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豐都第二中學校 重慶 豐都 408200)
隨著近年來新課改的普及,化學學科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相對物理、數學等學科來說,化學分值的提高相對比較容易。這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中學生來說,是提高總體分值的一個契機。所以,高中學生學好化學是十分必要的。但化學學科是一門知識點相對較為瑣碎的科目,學生學習起來往往覺得十分困難,從而喪失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對于教師來說必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在學習中,如果學生喪失了基本的興趣,也就不會對化學學科有足夠的積極性,這對教師的基本教學是十分不利的,身為教師,應該努力保證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跟得上教學進度,這就需要教師鉆研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充分提高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提高化學水平的自信心,更有動力地去學習化學。下面,我就高中化學教學方法提出如下幾點討論:
化學雖然是一門理科學科,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文科特性。正如前文所說,化學學科的知識點是瑣碎并且繁多的,但是每個知識點都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視的,在考試中,主觀題部分是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重要模塊,在這個模塊中,每個小知識點都有出題的可能,所以,教師更應該保證學生對于基本知識的掌握,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做到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才能保證學生在實際考試中不因基礎知識點部分掌握不牢固出現無謂的失分問題。但是,學生在記憶這些知識時往往沒有耐心,認為知識點的背誦十分枯燥乏味,對于這種現象,教師應該適當教授學生一些相對簡易的學習技巧,根據框架進行記憶就是一個簡便而又有效的記憶方法。將一個大模塊的知識列出基本框架,通過框架讓學生自己對知識點進行填補,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記憶的牢固程度,然后再由幾個大體的要點發(fā)散出去,詳細敘述出在其分類之下的小知識點。如:在講解元素一節(jié)時,不同的物質有些不同的特性,但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部分卻是大體相同的,像顏色、氣味、硬度、常見用途、常見反應等等。此時就可以運用框架記憶法進行歸納,將每個元素的性質發(fā)散出去,進行有效的對比記憶。利用這個記憶方法,可以避免學生在記憶過程中遺漏相應的知識點,也有利于學生在做推斷邏輯題時對相關知識進行合理有效的聯想,以提高學生做題的正確率。
化學中知識的學習也要結合有效的方法進行訓練,教學過程中,例題結合講解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單純的講解知識點,那么學生在考試中很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對于看到的題目,好像會做卻又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從哪里入手開始解題。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出現焦躁心理,對學生的考試是十分不利的,極有可能拉低學生的整體分值。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這種情況進行充分的預防。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典型例題結合講解,讓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對知識的應用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做題中培養(yǎng)學生應有的“題感”。在課堂上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進行解題推理,學生在師生共同解題的過程中能夠較為明確地發(fā)現自己單獨解題時所存在的問題,便于學生針對自己的弱點進行定向訓練。共同解題還可以使學生對例題有更深刻的印象。但是,教師必須要注意的是,此時選取的例題一定要做到簡潔而精準,既要保證不在課堂上浪費太多時間,又要保證所選取的例題具有典型的解題性質,能夠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這類題型的解題方法。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的例題講解過程中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化學的實踐性和動手性較強,課本中有許多實驗部分的內容。但由于學生實驗操作起來比較難以控制,加上有些教學單位條件不足的情況,很多教師常常忽略實驗教學部分的內容,以理論描述講解來代替實際操作,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具有一定成果,但是不利于學生的長期記憶,是很難達到學習化學的真正境界的。所以,我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實驗課部分的比重,盡量帶領學生動手實踐典型的實驗案例,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行記憶與思考。只有學生親手去做、去思考,才能加深對事物的印象,對教學內容也更加明確,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通過適當提高實驗課程所占比例,可以使學生在無形中加深對該實驗的印象,也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學生對于實踐部分的興趣往往大于理論部分,通過對化學實驗的實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科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化學的學習有更深的興趣。反之,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理論知識,將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厭倦心理,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避免的。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很難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完全掌握課上所教授的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下自覺進行充分的補足學習。但化學的解題方法是有一定的技巧存在的,學生如果只憑自己在課下鉆研,想要取得跟課堂上相同的成果并不太容易,而且會浪費過多的時間。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在課下積極地向教師提出自己還不能理解的知識點以及還不明白的解題方法,然后教師給學生進行二次講解。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向學生貫徹這一思想,鼓勵學生課下積極向老師提問,以達到鞏固學習成果的效果。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更加明顯的效果,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只有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才能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自己在課堂上的不足之處。只有教學符合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既是教授知識的傳道解惑者,也應該是學生最好的知心朋友,通過課下的交流,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自信心,并不斷對教師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以達到師生雙贏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