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編輯部
河西走廊最西側的茫茫戈壁中,有一片綠洲,名曰敦煌。這里是連接東西方的“咽喉之地”,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千百年來,東西商賈、南北僧眾,“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造就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書寫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敦煌故事”。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調(diào)研,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站在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的高度,以敦煌文化為“典范”,就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強調(diào)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這篇重要講話篇幅不長,但內(nèi)涵極為豐富,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理論性。在講話的第一部分,總書記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敦煌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指出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工作很有意義、很有成效;在講話的第二、三部分,總書記從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兩個方面,深刻闡明了敦煌文化的重要意義,強調(diào)只有中華民族這樣的具有開放包容胸懷的民族,才會容納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匯,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在講話的第四部分,總書記強調(diào)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增進民心相通,共同創(chuàng)造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類文明成果;在講話的第五部分,總書記強調(diào)要加強敦煌學研究,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深入學習領會這篇重要講話,對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指導作用。
“變調(diào)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庇朴岂勨徛晱臍v史的深處涌來,在新時代化為朗朗清音。鈴聲不絕,續(xù)成浩浩長歌,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滾滾向前。這是一個文明古國的文化自信和歷史擔當!(本文節(jié)選自2020年第3期《求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