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偉
(甘肅省平?jīng)鍪徐o寧縣雙峴中心小學,甘肅靜寧 743406)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中閱讀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也是根據(jù)一篇篇文章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從而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知識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與提升。這表明,小學語文閱讀的地位舉足輕重,是幫助學生完善語文知識體系、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閱讀習慣、積累文學常識等的重要基石[1]。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欣賞能力,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學的魅力。因此,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全面認識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欣賞能力、總結(jié)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為學生其他內(nèi)容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然而,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欣賞能力提升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
閱讀欣賞能力主要是指理解和使用社會需要的、個人需要的書面語言的能力,通俗來說,就是指通過閱讀和學習,理解各種文本的內(nèi)容和意義,得到更多的樂趣。小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活動,加強基礎(chǔ)知識的理解與儲備,感受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技巧,進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但是從目前的閱讀教學來看,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及應試教育的雙重影響,教師在教學時一味地關(guān)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不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在加強閱讀訓練時忽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的是“教師的知識”。教師對學生反復灌輸,導致學生的知識體系過于單一、片面,對知識不能靈活運用,遇到問題時無法舉一反三。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認為閱讀教學活動枯燥無味,失去學習的興趣。
只有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閱讀中,獲得最大的成效。小學生普遍缺乏閱讀興趣,認為閱讀是一種任務,枯燥無味。小學生年紀較小,貪玩、好奇,由于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很喜歡看、聽具有故事性的內(nèi)容,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點,在教學中運用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后任務:準備一則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在下一堂課上講給同學們聽。如班級里不太自信、不活躍的學生,很少與同學交流,但是準備了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后羿射日”,他講得十分有趣、生動,同學們紛紛為他鼓掌。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對該生勇敢、流利地講故事行為做出表揚和肯定。小學生都很喜歡看動畫片,教師可以給學生總結(jié)一些優(yōu)質(zhì)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讓學生回家觀看,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圖書館借閱一些童話書、故事書。日積月累,學生看故事、講故事都很有興趣,自然提升了閱讀欣賞的能力。
一是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閱讀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活動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載體、素材,結(jié)合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閱讀情境,促使學生投入閱讀。例如,在教學《珍珠鳥》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都見過什么鳥、長什么樣子、有什么特征,隨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珍珠鳥的相關(guān)視頻、圖片等,讓學生直觀地認知珍珠鳥的特征;還可以用音頻形式讓學生聆聽珍珠鳥的叫聲,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如“有沒有近距離接觸過鳥類”。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一走近鳥都會飛走,總結(jié)出“鳥對人類有畏懼”的現(xiàn)象,從而引入《珍珠鳥》一課的教學。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人與動物及自然界的關(guān)系,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學生深入閱讀材料,感知文章思想,品味文章的寫作手法與語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二是游戲教學法。小學生都較為貪玩,教師正好可以借助這一點,寓教于樂,使學生在玩中學習知識,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角色扮演為例,在遇到有故事性、表演性的材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角色扮演,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全身心地投入閱讀材料中,將文章中角色的神情、心理活動都表演出來,強化學生對文中情感的理解與把握,使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得到培養(yǎng)。又如競賽教學法,教師可設(shè)置競賽主題的閱讀課堂,利用學生的好勝、競爭心理,使學生在競賽中積極地投入閱讀,為閱讀課堂注入活力。
三是對比分析法。在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研究分析,讓學生找出文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感受文學的魅力。因此,教師要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時,由于文章主要描寫一個知道許多奇聞逸事的鄉(xiāng)下少年和一個不諳世事的少爺之間的事情,兩個人物形象放在一起有很強烈的對比性。教師正好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少爺雖然富貴,卻什么也不知道,還失去了童年的快樂;而鄉(xiāng)下的閏土卻有豐富的知識,活潑開朗,健康樂觀。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指導作用,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文章,理解文章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提升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養(yǎng),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教師要及時監(jiān)督、引導、評價,科學合理地變換自身位置,成為教學的引導者。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不同的閱讀技巧,瀏覽、細讀、品讀,在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下,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生在高效的閱讀技巧下學習,感受閱讀的樂趣,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提升理解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進行瀏覽時,教師應要求學生用最快的速度了解文章的整體結(jié)構(gòu)、大概內(nèi)容。這就要求學生在滿足速度的前提下,還要具備快速讀取、整合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有限,瀏覽時會出現(xiàn)停頓或者信息獲取不到位的情況,教師就需要加強學生的閱讀速度訓練,為學生傳授更多技巧,如關(guān)注文章的首尾段落、每個段落的第一句或者結(jié)尾等都有可能有重要線索,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及時記錄的習慣,如將自己找出的重點字詞、句子、段落畫出來。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教師要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在首位,轉(zhuǎn)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選取科學合理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