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46歲,非虛構作家,記者出身,特稿成名。他寫礦難、寫地震、寫SARS后遺癥、寫塵肺病……他寫所有應該被聽到卻被忽略的聲音。從2015年春天開始,袁凌花了4年時間,跑遍全國21個省市和自治區(qū),探訪140多個孩子,他們中有貧困的大病兒童,失學、隨遷、留守兒童……他將孩子們的生存條件和心靈狀態(tài)記錄下來,寫成了新書《寂靜的孩子》。
在浙江衢州的一間出租房里,袁凌接觸到第一個孩子。他得了一種再生障礙性貧血,比白血病還要難治。如果認真治療,需要用到免疫球蛋白,每一支都得幾百元錢,每天都得打好幾支。他們家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就靠爸爸打工。父母已經(jīng)不想給他治病了,孩子是知道的?!八敲葱?,卻有種知天命和哀而不傷的態(tài)度。他的沉靜中有一種讓人感動,又讓人難過的東西,當時給了我強烈的印象?!?/p>
袁凌出生在陜南秦巴山區(qū),父親是第一代知識分子,但一輩子都在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里打轉,母親是文盲。哥哥一直在打工,姐姐只上了一年學,現(xiàn)在是家庭主婦。只有袁凌從小是個學霸,“寧愿自己摔傷,也不愿意課本受損傷”。1996年,袁凌考上了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yè)那年,《重慶晚報》發(fā)出工作邀請時,袁凌只問了一句:“你們那兒有沒有農(nóng)村?”對方說:“我們這兒到處都是農(nóng)村?!庇谑?,袁凌在重慶正式入了行。
隨后的20年里,他反復在出走與回歸的折返跑里。他甚至在家鄉(xiāng)買了個破舊的土房子,一度打算不再出來了?!拔矣幸环N特別大的負疚感,我是那個地方出來的人,那兒是哺育我的鄉(xiāng)土,埋葬了我的親人,我一定要把那個地方的事情寫得差不多,我才能去寫外面的事情?!?016年,在家鄉(xiāng)的土屋里袁凌寫出了兩本書。一本叫《我們的命是這么土》,有關當下中國鄉(xiāng)村的命運檔案。還有一本叫《世界》,家鄉(xiāng)的人是這本書的主角,有以哭死人為業(yè)的“歌郎”,有同山林搏斗的伐木工……
問他:“這類報道做多了,會背負上原本不屬于你的責任嗎?”袁凌回答說:“人性這個東西,很難說哪個責任是屬于你,哪個責任是不屬于你。有些事情天遠地遠的,但你做了非虛構寫作這一行,那它就會跟你有關系?!薄霸谖覀兊氖澜缋?,他們的生命不應如此寂靜?!?/p>
【素材點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句話是對袁凌真實的寫照。他以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寫所有應該被聽到卻被忽略的聲音”。為苦難發(fā)聲已成為刻在他血脈里的特質,他就像落入麻木人群中的一?;鸱N,引燃了全社會傾聽“被忽略的聲音”的熱情。
【適用話題】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責任與使命;為苦難發(fā)聲;火種;傾聽者……
(小寶摘自公眾號“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