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強
“歷史周期率”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權往往會經(jīng)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huán)呈現(xiàn)出的周期性現(xiàn)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周期率問題,是1945年7月黃炎培先生到延安考察時向毛澤東提出的問題。
黃炎培問道:“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huán)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fā)作,由少數(shù)演為多數(shù),到風氣養(yǎng)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qū)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fā)展,有的為功業(yè)欲所驅使,強求發(fā)展,到干部人才漸見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環(huán)境倒愈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于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傊疀]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xiàn)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p>
毛澤東答道,我們已經(jīng)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事后,黃炎培寫下了自己對毛澤東答話的感想:“我想:這話是對的。只有大政方針決之于公眾,個人功業(yè)欲才不會發(fā)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來打破這個周期率,怕是有效的?!?/p>
黃炎培先生和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問一答,構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窯洞對”,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跳出“歷史周期率”的一個初步思考和回答。新中國成立后,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課題,從《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的頒布、“五四憲法”的制定,毛澤東同志所描繪的“民主新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政治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驗證。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把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中心任務,把維護人民當家作主作為根本政治目標,民主政治制度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進入新時代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牢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主體地位,對民主政治進行了嶄新探索。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中國共產黨已在認識和實踐上科學回答了如何應對“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問題,為破解“歷史周期率”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對共產黨人來說,黨的歷史就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和最強的正能量。每次重溫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歷史,每次看到無數(shù)共產黨員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偉大祖國,心中就會不由自主地默念“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會無形中增加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豪邁信心和無窮力量。學習黨的歷史,是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重要精神支撐。不忘歷史,就是不忘初心,就是不忘理想信仰。一個共產黨員如果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忘了黨的歷史和初心使命,“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會政治上變質、經(jīng)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
中國共產黨立志于千秋偉業(yè),必須要有一代又一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來賡續(xù)血脈,必須要有一批又一批信念堅定、志存高遠的黨員干部來干事創(chuàng)業(yè),必須時刻頭腦清醒、政治堅定,組織堅強、行動有力,否則,就會陷入無窮反復的“歷史周期率”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