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進, 龐子玥
(東北大學 文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9)
明代的巡關御史是巡按邊關御史的簡稱,相對于巡按地方御史的常規(guī)巡視監(jiān)察,巡關御史是欽命差遣巡視邊關的專項監(jiān)察御史。巡關御史作為明代監(jiān)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巡按地方御史的常規(guī)監(jiān)察起著經(jīng)緯互補的作用。明代的巡關御史初設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包括東、西巡關御史2人,即在從山海關到古北口、從居庸關到龍泉關,每年差遣監(jiān)察御史各1人,奉命巡視邊關。巡關御史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加強防御北部蒙元勢力的威脅。明代自永樂年間遷都北平之后,由于京師距北部蒙元勢力不遠,缺乏軍事戰(zhàn)略縱深,飽受威脅,因此,明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北部邊關的軍事防御。后來正統(tǒng)時期的土木堡之變和嘉靖年間的庚戌之變都是反面例證。況且,永樂之后朱明的天壽山皇陵也選在京師與居庸關之間,加強巡視東西邊關的軍事防御更成為京畿防御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明代地方監(jiān)察體系日漸完備,除設置巡按御史的常規(guī)監(jiān)察外,還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和重點環(huán)節(jié)設置專差監(jiān)察御史,進行專項巡視,巡關御史就是這種專差御史的一種。以往學術界對于巡關御史的研究,主要是論述巡按御史在明代科道體系中的地位和對職官糾劾作用時涉及巡關御史,鮮有從專項監(jiān)察的維度專門關注明代巡關御史的主要職責。
明代初,設巡關御史的主要職責是“巡視關口,點閘軍士,整飭器械,操演武藝。并受理守關人等一應詞訟,就彼發(fā)落”[1]卷六。也就是說,巡關御史主要是圍繞監(jiān)察邊關軍事防御的關口、軍士、軍械和戰(zhàn)斗力為主,同時受理守關人的詞訟,承擔監(jiān)察軍事和司法職能。此后,巡關御史的職責在景泰、成化、正德、嘉靖及萬歷年間多有衍變。但是,明代巡關御史圍繞北部邊關軍事防御而進行的專項監(jiān)察職責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巡視職責貫穿邊關防御監(jiān)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
奏議邊情是明代巡關御史的重要職責。巡關御史通過對邊關防務的考察,了解邊關軍備、將士等實際情況,向朝廷如實、及時匯報,提出邊關防務具有預防性的事前建議,防患于未然,成為連接中央與邊關事務的紐帶。
1.奏報邊防戰(zhàn)備
其一,著重防御重點邊關。明代巡關御史主要分為東部邊關和西部邊關兩部分。東部邊關御史主要巡視山海關至古北口一帶。西部邊關御史主要巡視居庸關至龍泉關一帶。由于相對京師而言,瓦剌和韃靼處于西北方向,所以,西部邊關防御壓力相對較重。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和龍泉關等是戰(zhàn)略防御的重點。嘉靖年間,巡關御史王士翹曾建議居庸關防御重點應放在八達嶺,因為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八達嶺是嶺關山最高者,可以憑高抵御防守,且距離京師僅有百余里?!版?zhèn)邊之當守其形難察也,此固一關”[1]卷七,所以,王士翹建議應設置強將重兵在此防守。巡關御史王士翹還通過總結歷代以來的邊防經(jīng)驗,結合當時局勢,提出分兵駐守邊關,屯兵馬形成掎角之勢,并且著重防守紫荊關的建議,“紫荊居中,群隘居外,自為掎角,尚藉聲援重紫荊屯兵馬”[1]卷七。
其二,建議合理修筑邊防。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巡關御史綜合考察邊關地理、水源等因素,勘議創(chuàng)設關寨事宜,“請將葦子谷等九關寨軍士外徙于洪山,創(chuàng)設關寨者三”[2]卷一。這樣一來,3個關寨并力守御可以減輕原本設置的關寨墩臺2/3的麻煩。正德年間,巡撫都御史王云鳳與巡關御史屠僑一同商議后上奏皇帝,“荊關修理新添隘口墩臺共九處,應添常守軍人共一百五十六名”[3]卷二,并詳細建議如何修筑,鞏固邊防。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巡關御史王士翹曾上言修筑城墻,居庸關半里外一處土城由百姓修成,“卑圯乞令增筑”[4]卷三百二十五。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巡關御史李惟觀建議守備舊墻,此法既考慮到定居在邊疆地區(qū)的百姓,不可輕棄,也考慮到近年修筑大量工程,重新修筑新墻必然給國家和百姓造成沉重負擔。由此,李惟觀建議“令將士無警仍當防守外邊,外堡民人于內(nèi)共守舊邊”[1]卷七,以此達到內(nèi)外共防、軍民共防的效果,保證不發(fā)生意外之事。
2.奏議邊關軍情
其一,建議改善邊關軍士生活。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巡關御史王佑曾因邊關糧草調(diào)運困難上奏,“山海沿邊操備官軍,月給口糧俱于林南倉關支,相去二三百里,不勝艱苦”[5]卷七。于是,明宣宗要求戶部重新商議此事,并最終改變了調(diào)運方案,保證邊關糧草的穩(wěn)定、便利供給。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巡關御史孫珂曾因山海關到居庸關一帶形勢復雜,關口夜不收守,而將士衣單,向工部提出“乞給賜胖襖褲鞋事下”[6]卷二百九十八。
其二,奏議軍營人員編制。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巡關御史蔣昺認為,現(xiàn)今邊關士卒多老弱不精,但是胡寇出沒不可不預先做好防備。因此,蔣昺提出“汰其老弱,以漸解補務,使從精壯河南班,操官軍別立營所使,便于征調(diào)”[7]卷二百十九的建議,以保證邊關乃至京師的安定。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兵部裁撤紫荊兵備官,巡關御史上諫陳述,紫荊兵備官一職對于邊關防務較為重要,如果裁撤“似非所宜,況昔因多事而設,一有警急無人調(diào)度,非地方之福也”[1]卷七,請求皇帝下令,命吏部、兵部重新商議此事,將此職官留下,以利于邊關軍防。
其三,推薦選拔邊關將官。邊關將官由皇帝下發(fā)詔命,巡關御史審核選拔將官,最后由皇帝定奪。巡關御史選拔人才“必須材力強練”[8]卷二。巡關御史徐石麒曾受詔命選拔官吏時,經(jīng)過反復斟酌,考慮到官職履歷以及邊關情況,挑選出2人給皇帝選用,并建議2人不同的用途,交給皇帝任免。
其四,奏議裁撤監(jiān)軍。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都督戚繼光想調(diào)取南方部隊、招募西北等軍隊擴充邊防軍營,卻擔心因此有謀逆流言傳出,“首尾顧忌,難以展布”[1]卷七。因此,戚繼光請求設立監(jiān)軍,以免產(chǎn)生非議。此后,邊防軍營雖沒有實行南兵調(diào)取,但是,監(jiān)軍的設立,造成了巡關御史和監(jiān)軍的職權重疊,且官職過多庸雜混亂。后來,巡關御史奏請免去監(jiān)軍的職名,“事得稽察,似不必復以監(jiān)軍為名,伏乞圣裁”[9]卷九,裁撤冗員。
建言和諫諍是御史的主要職責。明代巡關御史履行職責,向朝廷提出許多邊關戰(zhàn)略防御的意見與建議,有利于朝廷全面掌握邊關防御的實情,彌補邊關戰(zhàn)備的缺失,夯實邊關戰(zhàn)略防御體系的構建。
明代巡關御史是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職官,不具有軍事權和行政權,但是按照明代邊關職責體系的制度設計,巡關御史“均有地方之責”[10]卷四,需要承擔會同邊關將官處理邊關事務的職責,具有事中監(jiān)督勘議之意。
1.會辦軍備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永平、山海等處總兵官想在洪山口創(chuàng)設關寨,以達到并力守御的功效,“兵部請行巡關御史勘議可否”[7]卷十一。同年,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陳選請求選派1名大臣遍歷巡視,管理邊關防務,明英宗批奏“大臣不必差,但令巡關御史兼理之”[7]卷四。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兵科給事中秦崇等奏請,選拔都指揮1人守御,以逐漸革除軍隊長期形成的弊病,明憲宗批復下旨“敕巡關御史治之”[7]卷六十八。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戶部議覆戶科給事中鄭宗仁等,上書請奏,每季命令科道官巡視內(nèi)府甲字等庫,薊州管糧郎中每年秋收時,考核永平、山海等處邊關營寨所積糧數(shù),“會巡關御史平價糴補”[11]卷四十,即薊州管糧郎中與巡關御史一起平價購買糧食以補足軍糧,巡關御史主要擔負事中監(jiān)督的職責。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經(jīng)略邊務工部左侍郎李钅遂上奏,巡關御史在邊關險地修治墩臺、革斃除奸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且當下邊關防務緊急,請求“仍留一年,與臣等相資辦事”[11]卷二百十五。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守備紫荊關劉淳和等人聯(lián)名請求準備操練守關事宜,朝廷批復,“著巡按并巡關官會同議處”[1]卷七,同意準備冬季操練等事宜??梢钥闯觯碴P御史在會辦邊防事務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戶部議復“巡關御史陳省條陳薊鎮(zhèn)糧餉六事”[4]卷五百四十二。巡關御史在與官員共同商議邊關后勤糧餉補給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都察院下發(fā)命令,要求邊關情報傳送上報,應當由上報者“與守備、巡關、巡按官員,公同計議而行”[11]卷之十。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有邊關官員上奏稱,會同巡撫順天都御史劉應節(jié)、巡關御史饒仁侃商議認為,居庸關西路、石峽峪等地方“內(nèi)衛(wèi)陵京外鄰宣大,實為沖要之區(qū)”[9]卷六。因此,應該增添守備,建造城樓、營房等,并派遣軍隊駐守,才是防御周邊的萬全之計。
2.會商勘議人事
其一,勘議邊關將官安排。通常邊關將官的升遷由兵部和邊關主事軍官負責,需要“會同巡撫巡關逐一查閱”[1]卷七,經(jīng)過巡關御史等人的勘議,如果是可用并且政績較好者,奏請官升晉級;如果政績不堪,則奏請降罰職俸。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有邊疆官員上奏稱,會同巡按御史郝杰、巡關御史李惟觀商議認為,灰?guī)X口是陵山鎖鑰之地,需要嚴密防御,以此請求添兵增設巡護職官,守備該口。其二,協(xié)同堪補邊卒軍兵。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分守馬蘭谷左參將都指揮僉事劉輔上奏,各個關營的軍伍不夠精銳,“請移文都察院轉行巡關御史,選各衛(wèi)精壯官軍”[7]卷九十八,補充各個關營的守關將士,而原本關營中的老弱幼小者,都回到以前守御的地方。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分守燕河營等處右參將都督僉事李銘上奏稱,“所守關營操守官軍多逃亡老弱者,乞行巡關御史更為選補”[7]卷一百三。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負責整飭邊備的戶部右侍郎程萬里等上奏,桃林、古北等口,潮河川等58處關營,應增守4 000余兵士,而黃花鎮(zhèn)、居庸、紫荊、倒馬等關營,也存在兵員不足的問題,建議“移文東西巡關御史,親按沿邊諸衛(wèi)閱兵撥補”[7]卷一百五十八,請求兵部批準申請。
3.會理詞訟
其一,協(xié)助審理軍民官司。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戶部會同相關官員商議回復漕運巡撫等官所言之事,即直隸永平府并薊州等處,軍民詞訟繁多,下令“宜行巡按巡關御史就近提問”[7]卷一百三十二,邊關詞訟涉及守關軍士,巡關御史需要了解和協(xié)助審理軍民官司。其二,巡關御史會同清查獄訟枉曲?!洞竺鲿洹芬?guī)定:凡是涉及司法審判案件的官員,凡法司奏差勘事、審錄、決囚等項官員,都察院派遣的巡按御史,或者“巡鹽、巡茶、巡關等項御史處書辦”[12]卷二百十三,清查所屬各衙門,處理獄訟案件有無拖延枉曲。
核查邊備和彈劾違法是明代巡關御史的重要職責??己诉呹P防務的戰(zhàn)備和軍士戰(zhàn)斗力,彈劾違法亂紀、有礙邊備防御的官兵,是巡關御史察劾邊關事務事后處罰的關注之處。
1.核查邊備
邊備的核查是邊關戰(zhàn)略防御體系的基礎。其一,核查邊墻。巡關御史每年閱視邊防城墻是其核查的一項重要工作。明代規(guī)定,邊防城墻“累朝以來缺壞即修,后又專設東西巡關御史每歲閱視”[13]外集卷二。閱視內(nèi)容主要包括所筑墩臺“是否堅固,銀兩有無虛冒”[9]卷六。明代末期還曾為防止李自成破關,“設巡關御史一人往來居庸、紫荊二關按視”[14]卷上。巡關御史如有發(fā)現(xiàn)玩忽職守、不能按時修筑城墻者,將“參奏重治”[1]卷七。其二,核查軍器。對于戰(zhàn)備器具的核查問題,有大臣上奏建議,“于巡視東西兩關御史定擬一員,常川往來,專一核查”[1]卷七,還要求巡關御史推薦選拔1名了解軍事有能力的官員,擔任守備一職,朝廷同意這個建議。也有邊關總督上奏匯報查閱部隊情況,關于兵器軍備“亦要與巡按、巡關御史一體知會,以便稽考”[15]卷十四。其三,核查糧草。檢驗糧草也是巡關御史的職責所在。有敵寇侵犯,巡關御史奉旨隨軍料理檢驗糧草。戶部給予巡關御史核查糧草的專項經(jīng)費,下令在不妨礙正常軍費使用情況下,查出預備后,準支3 000兩,以備巡關御史針對糧草紀驗情況調(diào)用[3]卷二。其四,核查營地。巡關御史通過對邊關營地的考核,掌握軍營真實情況并上報。嘉靖年間,總督侍郎王忬上奏建議,如果有愿意開墾山場荒地的軍隊,可以盡力開墾,建造多少營房和入住多少新軍,“各道俱于年終開報,奏行巡關御史核實”[1]卷七。巡關御史對邊營的考核也包括軍費支出情況,嚴禁將領克扣軍士月糧。
2.考核軍訓
巡關御史也常考核邊關士兵情況,閱兵是一種有效的監(jiān)察形式。邊關軍隊的訓練實在重要,練兵的事宜應該由兵部批準是否可行,而且需要巡按、巡關御史再加閱視。巡關御史等閱視軍隊是否戰(zhàn)備戒嚴,但凡有尚未準備充分的軍隊,責令處罰。明代前期派遣巡關御史閱視關營軍士,“歲一閱視”[15]卷十五。巡關御史以此為據(jù),決定賞罰。如果有軍營不能按時操練,就要接受巡關御史參論,并予以重罰。此后,又改為每3年大閱一次,“每督臣視師,及巡關御史三年大閱”[16]卷二十四。巡關御史考核邊關官員訓練軍隊是否盡職,軍士是否精強。薊鎮(zhèn)之兵9萬有余,且分3等。由于軍務繁雜,朝廷就派遣巡關御史協(xié)理事務,并要求各級官吏“遵候東西巡關御史查理”[1]卷七。從井陘口到馬水口的區(qū)域,劉燾公同巡撫都御史張師載、巡關御史杜從易,“逐一再加閱視”[15]卷十九。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總督尚書楊博上奏,現(xiàn)今軍隊士兵不足,請求下詔兩關御史王漸、蕭九峰親自前往查補,明世宗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兵部可遣郎中一人,與巡關御史備閱兵數(shù)多少,操練與否”[4]卷四百六十一,并在1個月內(nèi)回朝稟奏。當然,巡關御史會同練兵閱視也有特殊情況。如薊鎮(zhèn)敵寇來侵剛剛平定,且總督鎮(zhèn)、巡官都是新上任的官員,各項政務尚在整飭之時,朝廷則令都察院轉行巡按御史董堯封、巡關御史黃泮,“查照先今事理,稍待來春三月以后,逐一閱視”[15]卷十二。東、西巡關御史閱視邊關軍隊精強程度,是否能夠抵御外虜,并且“將訓練有功,應該優(yōu)錄降級者應否復職;將訓練無功,應該究治降級”[15]卷九,分別回奏。
3.考核軍功
巡關御史也要負責官員紀功、勘功之事,巡關御史查核軍功以便論功行賞。明代規(guī)定邊關將士“秋防之時,聽各巡按巡關御史紀察”[9]卷五。但凡是官軍所獲功次,需要當即到紀功委官處登記,并且由巡關御史紀驗,按照斬殺敵軍首級數(shù)量進行賞賜。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兵部議準薊州保障之功的相關將士,雖報捷音,但并沒有首級數(shù)目,督撫等官都按照頭功進行賞賜,是因為“看得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鄭存仁、巡關御史彭繼業(yè)各題稱查勘過”[15]卷五。明代出兵征計規(guī)定,應派遣1名監(jiān)察御史隨同總兵一同前去紀功,凡將帥閱視有功者根據(jù)實際上報,以進行封賞,“今桂勇岀征合無,就差巡關御史張鰲山紀功”[17]卷三十四。
3.糾劾違怠
糾劾違怠是明代巡關御史的主要職能。巡關御史對不稱職邊關將士多次進行糾劾檢舉,但后期因彈劾過度妨礙戰(zhàn)事成為一種負擔。巡關御史每年通過對邊防戰(zhàn)備等情況的核查來考核“各文武大小當事諸臣勤惰之狀”[9]卷六,分別上奏,以請求賞賜或建議懲處。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右參將都指揮僉事李銘犯隱匿軍情等罪”[7]卷一百一十七,被巡關御史王浚彈劾奏發(fā)。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巡關御史李經(jīng)劾奏,“密云城門銃被盜去”,鎮(zhèn)守左監(jiān)丞許常、都指揮同知王榮鈐,“束不嚴,請究其罪”[7]卷二百二十二。正德年間,巡關御史王九峰“核隆慶衛(wèi)倉草束被焚無跡”[18]卷六十一,發(fā)現(xiàn)有40余人,連年從中獲私利。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敵寇入侵潮河川、井連口等地殺掠人畜,巡關監(jiān)察御史張鰲山劾奏,“寧晉伯劉岳都指揮僉事章縉及指揮使高瑾等六人,各失防御”[18]卷一百二十,應詔“高瑾等六人”詢問,治其不恕之罪。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巡關御史朱昴劾奏,“分守保定副總兵張勇貪酷科斂,并劾巡撫都御史張淳不能禁制”[18]一百二十四,另經(jīng)巡按御史勘實,立即罷免張淳,依法處置張勇。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巡關御史陳省劾奏,原任墻子嶺參將馮詔及薊鎮(zhèn)總兵官王孟夏,大肆剝削,對邊關防守極其不利,“乞罷孟夏,追論詔未盡之罪”[19]卷七。兵部復議,詔命已下發(fā),不要再議。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直隸巡按御史郝杰與巡關御史王友賢分別劾奏,“總督劉燾巡撫耿隨卿,當虜入邊擁兵觀望,任其鹵掠虜”[19]卷十三,等到敵軍退去就割死人首級以冒充軍功。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明代某軍隊精銳敢戰(zhàn),所以一軍兼二軍的糧草,但是有人冒充該軍隊的士兵,使得糧草耗費增多,卻沒有增強攻守,隆慶帝“選練令行邊大臣,及巡按巡關御史,查核濫冒者以聞”[19]卷十七。
邊關城垣隘口是保護邊地不受侵犯的重要防線,也是巡關御史關注的重點。對于負責修理城墻的官員,巡關御史“察其仍前怠違者劾奏,其后有失疏并追究”[20]卷十五。此外,天壽山祖陵在京師與居庸關之間,其中違法亂紀之事也由巡關御史糾劾。有官員盜伐天壽山裕陵樹木被抓獲,卻賄賂守備太監(jiān)劉岑、都指揮秦震等人,太監(jiān)竇寬等人私自克扣軍費,均由巡關御史“鞠發(fā)其事”[21]卷九十九。當然,明代后期黨爭激烈,有的巡關御史也深陷其中。巡關御史的糾劾權也出現(xiàn)了負面效應。巡關御史“往往捃摭細,故動行參劾,前來兵部無所皂白,便稱查訪”[22]卷二十一。由此,崇禎下令不許巡關御史輕易、任意彈劾官員,兵部也不可獨斷行事,下發(fā)命令要斟酌考量。
綜上所述,巡關御史是明代特設的專項巡視監(jiān)察使官,專門監(jiān)察圍繞京師戰(zhàn)備防御安全的山海關至龍泉關沿線邊關。巡關御史是皇帝派遣的都察院中差御史,一年一替,而非常設職官,任期滿則回朝復命。巡關御史擔負事前奏議邊情、事中會辦邊務和事后察劾邊事的職責,貫穿于邊關防務的全過程。這種專項巡關的監(jiān)察體制,有效維護了北方邊關軍事戰(zhàn)略防御體系的構建。這種蘊含特色的專項巡視監(jiān)察也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