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祺 劉純城 高海德 張浩 李訓海
肝臟尾狀葉位于左右葉背部中央位置,該處毗鄰門靜脈主干、下腔靜脈及第二肝門中的肝靜脈,手術是這些患者首選治療方式,但由于尾狀葉位置深、周圍伴有重要血管,因此存在手術切除難度大、術后并發(fā)癥幾率高等風險[1-3]。近年來,有關肝細胞癌的非手術治療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在臨床中應用??偟膩碚f臨床實踐中經皮射頻消融可能一定程度上延長肝癌患者的總體生存期,同時它還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可靠等優(yōu)點,已慢慢變成治療肝癌的重要手段[4-5]。本研究報道的是有關射頻消融在尾狀葉肝細胞癌治療中的臨床體會。
研究納入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入院接受治療的尾狀葉肝細胞癌34例,經皮射頻消融(消融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齡(56.7±6.8)歲;手術切除(手術組)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齡(57.9±10.2)歲。納入標準包括:經肝臟組織病理或經增強CT及MRI確診是尾狀葉肝細胞癌;肝臟尾狀葉病灶≤6 cm;影像評估完全消融;非Child-Pugh C級;肝外轉移排除;無治療禁忌證。
(一)儀器與設備 Cool-tip射頻消融儀及電極(Valleylab公司,美國);超聲下射頻消融引導應用Aplio 500型超聲診斷儀(東芝公司,日本)。
(二) 消融手術過程 遵照肝癌消融治療規(guī)范作術前準備。患者取仰臥或側臥位,結合術前CT和/或MRI影像資料,在超聲引導下選取射頻消融穿刺相應部位及所需要的進針方向。常規(guī)作消毒、鋪放手術消毒巾后,采取局部麻醉方式,根據患者耐受情況結合靜脈鎮(zhèn)痛。將射頻電極穿刺到目標腫瘤實質內的最大截面之處,每針消融時間為10 min左右,依據腫瘤大小決定穿刺次數及消融點數。
(三) 研究內容 記錄圍手術期相關手術信息。術后定期監(jiān)測血清學腫瘤標志物(AFP)、復查CT,觀察兩組患者腫瘤復發(fā)、總體生存情況,AFP持續(xù)異常、CT提示肝內或肝外存在病灶則考慮腫瘤復發(fā),隨訪時間截至2019年10月1日。
手術時間:(50.6±15.4)min(消融組)、(178.4±35.2)min(手術組),術中出血量:(22.8±9.6)mL(消融組)、(402.8±98.4)mL(手術組),均具顯著差異(P<0.05)。
隨訪截至2019年10月1日,患者均隨訪,隨訪時間在9~85個月之間,中位隨訪時間為31個月。消融組患者術后第1、2、3年腫瘤復發(fā)率分別是8.3%(1例)、25.0%(3例)及41.7%(5例),術后總體生存率是91.6%(11/12)(第1年)、83.3%(10/12)(第2年)及66.7%(8/12)(第3年);手術組患者術后第1、2、3年腫瘤復發(fā)率分別是9.1%(2例)、27.3%(6例)及40.9%(9例),術后總體生存率是90.9%(20/22)(第1年)、77.3%(17/22)(第2年)及68.2%(15/22)(第3年);兩組在上述指標比較中均發(fā)現無明確差異(P>0.05)。
消融組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包含發(fā)熱、疼痛及肝被膜下積液,手術組除發(fā)熱、疼痛,還另外包含感染、腹腔出血、胸腔積液、膈下積液等相關病例的出現。消融組、手術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7%(2/12);31.8%(7/22)],具有顯著差異(P<0.05)。
由于肝尾狀葉的特殊位置,該處病癥切除是肝臟外科中具有難度的手術操作之一。目前與手術治療尾狀葉肝細胞癌有所關聯(lián)的學術報道逐步增多[6-7],但由于我國約80%左右肝細胞癌患者同時伴有一定程度的肝硬化,繼而相當一部分患者肝功能狀態(tài)較差,并不能夠耐受手術帶來的創(chuàng)傷,因此需要通過非手術方式來治療疾病。
射頻消融以常規(guī)的方式需在治療前進行精準的影像學資料來進行定位,本次研究中采取的是超聲方式來引導。本次研究表明,消融組與手術組患者在腫瘤復發(fā)及總體生存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了兩種治療方式具有相近的總體療效,而在比較手術資料及并發(fā)癥情況時,消融組患者圍手術期表現優(yōu)于手術組,同時圍手術期間前者并發(fā)癥出現的例數也明顯少于后者,說明超聲引導下經皮射頻在保證療效的同時能夠減少患者創(chuàng)傷、提高圍手術期安全性。這些結局與先前的那些與單純射頻消融治療肝尾狀葉惡性腫瘤有所關聯(lián)的研究結論是相似的,表明了它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新式治療方式,具備臨床可及性并有應用價值[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