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靳慧勇 劉海波 宋曉霓 羅池
解放軍63790部隊醫(yī)院,四川 西昌 615000
患者,男,67歲,因“發(fā)現(xiàn)頸部包塊3+月,肺癌化療后2天,排尿困難1天”至某醫(yī)院就診。喉部、頸部CT提示:1.左側聲帶增厚伴聲門變形;2.右鎖骨上窩多發(fā)結節(jié)影,考慮淋巴結增大可能。胸部CT示:前中縱隔脂肪間隙消失,見彌漫性軟組織填充影,包繞上腔靜脈,上腔靜脈明顯受壓,考慮侵襲性胸腺瘤,左肺炎病變伴雙側胸腔包裹性積液可能。電子喉鏡檢查提示:左聲帶麻痹。腹部CT示:肝內多發(fā)大小不等結節(jié)樣稍低密度影,呈環(huán)狀強化,考慮轉移性肝癌可能性大。完善相關檢查后行“右鎖骨上淋巴結活檢術”,結果顯示:右鎖骨上淋巴結小細胞惡性腫瘤,請送上級醫(yī)院會診。初步診斷:小細胞肺癌廣泛期。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6.91×109/L,中性粒細胞 5.64×109/L,紅細胞 4.32×1012/L,血紅蛋白135g/L,血小板113×109/L。予EP方案(順鉑注射液75mg/m2分三天靜滴+依托泊苷注射液100mg/m2靜滴D1-3)行第一周期化療,化療結束后2天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0.27×109/L,中性粒細胞未見,血紅蛋白108g/L,紅細胞 3.43×1012/L,血小板 21×109/L;血漿凝血酶原時間13.9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4秒。肝功、腎功、電解質、心肌酶、腎小球濾過率未見明顯異常。1.采取無菌隔離,下病危;2.每日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用人重組白介素-11升白細胞及升血小板治療,監(jiān)測白細胞和血小板變化情況,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預防感染。糞便常規(guī)無明顯異常,腹瀉考慮與白細胞減少有關,予洛哌丁胺膠囊對癥治療;3.急查血型及輸血前檢查,擬予單采血小板輸注治療,但患者家屬拒絕輸注;4.監(jiān)測體溫、血壓、神志、瞳孔等;5.囑患者避免劇烈咳嗽,注意保持大便通暢,以免增加腹壓;6.減少活動,防止受傷,絕對臥床休息;7.進軟食,禁止刷牙、掏鼻、挖耳等,行口腔護理;8.患者血小板低,將地塞米松注射液由5mg加量至10mg靜滴1/日,刺激骨髓造血。3天后患者出現(xiàn)陣發(fā)性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發(fā)熱,測體溫38.5℃,無頭痛、鼻衄、牙齦出血、咯血、惡心、嘔血、黑便等不適。痰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鑒定出大腸埃希菌,對哌拉西林、阿莫西林、美羅培南、亞胺培南敏感。改予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1g靜滴1/8小時抗感染治療,經過8天的治療,患者未再發(fā)熱,肺部聽診未聞及干啰音,提示肺部感染已控制,停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治療。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 3.88×109/L,中性粒細胞 3.16×109/L,紅細胞 3.20×1012/L,血紅蛋白96g/L,血小板28×109/L?;颊咧行粤<毎颜?,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數(shù)目和血紅蛋白仍然偏低,提示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恢復。3天后再次復查血常規(guī):紅細胞2.91×1012/L,血紅蛋白91g/L,其余恢復正常。
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為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按組織病理學分為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根據美國退伍軍人醫(yī)院提出的分期法(VALSG)分為局限期和廣泛期[1]。小細胞肺癌臨床表現(xiàn)特點是早期遠處廣泛轉移。根據文獻報道[2],當小細胞肺癌被確診時70%~90%患者已有臨床或亞臨床的淋巴結轉移和(或)遠處轉移。80年代,依托泊苷+順鉑(EP方案)被證實治療小細胞肺癌有效。EP方案具有顯著的生存益處[3],而毒性顯著降低,確定了EP替代CAV成為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包括局限期和廣泛期)的標準方案。在老年人無論局限期或廣泛期總有效率為76%,中位生存時間為9.5個月,2年總生存率10%,且能明顯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EP化療方案的不良反應小。
本例患者小細胞肺癌廣泛期診斷明確,給予EP方案行第一周期化療。骨髓抑制是化療最常見的限制性毒副反應,一般認為,粒細胞減少出現(xiàn)的時間最早,通常開始予化療停藥后1周,血小板和紅細胞降低則更晚,但該患者在化療后第二天就繼發(fā)Ⅳ級骨髓抑制,粒細胞、血小板和紅細胞同時下降,病情迅猛。提示對小細胞肺癌的老年患者在EP方案化療時要高度重視骨髓抑制,應當做好以下幾點:1.根據患者的腫瘤情況、機體狀況、患者及家屬的意愿等進行綜合分析、權衡利弊,謹慎地選擇治療方案,包括單藥化療、減少劑量的聯(lián)合化療等,同時給予最佳的支持治療。2.盡管小細胞肺癌發(fā)生單純的骨髓轉移率<5%,但在外周血象提示有核紅細胞減少、貧血、粒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少的病例,建議行單側骨髓穿刺檢查,了解骨髓是否受累。3.不同的化療藥物導致骨髓抑制發(fā)生的時間、持續(xù)時間、骨髓抑制嚴重程度均不相同。影響骨髓抑制的因素除藥物外,還與患者個體骨髓儲備能力密切相關。肝病、脾功能亢進、曾接受過抗腫瘤治療者更易引起明顯骨髓抑制。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加強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及時了解骨髓功能狀態(tài),尤其是老年患者可將監(jiān)測時間提前至停化療藥后1~2天。4.如果患者出現(xiàn)骨髓抑制,會減弱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收益/風險比,生活質量的下降也會長期困擾他們,應積極處理,避免引起短期的不適或功能障礙,甚至遠期不良后果,如第二腫瘤發(fā)生,無論是近期毒性還是遠期毒性,嚴重時都可能導致患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