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黎
橋,從出現之始就在人類的道路交通工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它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出行,是一種凝聚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建筑形態(tài)。隨著歷史變遷,橋的形態(tài)更為豐富,現代人創(chuàng)造出了鐵路橋、水橋這樣奇妙的橋梁形態(tài)。水橋指的是可過水的渡槽天橋,通過將兩段的運河或者河流連接起來,便于通航或運輸。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橋之一就是馬格德堡水橋。
馬格德堡水橋全長918米,是一座跨越易北河的渠道橋,將西部的易北-哈維爾運河與東部的米特蘭德運河連接起來。易北-哈維爾運河,可通往柏林;米特蘭德運河,可通往德國工業(yè)重鎮(zhèn)魯爾地區(qū)。因此,馬格德堡水橋便成為了連接東西德的重要樞紐。
馬格德堡從很早以前就是水上交通要塞,作為交通要道,運河建設十分發(fā)達,但是易北-哈維爾運河與米特蘭德運河之間通航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因為易北河的水位比兩條運河都低,水橋未建成以前,往來兩條運河的船須用水閘升降,并繞行易北河,頗費時間。不僅如此,如果進入干旱季節(jié),易北河水位下降,就常有大型船只無法通過的情況。
早在1919年,德國就開始醞釀連接兩大運河的方案,并計劃在1930年投入建設。但后來二戰(zhàn)爆發(fā),德國分裂,此案被擱置下來。并且戰(zhàn)后的德國又遭遇了國土分裂,馬格德堡被劃入東德(民主德國)。東德經濟形勢嚴峻,水橋的建設計劃又被無限期擱置下來。直到德國重新統(tǒng)一,水橋才再次成為優(yōu)先項目。1997年,建造重新開始。當時建造該橋最大的難題是兩條運河之間18米之多的高低差距,后來,這一難題通過設置升降機得以解決。從上空俯瞰很難明白其中的奧秘,其實在水橋前面的閘門處,升降機使得船只可以像乘電梯一樣下降。經過6年時間的建設,耗資5億歐元,共耗費了2.4萬噸鋼材和6.8萬立方米混凝土,終于建成了連接柏林的內陸港與萊茵河沿岸港口的馬格德堡水橋。建成后的水橋可以承受水壓和大型船只的壓力,并且橋梁的整個長度有助于控制水位變化,當大型船舶通過時,也不會發(fā)生飛濺事件。
馬格德堡水橋將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極致,俯瞰水橋,宛如兩條河十字交錯而過,卻互不干擾。橋即是河,河即是橋。馬格德堡水橋的誕生,宛如水路上的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橋,是現代交通建筑工程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