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飛 王淑榮
【摘 要】 目的:分析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估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與青中年腦卒中的關系。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112例青中年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年齡平均分為兩組,將有斑塊未卒中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每組56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時間都是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超聲彈性成像,對比兩組患者之間的B/A值;對比觀察組患者組內(nèi)低回聲、強回聲和混合回聲斑塊的B/A值;對比對照組患者組內(nèi)低回聲、強回聲和混合回聲斑塊的B/A值。結果:對照組患者的B/A值(39.73±6.36)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32.36±5.25);觀察組內(nèi)強回聲斑塊的B/A值(33.36±5.36)高于低回聲斑塊(1.12±0.42)和混合回聲斑塊(6.13±4.23);對照組內(nèi)強回聲斑塊的B/A值(39.11±6.39)高于低回聲斑塊(1.57±0.52)和混合回聲斑塊(7.73±5.25),以上結果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彈性成像目前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斷當中,是一種新型的超聲診斷技術,對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診斷評估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以對青中年腦卒中患者的B/A值做出準確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青中年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R455.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057-01
腦卒中是俗稱的“中風”,是一種腦血管疾病,再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是因為腦血管的破裂或者血管內(nèi)發(fā)生血栓阻塞血管導致腦部供血不足造成的腦組織損傷疾病,血管內(nèi)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腦動脈產(chǎn)生粥樣硬化導致的,硬化斑塊逐漸增大造成血管破裂或者在血管內(nèi)聚集形成血栓[1]。超聲彈性成像可以將斑塊的彈性、硬度等指標進行完整的檢測,并通過不同的編碼將數(shù)據(jù)顯示出來,目前臨床診斷中已經(jīng)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2]。本文通過對該技術在中青年腦卒中的研究,分析斑塊穩(wěn)定性與中青年腦卒中的關系,研究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112例青中年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年齡平均分為兩組,將有斑塊未卒中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每組56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時間都是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齡27-45歲,平均年齡(36.3±1.2)歲,病程2-9個月,平均病程(5.5±0.7)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齡38-56歲,平均年齡(47.3±1.6)歲,病程2-8個月,平均病程(5.1±0.9)個月,所有患者均滿足腦卒中的診斷標準,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與試驗;所有患者在參與實驗前均無精神病史、心血管疾病等,女性患者不在妊娠期內(nèi)。將112例青中年腦卒中患者的診斷結果進行研究,年齡、身高、體重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采用線陣探頭超聲診斷儀,頻率設置為7.5MHz,要求患者仰臥,將頸部完全暴露,摘掉首飾等物品,將頭偏向檢查一側,測量頸動脈硬化斑塊的大小和頸動脈狹窄程度,用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測量斑塊硬度;頸動脈的前后壁均須在測量范圍內(nèi),輕微振動探頭使屏幕上顯示壓放頻率,壓力保持在3即可;頸動脈的變應值為A,頸動脈管壁的變應值為B,計算應變對比度B/A,該數(shù)值的大小與斑塊硬度成正比。
1.3 評價方法
對比兩組患者之間的B/A值;對比觀察組患者組內(nèi)低回聲、強回聲和混合回聲斑塊的B/A值;對比對照組患者組內(nèi)低回聲、強回聲和混合回聲斑塊的B/A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所有患者的B/A值數(shù)據(jù)均使用t檢驗(x±s),可信區(qū)間為0.95,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之間的B/A值對比
對照組患者的B/A值(39.73±6.36)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的(32.36±5.25),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格1。
2.2 觀察組組內(nèi)患者不同強度回聲斑塊的B/A值對比
觀察組內(nèi)強回聲斑塊的B/A值(33.36±5.36)高于低回聲斑塊(1.12±0.42)和混合回聲斑塊(6.13±4.23),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格2。
2.3 對照組組內(nèi)患者不同強度回聲斑塊的B/A值對比
對照組內(nèi)強回聲斑塊的B/A值(39.11±6.39)高于低回聲斑塊(1.57±0.52)和混合回聲斑塊(7.73±5.25),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格3。
3 討論
臨床斑塊中分為兩種,一種是穩(wěn)定性斑塊,另一種是不穩(wěn)定性斑塊,穩(wěn)定性斑塊的纖維帽較厚,斑塊內(nèi)平滑肌細胞數(shù)量和膠原物質(zhì)較多,炎性細胞數(shù)量少,所以該種斑塊不容易破裂,韌性較強,強度較大[3]。超聲彈性成像可以檢測斑塊的形狀和硬度,根據(jù)斑塊回聲情況不同可以分為均質(zhì)性斑塊和非均質(zhì)性斑塊兩大類,前者主要成分是鈣質(zhì)和纖維組織等,部分斑塊還會存在結締組織;后者主要成分是脂類和蛋白質(zhì),這兩種物質(zhì)流動性較大,所以斑塊密度不均勻[4]。
超聲彈性成像與常規(guī)的成像技術不同,它可以用數(shù)字表示斑塊的力學信息,通過對檢查部位或者病灶施加外部壓力,使身體組織、斑塊等被檢測物質(zhì)出現(xiàn)速度、位移等的改變,然后處理系統(tǒng)對這些改變進行計算分析,然后編碼進行顯示[5]。硬斑塊回聲較強,受壓后變小,顯示系統(tǒng)上以藍色標注;軟斑塊回聲較弱,受壓后位移距離較大,體積增大,一般用綠色標注;混合性回聲對應的是硬度介于軟斑與硬斑之間的斑塊,表現(xiàn)顏色是藍綠色[6]。通過對兩組患者B/A值的比較和回聲強度與斑塊硬度的聯(lián)系,對照組患者的B/A值(39.73±6.36)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32.36±5.25);觀察組內(nèi)強回聲斑塊的B/A值(33.36±5.36)高于低回聲斑塊(1.12±0.42)和混合回聲斑塊(6.13±4.23);對照組內(nèi)強回聲斑塊的B/A值(39.11±6.39)高于低回聲斑塊(1.57±0.52)和混合回聲斑塊(7.73±5.25),斑塊回聲越弱,評分越低,則說明患者的斑塊硬度越低,反之則患者斑塊的硬度越高,這便證實了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的可行性,證明了回聲強度與斑塊硬度的關系,可以有效推斷患者腦卒中狀況,以便及時進行治療[7]。根據(jù)斑塊的回聲反饋,可以判斷出患者頸部斑塊的硬度情況,B/A與斑塊硬度成正比,B/A越大斑塊硬度越高,通過表1可以得出B/A值與患者的年齡成正比的結論,年齡大的患者B/A越高,所以推斷出中年患者的斑塊硬度較高,發(fā)生腦卒中的風險更大,青年患者的腦卒中風險更小,但由于本次研究的樣本容量較小,研究時間短,所以今后需要開展更大規(guī)模的隨機試驗加以驗證[8-9]。
所以綜上所述,超聲彈性成像目前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斷當中,是一種新型的超聲診斷技術,對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診斷評估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以對青中年腦卒中患者的B/A值做出準確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旭蘭,錢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及其評估研究進展[J].武警醫(yī)學,2019,30(05):369-372.
[2] 洪瑋,韓鄂輝,呂志紅.超聲聯(lián)合聲觸診組織成像定量技術評估頸動脈斑塊及預測腦梗死的臨床價值[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9,21(04):256-259.
[3] 黃書暉,陳廷財,陳漫清,生帆,鄭曉偉.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估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與青中年腦卒中的關系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9,13(03):11-13.
[4] 閆景彬.超聲造影聯(lián)合剪切波彈性成像技術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臨床價值研究[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8,30(12):1641-1643.
[5] 羅艷紅,陳怡,馬紅英,張新書.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結合聲學密度定量技術對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8,34(03):197-200.
[6] 曾林輝.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對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評估效果[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33):49-50.
[7] 邱敬濤,盧學峰,范存靜,張曉光.超聲彈性成像技術評估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與腦梗死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7,20(21):68-71.
[8] 高曉倩,李荔.超聲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方法[J].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7,14(09):660-663.
[9] 宋艷,黨瑩,商靜,劉波,阮驪韜.超聲三維成像技術評估頸動脈斑塊體積及其對冠心病患者發(fā)病風險的預測[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38(05):706-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