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坷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上海,200333)
20世紀60年代,現代認知心理學發(fā)展迅速,心理學進入教育領域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科學依據?,F代認知心理學相較于過去的認知心理學更是擴大了知識的界定,將學習結果進行系統(tǒng)分類,將知識與技能進行了重新定義。從奧蘇泊爾到加涅到安德森再到梅耶,現代廣義的知識觀囊括傳統(tǒng)的知識與技能。知識的界定變化自然引起語文知識分類的重新思考,帶動對傳統(tǒng)聽說讀寫能力的性質思考。下面以漢語寫字技能的知識劃歸為例,試對寫字教學提出教學建議。
2002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2011年頒布《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 2013年發(fā)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對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來說,識字寫字的要求基本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義務教育階段寫字的要求又集中在識字基礎上的寫字數量、習慣、字體、工具、速度上,呈現從第一學段到第四學段要求逐漸增高的趨勢。對于如何達到這些寫字要求,相應的教學策略集中在分析字形結構、示范筆順、練習、評點的一條龍操作上。
這種教學操作基于的學理是漢字書寫是一種動作技能。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開始從心理學角度研究語文學習之時,研究者們就提出了語文寫字技能是一種動作技能,這種學理源于現代認知心理學對不同學習結果的分類與學習條件的探究。
加涅將學習所得稱為“性能”,性能又分傾向與能力。其中,能力包括言語信息(符號、事實、整體知識)、智慧技能(辨別、概念、規(guī)則、高級規(guī)則)、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動作技能是與智慧技能并舉的技能分類。至于動作技能的習得,是由菲茨和波斯納提出的,動作技能歷經認知、聯系形成與自動化三個階段。以寫字技能為例,認知階段學習者最初要掌握寫字的正確姿勢,如握筆姿勢、手與筆尖距離、眼與紙的距離,挺胸坐端正等行為規(guī)范理論知識,再則要知道字的整體結構、局部筆畫形狀短長、偏旁、筆順知識,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二階段——聯系形成。動筆模仿,熟悉不同的筆畫,建立筆畫與整字的視覺聯系,練習一筆之后再接哪一筆,控制手部、腕部肌肉,慢慢知道握筆的力道。隨著練習的增多,動作技能進入第三階段自動化,表現出流暢、快速書寫特點。動作技能理論者認為動作技能一旦習得,就能將有意識的控制降到最低,肌肉自動伸縮。
按照動作技能習得的規(guī)律與過程,如今寫字教學操作是科學合理的,符合課程標準“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guī)則”“注意間架結構”[1]的要求,但是這樣的寫字課卻衍生出諸多問題。第一,寫字連最基本的“具備正確書寫漢字的基本能力”[2]都無法保證。寫字課教學進度緩慢,學生掌握生字效率低,易出現錯誤。第二,學生寫字卷面不整潔,寫字姿勢怪異,達不到“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1]的要求。將學習者的年限往外延伸,成年人擁有較長時間的寫字練習周期,已經熟練掌握了寫字技能,但是2013年中央電視臺漢字聽寫大賽也出現聽到“癩蛤蟆”等詞七成人停筆現象。由此可知,寫字教學或多或少出現了問題。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要從學理源頭進行分析。如果寫字是動作技能,那么它需要掌握的動作、要演練的技能到底是什么?如果這個動作是字的具體筆順,那么漢字起碼有3500個常用字,一個一個練習勢必是低效的,也違背“教育=效率”的本質。古代寫字教育基本分為三步:描紅、映寫、臨帖。初步描紅階段寫的是“上大人,丘乙己”,以此為描紅內容是因為其字形結構簡單,又基本包含了漢字的筆畫。這種寫字描紅教材雖然也是三字句,但是字與字之間并無聯系,句子也無現實含義。由此可知,此教材是純粹練習寫字姿勢、握筆姿勢以及熟悉筆畫所用。但是,到了映寫階段,教材變成了一些寫字口訣,這時候的寫字就是字形的記憶了。這就與“寫字是動作技能”產生了沖突。因而可知,寫字技能的動作技能劃歸出現了問題。
漢字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字,是唯一的表意文字。諸如英語的表音文字,由26個字母組成,字音由字母拼讀組成,只要掌握音標,會讀就一定會寫。而作為唯一的表意文字,漢字是音、形、義分開,要想熟練掌握漢字書寫,字形、字音、字義的記憶都是必備的環(huán)節(jié)。漢字的這種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2013年漢字聽寫大賽的尷尬情況出現。這就是音、義與形之間的聯系被切斷的典型。
漢字的特殊屬性決定漢字書寫不同于表音文字的書寫,是一個直接將音與形相聯系,進而熟練至自動化的動作技能,漢字的書寫是一種更為復雜的技能。根據加涅的廣義知識分類,首先漢字書寫必然是一種技能,不是簡單回憶再現的言語信息知識。加涅將技能分為兩種,一種是動作技能,還有一種是智慧技能?!凹幽鶇^(qū)分了動作技能和智慧技能。動作技能是運用規(guī)則支配個體的軀體、四肢和口腔肌肉協(xié)調的能力。智慧技能是運用符號對外辦事的能力。前者需要個體的肌肉協(xié)調能力,后者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完成,不需要個體的肌肉協(xié)調能力?!盵3]兩者都由習得的概念、規(guī)則的知識通過情境的練習而轉化得來,并都能自動化。動作技能的自動化是肌肉的協(xié)調,智慧技能的自動化是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內隱而迅速高效。兩者的不同之處體現在轉化的源頭知識與產生時運作不同。動作技能是不需知道“所以然”的,只要知道怎么做,怎么做就是它的規(guī)則,從而按所謂的“規(guī)則”辦事。而智慧技能是要知道“所以然”的,從而能夠運用這個“所以然”。
以寫字技能本身觀測,寫字若是動作技能,那么它所形成的聯系就只是與肌肉有關的聯系,動作技能也只是建立在書本上的字與自己紙上的筆畫之間的聯系,是身體姿勢、手部肌肉運動與筆畫、字形之間的聯系。對于動作技能來說,從哪一筆入手,這個字是怎么形成的不在它的考慮范圍之內,因為這超出了肌肉控制范疇。如果把寫字當成動作技能,要學會3500個常用字的書寫就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教,重復示范與練習,這無疑是不現實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漢字書寫之后,再碰到生字,會按照一定筆順自行書寫,這個筆順沒有事先練習過,肌肉卻能反映出來。這是因為對漢字書寫規(guī)律的認識在起作用。對字的結構進行分析,從哪一筆入手,如何完成這個字實際上已涉及認知層面,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邏輯,屬于智慧技能。正是這種智慧技能讓寫字學習變得高效。雖然新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寫字要求定位在書寫的外觀整潔、良好習慣、一定速度上,但是寫字作為言語實踐活動,它是復雜的,包含讀寫、聽寫、自己寫不同的情境。因此,寫字不僅要形成字的局部筆畫與整字的聯系,還要形成字音與字形的聯系、字義與字形的聯系,甚至三者相互交織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并不是唯一直線的,因為漢字還包含有大量的同音字、近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賽負責人表示,我們前人能用40個不同的詞語表示“笑”。可見,當我們學的字多而雜時,如何決定使用哪一個字,這由情境決定,需要依托于不同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技能——智慧技能。事實上,寫字的智慧技能是寫字動作技能施展的前提,動作技能的自動化需要智慧技能先分析判斷,得出結論。
漢字寫字技能是特殊的,是由寫字的動作技能與智慧技能共同構成的復雜能力?;趧幼骷寄軐W理對寫字課進行簡單教學的操作肯定行不通。
在奧蘇泊爾、加涅等認知心理學家看來,動作技能、智慧技能這類的技能都是由規(guī)則演變而來的。動作技能的規(guī)則包括握筆、坐姿等寫字行為規(guī)范知識、筆畫知識。智慧技能相對復雜,它需要在概念、規(guī)則性知識習得基礎上結合不同情境。對于寫字的智慧技能來說,前期必備的工作是字音、字形、字義的記憶,進而是字法、句法、語法,兼有漢字書寫的筆順規(guī)律、字形結構(偏旁、大小等)的掌握。
寫字不端、姿勢扭曲是因為學生未牢固掌握寫字行為規(guī)范,寫別字是因為學生未能掌握字形,寫錯字是因為學生未建立字義與字形之間的聯系。學生平時寫字時是一套規(guī)范字體,考試時卻是“龍飛鳳舞”不成書或來不及書寫,這是寫字技能未自動化的表現,即練習不足。
首先,現在的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是一體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會寫”,第二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1]??梢姡R字寫字原則是識字多、寫字少,寫的字是識的字的一部分。而且,學生還沒掌握動作的自動化就要開始講求端正、準確書寫,一邊要練字好看,一邊要考查字是否牢固掌握。兩者相權衡,字會寫比寫得好重要。有的學校對字的書寫要求一降再降,甚至取消了寫字課,導致學生姿勢不對、書寫不整潔、規(guī)范做不好。其次,寫字教學僅僅遵循動作技能的教法,除了分析字的結構就是反復練習??沼屑∪饩毩暥鵁o有效認知練習,也無怪乎學生寫錯字、別字的現象頻發(fā)。最后,學校對寫字的理解就僅僅是字面的意思。寫字課讓學生對著字帖練,或受應試壓力影響而縮短寫字課時間,因而寫字效果不明顯。學生不僅無法達到寫字動作技能的自動化,培養(yǎng)字的音形義自動聯系的智慧技能更無從談起??梢姡瑢τ趯懽纸虒W,在厘清其內涵及知識屬性基礎上,重新思考教學方式是必然的。
寫字是一項真實的言語實踐活動,寫字技能是一種復雜的技能。如顧明遠在《教育大辭典》中所說:“寫字是一種視覺和動作的協(xié)調活動,包括坐、握筆及運筆的一系列動作和手部有方向的穩(wěn)定的連續(xù)運動,并遵循一定的筆順規(guī)則和結構規(guī)則。”寫字需要“在視覺的主動控制和配合下才能完成。在漢字書寫過程中,要以聽覺記憶、字義理解和字形的清晰視覺形象作為基礎”。[4]即,需要動作技能與智慧技能的雙重配合。要實現寫字技能的養(yǎng)成,勢必要循序漸進,有步驟,有方法。古代識字教育注重分進合擊,先識字后寫字,識“三百千”,寫“上大人,丘乙己”,后識寫開始合流,進行閱讀與屬對訓練。屬對就是對對子,作用是給習字演文打配合,讓學生了解字的虛實死活,有掌握四聲之用。張志公評價:“屬對是一種實際的語音、語匯的訓練和語法訓練,同時包含修辭訓練和邏輯訓練的因素??梢哉f,是一種綜合的語文基礎訓練?!盵5]屬對實質上就是全面掌握字的一種方法,從寫字過渡到寫作的方式。古代識字教育遵循了漢字的特質以及學習漢語的規(guī)律,對從寫字的動作要領掌握到字音形義聯系自動化的訓練有借鑒意義。合流前的寫字是較為純粹的動作技能,但是合流之后的寫字就開始與識字結合在一起,呈現出智慧技能與動作技能的交織,整體較為符合寫字技能的養(yǎng)成過程。
據此,我們可以綜合傳統(tǒng)經驗與寫字知識屬性設計教學。為了習得寫字能力,學生需要掌握從寫字行為規(guī)范到音形義到語法的多重知識。這些知識不可能一次性“塞”給學生,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授予學生。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教師可以選擇先從寫字動作技能養(yǎng)成到智慧技能習得過渡。皮亞杰的認知理論認為,兒童最初對外界的感知與思維來自吮吸、抓握等動作,也就是說認知來自行動。皮連生先生認為,許多認知領域的學習都是以動作技能為條件的,語文“寫中的寫字技能也主要是動作技能”。[3]因而,在寫字教學中,教師可先授以寫字行為規(guī)范以及書寫簡單筆畫,使涉及寫字的肌肉協(xié)調,再配合動作要領的練習,按照從橫豎學起,先是獨體字,然后是獨體字化成的偏旁、部首,再是不同結構的字的順序,總結字的結構、寫字筆順規(guī)律,要求學生掌握書寫規(guī)則。學生書寫特定的字與句子(可以無意義)既規(guī)范、整潔,又具備一定速度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將寫字與識字融合,辨讀字音、講解字義后書寫漢字,直至將漢字融入句子。
概而言之,識字與寫字最好分開教學。對于寫字來說,學生先學好規(guī)范與協(xié)調好動作后,教師再進行音形義的結合,讓學生掌握和運用書寫規(guī)律,這樣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