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墨子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①。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②。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勞③,腐朽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至若禽獸然。
夫明虖④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⑤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正長既已具,天子發(fā)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guī)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⑥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guī)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鄙弦源藶橘p罰,甚明察以審信?!咀⑨尅?/p>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93年版《墨子校注》)
①茲:通“滋”。茲眾:越來越多。
②和合:和睦團結。
③相勞:相互協(xié)作。
④虖:通“乎”。
⑤畫:通“劃”。
⑥比:朋比、勾結。
【譯文】
墨子說:在古代人類剛誕生,還沒有實行刑事與政務管理的時候,他們用語言所表達的意見,也因人而異。所以一個人有一種意見,兩個人就有兩種意見,十個人就有十種意見,人多了,所說的意見就多了。因此各人都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而反對別人的意見,所以大家相互攻擊。在家里,父子兄弟之間由于看法不一致,而相互怨恨,不能團結、和睦相處。天下的老百姓,都用水、火、毒藥這些東西去害別人,以至于有余力不可助人,有余財任它腐爛,不肯分給別人;有好的道理自己藏在心里,不肯教導別人。所以,天下的混亂,就像禽獸之亂一樣。
正因為明白了天下之亂是由于沒有行政長官,所以才選擇天下賢良而可以任職的人作為天下的統(tǒng)治者。有了統(tǒng)治者,因為統(tǒng)治者的力量還不足以治理天下,又選擇天下的賢良,讓他們做三公。確立了天子和三公,因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于遠國異邦的人民,以及對于是非利害的區(qū)別,不能一一明白了解,所以將天下分割為眾多的諸侯國,設立國君。設立了諸侯國君,因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選擇一些賢明能干的人,給他們做行政長官。行政長官設立之后,天子就對天下的百姓發(fā)布政令,說:“你們聽到好的與不好的,都要報告上級。上級認為是對的,大家也必須認為是對的;上級認為是不對的,大家也必須認為是不對的。上級有了過錯,大家就規(guī)勸進諫;百姓中有賢才善事,則應當廣泛地推舉。與上級同心協(xié)力而不在下面相互勾結,這是上級所贊賞的,也是下級所稱贊的。如果聽到好的和不好的,卻不向上級匯報,上級認為對的卻不能認為對,上級認為錯的卻不認為錯,上級有過錯而不能規(guī)勸進諫,下級有賢才善事卻不能查訪和推薦,與人勾結而不與上級同心協(xié)力,這是上級所要懲罰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上級根據(jù)這些作為賞罰,必然十分明察而且手段審慎有信。
【簡析】
墨子的“尚同說”要求“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看似在提倡皇權專制,實則大不然。他的“尚同說”建立在兩個理論前提之上。一個前提是“尚賢”,要求“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以下,從三公到里正,各級官員都是要“選擇天下之賢可”。墨子認為只有“賢者在位”,才有自上而下的正義、正道可言;反之,如果天子、三公都不“賢”不“義”,卻要求天下百姓都去“上同”于天子,必定會導致天下大亂,所謂“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另一個前提是“天志”,要求百姓和天子都“上同”于天,做到上下一心,而“天志”就是“民志”。墨子認為天有意志,天愛民,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他的“天志”本質上是“民志”,肯定天志,是為了約束特權,所以其“尚賢”“尚同”學說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結合這兩個前提來看,墨子的“尚同”可以說很有民本、民主精神。因此,《墨子》的許多思想都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其互相矛盾,比如,十大主張中,既然崇尚“節(jié)葬”,卻又重視“明鬼”;主張“非命”,卻又崇尚“天志”。但如果都從“以民為本”的草根立場來看,其實它們并不矛盾,主張“節(jié)葬”和“非命”是為了避免厚葬成風導致勞民傷財,避免百姓意志消沉、逆來順受,主張“天志”和“明鬼”是為了對特權階層的賞善罰惡有更高的威懾力??梢哉f,墨子重要的主張都是以百姓的幸福安穩(wěn)為出發(fā)點來思考的。所以,墨子“尚同說”的根本,和孟子的“與民同之”是一致的。顯然,理解任何一個自成體系的哲學家或者哲學著作,都必須將其中的某一個觀念與其他觀念結合起來,深刻理解共同的理論前提和彼此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如此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