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兆勇,李 珂,王發(fā)園,王旭剛,徐曉峰
(1.河南科技大學(xué) 農(nóng)學(xué)院,河南 洛陽 471003; 2.青島科技大學(xué) 環(huán)境與安全工程學(xué)院,山東 青島 266042)
隨著納米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納米材料被廣泛應(yīng)用于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中,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而納米材料在廣泛應(yīng)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進入到了環(huán)境中,由此引發(fā)的潛在環(huán)境風(fēng)險問題已受到全世界的關(guān)注[2-3]。粒徑小、比表面積大的特性使納米顆粒極易吸附固定在土壤顆粒表面,并在土壤中發(fā)生遷移、轉(zhuǎn)化、溶解、沉淀、分散、聚集和氧化還原等一系列的復(fù)雜反應(yīng)[4-5];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并能被植物吸收,進入食物鏈,而引發(fā)健康風(fēng)險。因此,納米材料對植物的生物毒性效應(yīng)受到廣泛關(guān)注[6-7]。
納米銀因其特殊的抗菌特性及催化、超導(dǎo)性能,已成為應(yīng)用較為廣泛的納米材料[8],納米銀的毒性效應(yīng)也得到了廣泛關(guān)注。研究表明,納米銀對黑麥草存在生物毒性,在低濃度下就會對種子萌發(fā)、生理生化及營養(yǎng)生長等起到抑制作用[9]。40 mg·L-1的納米銀抑制黑麥草根毛的形成,并破壞根的表皮、皮層與根冠等組織[10]。當(dāng)培養(yǎng)溶液中納米銀濃度為10 mg·L-1時,顯著降低了供試植物Spirodelapolyrhiza的生物量、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a/b,以及PSⅡ原初光能轉(zhuǎn)化效率(Fv/Fm)[11]。因此,納米銀在土壤-植物系統(tǒng)的歸趨、轉(zhuǎn)化和毒性值得重視[12]。
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作為與植物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一類共生微生物,能夠與陸地上80%的植物形成互惠共生關(guān)系,在改善植物抗逆和抗病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3-15]。AMF的菌絲對重金屬存在一定的吸附作用,通過分泌球囊霉素土壤蛋白等螯合重金屬,避免過量的重金屬進入植物體內(nèi)引發(fā)毒害[16-17]。研究表明,接種AMF顯著緩解了納米氧化鋅引起的負(fù)面影響,促進植物的生長和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和SOD活性,并減少活性氧的積累[18]。在對三葉草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納米FeO和納米銀影響到AMF的侵染和促生效應(yīng),且隨納米銀濃度的增加,AMF緩解納米銀脅迫的能力也逐漸增強,顯著降低了植物中銀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19]。叢枝菌根侵染率隨納米銀濃度增加而下降,而菌根侵染緩解了納米銀對植物的毒性,并且也減少了植物組織中積累的銀含量[20]。這些研究表明,納米銀在一定劑量時會抑制植物生長,而AMF可通過多種機制緩解納米銀的毒性。植物的生長與其光合生理特性密切相關(guān),但關(guān)于納米銀和AMF共同作用對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響還未見報道。本文以甜高粱為供試材料,探討了納米銀和叢枝菌根對其葉綠素?zé)晒馓匦缘挠绊?,以期揭示叢枝菌根緩解納米銀毒害的機理。
供試植物為甜高梁[Sorghumbicolor(L.)Moench],品種為雅津2號。供試AMF為GlomusetunicatumBEG168 (G.e),培養(yǎng)的宿主植物為玉米、高粱等,培養(yǎng)基質(zhì)為河沙,去掉植物地上部分,剪碎根段,與根系土壤混合作為菌劑接種物。納米銀顆粒純度為99.9%,平均粒徑為40 nm。供試土壤取自河南科技大學(xué)農(nóng)場,過2 mm篩,風(fēng)干備用。
試驗設(shè)置0、0.1、1和10 mg·kg-14個納米銀濃度水平,每個納米銀水平下設(shè)置接菌、不接菌,試驗共8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fù)4次。選用塑料花盆,每盆裝1.5 kg風(fēng)干土樣,采用逐級混勻的方法加入納米銀顆粒,接菌處理每盆加入100 g菌劑,不接菌處理加入等量滅菌菌劑。2017年4月26日播種,每盆均勻播種10顆甜高粱種子,出苗后每盆定苗6株,在日光培養(yǎng)室中培養(yǎng),平均溫度為白天30 ℃,夜間溫度為22 ℃,植物生長期間精細(xì)管理,進行定期澆水通風(fēng),稱重法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左右,并定期隨機調(diào)整各盆位置,甜高粱生長90 d后收獲植株。
甜高粱收獲時將地上部分與根系部分分開收獲,收獲后用蒸餾水沖洗干凈,選取新鮮細(xì)根段,用KOH溶液脫色后,醋酸墨水染色,將根段剪成1 cm的小段置于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參考Trouvelot等[21]方法測定并計算根系菌根侵染率(F)、根系菌根侵染密度(M)、侵染根段菌根侵染密度(m)、侵染根段叢枝豐富度(a)、根系叢枝豐富度(A)。甜高粱生長40 d時,每盆隨機選取3株并對葉片相同部位經(jīng)暗適應(yīng)20 min后,采用M-PEA(Hansatech,UK),在光照強度為飽和脈沖光(12 000 μmol·m-2·s-1)條件下,在1 s內(nèi),測定OJIP曲線及其相關(guān)參數(shù)[22]。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Duncan多重比較各處理之間的差異顯著性(P<0.05),雙因素方差分析納米銀施加水平和接種AMF之間的交互作用。
由表1可知,與未施加納米銀相比,施加納米銀顯著抑制了外源叢枝菌根的M、m、a和A,當(dāng)納米銀為1 mg·kg-1時根系菌根侵染率最低,但各處理各濃度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在未接種外源叢枝菌根菌劑的條件下,甜高粱根系也可被叢枝菌根侵染,表明所選供試土壤中存在土著叢枝菌根且能夠侵染根系,而納米銀的施加對土著叢枝菌根無顯著影響。
圖1顯示,不同濃度納米銀和接種叢枝菌根真菌處理對甜高粱初始熒光(Fo)、最大光化學(xué)效率(Fv/Fm)、PSⅡ潛在活性(Fv/Fo)和光合性能指數(shù)(PIabs)的影響狀況。結(jié)果表明,在所有4個納米銀濃度處理中,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僅在1 mg·kg-1納米銀濃度處理下,顯著降低了甜高粱葉片F(xiàn)o值(圖1-A);而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不同納米銀濃度處理下的Fv/Fm、Fv/Fo和PIabs則沒有顯著影響(圖1-B,C,D)。
接種叢枝菌根與納米銀對Fo、Fv/Fm、Fv/Fo和PIabs的共同影響表明,除Fo值以在1 mg·kg-1納米銀條件下不接種叢枝菌根真菌最高外,其他3個指標(biāo)的最高值均出現(xiàn)在0 mg·kg-1納米銀與接種叢枝菌根真菌處理中。
隨著納米銀濃度的增加,接菌處理Fo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而對照除在0、0.1和1 mg·kg-1納米銀處理下,也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圖1-A)。Fv/Fm、Fv/Fo和PIabs的變化來看,接種菌根處理,隨納米銀濃度的變化規(guī)律一致,都是逐步降低(圖1-B,C,D);但不接種處理中,除在10 mg·kg-1濃度下,F(xiàn)v/Fm和Fv/Fo的值略高于1 mg·kg-1濃度處理外,其他3個處理也隨納米銀濃度的增加而降低;PIabs值則隨納米銀濃度的增加呈現(xiàn)出降低的趨勢。
表1 不同納米銀水平處理叢枝菌根侵染率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no-silver o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infection rates of sweet sorghum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字母表示各處理在P<0.05水平差異顯著,下同。
Values with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represen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s among treatments. The same as below.
M,接菌;N,不接菌。圖中柱子上方?jīng)]有相同字母表示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M, AMF treatment; N, Control.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above the columns represen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ifferences among treatments.圖1 不同處理對甜高粱Fo(A)、Fv/Fm(B)、Fv/Fo(C)和PIabs(D)的影響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nano-silver concentrations on Fo(A), Fv/Fm(B), Fv/Fo(C) and PIabs(D) of sweet sorghu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叢枝菌根和納米銀對甜高粱葉片比活性參數(shù)的影響狀況列于表2。不同濃度納米銀條件下,接種叢枝菌根后甜高粱葉片比活性參數(shù)的8個指標(biāo)均在1 mg·kg-1下,叢枝菌根處理顯著降低了ABS/CSo、DIo/CSo、TRo/CSo和ETo/CSo的值,而對ABS/RC、DIo/CSo、TRo/RC和ETo/RC則無顯著影響。
從所有接種叢枝菌根和納米銀的8個處理來看,ABS/RC、DIo/CSo和TRo/RC的最大值,均出現(xiàn)于10 mg·kg-1納米銀的接菌處理,而ABS/CSo、DIo/CSo、TRo/CSo和ETo/CSo的最大值則都出現(xiàn)在不接種叢枝菌根的1 mg·kg-1處理。
進一步分析菌根和納米銀的雙因素影響,表明菌根處理對ABS/CSo、DIo/CSo、TRo/CSo和ETo/CSo存在顯著的影響,而納米銀則對ABS/RC、DIo/RC、ABS/CSo、DIo/CSo和TRo/CSo這5個指標(biāo)具有明顯的影響;所測定的8個指標(biāo)都沒有受到菌根和納米銀交互作用的影響。
Wk和OEC能反映PSⅡ供體側(cè)的變化,而ψo和ΨEo能反映PSⅡ受體測光能轉(zhuǎn)化效率的變化[23]。因此,研究了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和納米銀共同處理條件下,甜高粱葉片Wk、OEC、Ψo和ΨEo受影響的狀況(圖2)。Wk和OEC對接種菌根的反應(yīng)恰恰相反,接種處理分別隨著納米銀濃度的增加,呈現(xiàn)出增加和降低的趨勢(圖2-a,b)。對于Ψo而言,隨著納米銀濃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但不接菌處理始終高于接菌處理(圖2-c)。ΨEo的結(jié)果則表明,在所有處理中,接種菌根處理均能被很大程度地提高;且在接菌條件下,ΨEo隨納米銀濃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對于不接菌對照處理而言,除無納米銀處理外,也隨納米銀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圖2-d)。
表2 不同處理對甜高粱葉片比活性參數(shù)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nano-silver concentrations on leaf activity parameters of sweet sorghu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中數(shù)據(jù)為不同納米銀濃度處理的參數(shù)均是與0 mg·kg-1納米銀且不接種AMF處理的比值;雙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為F值,*表示P<0.05,**表示P<0.01。
The data under different nano-silver concentration were the ratio between measured value and value in non-AMF and 0 mg·kg-1nano-silver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of two-factors ANOVA were represented byFvalue. *, ** afterFvalue mean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P<0.05,P<0.01, respectively.
圖2 不同處理下對甜高粱Wk、OEC、Ψo和ΨEo的影響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nano-silver concentrations on Wk, OEC, Ψo and ΨEo of sweet sorghu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納米銀對外源接種的AMF有一定毒性,抑制了菌根侵染植物根系,表現(xiàn)出菌根毒性效應(yīng)(表1),這一結(jié)果支持了以往的研究結(jié)論,如研究表明,施加銀和鈦納米顆粒能降低接種Glomusintraradices對向日葵菌根侵染率的45%[23]。Judy等[24]研究了不同濃度硫化銀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裹的Ag-NPs對番茄菌根侵染的影響,表明PVP-Ag濃度為100 mg·kg-1時,菌根侵染率明顯降低,而對土著AMF侵染卻沒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這一點與本研究的結(jié)果非常類似。
植物葉綠素?zé)晒鈪?shù)能敏感地反映植物光合作用受環(huán)境脅迫的情況[25]。Fv/Fm下降,表明 PSⅡ反應(yīng)中心最大光能轉(zhuǎn)換效率下降,電子傳遞量減少,出現(xiàn)光抑制,植物體內(nèi)過剩光能就可能對光合機構(gòu)造成損傷[2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納米銀的施加降低了Fv/Fm、Fv/Fo和PIabs的值,同時伴隨Fo的升高,表明隨施加納米銀濃度的增加,可能導(dǎo)致PSⅡ的傷害程度增加,這與上面所報道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在一些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如胡文海等[27]對2種辣椒的干旱脅迫的研究就表明,葉片F(xiàn)o在干旱脅迫下均升高;孫璐等[28]對高粱鹽脅迫下的研究也表明,隨鹽脅迫的加重,F(xiàn)o也逐漸增加。從相同濃度納米銀處理的接菌和對照Fo、Fv/Fm和Fv/Fo的結(jié)果來看,除了在10 mg·kg-1處理中,接種處理均能保護PSⅡ。而在本研究中,無外源接種AMF條件下,1 mg·kg-1納米銀施加濃度處理顯著增加了Fo值,且高于10 mg·kg-1濃度納米銀的處理,以及Fv/Fm和Fv/Fo在10 mg·kg-1時,菌根處理略低于對照的現(xiàn)象,可能與納米銀的毒害機制或特性有關(guān),因為研究表明,高濃度的納米銀具有團聚作用,從而使釋放出的銀離子濃度降低,對植物的毒性也有所降低[19]。
納米銀和叢枝菌根共同處理對電子傳遞鏈供受體側(cè)參數(shù)Wk、OEC、Ψo和ΨEo的結(jié)果表明,隨納米銀濃度的增加,電子傳遞鏈供體側(cè)受到的傷害可能逐漸升高(圖2-a,b),這與已有的報道一致,如李旭新等[29]在研究NaCl脅迫時,就表明OEC降低和Wk值升高,進一步表明電子在PSⅡ供體側(cè)的傳遞受阻,PSⅡ被破壞的程度增強。從電子傳遞鏈的受體測參數(shù)Ψo和ΨEo來看,Ψo的結(jié)果表明,隨納米銀濃度的增加,電子傳遞鏈?zhǔn)荏w側(cè)受到的損害程度也呈增加趨勢,導(dǎo)致其接收到的電子減少,但從ΨEo的結(jié)果來看,其傳遞電子的數(shù)量反而有所增加,這一結(jié)果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以及與Ψo的趨勢看似矛盾,但若結(jié)合外源菌根接種處理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在接菌處理,電子受體側(cè)指標(biāo)Ψo相對于不接菌對照更低,這可能與叢枝菌根能夠幫助寄主植物吸收更多的礦質(zhì)元素有關(guān),可能在低濃度納米銀(0.1和1 mg·kg-1)條件下,外源叢枝菌根不能識別納米銀的毒害,導(dǎo)致大量吸收納米銀所致;而在高濃度(10 mg·kg-1)時,可能由于納米銀的團聚作用[19],同樣降低了毒性,而加入了叢枝菌根致使其吸收量增加,從而出現(xiàn)了Ψo在接種菌根處理更低的結(jié)果。當(dāng)考慮ΨEo時,可以看出在不接菌的4個處理中,其變化較小,而接菌處理較高,且隨納米銀濃度的增加,變化較大,這可能是由于叢枝菌根在吸收納米銀的同時,也吸收了一些有利于緩解納米銀脅迫的礦質(zhì)元素,從而導(dǎo)致了納米銀的脅迫有所緩解,而致使ΨEo有所增加;因為植物干旱脅迫條件下,施加Si元素也能顯著提高ΨEo值[30],而關(guān)于接種叢枝菌根提高植物對各類礦質(zhì)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轉(zhuǎn)運和分配已經(jīng)被證實[31-32]。當(dāng)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有待進一步探討。
甜高粱葉片比活性參數(shù)DIo/RC和DIo/CSo在納米銀施加后均增加,表明熱耗散機制被啟動,可以防御過剩激發(fā)能的增加,這可能是植物對納米銀傷害的一種防御機制。然而,ABS/RC和ABS/CSo的結(jié)果表明,納米銀對比PSⅡ反應(yīng)中心仍造成了傷害,降低了PSⅡ的光能效率。從參數(shù)TRo/CSo和ETo/CSo來看,二者呈現(xiàn)相同的規(guī)律,都是在1 mg·kg-1濃度下,菌根效應(yīng)顯著,而在其他納米銀濃度下則無效應(yīng),這可能是在1 mg·kg-1的納米銀濃度下,接種叢枝菌根真菌而導(dǎo)致了植物所受到傷害更大,這可能是在該濃度條件下,叢枝菌根真菌沒有識別納米銀為污染物所導(dǎo)致的;這一結(jié)果與電子傳遞鏈的受體測參數(shù)Ψo的結(jié)果是一致的;但總體來看與ΨEo的結(jié)果呈現(xiàn)出矛盾的趨勢,這有待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納米銀對外源AMF有一定毒性,抑制菌根侵染植物根系。隨納米銀施加濃度增加,造成PSⅡ受到傷害,而接種外源叢枝菌根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納米銀的毒害,但其機制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