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人云,劉天海,干雪梅,包國芳,鄧 玲,羅建華,唐 杰,黃忠乾 ,彭衛(wèi)紅 ,甘炳成 ,譚 昊 **
(1.四川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四川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成都市郫都區(qū)農(nóng)業(yè)和林業(yè)局,四川 成都 611730;3.四川金地菌類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6;4.農(nóng)業(yè)部西南區(qū)域農(nóng)業(yè)微生物資源利用科學觀測實驗站,四川 成都 610066)
銀杏(Ginkgo biloba L.)為銀杏科(Ginkgoaceae)銀杏屬(Ginkgo)落葉喬木,別名白果樹、公孫樹、鴨掌樹等,是我國特有珍貴樹種。銀杏樹形高大挺拔、葉形秀美、春夏翠綠、深秋金黃,觀賞價值高;銀杏果品味甘美,營養(yǎng)豐富,食用價值高;銀杏的果、葉、皮、根均可入藥,具有抑菌殺菌、祛疾止咳、降低血清膽固醇等功效,藥用價值高;銀杏木材結(jié)構(gòu)細密、耐腐蝕,易加工,商用價值較高;因此種植銀杏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較高的經(jīng)濟效益[1-4]。
白及(Bletilla striata) 為蘭科 (Orchidaceae) 白及屬(Bletilla Rchb.F.)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又名連朱蘭、紫蘭、連及草等。白及以干燥塊莖入藥,其性味苦、甘、澀,微寒,不僅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抗菌、抗氧化、調(diào)節(jié)免疫、抗腫瘤等功效,而且大量應用于生物醫(yī)藥和保健藥品開發(fā),還在顏料印染、日用化工、紡織行業(yè)、食品加工等方面廣泛應用,市場需求量大;而長期過度采挖野生白及,已導致野生資源瀕臨滅絕;因此,人工栽培白及具有市場容量大、商業(yè)價值高、效益好、發(fā)展前景廣闊等優(yōu)勢[5-9]。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 羊肚菌屬(Morchella) 所有種類的總稱,因子實體外形呈蜂窩狀酷似羊肚而得名,又名羊肚蘑、羊雀菌、麻子菌、包谷菌等,是一種名貴、珍稀的世界性美味食用菌和藥用菌[10]。羊肚菌子實體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多糖、粗纖維、核黃素、煙酸、葉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且具有保肝、降血脂、增強免疫力、抗菌、抗腫瘤、抗氧化、抗疲勞、抗衰老等藥理功能[10-16]。因羊肚菌價格高昂,栽培效益好,自2012年成功商業(yè)規(guī)?;耘嘀两瘢褟乃拇ㄊU展到云、貴、渝、鄂、甘、陜等全國20余省,栽培規(guī)模也從數(shù)百畝突破到6 600 hm2以上,而四川省羊肚菌栽培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川西高原、秦巴山區(qū)、武陵山區(qū)、烏蒙山區(qū)等地。羊肚菌主要出口法、英、意、美等歐美國家,而隨著國內(nèi)北上廣等大城市市場的逐步開發(fā),羊肚菌產(chǎn)業(yè)前景將更加廣闊。
在銀杏苗木林下套種白及,又在白及間隙栽培羊肚菌,可實現(xiàn)投資風險、回報周期和回報率均衡的立體高效栽培。銀杏樹冠不僅為白及提供蔽蔭條件,防止夏季高溫傷害,還能為羊肚菌提供陰涼環(huán)境,減緩小陽春傷菇;而白及栽培中有機肥的施用又能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質(zhì),增加肥力,有利于銀杏的生長和提高羊肚菌產(chǎn)量;羊肚菌的栽培又可以預防冬季低溫對白及假鱗莖的凍傷。利用投資組合理論中的風險分散策略[17]進行復合套種,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降低生產(chǎn)成本,又可以有效降低非系統(tǒng)性風險,大幅提高了種植戶的收入回報。
種植地要求交通方便、地勢稍高且平坦(坡度<15°)、靠近水源、排灌良好、水質(zhì)符合國家農(nóng)田灌溉水質(zhì)標準的規(guī)定[18];陽光充足,空氣流通且附近無工業(yè)廢氣排放,大氣質(zhì)量符合國家環(huán)境空氣質(zhì)量標準的規(guī)定[19];土層厚度1 m以上,土壤肥沃、疏松透氣透水、富含有機質(zhì)、符合國家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的要求[20]。
銀杏為深根性樹種,喜陽光,較耐旱和耐寒,喜濕而怕澇;適生于水熱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亞熱帶季風區(qū),在年平均氣溫10℃~18℃、冬季最低氣溫在-25℃以上、年降水量400 mm~1 200 mm的條件下生長良好;亦能在高溫多雨及雨量稀少、冬季寒冷的地區(qū)生長,但生長緩慢或生長不良;適宜土壤pH為6.5~7.5,亦能生于酸性土壤(pH 4.5)、石灰性土壤(pH 8) 上,但不耐鹽堿土[1,21-22]。
清除地面大石塊、雜草等雜物,深耕0.6 m~0.8 m,以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結(jié)。地塊四周及中間縱橫開挖深0.3 m、寬0.4 m的排水溝;若同時栽種白及,則將腐熟的農(nóng)家肥 2.25 kg·m-2~3.00 kg·m-2或有機肥 0.75 kg·m-2~1.50 kg·m-2及復合肥 0.075 kg·m-2撒施在地面上,用旋耕機深翻30 cm以上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人工整細整平地面[1-4,21-26]。
選購抗性強、枝干健壯、無病蟲害、樹形美觀、根系發(fā)達且無變黑無損傷、木質(zhì)部發(fā)白、樹徑2 cm~3 cm、并帶有蘋果狀土球的植株,若是培育行道樹,應選擇實生苗和雄株[2-4,21-26]。
2.4.1 栽種季節(jié)
銀杏樹一年四季均可移栽,但在秋季落葉后,土壤封凍前或春季土壤解凍后,銀杏樹萌芽前進行移栽存活率更高[2-4,21-26]。
2.4.2 栽種方法
按照株距×行距為3 m×(3.5~4.0) m進行穴栽,穴深約比原有樹苗的根際線和地平線高1 cm~2 cm,穴徑應大于土球直徑30 cm~40 cm。相鄰兩行采用錯位法栽植,用苗量約為900株/hm2[3,21,24]。栽種前種穴先撒施殺菌、殺蟲劑滅殺蟲卵及病菌,并將腐熟的有機肥或農(nóng)家肥施入栽植坑中,將厚20 cm的熟土加入其中與有機肥充分混合,避免發(fā)生燒根現(xiàn)象。如果地區(qū)較干旱,則需在栽植坑內(nèi)灌滿水,等水滲干后方可進行栽植工作[2-3,23]。移栽前應先剪去銀杏的枯枝、病枝、弱枝、徒長枝等,并且注意保護樹形[3,21,24]。
移栽時除去樹根土球包扎物,后將苗木按移栽前的生長方向置于穴中央。填土時應先填土壤淺層熟土,后填土壤深層土,并層層踏實,使苗木根系與土壤密切結(jié)合。栽好后在樹干基部高培土(30 cm~50 cm),或用塑料薄膜覆蓋樹盤,利于保溫保水,可有效保證根系安全越冬[18,24-26]。
2.5.1 水份管理
栽種后立即澆透水,3 d~5 d澆第2次透水,7 d~9 d澆第3次透水。澆水時可在水中加入生根粉,常采用200 mg·kg-1萘乙酸;40 d后根據(jù)土壤的濕度情況和天氣情況及時澆透水,防止攔腰水、表皮水;澆水后要及時松土,以減少水分蒸發(fā)。另外銀杏怕澇,在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土壤積水導致銀杏根部死亡[2-4,21-26]。
2.5.2 科學施肥
銀杏移栽成活后根據(jù)樹苗情況合理施肥。施肥一般以有機肥料為主,適當配合其他化學肥料;施肥時間在春秋兩季最佳;可采用輻射狀溝施,離樹干越遠,溝漸深、漸寬,溝深15 cm~25 cm,以免傷根;也可采用打洞法穴施,肥料施入洞穴后要與土壤拌勻,覆土壓實;亦可采用土表撒施,撒施后用鐵鍬翻地、鐵耙摟平;施肥后澆灌1次透水,2 d~3 d后樹下全面中耕松土1次。在銀杏新芽萌發(fā)后,每隔30 d進行1次根外追肥,在陰天或者早晚用0.1%~0.5%尿素和500倍磷酸二氫鉀液體肥料對樹冠葉面進行噴灑[2-4,21-26]。
2.5.3 中耕培土
移栽后應在澆水和下雨后,結(jié)合施肥及時中耕松土,以減少水分蒸發(fā)、雜草生長和土壤養(yǎng)分的消耗,利于樹木的生長;同時改善土壤的通氣條件,促進根部生長,快速萌發(fā)新的枝丫。為防止根系裸露在地表,對銀杏苗木的健康造成影響,應及時培土[2-4,21-26]。
2.5.4 修枝整形
為保持銀杏高大、挺拔、勻稱、美觀的樹形,每年冬季需剪除枯枝、病蟲枝、細枝、弱枝、重疊枝和傷殘枝等;而夏季需抹除贅芽和剪除根部萌孽,促進植株生長發(fā)育[2-4,21]。
2.6.1 病害防治
1) 莖腐病
病原菌為炭腐病菌[Macrophomia phasoli(Maubl.)Ashby][27],主要侵染莖基部接近地表處表皮層組織及地下根部組織并向苗木上部擴展,使根系韌皮部褐色腐朽,皮層全部腐爛,地上葉片失綠、枯黃、低垂,最終導致全株枯死??墒褂?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倍~300倍液每隔7 d噴灑1次,連噴2次~3次;死苗及時拔除并集中燒毀,避免蔓延[2,27-28]。
2) 葉枯病
主要是由鏈格孢菌(Alternaria sp.)、擬盤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gingko Hori)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3種真菌引發(fā)[29],主要侵染銀杏樹葉,先使葉尖變黃,后逐漸變褐,枯死脫落。在發(fā)病初期,視發(fā)病輕重可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8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1 000倍液、波爾多液(1份硫酸銅∶2份熟石灰∶200份水) 等噴施1次~2次;發(fā)病盛期,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10%世高水分散粒劑 1 500倍、25%丙環(huán)唑乳油2 000倍~3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10 d左右噴施1次,連噴2次~3次,并及時清除落葉[3,21-22,29-30]。
3) 干枯病
病原菌為栗疫枝枯病菌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Murr.)Barr][27],主要侵染銀杏樹皮,使其產(chǎn)生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并日漸腫大,樹皮縱向開裂,隨病斑蔓延,可造成環(huán)狀壞死,最后導致枝條和植株死亡。病樹發(fā)芽前枝干可噴波美5度石疏合劑或45%施納寧水劑400倍液;對已形成的病斑應及時刮除,刮皮深度應達木質(zhì)部,并用波爾多液(1份硫酸銅∶1份熟石灰∶100份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5%菌毒清水劑10倍~20倍、43%戊唑醇懸浮劑400倍~500倍,每6天~每7天涂抹1次,涂抹3次,以殺滅病菌并防止病菌擴散;病重或死亡的枝條需集中燒毀,以減少侵染源[22,27,30,32]。
4) 銀杏疫病
病原菌為煙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nn)[33],常危害幼嫩苗木莖干、葉,及多年生長的大樹新梢,使葉片萎垂、變黃,頂芽變黑枯死。在病害發(fā)生前,噴殺毒礬、瑞毒素500倍~1 000倍,噴1次~2次;并挖出病重或死亡樹苗,剪掉病稍,并集中燒毀[28]。
5) 早期黃化病
主要是由缺鋅、鐵等引起的一種生理病害,使葉片出現(xiàn)淺黃色病斑、枯黃、枯死或提前落葉。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對發(fā)病苗施用鋅肥,幼樹每株施80 g~100 g硫酸鋅,大樹每株施1 000 g~1 500 g 硫酸鋅[21,27,30]。
2.6.2 蟲害防治
1) 超小卷葉蛾
超小卷葉蛾(Pammene ginkgoicola Liu)[31]的幼蟲潛食短枝、新稍端部及當年生長枝,使枝條枯死。冬蟲幼蟲羽化前期,可用生石灰涂刷樹干和骨干枝基部,防止越冬蛹羽化;成蟲羽化期和卵孵化期,噴用蘇云金芽孢桿菌(BT) 乳劑400倍~600倍、50%殺螟松乳油1 200倍、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劑2 000倍~3 000倍液,每10天噴濕枝干1次,噴2次~3次,殺死成蟲、卵和初孵化的幼蟲;老熟幼蟲越冬轉(zhuǎn)移期,可在枝干上噴25%殺蟲雙水劑500倍~6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也可用1份10%氯氰菊酯乳油加15倍~20倍柴油,攪拌混合,在主干上部、下部和分枝基部粗皮處涂5 cm~10 cm的藥物帶,殺死轉(zhuǎn)移的幼蟲[21,30,34]。
2) 茶黃薊馬
茶黃薊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32]的成蟲、若蟲均銼吸銀杏葉肉及汁液,使葉片很快失綠變?yōu)闇\綠色,嚴重時葉片白枯,影響樹勢、果實產(chǎn)量及藥用葉片的質(zhì)量。在銀杏生長前期,在地面和樹干上噴速滅殺丁3 000倍液,預防成蟲上樹;在成蟲、若蟲期可噴施25%阿維菌素·滅幼脲懸浮劑1 500倍~2 500倍、25%殺蟲雙水劑500倍~600倍、殺螟松1 000倍、2.5%敵殺死乳油3 000倍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 000倍~5 000倍、西維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隔30 d噴施1次,噴2次~3次[30,32,34-35]。
白及喜溫暖、濕潤、陰涼的環(huán)境,耐陰、畏強光、不耐寒、不耐旱,怕澇、怕霜凍;最適氣溫25℃~30℃,空氣相對濕度60%~70%;年平均氣溫>14℃時植株生長旺盛,超過35℃、空氣相對濕度高于80%時生長不利,低于10℃生長停止,0℃以下或遇低溫霜凍,假鱗莖易凍傷或凍死。適栽于陰坡或較陰濕的地塊,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pH 5~7的砂質(zhì)壤土或腐殖質(zhì)壤土為宜。白及生長周期一般為3年~4年,為典型的成倍繁殖形式,產(chǎn)量也會倍地增加[5-9,36-38]。
若是在銀杏移栽時同時栽種白及,只需結(jié)合銀杏的行間距作龜背形畦待種,畦寬0.8 m~1.2 m,畦間留0.4 m~0.5 m、深0.2 m~0.3 m的人行道。若是已栽種銀杏,栽種前應先通過修枝結(jié)合撫育間伐將透光率調(diào)整到40%~60%;同時,清理林地上的雜草、枯枝等雜物;后將腐熟的農(nóng)家肥2.25 kg·m-2~3.00 kg·m-2或有機肥 0.75 kg·m-2~1.50 kg·m-2,以及復合肥0.075 kg·m-2撒施在行間地面上,用旋耕機深翻30 cm以上使土肥充分混合,切忌勿傷樹根;整細耙平地面后根據(jù)林下行間距作龜背形畦(規(guī)格同前) 待種[5-9,36-43]。
若春季栽種,可選購葉片長勢良好、葉色濃綠、莖徑約1 cm、根系發(fā)達、根長3 cm~5 cm、塊莖健康且芽頭較多、無病害的一年生且經(jīng)過煉苗的健壯植株,或選擇去年生無蟲蛀、霉變、腐爛和機械損傷、有嫩芽的假鱗莖作種;若秋季栽種,可選當年生嫩莖作種苗[5-9,36-43]。
3.4.1 栽種季節(jié)
白及可在春秋兩季栽種,四川盆地春栽宜在3月~5月、地溫回升到15℃左右時,秋栽宜在9月~11 月[5-9,36-43]。
3.4.2 栽種方法
選擇陽光較弱的下午或者陰天種植,按照株距0.15 m、行距0.3 m、深約0.1 m穴種或溝種,3行/畦~4行/畦、品字形栽種。若是植株繁殖,1株/穴,需9.0株/m2~10.5株/m2;若是假鱗莖栽種,每穴可將3個假鱗莖呈三角形排放于穴底且芽間交錯向上,需0.10 kg·m-2~0.13 kg·m-2。栽后覆蓋細肥土、草木灰、腐殖土、細泥沙,蓋土與畦面平齊并稍鎮(zhèn)壓,促使塊莖與周圍土壤緊密接合,并用稀腐熟糞土水澆灌1 次[5-9,36-43]。
3.5.1 補苗與間苗
定植或出苗后及時查苗,發(fā)現(xiàn)死苗或缺株時及時補種,避免過疏導致減產(chǎn);發(fā)現(xiàn)幼苗過密時及時間苗,避免種植過密影響幼苗生長[37,43]。
3.5.2 中耕除草
白及植株矮小草,避免與雜草爭水爭肥,須及時除草。除草時應結(jié)合中耕疏松表層土壤,可改善突然通透性,減少病蟲危害、利于白及生長。除草次數(shù)初期 3次/年~4次/年,后期 1次/年~2次/年,中耕除草宜淺鋤,避免損傷假鱗莖;除草禁用化學除草劑[5-9,40-43]。
3.5.3 科學追肥
白及喜肥,定植后應視苗情并結(jié)合中耕除草適時追肥。定植第1年,不施肥或少施肥;定植第2年起,分別于春季出苗前、夏季生長旺盛、秋季倒苗前施肥,每次每平方米可向白及根部或畦面施加腐熟農(nóng)家肥0.45 kg~0.75 kg或商用有機肥0.30 kg~0.45 kg,及復合肥施0.02 kg~0.03 kg,施肥后應及時中耕與土壤混合后,結(jié)合培土和淋水,促進植株吸收[5-9,36-43]。
3.5.4 適時培土
中耕除草時可將壟溝內(nèi)的土培于白及根部周圍或畦上,可防止根莖吹風或見光,使有機肥加速腐爛,還能預防冬季霜凍危害,起到保溫保濕,防高溫、防強光、防干旱和防低溫的作用[37,43]。
3.5.5 水分管理
白及喜濕怕旱怕澇,栽種后需據(jù)天氣及土壤可早晚噴水保證土壤濕潤;大雨后還需及時排水,防止積水造成爛根現(xiàn)象[5-9,36-43]。
3.5.6 夏冬防護
白及喜陰,夏季日照強烈,若前期銀杏苗木遮陰度不足,為防止日灼可在銀杏行間懸掛一層遮陽網(wǎng),遮陽網(wǎng)遮光率以苗木遮陰度而定;白及怕霜凍,而秋冬季栽培羊肚菌可預防低溫對白及假鱗莖的凍傷[36-40]。
3.6.1 病害防治
1) 假鱗莖腐爛病
病原菌為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44],主要侵染白及假鱗莖,致其呈水漬狀腐爛、變黑死亡,地上莖葉出現(xiàn)褐變長枯斑,直至全葉褐變枯死;多發(fā)生在雨季,且蟲傷和機械損傷可加重病變發(fā)生。白及栽種應做好排水,防治地下蟲害,并減少機械損傷;發(fā)病期用50%多菌靈8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百菌清800倍液灌根或噴施,每隔15 d噴施次,連續(xù)3次~4 次[7-9,36,43-45]。
2) 葉褐斑病
屬生理性病害,與種植環(huán)境密切相關,多發(fā)生于成葉,癥狀為葉沿葉尖出現(xiàn)黃褐色云紋狀病斑,直至葉片枯死,但是未染病的臨近葉片仍可正常生長。防治時加強田間管理,也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 000倍液噴撒防治[42,45-46]。
3) 葉斑灰霉病
主要因半知菌亞門葡萄孢屬(Botrytis) 侵染白及葉片,使其出現(xiàn)褐色點狀或條狀病斑,直至葉片枯死。防治時可用60%多菌靈超微粉劑6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9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 1 000 倍液等噴施[8-9,36,39]。
3.6.2 蟲害防治
1) 蚜蟲
蚜蟲,包括蚜總科(Aphidoidea) 下的所有成員,是白及最常見且危害最大的蟲害。蚜蟲在葉片上刺吸葉汁液,使葉片黃花卷縮,甚至枯萎。防治時可用殺蟲燈、黃板等物理器械誘殺有翅蚜蟲;也可采用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菌劑以及苦參堿、藜蘆堿等生物農(nóng)藥防治;亦可噴施10%吡蟲啉4 000倍~6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倍~3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3 000倍液殺蟲[42-43,45-46]。
2)地老虎、金針蟲、尺蠖等地下蟲
地下蟲主要咬食或咬斷白及幼苗及嫩芽、危害假鱗莖。防治時可在成蟲盛發(fā)期采用燈光或糖醋液誘殺成蟲;也可用90%晶體敵百蟲0.12 g·m-2~0.30 g·m-2拌炒香的米糠或麥麩 12 g·m-2~15 g·m-2,撒放田間誘殺;或用50%鋅硫磷乳油700倍液、90%敵百蟲 1 000 倍液等澆罐或噴殺[36-39,41,43]。
3.7.1 采收
白及種植到第3年~第4年、形成10個左右的假鱗莖時即可采收,若過早采收,白及產(chǎn)量低;而采收太遲,假鱗莖過于擁擠,不利繼續(xù)生長。采挖宜在9月~10月地上莖枯萎后,先清除地面枯死的莖葉及雜草等,后離菌株20 cm~30 cm處逐步向中心處挖取,去掉假鱗莖須根、泥土,運回加工[5-9,36-39,41-43]。
3.7.2 加工
先將假鱗莖摘開成單個,剪掉莖稈。后在清水中浸泡1 h,洗凈泥土,去掉粗皮,放入沸水中煮或蒸6 min~10 min至無白心時撈出;直接晾曬或55℃~60℃烘干,清除雜質(zhì)即可。以個大、飽滿、色白、半透明、質(zhì)地堅實為優(yōu)質(zhì)品。長期保存需要貯藏于干燥、陰涼、通風處,避免強光直射,注意防潮、防霉、防蟲。一般每平方米產(chǎn)鮮品1.35 kg~1.65 kg,可加工干品 0.34 kg~0.41 kg[36-39,41-43]。
羊肚菌屬中低溫出菇型子囊真菌,菌絲體適宜生長溫度為15℃~20℃,低于3℃或高于28℃影響其生長;子實體生長溫度8℃~22℃,適宜生長溫度為15℃~18℃,原基形成期及幼菇生長階段對低溫、高溫及溫度變化較敏感。適宜在較濕潤的環(huán)境中生長,子實體形成和發(fā)育階段適宜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適宜土壤pH 6.0~8.0,最適土壤pH為6.5~7.5[10,47-51]。
種植白及的畦即為栽培羊肚菌的壟廂,在播種前清除地表雜草、枯枝和敗葉等。后在銀杏林行間搭建拱棚或平棚,要求高度不低于2 m,棚長不超過30 m。根據(jù)各地日照情況合理選擇遮陽網(wǎng)遮光率和層數(shù),使棚內(nèi)光照“半陰半陽”,在高海拔及其他陽光強烈地區(qū),應選擇6針以上遮陽網(wǎng);在成都平原及類似地區(qū),應選擇3針或4針遮陽網(wǎng)。搭棚完成后,疏松白及畦表層土壤,翻耕深度4 cm~6 cm,切忌損傷白及假鱗莖[47-51]。
4.3.1 播種季節(jié)
適宜羊肚菌播種的氣溫為10℃~18℃。四川盆地常在10月下旬~12月上旬播種,高海拔地區(qū)需要根據(jù)當?shù)販囟惹闆r提前播種[47-51]。
4.3.2 土壤預濕
氣候干燥、土壤較干的地方,播種前應提前進行土壤預濕,以免播種后因土壤干燥導致菌種失水,菌種活力降低。
4.3.3 播種覆土
羊肚菌栽培種掰碎后加濃度為2‰的拌種劑溶液拌濕混勻,將菌種均勻地撒播在廂面上或撒在播種溝內(nèi)(深3 cm~5 cm,寬10 cm~15 cm,溝間距10 cm~15 cm),并覆蓋1 cm~2 cm土壤,整平廂面。廂面用種量為 1.3 瓶/m2~1.6 瓶/m2(菌種瓶容量 460 mL)[47-51]。
播種完成后及時搭建積水設施,如噴水帶或微噴。噴水帶成本最低,經(jīng)濟實惠;微噴設施霧化效果更好,有利于羊肚菌生長發(fā)育[47-51]。
土壤表面形成白色菌霜(溫度適宜時一般為10 d~15 d)即可擺放營養(yǎng)袋,營養(yǎng)袋主要成分為小麥和谷殼,廂面擺放量為4.2袋/m2~6.3袋/m2[47-51]。擺放時在營養(yǎng)袋一面打孔(>20孔/袋),打孔面緊貼廂面土壤,3排成品字形擺放,直至出菇前撤除營養(yǎng)袋[47-50]。
播種后根據(jù)土壤情況進行噴水管理,要求栽培廂耕作層20 cm~30 cm的土壤保持濕潤;一般播種后第3天進行第1次噴水,要求噴透但不能積水;之后根據(jù)天氣變化,見干噴水,保持廂面濕潤即可。及時剪除過多的雜草;薄膜棚定期通風,保證棚內(nèi)空氣清新[47-51]。
氣溫穩(wěn)定在8℃以上時逐漸加強水份管理,首次噴水要將20 cm~30 cm耕作層澆透,使廂面分生孢子消退,隨后適當噴水,維持土壤表層濕潤;子實體形成和生長期需保持土壤濕潤并增加空氣濕度(維持85%~90%),視情況少量且多次噴水,避免水分過多,并保持通風良好、調(diào)節(jié)溫度(8℃~20℃)[47-50]。
當菌蓋長至4 cm~8 cm,棱紋與凹坑明顯可見時,即可采收。用小刀齊土面割下,清除基部泥土,分級鮮銷或干制(曬干或48℃~50℃烘干),干品需用塑料袋密封保存[47-50]。
5.1.1 銀杏種植成本
銀杏種植4年成本分析統(tǒng)計見表1。
表1 銀杏種植4年的成本分析Tab.1 Cost Analysis of four-year’cultivation of Ginkgo biloba
由表1可知,銀杏種植投資成本主要包括地租、種苗費、肥料費和整地、施肥開溝、管理等人工費,1 hm2銀杏4年總投入195 900元。
5.1.2 白及種植成本
白及種植4年成本分析統(tǒng)計見表2。
表2 4年生白及的成本分析Tab.2 Cost analysis of four-year’cultivation of Bletilla striata
由表2可知,銀杏林下套種白及投資成本主要包括地租、種苗費、肥料費和整地、施肥開溝、作畦等人工費,1 hm2白及4年總投入344 400元;而單獨種植白及的總投入為404 400元。
5.1.3 羊肚菌栽培成本
3季羊肚菌的投入成本分析統(tǒng)計見表3。
表3 3季羊肚菌的投入成本分析Tab.3 Cost analysis of three-seasons’cultivation of Morchella spp.
由表3可知,銀杏林下套種羊肚菌投資成本主要包括棚架材料費、菌種費、營養(yǎng)袋費和整地、搭棚、播種等人工費,1 hm2羊肚菌3季總投入384 375元;而單獨種植白及的總投入為429 375元。
4年的栽培周期中1 hm2銀杏、白及和羊肚菌的產(chǎn)出詳見表4。
表4 4年的栽培周期中每公頃銀杏、白及和羊肚菌的產(chǎn)出及效益Tab.4 Yield and benefits of Ginkgo biloba,Bletilla striata and Morchella spp.per hectare in a four-year cultivation cycle
由表4可知,銀杏林下套種白及和羊肚菌的總產(chǎn)出為1 541 250元、總成本為924 675元、總效益為616 575元;單獨種植銀杏、白及和羊肚菌的總成本為1 029 675元、總效益為511 575元。
回報率包括總回報率和年回報率,4年的栽培周期中1 hm2銀杏、白及和羊肚菌的總回報率(M,%) 和年回報率(m,%)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A為總效益(元);a為成本(元)。
式中:M為總回報率(%);n為年數(shù)(年)。
具體統(tǒng)計數(shù)值見表5。由表5可知,銀杏林下套種白及和羊肚菌的總回報率為66.68%、年回報率為16.67%;單獨種植銀杏、白及和羊肚菌的總回報率為49.68%、年回報率為12.42%。
表5 4年的栽培周期中每公頃銀杏、白及和羊肚菌的回報率Tab.5 The returning rate of Ginkgo biloba,Bletilla striata and Morchella spp.per hectare in a four-year cultivation cycle
銀杏、白及和羊肚菌立體復合種植模式的效益與單獨栽培銀杏、白及和羊肚菌,或與銀杏、白及和羊肚菌兩兩套種栽培模式的種植效益和回報率詳見表6。
表6 立體復合種植模式與其他種植模式效益和回報率對比Tab.6 Comparison of benefits and returns between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lex planting model and other planting models
由表6可知,采用立體復合種植模式的每公頃土地效益較單獨栽培銀杏、白及和羊肚菌模式分別高542 475元、458 475元和337 200元,效益分別提高732.09%、289.99%和120.70%;且效益較銀杏套種白及、銀杏套種羊肚菌和白及套種羊肚菌模式分別高324 375元、218 100元和134 100元,效益分別提高111.01%、54.73%和27.79%;而總回報率比除銀杏套種羊肚菌模式外的其他模式均高,年回報率比除單獨種羊肚菌和銀杏套種羊肚菌模式外的其他模式高。
農(nóng)業(yè)中的風險包括系統(tǒng)性風險和非系統(tǒng)性風險。系統(tǒng)性風險主要為自然風險(氣象災害、自然災害等)和社會風險(政局變化、政策變化、行政干預等)等;非系統(tǒng)性風險主要為技術(shù)風險(生產(chǎn)技術(shù)、存儲技術(shù)、運輸技術(shù)等)、質(zhì)量風險(衛(wèi)生性、安全性、品相等) 和市場風險(供求失衡、價格波動、經(jīng)貿(mào)條件變化等)等[52-54]。
銀杏栽培具有自然風險低(旱、洪、寒等災害抗性高)、社會風險低(政局、政策、行政穩(wěn)定)、技術(shù)風險低(栽培、運輸?shù)燃夹g(shù)成熟)、質(zhì)量風險低(不涉及衛(wèi)生性和安全性)和市場風險低(投入少、可長期栽培、銷售壓力小、市場價格低位等)的特點,綜評投資風險等級低。
白及栽培具有自然風險中等(交易受旱、洪、寒等災害影響)、社會風險低(政局、政策、行政穩(wěn)定)、技術(shù)風險低(栽培、運輸?shù)燃夹g(shù)成熟)、質(zhì)量風險中等(可食用可做原料,食用要求衛(wèi)生、安全和品相好)和市場風險中等(投入較多、發(fā)展較快,短期市場容量有限等)的特點,綜評投資風險等級中等。
羊肚菌栽培具有自然風險高(極易受旱、洪、寒等災害影響)、社會風險中等(局部地區(qū)有政策或行政干預)、技術(shù)風險高(栽培技術(shù)不成熟)、質(zhì)量風險高(直接食用,要求衛(wèi)生、安全和品相好)和市場風險高(投入多、發(fā)展較快,短期市場容量有限等)的特點,綜評投資風險等級高。
借鑒投資組合理論中的風險分散策略,將投資風險小、回報周期長、回報率低的銀杏種植與投資風險、回報周期和回報率均適中的白及種植,及投資風險大、回報周期短和回報率高的羊肚菌栽培科學的組合,建立了一套立體高效栽培模式,該模式不僅在生態(tài)上合理的利用空間,還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增加栽培效益,實現(xiàn)投資風險、回報周期和回報率的均衡,有效降低非系統(tǒng)性風險,保障種植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