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翊君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杭州橄欖樹學校 浙江杭州 310000)
一提到考試,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它所承載的考核和選拔的功能,于是總是給人緊張感,讓人有壓力。但其實,考試還可以是一種促進學習的方法。
在《如何學習》一書中,作者本尼迪克特·凱里指出:“考試其實是一種特別高效的學習方法,提前考試,能讓你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事半功倍??荚嚨谋举|,是強迫你的大腦從記憶中提取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或技能,這要求你付出的努力遠比直接重讀一遍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記憶被提取的時候還會有額外的附加作用?!毙睦韺W家勒迪革也指出:“把信息從腦海里提取出來的過程中,這些信息還會被復制一份再儲存起來,也會在神經(jīng)網(wǎng)絡中增加新的信息聯(lián)結點,這樣一來,這份額外的努力就加強了這些信息的儲存和提取能力?!庇纱?,心理學家把考試稱作是“記憶提取練習”,它可以讓你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1-3]。
細細想來,在日常的教學和考試安排中,遵循這個觀點進行一些設計,的確可以讓考試更好地促進學習。在本文中,筆者將和你一起探討曾經(jīng)做過的嘗試。
團體類的小組闖關型:筆者曾經(jīng)就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的部分內容設計了一份三聯(lián)試卷,每張試卷都需小組共同完成,前一張試卷完成且全部正確后才能領取第二份試卷。最后,完成所有關卡且時間最短組獲勝。這樣做的過程中注意小組成員不超過4 個,以確保每一位成員都能參與且能快速進行疑難解答,統(tǒng)一認識;試卷難易要遞增,每次批改時僅回答“通關”或“不通關”而不指出具體錯誤,且事先約定好每張試卷到老師這里來批改的次數(shù)不超過三次,三次機會用完還未全對的則需等待所有組進入到下一關后并間隔1 分鐘才可以拿到下一份試卷。有了事先的規(guī)則制定,設定好適當?shù)念}量,就可以在一節(jié)課上有序完成重要內容的測試及鞏固。
游戲型:還是七年級的地理部分學習,筆者曾經(jīng)設計過“簡易版校園定向越野”的游戲。由于孩子們普遍覺得“中國省級行政區(qū)簡稱及省會城市”內容記憶量大,易混淆,有困難,而這一部分內容的熟練程度對于之后學習中國歷史事件有非常重要的空間構建作用。所以在最后特意將默寫該部分內容作為了游戲的結尾部分,有學生在填完后當場表示:“我終于記住了,我再也不會忘記啦!”成功的體驗更提升了興奮,而興奮也更加深了記憶。
以上兩種更靈活的考試方式,都適用將考試內容和范圍提前告知,因期待自己在闖關和游戲中的更佳表現(xiàn),這樣的方式都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進行自主的預習或者復習,也可以更好的借助團隊的力量互相促進學習。如此,便可以達到很好的預習或者復習效果,從而有助于學習。
在更常見的考試方式中,無論是紙質考試還是通過電腦考試,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完成一套試題,那么,如何利用試題促進學習呢?通過教學實踐,筆者作了如下思考:
文科類的題基本上是材料閱讀題,對考試的重視決定了我們在考試時對材料的閱讀會更加認真,如果能好好的利用,大大小小那么多的考試,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閱讀量。若能將考題出成系列,是不是更有閱讀的趣味?恰逢2017 年底有一檔很火的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在編制期末考題的時候,筆者便以已經(jīng)播放的眾多文物為切入口,進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編,如:
例題1:虎符,由形狀、銘文皆相同的左右兩半組成,背面各有榫卯,合在一起就成為調兵的信物?;⒎氖褂梅从沉讼惹貢r期作戰(zhàn)的軍事思想,平民的大量參戰(zhàn)擴大了戰(zhàn)爭的規(guī)模,下列商鞅變法的措施中能有效調動平民軍事作戰(zhàn)的是:
A.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B.按軍功授爵
C.獎勵耕織 D.建立縣制
例題2:看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他的文字, “守護石鼓,守護中華文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統(tǒng)一文字為_________,更方便了信息的傳達,文化的交流,統(tǒng)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
A.隸書 B.草書 C.行書 D.小篆
例題3:多達1155 枚的云夢秦簡經(jīng)整理編纂,分為《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等9 種。其中最重要的是有關秦代法律的文書,已經(jīng)具備了刑法、訴訟法、民法、軍法、行政法、經(jīng)濟法等方面內容。這些都反映出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受________家影響十分深遠。
A.兵 B.儒 C.道 D.法
在編題時力求做到:結合文物的解說詞選取精簡的材料,讓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認識文物;以文物為切入口,由文物本身或者背后的故事等聯(lián)系中國的歷史變遷,感悟我們的文化沉淀;回歸所學歷史事件來設計提問。
如果說選擇題的材料是一個一個的散點,那么問答題則可以更好地形成系統(tǒng)。對于歷史的學習,閱讀歷史類的書籍非常有必要,何不,就借助試題進行一本新書和新的觀點的介紹與碰撞呢?
2017 年底,施展老師的《樞紐:3000 年的中國》一書問世,該書通過對3000 年中國歷史的回望,不斷還原“中國究竟是誰”。作者不斷闡釋:“對內來看,中國是個多元一體的體系。對外來看,中國是世界秩序的樞紐。而貫穿這兩個身份的,是中國的一個根本特征,那就是它的超大規(guī)模性?!惫P者以這段文字為導語,在試題中融入了施展老師對中國歷史的思考,通過施展老師的解讀,更多歷史認知的維度被打開。
比如泓水一戰(zhàn)中,宋襄公在宋軍在占據(jù)有利地勢,列陣待敵的情況下,多次放棄了攻打的大好時機,最后大敗。學生往往不解,或者認為是宋襄公愚笨的仁義。而施展老師則跳出對宋襄公個人的評價,從戰(zhàn)爭邏輯角度來進行了解讀,指出:在“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的時代,“古之為軍,臨大事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發(fā)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于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 。這樣重視“禮”的戰(zhàn)爭邏輯到后來逐漸被戰(zhàn)爭的實用性、殘酷性掩蓋,長平一戰(zhàn)坑殺數(shù)十萬兵士便是事實的例證。
除了時間坐標外,書中還提到了由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共同構成的空間坐標,時空坐標一起,共同構成一個體系,而中國歷史,就是這個體系的演化史。其中,草原與中原之間的博弈,往往帶來新的秩序。書中指出:“大遼的創(chuàng)新是它放棄了對全面漢化的追求,使中原和草原并存的二元帝國制度化。”由此,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對比認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契丹的南北面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而對于宋朝的“杯酒釋兵權”“澶淵之盟”等歷史事件,施展老師則以一句“宋朝把各種軍事問題轉化成了財政問題”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解讀。
把這些新的觀點融入試題中,既引發(fā)孩子們在已學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不一樣的思考與理解,也希望讓孩子們對這本書產(chǎn)生興趣,在布置寒假作業(yè)時順勢便布置了關于這本書的閱讀建議,也是對中國古代歷史很好的一次回顧。
曾經(jīng)有學生問過我:“老師,我們的歷史課能不能以史書為學習資料?”在有限的課堂上,我們很難對浩瀚的歷史一一解讀,但若能培養(yǎng)起對歷史的興趣,孩子們就會自發(fā)地去閱讀史書,豈不美哉?
總有人說歷史內容太多,太難記。我會說,記憶也是一種能力,歷史學習便是要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升史識。歷史史實,就是一種知識。然而,“知識”不能僅僅只意味著會回答提出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對知識的定義過于狹隘,就會出現(xiàn)由此帶來對學生的腦力勞動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評價——誰能把知識儲藏在記憶里,一旦教師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來”,那么他就被認為是有能力、有知識的學生。這在實踐中會造成:知識好像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他的智力興趣。繼而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會變成一件討厭的、令人苦惱的事情。要避免這樣必須首先改變對“知識”這一概念的實質的看法。
蘇霍姆林斯基同時指出:知識——意味著能夠運用。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據(jù)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據(jù)此他提出這樣的建議:“要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活動中、在學生的相互關系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fā)展?!?/p>
學習歷史,也是一樣,重要的是以史為鑒。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著力幫助學生把握生活時空、人地關系,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認同、全球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鑒于此,在史實題的考查之外,更多試題在設問時需“以解決問題為出發(fā)點”來思考。
比如,關于明治維新改革措施的學習,我們可以提出“天皇頒布了哪些措施?”“日本社會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若你留學日本歸來,有機會見到李鴻章,為救中國,你會提出哪些建議?”等不同的問題。很明顯,第一個提問是知識的調用,憑記憶就可以回答;第二個加入了一些分析,要對比變法前后的日本,依然是知識的調用;第三個提問更符合“解決問題式的提問”,既要了解日本變革的方面,還要結合中國當時的情況,加以對比分析后從救國的方向來提出相應的建議。面向未來的教育,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多以這樣的試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所學知識便成了解決問題的手段。
我們常常說,學習要有會提問的能力。其實,每一張試卷上的問題都是一次提問的示范。提問,是一種可以通過模仿,繼而在實踐中逐步嫻熟起來的能力。筆者在寒假時,便以期末試題為范例,布置了“看《國家寶藏》,挑選其中文物,自編5 道試題”的寒假作業(yè),可以一件文物出一道題,也可以一件文物出一系列題。寒假歸來,孩子們都上交了自己編制的題目,有同學還交了5 套題,題型包含選擇、填空、判斷、問答、還有小卡片制作等,其豐富和用心程度讓老師和同學們都為之喝彩。
關于出題,在日常的練習中,還可以有意識大地的追問“這道題還可以怎樣設問?”或者“這道題答案如果要選擇另一個,要怎么提問?”,以此來練習舉一反三的能力。長此以往,相信學生提問的能力會得到鍛煉與提升。
讓考試成為促進學習的手段,首先,得拓展學習的內涵。這里的學習,絕不僅僅只是對所學知識的調取和高分的取得,更多的其實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學習體驗等有關學習的全方位的促進。
我們可以通過有趣的考試調動學習興趣;通過目標明確努力獲取成功的體驗;在模仿中最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些都將有利于終身學習!而朝著這個方向探索的我們——奮斗在一線的教師們,又何嘗不是在學習的道路上前進著,收獲著?
愿考試,成為學習路上的鋪墊,成就更好的,更會學習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