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橄榮
學生學習應立足于課堂,課堂教學是教學效果的生命線。學生課堂學習中是否參與或多大程度的參與、參與是否有效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有鑒于此,筆者對高中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進行研究,旨在找到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的方法,以實現(xiàn)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查閱資料,為研究儲備理論基礎
在研究的初期,筆者在知網(wǎng)和學校圖書館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為研究儲備理論基礎。先后查閱了皇甫倩、王后雄、彭慧的《高中生課堂參與度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以高中化學學科為例》,李玉花的《淺談學生在高中化學必修課學習中的參與度》,施佳瑩的《高中生化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和課堂參與度的相關性研究》等10多篇文章。結合文獻資料,制定研究的方向和實施的初步方案。
二、問卷調查,了解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因素
結合課堂的觀察與資料匯總,筆者對影響課堂參與度影響因素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設定了教師因素、同伴因素、班級因素三個維度,內部因素設定了學習因素、自身因素兩個維度,設計了《影響中學生化學課堂參與度因素的問卷》,對研究的學生群體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從數(shù)據(jù)中得出:
學生課堂能保持精力充沛、專心致志的只占24.8%,學生課堂精神狀態(tài)總體不理想;
面對課堂上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想辦法馬上完成的占40.6%,不到一半,學生參與學習狀況拖拉,不理想;
課堂學習氛圍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85.9%的學生都認為影響較大;
教師因素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影響最大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占48.1%;
課堂組織方式中,學生希望采取豐富多樣的組織方式和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分別占比33.8%和27.1%,但也有26.3%的學生希望采取滿堂灌的課堂組織方式,同時只有9.8%的人希望采取小組學習的方式;
個人因素對參與課堂學習影響最大的是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占36.8%,同時原有學業(yè)水平和自身的意志力與自控力也影響較大,分別占19.5%和20.3%;
班級因素中,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影響最大的是班級秩序和紀律,占36.1%,其余的班級凝聚力、班級競爭意識、學習負擔影響差不多,約占20%左右;
同學關系對學生參與課堂影響參半,決定影響較大的占53.4%。
從調查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對學生課堂參與學習影響很大,同時學生希望采取互動式和多樣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備課時要注意學生的個人狀態(tài),要照顧到學生的原學業(yè)能力,課堂組織是要注意管理好課堂,讓課堂要井然有序。
三、課堂組織的研究
本研究立足于課堂,如何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是研究的目的。經(jīng)過一年的研究,筆者總結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生參與度的課堂實施方式方法。
1.層推式提問,增進學生思維容量
以問題帶動學生參與,問題層層推進,學生思維層層深入,學生思維得到了鍛煉和開拓。在問題的一一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獲得成就感,學生更熱衷于后續(xù)任務的解決,課堂變得緊湊而且有效。如在學習1,3-丁二烯的加成反應時,我們設計的問題是:
(1)根據(jù)乙烯的性質,請推斷出1,3-丁二烯有哪些化學性質?
(2)利用球棍模型,請寫出1,3-丁二烯與溴1∶1加成時產(chǎn)物的結構簡式。
(3)請寫出2-甲基-1,3-丁二烯與溴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請寫出1,3-丁二烯發(fā)生加聚反應的可能的產(chǎn)物。
問題一,從已知到未知的,學生類推很快得出1,3-丁二烯的化學性質能燃燒、能發(fā)生加成反應、加聚反應、以及能與酸性高錳酸鉀反應等。問題二,利用球棍模型的工具,學生能直觀的感悟1,3-丁二烯1、2加成與1、4加成兩種加成方式的本質。問題三,知識能力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陌生物質化學反應方程式書寫的能力。問題四,1,3-丁二烯加聚反應的連接沖擊,使學生對1、2加成與1、4加成兩種加成方式的本質的進一步理解,學生對知識運用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開放式提問與互動評價,激起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
探究式學習通常是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經(jīng)過反復的推斷、驗證,最后才能得出結論。課堂上,利用開放式的提問,讓學生感悟這一過程,能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學科能力。學生通過互動評價,能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進行碰撞,能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好處。俗話說理越辯越清楚,正是這個道理。如在講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性質對比時,我們設計這樣的提問:
現(xiàn)有兩瓶無色氣體,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二氧化硫,請問如何鑒別?
學生列舉出了一系列的鑒別方法,教師把學生所列舉的方法一一羅列在黑板上:聞氣味;加入澄清石灰水;加入品紅;加入酸性高錳酸鉀;加入溴水;加入氯化鈣等。
下一步,讓學生判斷所列舉的方案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原因是什么?學生會進行互動評價,在評價中獲得了思維的碰撞,使自己的知識運用更熟練。
最后,讓學生選擇最優(yōu)方案,同時寫出該方案的具體操作步驟。學生在前期鑒別方法時,細節(jié)沒有落實,思維完整性欠缺,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的思維邏輯性更強,更完整。
3.抓住課堂上的“意外”,激發(fā)師生間的思維碰撞
在備課時,教師會預設好課堂上的各種可能,會依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習慣進行相關的教學設計,但無論怎么完善的設計,學生偶爾也會出現(xiàn)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如講述下題:某學習小組設計實驗探究CuSO4分解產(chǎn)物。
甲同學選擇下列裝置設計實驗探究硫酸銅分解的氣態(tài)產(chǎn)物SO3、SO2和O2,并驗證SO2的還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