#菌株降解秸稈的效果相比之下也最為明顯。
對篩選出來的7株菌株進行了生化特性的測定。淀粉水解能力最強的是7#菌株,D/d為15,遠遠大于其他菌株。在濾紙條酶活和CMC酶活實驗中,7株菌在15℃下酶的活性明顯高于30℃下酶的活性,顯示了它們顯著的低溫菌的特性。
在實際的秸稈降解過程中,更多的是多種菌的協(xié)同作用,所以需要進一步進行混合菌群的實效研究,來提高秸稈類農(nóng)田廢棄物的降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