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林,詹惠華,陳偉
福建省南平市第二醫(yī)院基礎外科,福建南平 354200
右半結腸腫瘤是一種惡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部分患者合并有腸梗阻,主要與癌灶組織增生有關。腸梗阻的發(fā)生,進一步增加了疾病風險,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安全,應該及早進行治療,采取手術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將腫瘤組織切除,防控腫瘤細胞的轉移、擴散,降低疾病的危害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吻合口瘺是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患者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極大地妨礙術后康復,同時還會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為了預防吻合口瘺以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以在腫瘤切除后直接做末段回腸造口,或是在一期腫瘤切除及吻合術后,實施末段回腸雙攀造口,能夠為患者的術后恢復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減少并發(fā)癥的影響[2]。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2年1月—2019年4月期間收治的93例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一期吻合手術的可行性,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組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93例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患者,應用隨機單盲法,行隨機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3例)。納入標準:①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對于該研究知情同意;②根據(jù)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排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等)、纖維結腸鏡檢查及病理檢查結果,確診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符合《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19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肝、腎器官功能障礙;②重癥心、腦血管疾病;③精神障礙疾病。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6∶24;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53.14±5.02)歲;TNM分期:Ⅲ期29例,Ⅳ期21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2∶21;年齡37~66歲,平均年齡(53.35±4.92)歲;TNM分期:Ⅲ期25例,Ⅳ期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一期腫瘤切除加吻合加末段回腸雙攀造口):術前實施胃腸減壓、補液以及抗感染治療,根據(jù)手術治療的實際需求,各項工作準備充分。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右下腹部區(qū)域,作手術切口,探查腹腔內的實際情況。切斷腫瘤段腸管,充分游離。將回腸末端游離至切口外。在回盲部,將回腸段切開,行負壓吸引,用于排空腸內容物。分別在兩端將回腸(距盲腸10 cm)、橫結腸切斷,并將腸系膜切除,取出被切除腸段,實施淋巴結清掃。使用直線切割縫合器,插入腸管兩斷端,將腸管側壁對合,予以切割縫合、吻合封閉,檢查吻合口的實際情況,確保吻合口牢固,無滲血情況發(fā)生,并實施加固減張縫合。將小腸(距回腸20 cm左右)提起,經切口引出,縫合、固定腸管。在右上腹部作橫切口,行造瘺腸管操作。術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持續(xù)進行胃腸減壓、抗感染治療。
對照組(腫瘤切除加末段回腸造口):術前準備充分,行全身麻醉,切開患者的右下腹,在腹腔探查的過程中,確定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的具體情況,將腫瘤組織切除(具體操作同對照組)。切除腫瘤后,直接作末段回腸造口。術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持續(xù)進行胃腸減壓、抗感染治療。術后進行隨訪,調查了解患者在術后6~12月的恢復情況。
①術后恢復效果:記錄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患者的肛門排氣情況、引流情況及住院時間,評價其術后恢復效果。②并發(fā)癥:觀察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的并發(fā)癥(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吻合口瘺等)發(fā)生情況。③預后優(yōu)良率: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的恢復情況,評價為優(yōu)(病情好轉)、良(病情穩(wěn)定)、差(病情惡化和進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一期腫瘤切除加吻合加末段回腸雙攀造口(觀察組)和腫瘤切除加末段回腸造口(對照組)對于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術后恢復的影響,結合兩組患者術后的肛門排氣情況、引流情況及住院時間進行評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比較[(±s),d]
觀察組(n=50)對照組(n=43)t值P值組別2.61±0.54 4.07±0.47 13.796<0.05術后首次排氣時間5.36±0.83 7.24±1.02 9.798<0.05 12.97±1.95 16.14±2.53 6.815<0.05術后引流管拔出時間 住院時間
觀察一期腫瘤切除加吻合加末段回腸雙攀造口(觀察組)和腫瘤切除加末段回腸造口(對照組)對于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對比一期腫瘤切除加吻合加末段回腸雙攀造口(觀察組)和腫瘤切除加末段回腸造口(對照組)對于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患者預后的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預后優(yōu)良率對比[n(%)]
右半結腸腫瘤是一種危險的惡性腫瘤疾病,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增殖,不僅對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形成損害,同時還可能侵犯周圍臟器組織,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增加疾病的危險程度和治療難度[3]。右半結腸腫瘤患者的病灶組織位于偏右側腹部,疾病的發(fā)生與進展,會引發(fā)腹痛、便血等癥狀[4]。隨著腫瘤組織的增大,導致腸管狹窄,進而出現(xiàn)腸梗阻癥狀,增加了疾病的危害性,同時也給治療工作帶來了困難[5]。手術是治療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的有效方法,盡可能在腫瘤組織尚未發(fā)生轉移、擴散的情況下,及時予以切除,防止腫瘤組織的持續(xù)增長,避免周圍的臟器組織受到侵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6]。
在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的手術治療中,為了獲得更為理想的預后,應該考慮到手術治療及術后恢復期間的各類風險因素,并做好相關的防控措施[7]。在腫瘤切除后,實施末段回腸造口操作,進行消化道重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結腸瘺、切口感染的發(fā)生[8]。或是采取一期腫瘤切除治療方法,實施腸管側側吻合操作,能夠滿足根治性切除的需求。再行末段回腸雙攀造口,可以獲得更好地消化道重建效果,保障吻合口通暢,預防術后吻合口狹窄的發(fā)生,減少患者術后恢復期間的安全風險。該組研究結果顯示,在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期間,實施一期腫瘤切除加吻合加末段回腸雙攀造口,4.00%的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術后(2.61±0.54)d患者恢復排氣功能,術后(5.36±0.83)d拔除引流管,術后(12.97±1.95)d患者順利出院。而在手術治療期間,腫瘤切除加末段回腸造口,20.93%的對照組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術后(4.07±0.47)d,患者恢復排氣功能,術后(7.24±1.02)d拔除引流管,術后(16.14±2.53)d患者順利出院。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更好,相比于腫瘤切除后作末段回腸造口,一期腫瘤切除加吻合加末段回腸雙攀造口的實施,可以有效減少并發(fā)癥對術后恢復的影響,加快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及早拔除引流管,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在預防吻合口瘺方面有著良好的優(yōu)勢作用。在陳德宇[9]的臨床研究中,56例結腸癌導致急性腸梗阻患者分別接受一期手術切除治療(觀察組)和分期手術切除治療(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14%,低于對照組的28.57%(P<0.05),充分凸顯了一期手術切除治療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右半結腸腫瘤伴梗阻手術一期腫瘤切除加吻合加末端回腸雙攀造口具有可行性,可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