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輝
蔣威,生于1955年,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人。1979年研修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9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yè)?,F任故宮博物院中國畫法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后工作站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第八屆理事,中國畫學會創(chuàng)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全國藝術科學專家?guī)鞂<摇?/p>
2008年,蔣威先生為了直接汲取傳統(tǒng)繪畫的豐厚給養(yǎng),從內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奉調到故宮博物院。和大多數畫家一樣,他在青年時代受過正規(guī)的科班訓練,可以用六個字概括他四十年來的藝術道路:師古、守靜、創(chuàng)新。
凡師古者,終將要化為己有。
蔣威認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起步階段,首先要向古人學習,要繼承傳統(tǒng),才能創(chuàng)新。蔣威先生早年的求學經歷,相繼遇到祝大年等先生的教誨,他們的思想、藝術影響了蔣威日后走向追求裝飾性造型的繪畫道路,如他在1989年創(chuàng)作的《山色蒼茫》,是他這一段藝術道路的剪影。他在故宮博物院相繼擔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畫法研究所所長,給他堅守傳統(tǒng)藝術增強了無窮的底氣。他從每年多次舉辦的歷代書畫展覽里獲得了許多甘霖,故宮圖書館、資料室和工作室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沉下心來,以數十年之功做到“師古而不為所役,趨新而不絆其規(guī)”。他的山水畫學習就是從最初的臨摹古代名畫開始的,他曾苦心對臨五代荊浩的《匡廬圖》軸、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軸、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軸和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等,有許多古畫他是反復臨摹。在臨摹的過程中,蔣威的構圖能力、筆墨運用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在臨習傳統(tǒng)繪畫作品的過程中,他結合其他相關的學習和實踐,逐漸樹立起自我畫風。他的山水畫作品富有沉厚的古韻,這一切與他長期臨摹古畫有直接關系。
蔣威 五指攬勝 紙本設色 2018年
臨畫與讀書是相向而行的。蔣威苦讀了歷代畫論名篇不止百遍,避免自己深陷其技而不知其學。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帶著多位碩博士生,學生們都說他最強調的是讀書精神,要求學生們讀書要讀通、用透。他深刻理解李可染先生關于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以最大的力氣打進傳統(tǒng),再以最大的氣力打出傳統(tǒng),經過這個過程才能言山水畫創(chuàng)新。從表面上看,蔣威的山水畫非常傳統(tǒng),但是傳統(tǒng)的表象下,又彰顯出一種內在的新意。蔣威曾引用清朝唐岱《繪事發(fā)微》之句:“畫山水畫貴乎氣韻,氣韻者非云煙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彼羁痰馗形虻剑骸按苏Z乃真知灼見,氣韻不是一種實在的自然物象,而是充盈在自然物象中的精神氣質,更是流動于筆墨之間的生命情感。只有看山情滿于山,觀海意溢于海,情景交融,寫心中萬象,作品才能氣韻生動。多年來,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就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從對臨古畫再到意臨,是一個“化古”的過程,以蔣威的深刻體會,在意臨古畫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融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筆墨方法。臨摹是寫生的基礎,到自然中寫生,以自然為師,在自然的山水中充分吸收自然所給予的營養(yǎng),自然的變化永遠要比繪畫作品更加生動和感人。讓自己的情思融入自然的山川中,在自然山水中感悟生命的真諦,提升山水畫藝術品質。在自然的山水寫生中,蔣威一方面發(fā)揮出自己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另一方面抱著真誠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圖繪山川,抒情達意。如他在2004年連續(xù)創(chuàng)作的具有寫生特質的山水畫《煙雨奇觀》(2004)、《澳門媽祖廟》和《九峰攬勝》等,其構圖開合有致,取景深遠,景象厚密,山重水復,層巒疊嶂,遠取山水的壯觀氣勢,近繪自然之細微真實。以意寫形,情與景合,筆與意隨,得心應手,化景語為情語,充分把自己的主觀情思和山川的自然景象交融在一起,傳情達意。悠遠深邃的山水空間中承載著畫家對自然美好的熱愛和生命存在的哲思,把自然的真、人格的善、藝術的美濃縮于尺寸之間,使作品在冷靜中涌動著熱烈,在內斂中蘊含著張揚。
臨古,乃少壯之功,化古,乃一生之業(yè)。蔣威先生山水畫創(chuàng)作實踐理念是通達傳統(tǒng),承繼古法,化為己有,力求在富有古意的作品中傳達出一種“具古以化”的藝術品質。他的作品追求一種厚重、含蓄、博大的傳統(tǒng)山水精神,這種山水精神成就的是一種外在形式上的平靜、典雅和內在意蘊上的生動、飽滿。畫中的一石、一溪、一木、一葉都關我情,沉淀著畫家對于傳統(tǒng)和現代繪畫語言的徹悟理解,面對傳統(tǒng),要“化古為我”,面對時代,要“趨新求變”。
蔣威 斯洛文尼亞之光 紙本設色 2016年
蔣威 云泉村深 紙本設色 2016年
凡守靜者,志在千里。許多人評價蔣威的山水畫,說里面有一股沉靜、雅健的古典氣韻,有一種從容不迫的精神內斂和情感充實的藝術品質,這一點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山水畫境界。他力求在一種古意盎然的氣象中,抒寫對于自然山水和宇宙萬象的熾熱情懷,意在表達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命意境:我之山水之境乃心境,自然之象乃心象。在當下畫壇浮躁成風的氣候之下,他的作品無疑有著定海神針的作用。蔣威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心靜的畫家,他在平時總是默不作聲,靜靜地觀察周圍的美與丑,一旦動筆,則出神入化、點石成金。他最愛的就是諸葛亮在其《誡子書》中說的“治學之道,首在心靜,非心靜無以言學,非心靜無以致遠”。他認為此話講得非常精辟,繪畫創(chuàng)作靜心是關鍵,心靜作品才能呈現出寧靜的繪畫品質。多年來他始終堅持自己養(yǎng)成的藝術操守,淡泊名利,不為名動,不為利誘,潛心于藝術上的追求。靜心也是繪畫創(chuàng)作的內在要求,只有靜心才能寡欲,寡欲才能在心中養(yǎng)天地浩然之氣,才能在作品中書寫出心中真性情。靜心滌慮,剔除雜念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若心浮氣躁,營營世念,抱著極強的功利目的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就膚淺,就火氣,就俗氣。只有在靜心的狀態(tài)下搞創(chuàng)作才能得心應手,“一超直入如來地”,繪畫作品才能至平、至靜、至無意,才能表現出深邃、曠遠的大氣象、大境界來,猶如老子所言“守篤靜、致虛極”。蔣威的這番靜氣幾乎沉浸在每一幅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畫如《泉聲入目涼》(2010)、《萬峰嵐靄》(2012)、《幽》等。
蔣威的這種新意和靜氣,首先表現在繪畫作品的氣氛營造上,古代的山水畫多受道家思想和文人審美情趣的影響,山水情境中多是彌漫著一種冷寂的隱逸氣息,作品往往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而他的山水畫旨在表現一種沉靜的藝術氛圍,這種沉靜是一種心懷澄明、吐納萬物、寵辱不驚的自我覺悟。這種靜沒有孤寂、沒有清冷、沒有壓抑,這種靜是極動后的內斂。在作品所表現的這種平靜中,讓觀者體驗到一種生命的充實,感受到與天地自然的和諧共融,特別是他的《明月有來生空談無古今》(2011)中隱現出淡淡的哲思。
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蔣威力求作品格調要典雅,一方面要擯棄浮躁輕薄之戾氣,使作品古意盎然,有厚重質感,二是使作品中所表現的景象清新,境界深遠,絕無甜俗之氣。這一切與自己的靜心養(yǎng)性和善思樂讀有直接的聯系。清代惲壽平論畫說:“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游故靜。”在繪畫作品創(chuàng)作中他深知山水之意境源于畫家的真性情,心靜才能境深,境深方能意遠,所謂境由心生,造化自然,中得心源便是這個道理。
蔣威 青山靈泉 紙本設色 2017年
凡創(chuàng)新者,以成否論成敗。蔣威在繪畫上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在題材和技法上。
畫了近四十年的山水畫的他,仍不忘表現內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上的主人??梢哉f,所有人對大草原都會有共同的精神感受,但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感悟,這種不同的感悟傾注到畫家的作品里就會有不同感染力。蔣威的作品與其他描繪草原的畫家作品多有不同,他在作品里喜歡表現不同且微妙的草原氣候,再將人馬置于其間,從中可以看到一種頑強的生命在那里拼搏。畫馬已經不是對某個動物種類的客觀描繪,而是表達一種精神追求,而這種審美追求與馬的行為特性是密切相關的,或奔放,或自由,或寧靜,或灑脫等。馬是群聚性動物,馬怕失群、又好群聚,故馬匹在草原中多有追逐,這被畫家記述在《草原晨暉》里,畫兩匹馬在晨風中追逐,不甘落伍,具有裝飾性的線條和流線型的造型把馬匹表現得靈巧和飛動,這一切都在清冷的灰色調下展開。畫家非常注重以色調傾訴內心的感受,另一幅《晨》亦是如此。與前圖同樣是晨間,但此晨似乎是在晨霜的籠罩中。畫家畫一對夫婦策馬驅趕著牛群緩緩地走向草場,人畜的線條均以鐵線描表現,但與傳統(tǒng)的鐵線描不同的是,其線條簡化了起筆和收筆,佐以淡墨渲染凹處。色彩統(tǒng)一在暖灰色的調子里,沉而不悶。該作幾乎是單色繪畫,卻不單調,其造型極具裝飾趣味且毫無做作之習。所有的動物包括男騎手都面朝著一個方向,幾乎形成了一條條透視線,唯有那年輕的妻子回眸一看,打破了單一的畫面,使人感受到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草原生活并非平淡無奇,人畜在享受著屬于他們的寧靜世界。他的這兩幅作品被收入在《畫馬2000年》里(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載入了畫馬藝術的史冊里。
在蔣威的山水畫里,有一種特殊的題材,即介于草原和高山之間的地貌,這是古代畫家視域之外的景象。他常常直接以寫生的方式入畫,情境頗為生動,如《秋色》(2004)、《黃花溝之秋》、《云山春意》、《黃花早春》等以及他與多人合作的巨幅長卷《敕勒川圖》(2013),特別是后者,將城市(包頭)、山林和草原融為一體,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內蒙古地區(qū)草原城市化的時代特性。筆者相信這種“草原山水”題材將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
繪畫要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形成自己的藝術品格,這集中體現在蔣威長期不懈地嘗試水墨畫山影的技法。他對于“水”進行巧妙運用,把水墨的暈染和各種筆法的描繪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水”的韻味。在作品《九峰云嵐》《青山圣水》中,水的充盈和溫潤,使北方的大山大水平添了幾分南方山水的秀麗和嫵媚。水墨的濃染淡抹讓平實的山川景象因水的滋潤、輕靈、含蓄,平靜的畫面中蘊含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充分表現出一種生命的涌動。另外,在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對于光影的恰當運用也是有別于古人和他人的創(chuàng)造。通過留白和墨色的充分對比,在作品中營造出一種西方油畫所具有的光影效果,從而加強了物象的質感和真實感,也使得作品在細膩的景象描繪中,通過光影的變化給予畫面豐富和多彩的層次感。光影和虛實關系的結合更進一步拓展了畫面的空間關系,使作品韻味悠長。蔣威先生最成功的水墨光影嘗試是《山水》(2013)、《山居》(2014)等,中遠景中的山峰在濃重的水墨中顯現出渾厚的立體感。
清代石濤曾說“每畫圖一幅,忘坐亦忘眠”。此話一方面道出了繪畫創(chuàng)作的精神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道出繪畫創(chuàng)作的艱苦過程。蔣威深知畫學高深,變化幽微,只有扎根傳統(tǒng),博覽多聞,感悟自然,澄懷觀道,畫藝才能日益精進,作品才能得天地精神,萬象由心,超然意表,生動感人。蔣威先生藝術道路的成功,會給予年輕一代新的啟示。藝術作品不可重復,但藝術道路是可以重走的,蔣威走過的道路也是現當代許多大師巨匠如李可染、白雪石等走過的成功之路,這也是藝術規(guī)律所決定了的,關鍵在于當你重走的時候,一定要超越前人的長度,拓寬前人的寬度,這才是其意義的真正所在。這個能量來自哪里?來自你師古之深、內心之靜和生活之真,這就是蔣威先生新開拓的長度和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