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彤
(山西醫(yī)科大學汾陽分校 基礎醫(yī)學部,山西 汾陽 032200)
文化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作為其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歷史見證,因各自社會發(fā)展歷史進程的不同而產生諸多差異。這些差異表現(xiàn)在諸多不同的方面,并體現(xiàn)著不同的內涵。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義文化、語言結構文化和語言運用三個方面[1]110-113。具體而言,即表現(xiàn)在稱謂語、對話風格、恭維語等多個方面。譬如,中國人在家人和親戚之外,對于鄰居或者其他的長輩也會根據性別稱呼其為“伯父”“阿姨”等等。但是在西方國家,人們則往往會直接稱呼其姓名,無論其社會關系或者年齡。再譬如,中國人見面總是習慣問侯對方“吃了嗎?”,但是如果我們詢問美國人“Have you eaten?”,他們則會認為你是在邀請他們用餐。交流者之間無法理解對方的文化理念或習俗,很容易在交流時產生誤差或矛盾[2]。
文化是借助語言進行記載或表述的。各民族的語言不僅是其社會歷史文明進行傳承的基礎載體,更是其文化輸出和表現(xiàn)的具體形式。我們使用語言與周邊的世界進行溝通交流,借助語言傳達自我的認知觀點和思維。所以,在學習某種語言時,我們不僅是對某些知識點的學習,而且更應該對其中蘊藏的種種文化因素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學習。
首先,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有助于提升語言的得體性。對高校大學生而言,其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有效的文化導入,有利于幫助學生提升語言的得體性,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語言的得體性比語言的規(guī)范性更重要。
其次,強化語言的實踐能力。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和學習方法使得很多人缺乏學習的興趣,而在課堂中進行文化導入,將更多的人文地理或歷史文化內容滲透進教學中,不僅能夠全面啟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夠加深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深度[3]。文化導入使課堂知識更加現(xiàn)實生活化,在拓展了大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幫助他們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實踐為導向的認知思維,這也有利于強化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的提升。
此外,以文化導入為支撐,不僅能夠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更能夠深化語言的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文化理解越深刻;文化理解越深刻,語言理解的越準確,二者相輔相成。所以,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不僅是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是教學體制改革的內在需求,更是我國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文化導入的進行,我們應當遵循合適性、實用性、科學性和和層次漸進性的原則[4],將豐富性、多樣性又符合跨文化交流要求的背景文化或人文知識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和順序,逐步導入到教學過程中去。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引導者和組織者,一方面,需要正確認識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和進行文化導入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文化導入觀念;另一方面,要深入解讀教學大綱和需求,以提升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教學重心,嘗試借助科學多元的教學方式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滲透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培養(yǎng)大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感知能力與分析能力。首先,教師應建立個人多元化的文化思維體系,保持對國內外各類歷史、文學或其他文化知識的學習[5]231-250,提升個人的文化靈敏性,為文化導入的開展奠定堅實的思維理論基礎。其次,學校要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類教學研討和培訓會議,學習優(yōu)秀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而提升文化導入的品質。第三,學校應當加強對師資力量建設的重視力度和對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力度,通過學校之間的強強聯(lián)合,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平臺和成長空間。
教材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更是文化導入的根本載體。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首先應當在鏈接課程背景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從中提取有關中西文化的素材知識,并嘗試對兩種文化的不同特色進行總結和對比,將其中的文化內容有效地滲透進英語教學中來[6]。其次,在對課本進行深層解讀后,教師應該就其中相關的文化體系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并在提煉出精髓及重點后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科學重組。第三,導入外源材料。我們在鏈接課程背景的基礎上,嘗試通過更多的文化教學資源的檢索來對教材中的文化內容進行適當的優(yōu)化和擴充。在優(yōu)化和補充的過程中,既選取能夠完整呈現(xiàn)西方文化的特點和差異性的內容,又要篩選能夠呈現(xiàn)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內容進行比對教學和延伸。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是一個較為靈活的過程。首先,我們應當綜合分析翻譯法、交際法、聽說教學法等不同的傳統(tǒng)方法的優(yōu)劣性,并在立足于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和維護其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其次,我們應當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依照大學生學習的興趣特點和需求制定科學的、分層次的教學方案,在全面調動大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有序高效地進行文化導入。在高效發(fā)揮教材作用的基礎上拓展更多的教學渠道,充分借助涵蓋信息范圍更為廣泛和豐富的報刊雜志、互聯(lián)網或多媒體教學設施等進行文化導入,創(chuàng)造性地將相關的文化背景內容構設成一定的文化教學情境,以促進學生對文化元素的把握[7]211-212;我們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施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西方文化故事等引入課堂中,幫助學生在更真實的生態(tài)文化氣息的課堂中理解并掌握文化知識。
除此之外,我們應當嘗試營造一個更愉悅輕松的導入情境,優(yōu)化文化導入的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在課外舉辦相關的文化交流活動或文化講座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與外國友人溝通交流的機會和學習外國文化的平臺,這不僅是一種對現(xiàn)有教學資源的拓展,更是大學生對所學文化知識的一種實踐,能夠幫助其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差異的存在,進而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8]131-132。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始終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在重視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提升師資素質、優(yōu)化并補充教材內容及改善教學方法是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的重要手段,對強化大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英語教學質量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實踐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