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偉
蘇州金閶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蘇州 215000
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內分泌科疾病,其 病程長,病情反復,遷延難愈,隨著疾病的不斷進展可能并發(fā)周圍神經病變,導致患者出現肢體麻木、對稱性疼痛等癥狀,甚至進一步引起足部潰瘍與壞疽,患者致殘風險顯著升高[1-2]。目前臨床對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但單一用藥方案的臨床療效有待提升,越來越多的學者尋求聯(lián)合用藥以突破當前瓶頸[3]。α-硫辛酸與甲鈷胺均是治療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有效藥物,該研究方便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分別采取甲鈷胺單獨治療及甲鈷胺聯(lián)合α-硫辛酸治療,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研究,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的56例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病例均符合《2014美國糖尿病指南:糖尿病診療標準》[4]中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并且經神經系統(tǒng)檢查、肌電圖檢查等綜合檢查證實為周圍神經病變,同時排除原發(fā)性周圍神經病變、由其他原因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合并其他糖尿病并發(fā)癥、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伴有精神系統(tǒng)障礙以及對該研究藥物成分過敏者。將56例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別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樣本量均為28例。觀察組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齡46~79歲,平均(58.78±3.50)歲;糖尿病病程時間3~15年,平均(7.15±2.35)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時間1~5年,平均(2.40±0.81)年。對照組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齡45~78歲,平均(58.50±3.39)歲;糖尿病病程時間3~17年,平均(6.85±2.67)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時間1~5年,平均(2.52±0.86)年。將所有患者的上述一般資料進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所有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通過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水平,同時輔助糖尿病飲食及適量運動。對照組給予甲鈷胺(國藥準字H20066982),取甲鈷胺(用量1 mg)混合于0.9%NaCl溶液中,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1次/d,1個療程為15 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用α-硫辛酸(國藥準字H20056403),取α-硫辛酸(用量600 mg)混合于0.9%NaCl溶液中,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1次/d,1個療程為15 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評價并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具體包括顯效、有效與無效[5]:臨床癥狀徹底消失,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提升5 cm/s以上或恢復至正常速度為顯效;臨床癥狀可見好轉,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提升不足5 cm/s為有效;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無提升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肌電圖儀檢測兩組的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與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檢測神經主要包括腓總神經與正中神經。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8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7.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觀察組腓總神經與正中神經的MNCV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腓總神經與正中神經的MNCV均提升,且觀察組的MNCV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MNCV比較[(±s),m/s]
表2 兩組患者MNCV比較[(±s),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觀察組(n=28)對照組(n=28)t值P值觀察組(n=28)對照組(n=28)t值P值組別治療前治療后時間32.15±2.15 32.75±3.45 0.781 0.438(60.49±3.77)a(50.02±4.28)a 9.713<0.001 33.15±2.77 33.85±2.63 0.970 0.337(55.14±5.08)a(44.05±4.19)a 8.912<0.001腓總神經 正中神經
治療前,觀察組腓總神經與正中神經的SNCV與對照組相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腓總神經與正中神經的SNCV均提升,且觀察組的SNCV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可引起肢體感覺異常、對稱性疼痛等癥狀,同時也是糖尿病足的主要誘因,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存質量均有嚴重影響[6-7]。目前臨床對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探尋合理有效的用藥方案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表3 兩組患者SNCV比較[(±s),m/s]
表3 兩組患者SNCV比較[(±s),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觀察組(n=28)對照組(n=28)t值P值觀察組(n=28)對照組(n=28)t值P值組別治療前治療后時間30.46±2.79 31.75±3.58 1.504 0.138(55.76±5.18)a(42.18±5.66)a 9.366<0.001 35.05±3.08 36.28±3.45 1.407 0.165(61.77±4.18)a(43.16±6.07)a 13.362<0.001腓總神經 正中神經
甲鈷胺是治療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經典藥物之一,它可影響甲基轉換反應而促進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進而維持軸索結構蛋白的正常輸送,促進髓鞘等病變神經組織的修復,最終改善神經傳導速度[8]。但相關研究發(fā)現[3],單用甲鈷胺的患者病情可能仍呈波動進展,臨床療效有待加強。α-硫辛酸是一種水溶性的輔酶藥物,其抗氧化作用顯著,能夠有效減輕氧自由基、活性氧等物質對神經的損傷;另外其還可加強胰島素的應答能力,促進葡萄糖的吸收,通過降低高血糖狀態(tài)而減輕周圍神經病變[9]。
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尋求聯(lián)合用藥以改善治療效果。朱蕾[10]的報道顯示,甲鈷胺聯(lián)合α-硫辛酸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4.1%,顯著高于單用甲鈷胺組的總有效率82.4%;張亞驥[1]的報道顯示,甲鈷胺聯(lián)合α-硫辛酸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5.65%,顯著高于單用甲鈷胺組的總有效率71.74%。該次研究的對照組單獨采用甲鈷胺,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用α-硫辛酸,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8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7.86%(P<0.05),與上述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腓總神經、正中神經均是支配肢體的重要神經支,黃紅霞[8]對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顯示,甲鈷胺聯(lián)合α-硫辛酸組的腓總神經與正中神經的MNCV、SNCV較單用甲鈷胺組改善更加明顯;李輝[11]對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研究顯示,甲鈷胺聯(lián)合α-硫辛酸組的腓總神經與正中神經的MNCV、SNCV較單用甲鈷胺組改善更明顯。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腓總神經與正中神經的MNCV、SNCV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提升,而觀察組提升幅度比對照組更為明顯(P<0.05),說明甲鈷胺聯(lián)合α-硫辛酸能夠更顯著的改善神經傳導速度,與上述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為甲鈷胺能夠修復受損神經,α-硫辛酸能夠減輕神經組織的氧化損傷并控制血糖,二者聯(lián)用發(fā)揮了協(xié)同作用,因此可發(fā)揮更優(yōu)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α-硫辛酸聯(lián)合甲鈷胺治療2型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理想,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