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瑤
摘 要:附和表現(xiàn)是在會話中聽話人對于說話人傳達的說話內容表現(xiàn)出的反應,表示自己“正在聽”或者對于說話人所說內容的態(tài)度,來達到推進會話的目的。附和語有很多種類,它既是聽話人表達自己正在傾聽的信號,也是聽話人愿意和說話人一起將會話進行下去的一種表達。配合著對方的話,有節(jié)奏地將附和語插入進去,可以讓說話人知道聽話人對該話題有興趣,使會話更好地進行下去。本文通過考察中日訪談節(jié)目,以會話中附和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漢日對比,得出了在日語中,附和表現(xiàn)尤其是附和詞的使用頻率和附和詞的豐富程度都要比漢語要高一些。此外,日語附和詞根據(jù)性別、年齡以及節(jié)目身份的不同在使用選擇上會有差別。
關鍵詞:附和表現(xiàn);附和詞;表現(xiàn)形式;談話節(jié)目;漢日對比
前言:“相合”的表現(xiàn),由于在所謂的意義論上沒有“意義”,而且容易成為研究的對象的說話人的表現(xiàn)形式所隱藏的事等沒有認真地處理。但是,分析談話的時候,當站在說話人的行動和說話人的行動一樣重要的觀點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文化交流中使用隨聲附和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大問題。無論如何使用準確的隨聲附和都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許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這種言語行為理論的使用受年齡、民族、性別、教育背景、社會地位、社會距離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本文的基礎上,在相關先前研究的基礎上,以中日訪談節(jié)目為數(shù)據(jù),并以會話期間的互動表達的表達形式為中心進行漢日對比分析。
一、先行研究:
“附和詞”這一說法是堀口(1988)和松田(1988)從日語教育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來的。小宮(1986)將這種“附和詞”進一步分類為,表示沒有所指概念的說話人的感情的“感性的表現(xiàn)”和原本表示概念的語言形式的“概念的表現(xiàn)”。另外,對于感性的表現(xiàn),將其重新分類為ハ系、エ系、ア系、ソ系、ン系等其他類型,而對于概念性的表現(xiàn),則主張是指“ナルホド”、“ホント”等詞語。在“感聲的表現(xiàn)”這一劃分方式上,黑崎(1987)和小宮(1986)有著同樣的想法。但是,關于ソ系,由于與“ソ”相關的形式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附和表達,所以黑崎從感性的表達中單獨拿出了ソ系,就“ソ~形式的表達”來當作一個獨立的類型來列舉。而“ホンマ”和“ナルホド”等被定義為“其他表達”。
除此之外,Clancy(1996)把“Reactivetoken”看作是隨聲附和,而且像黑崎(1987)和小宮(1986)這樣,把“Reactivetoken”一分為二,一個是相當于感性表達的“Backchannel”,另一個是相當于概念表達的“ReactiveExpression”……。
二、“附和詞”的功能
附和到底具有怎樣的功能,讓我們從先行研究中來考慮一下。作為附和的機能,關于承認“正在聽的信號”和“正在理解的信號”這一點,無論哪個研究都幾乎是一致的。但是,在其結果上帶來怎樣的效果這一點上,有“正確地遵循談話的流程”(水谷1984)、“積極地參加談話的意志表達”(島1988)、“促進或幫助談話的進行”(水谷1984、小宮1986)、“給予說話人說話的意愿”(小宮1986)等各種各樣的記述。但是,也有“談話的內容、實質性的進度沒有稅極的作用”(杉戶1987)這樣的的看法。[1]
除此之外,是否承認附和的功能,如果承認的話是什么樣的功能,在這一點上,有幾個相進點。堀口(1988)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同意”、“否定”、“感情的表達”。另外,松田(1988)對這五個進行了更詳細的分類,除此之外還增加了“留有余地”的功能,并解釋說:“就像下一個開始說話之前的余音一樣。”
曹(1994)的主張是消除場口和小松所認為的五個功能中的“否定信號”。與此相對,設定另外兩個功能來代替這個“否定信號”。這是因為,說話人的發(fā)言結束后,自己(聽話人)以“現(xiàn)在由我來說話喲”這樣的信號的心情使用的附和,曹認為這樣的附和是作為“發(fā)言權的要求”的機能存在的。另一種則是是對說話人的話不感興趣,只是以希望跟上說話人的心情來使用的附和作為“雖然沒有說出來,但假裝理解”的機能。加上這兩個功能,考慮六個附和的功能??偨Y如下。
曹(1994)將附和詞分為6種形式:
1.聞いているという信號(聽到的信號)
2.理解しているという信號(表示理解的信號)
3.同意の信號(同意信號)
4.感情の表出(感情的表露)
5.発話権の要求(要求發(fā)話權)
6.聞いていないけれども理解している振りの信號[2](沒有聽到但假裝理解的信號)
本文中,將延續(xù)曹(1994)的一部分的分類,將附和詞分為四類,分別是:
1.表示“正在聽”的信號
2.表示“我理解了”的信號
3.表示“同意”的信號
4.表示“感情的表露”的信號
這四種形式,因為對發(fā)話權的要求可以歸類于1里面,6則并不具有十分突出的特點,所以在這里并不予研究。
三、結合圖表分析中日附和詞的特點
從圖一和圖二的對比來看,日本和中國的隨聲附和的差別在于,中文的隨聲附和比日語的要少一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漢語的一般的附和詞和日語的一般附和詞在部分上是一致的,所以漢語的附和詞并不是比日語里附和詞的種類少,而是說法和變形比日語的變化少。比如日語中的“ソウダ”和漢語中的“是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日語的變化很多。同樣,日本的“マジで”“ホントデスカ”和中國的“真的”、“假的”和“不會吧”表示的含義也是重復的。諸如此類,在兩國語言中例子還有很多。
所以,從表現(xiàn)形式的種類來看,日本比中國要多得多。特別是關于日本的“ソ”系和中國的“對”系,日本附和詞的多樣化可以從日語的語言特質來解釋吧。例如,在日語中,一個“ソ”可以變成20種以上的形式,如“「そうそう」、「そうか、「そうよ」、「そうね」、「そうよね、「そうかな「そうなの」、「そうなんだ」、「そうだね」、「そうだよ」、「そうです」、「そうですか」、「そうですよ」、「そうですね」、「そうですよね」、「そうなんです」、「そうなんですよ」、「そうなんですね」”。如上所示,通過在單詞后面加上助詞或助動詞,一個附和音可以變成幾十種。可以認為,由于日語的終助詞太多,以及日語有禮貌體和普通體的區(qū)別,所以日語的附和詞的種類變多了。
使用率方面,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出,中文和日語在表達“正在聽”這個信息的時候,都會使用大量的附和詞,從主持人的發(fā)言中來看,圖1-1中“正在聽”占比為39%,圖1-2中占比49%,都是在整個對話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主持人在一段對話中一般都是站在一個主導的角度來進行對嘉賓的引導,所以在嘉賓說話的時候有認真聽的態(tài)度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說,附和在這里起到了推進話題走向發(fā)展的作用。
中日在附和中另一個特點是在對話中表示“同意”的附和詞都占到了稍大的比例。在圖一中,主持人所發(fā)出的表示同意的信號占到了16%,男性嘉賓是25%,女性嘉賓為29.9%。在圖二中,主持人是25%,男性嘉賓為58%,女性嘉賓為52%。可以看出,不論中日,在對話中都是需要適當?shù)膶δ骋辉掝}進行表態(tài)的,附和在這里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但是,這組數(shù)據(jù)也十分明顯的表現(xiàn)出來,中國的談話節(jié)目中不論是主持人還是嘉賓的觀點都更加明確。而日本的談話節(jié)目則是更加側重于體現(xiàn)“正在理解”這樣的信號。讓我們來對比兩張圖的第二行。不難發(fā)現(xiàn),在圖一中,主持是27%,男性嘉賓和女性嘉賓分別是10.5%和21.5%;圖二中,除了主持人的8%以外,嘉賓在“正在理解”這一項里的占比都是0%,這說明在日語附和詞中,對于觀點,表示理解的成分相對多一點。中文中對于“正在理解”這個類型的附和詞相對較少,在這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肢體動作,比如說看著對方點頭。
結語
本文通過觀察中日訪談節(jié)目,針對會話中附和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了漢日對比。日語會話中的附和表現(xiàn),尤其是“附和詞”的使用相對漢語會話要多,這一點可以說是漢語會話和日語會話間非常顯著的不同點。這點可能正如張淑婧(2010)所猜測的那樣,“可能中國人在會話中積極地用言語行為表示附和的意識比日本人要弱一些,認為通過點頭、笑等非言語行為就足夠能傳遞自己正積極聽取的姿態(tài)了。”[]另外,日語會話中附和詞的使用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一點還需要更多的數(shù)據(jù)來支持該理論,也有較大的談論空間與較高的討論價值。
注釋:
[1]曹永湖:「談話における相づちの運用と機能」,載「東北大學文學部日本語學科論集」1994年第4卷,第64-65頁。
[2]曹永湖:「談話における相づちの運用と機能」,載「東北大學文學部日本語學科論集」1994年第4卷,第66頁
[3]圖一和圖二均出自綜藝節(jié)目
[4]張淑婧.關于中日談話節(jié)目中附和表現(xiàn)的使用實態(tài)[D].中國海洋大學,2010.
參考文獻:
[1]張淑婧.關于中日談話節(jié)目中附和表現(xiàn)的使用實態(tài)[D].中國海洋大學,2010.
[2]徐曉娟.電視談話類節(jié)目中附和表達的中日對比——以附和詞的種類和使用頻率為中心[J].牡丹,2015(16):79-80.
[3]陳立君.從訪談節(jié)目看中日會話中的附和表現(xiàn)——以表現(xiàn)形式為中心[J].視聽,2017(11)
[4]徐曉娟.談話類節(jié)目中附和表達的中日對比——以主持人和嘉賓對附和表達各功能的使用情況為中心[J].雪蓮,2015(12).
[5]曹永湖.談話における相づちの運用と機能[J].東北大學文學部日本語學科論集,1994,4: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