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
【摘 要】目的:分析血液檢驗樣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根據原因提出有效的優(yōu)化措施。方法: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我院120例不合格的血液樣本進行原因分析,并根據這些原因提出有效的優(yōu)化建議。結果:血液的采集量與要求的標準量之間不準確,占到30.8%;其次是血液樣本凝固造成的檢驗樣本不合格,占到26.7%;其他因素占到45.2%。結論:醫(yī)院應完善血液樣本的采集送檢制度,操作人員應做好溶血與凝血的預防、及時送檢血液樣本等,以此來提高血液檢驗樣本的合格率,為醫(yī)生對患者的診治提供重要依據,是當前所有醫(yī)院都應采取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血液樣本;不合格;原因;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R5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在臨床檢驗診斷中,血液樣本的診斷是一項重要的項目,其對醫(yī)生正確分析患者病情有著重要的依據,可以說血液樣本的診斷已經成為醫(yī)生現代診療的重要手段,提高了患者病癥判斷的正確性與便利性,是醫(yī)生的重要“助手”。在當前醫(yī)療發(fā)展中,為了保證在檢驗中血液樣本的合格性,在臨床治療中不會出現由于血液樣本不合格而造成診治失誤,造成醫(yī)療事故的情況,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血液樣本的合格率。鑒于此,本文選取了120例在血液檢驗中出現不合格的樣本,并對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優(yōu)化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9月到2019年3月我院進行檢驗并且檢驗不合格的血液樣本120例。在這120例不合格的血液樣本中,男性:女性=54:66,年齡:15-76(45.8±18.76)歲。
1.2 方法
針對性的查找選取的這120例不合格血液樣本的記錄以及操作人員關于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并將這些資料進行整理統(tǒng)計,根據相關的統(tǒng)計結果總結歸納,進而得出有效的優(yōu)化措施與建議。
2 結果
在這120例不合格的血液檢驗樣本中,由于患者血液的采集量與要求的標準量之間不準確,即血液采集人員沒有按照規(guī)定的采血量進行采血而導致血液樣本不合格的有37份,占總不合格血液樣本的30.8%;其次是在檢驗時發(fā)現血液樣本發(fā)生凝固而不能進行血液檢驗的有32份,占總不合格血液樣本的26.7%;其他因素導致的血液檢驗樣本不合格的一共51份,詳細的血液檢驗樣本不合格的原因如表1所示。
3 討論
3.1 血液檢驗樣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在這些不合格的血液檢驗樣本中,采集量不準確主要是做凝血功能的相關試驗樣本,在做這些試驗時,試管中會先放入抗凝劑,這就要求所采集的血液量應與抗凝劑的量有一個合適的比例,不能按照常規(guī)的標準進行血液采集。若是采集的血液量過大,試管內的抗凝劑就相對來說較少,會影響血液的抗凝效果,可能會出現血液聚集的情況,這種血液聚集的情況通常用肉眼無法觀察,以至于檢驗人員認為血液沒有凝聚進而做試驗,影響檢驗結果;若是采集的血液量過少,試管內的抗凝劑就會稀釋血液,使血液中一些檢查成分的比例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影響檢驗結果。此外,還有采集血液的醫(yī)療器械等被污染、采集血液人員操作不當等都是造成血液檢驗樣本不合格的原因,這些原因雖然占到少數,但是也是導致血液樣本不合格的關鍵因素,接觸到患者血液樣本的相關人員必須要提起足夠的重視。
3.2 優(yōu)化血液檢驗樣本不合格的建議
3.2.1 完善血液樣本采集制度 血液樣本采集制度的完善是保證血液樣本合格的重要依據,首先,醫(yī)院應結合自身血液采集、檢驗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血液標本采集與送檢制度,讓相關人員在根據制定的制度開展血液樣本收集、送檢等工作時不會出現失誤而導致血液檢驗樣本不合格的情況,同時要以現代信息化技術為依托,建立系統(tǒng)性的網絡樣本追蹤流程,追蹤血液樣本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落實情況與滯留時間;其次,建立血液樣本查對制度,要在樣本采集、檢驗之前對采集人的姓名、需要檢驗的項目、采集器械等進行詳細核對,保證操作的正確無誤;最后,建立采血工作的標準化管理制度,要保證醫(yī)療人員在采集血液中嚴格按照相應的采血標準開展工作,避免出現血液樣本污染的情況。
3.2.2 溶血與凝血的預防 為了有效避免溶血,就要保證血液采集的器械干燥、清潔,還應注意在血液試管中加入抗凝劑后不宜幅度太大的搖晃。此外,在血液采集時,采集人員要保證準確的插入到靜脈血管中,不會出現由于操作人員緊張或不熟練而讓針頭進入患者組織內部,吸入一些不必要的組織成分,造成溶血問題的出現。一旦發(fā)生溶血反應就會影響以呈色反應為檢驗標準的試驗結果,如膽固醇、膽紅素的重氮反應等。用合適的抗凝劑以及將抗凝劑與血液根據比例進行混合式避免凝血的重要措施。所以在選擇抗凝劑時,首先應明確患者是要進行全血檢驗還是僅需要進行血漿檢驗,若是進行細胞形態(tài)學方面的檢查,則可以應用乙二胺四乙酸來作為抗凝劑,若是需要檢查全血,則應選擇枸櫞酸鈉。
3.2.3 及時送檢血液樣本 在采集完血液樣本后,應保證在四個小時之內完成血液的檢驗工作,這就要求血液樣本的送檢人員及時完成送檢工作。若是因為某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無法及時送檢,則首先將血液樣本進行血清分離,然后將分離的樣本在冰箱內保存,避免由于送檢時間過長造成血液凝固、污染等影響檢驗結果的行為。此外,在血液樣本的送檢過程中,應保證血液樣本四種處于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不會出現劇烈搖晃的情況,還要注意避光操作。
綜上,血液檢驗樣本不合格主要是由于人為因素導致的,為了保證血液樣本的合格性,提高檢驗的準確性,醫(yī)院應完善血液樣本的采集送檢制度,操作人員應做好溶血與凝血的預防、及時送檢血液樣本等。
參考文獻
許蘇紅.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和相應優(yōu)化措施[J].名醫(yī),2019(05):139.
王永國.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和相應優(yōu)化措施[J].心理月刊,2019,14(07):167.
陳燕.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和相應優(yōu)化措施[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