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大光
摘要: 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既是高等教育學科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命題,也是關系到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命題。一般認為,高等教育研究伴隨著大學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其價值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而逐漸彰顯。但高等教育研究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階段,呈現(xiàn)出來的研究價值大不相同。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強國,既是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較早的國家,也是重視高等教育研究的國家。在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系統(tǒng)梳理中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歷程,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對于深化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引導我國高等教育從“經(jīng)驗辦學”走向“科學辦學”,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研究;研究價值;經(jīng)驗研究;科學研究;中國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20)01-0008-06
教育部2019年10月發(fā)布《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令教育研究者多了一些底氣,教育研究終于有了“護身符”,高等教育研究也跟著“沾了光”。但說真心話,作為“專業(yè)”研究高等教育隊伍中的一員,更希望出臺一個針對性更強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因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更需要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論引領。盡管教育部《意見》的出臺給高等教育研究和學科建設“撐了腰”,但要真正發(fā)揮高等教育研究應有的“功用”及解決其存在的“合法性”問題,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
一、高等教育實踐與高等教育研究的關系溯源
在我國,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恐怕是社會科學中最“年輕”的學科之一,也是社會科學中長期不受人“待見”的學科。錢鐘書在小說《圍城》中對教育系的“嘲諷”,形象地描繪了教育學科在大學歷史上的地位,而此時在我國,高等教育學科還沒有進入教育學人的視野。改革開放后,隨著高等教育學被列入教育部制定的學科目錄,高等教育學才有了自己的學科“身份”。高等教育學雖然已經(jīng)有了學科“戶口”近40年,卻一直生存在各種學科的“陰影”之下。在師范院校,高等教育學生存在教育學的“陰影”之下;在非師范性院校和許多工科院校,高等教育學生存在其它學科的“陰影”之下;尤其是第四輪學科評估以來,高等教育學科更是生存在“一級學科”的“陰影”之下。
從高等教育研究產(chǎn)生的時間而言,無論中外高等教育研究,都明顯滯后于高等教育實踐,在大學產(chǎn)生700余年之后,其研究價值才初步顯現(xiàn)。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學,產(chǎn)生于1088年,而世界上最早一批高等教育著作則產(chǎn)生于19世紀,如康德(Kant)的《系科之爭》(1798年)、洪堡(Humboldt)的《論柏林高等學術機構的內(nèi)部和外部組織》(1810年)、紐曼(Newman)的《大學的理想》(1853年)、凡勃倫(Veblen)的《美國高等教育》(1918年)、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以學術為業(yè)》(1919年)、雅思貝爾斯(Jaspers)的《大學之理念》(1923年)等,其中紐曼1853年撰寫的《大學的理想》一書,被公認為是世界上高等教育研究的代表作。哈佛大學作為美國第一所大學,誕生于1632年,而美國的高等教育研究則產(chǎn)生在19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過的路也不例外,起步晚于近代大學的產(chǎn)生約80余年。建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學是我國近代第一所大學,至今已有124年的歷史,而我國第一本高等教育學專著于1984年才面世。人們熟悉的近代大學校長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林文慶等,雖然他們有豐富的辦學經(jīng)驗,但幾乎沒有專門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他們的辦學理念只是散見于各種演講之中。
從高等教育研究產(chǎn)生的動因而言,其主要源于高等院校的內(nèi)部需求。以美國為例,在哈佛大學建立之后的二百余年,該國并沒有專門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直到1893年,高校管理工作的“職業(yè)化”為高等教育研究帶來了需求,為培養(yǎng)未來在高等教育領域內(nèi)掌握專業(yè)知識的領導者,哥倫比亞大學斯坦利·霍爾(Stanley Hall)教授在教師學院開創(chuàng)第一個高等教育領域的哲學博士學位,由此,他被認為是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霍爾教授最初講授的課程是“美國和歐洲的高等教育現(xiàn)狀與問題”(Pres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Country and Europe)[2]。隨后在20世紀初,由于大學管理的日益復雜與專業(yè)化,大學需要更為專業(yè)的人才來進行教學與管理,于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相繼開設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學位項目,開始培養(yǎng)管理者來管理兩年制的初級學院[3]。如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布朗(Brown)教授于1918年開設了該學院的第一門高等教育課程——“高等教育管理”,并于1927年將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分開進行。1961~1962年,該校增加了對“高等教育研究”的關注。芝加哥大學在20世紀20~40年代,開設了有關大學治理、管理、財政、事務、初級學院和學生事務的課程。哥倫比亞大學在1920年開設第一批高等教育課程,分別是“大學管理”和“師范學校和教師學院管理?!盵4]1928~1930年間,該校建立了高等教育系,提供學院管理、學院管理研究、學院管理研討會、教育的經(jīng)濟效益四門課程。到1960年秋天,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至少提供了43門高等教育課程。匹茲堡大學在1926年提出“院校研究”的概念,即“院校研究應作為一種有價值的大學間的合作項目”,提出大學的研究應該關注大學自己的問題。1928年9月,該校研究生院李·西格(Lee Sig)院長和教育學院格羅弗·阿爾德曼(Grover Aldman)院長成立了高等教育系,這是美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系。伯克利教育學院于1929年開始高等教育研究,在中等教育部開設關于初級學院的課程,課程內(nèi)容涵蓋了初級學院的發(fā)展、課程、問題和與其它高等教育機構的關系。20世紀50年代中期,前布法羅大學校長托馬斯·麥康奈爾(Thomas McConnell)出版了著名的《加州高等教育需求的重新思考》,直接影響了后來的加州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規(guī)劃,使得卡內(nèi)基基金會1956年資助建立了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通過簡單梳理美國高等教育學位項目的產(chǎn)生過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軌跡,并得出以下結(jié)論:從大學產(chǎn)生到高等教育研究進入大學,都有一個高等教育研究的“真空地帶”。顯然,在各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階段,經(jīng)驗辦學一直是主導,就好像過去沒有文化的農(nóng)民種地一樣,靠時間和實踐積累辦學經(jīng)驗,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就世界高等教育來講,這一過程大約持續(xù)了近800年。隨著歐洲高等教育進入美國,并伴隨著對大學管理專門化的需求,美國的大學開始意識到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研究開始登上研究的舞臺。也就是說,在中外大學演進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研究進入管理者的視野都有一個滯后的過程。高等教育研究自進入大學以后,都曾為大學管理的“專門化”起過積極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即中外高等教育研究幾乎都源于大學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大學內(nèi)部管理的需要,然后再過渡到高等教育政策和人類文明,最后再回到學校需求。
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學科創(chuàng)始人潘懋元教授在2015年6月曾經(jīng)指出:我開始從事高等教育研究時,“既不是宏觀的理論,也不是宏觀政策的研究,而是開始于微觀的教學過程的研究。不管是我最早出版的《高等教育學講座》也好,或者是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也好,基本上是討論培養(yǎng)人才的微觀的教育學過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盵5]潘懋元教授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顧和“反省”,也說明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初衷是解決大學的內(nèi)部問題。
高等教育學科在我國的出現(xiàn),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我國早期以學科建制成立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幾乎都有“泰斗”級的學者或大學校長的支持(如廈門大學的潘懋元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的朱九思校長等),才使高等教育研究能夠“存活”和壯大起來。而那些今天依然缺乏學科建制依托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大多缺乏大學管理者的有力支持,而這些研究機構即使能夠存活下來,其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視程度,往往是源于大學管理者的個人“興趣”,難以擺脫“雞肋”學科的命運,學科的“生與死”始終處在不確定之中。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許多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命運多舛”,無法擺脫學科生存的“合法性”危機。
高等教育研究在歷史上究竟產(chǎn)生過多大的作用,還需要進行詳盡和科學的考證。至少從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進程來看,我們熟知的《哈佛紅皮書》《國防教育法》《加州高等教育規(guī)劃》等,對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就是說,一個高等教育大國的產(chǎn)生以及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在其背后都有高等教育研究的貢獻。因此,如何發(fā)揮高等教育研究在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話題。
從高等教育研究“圈內(nèi)”本位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回答高等教育研究在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問題,其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說到底,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專門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圈內(nèi)人”的事,它應是所有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因為高等教育研究自產(chǎn)生以來,就是為了解決高校管理者的經(jīng)驗辦學問題,促進高校管理從經(jīng)驗辦學走向科學辦學,這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旨歸。
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與“經(jīng)驗辦學”的局限
由此看來,世界范圍內(nèi)的高等教育研究,也不過是二百余年的歷史。早期的高等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高等教育發(fā)達國家,起始于大學自身的需要,這些國家的辦學經(jīng)驗及理論奠定了早期高等教育理論的基本研究領域,高等教育研究才開始走上“研究領域”或“學科”之道。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實踐既給自己積累了經(jīng)驗,也為后發(fā)國家高等教育“蹚”出了若干“經(jīng)驗”。國內(nèi)熟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高等教育著述,幾乎都是基于西方實踐的“理論經(jīng)驗”,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是伴隨著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作用不斷提升而得以彰顯的,尤其是在民族國家崛起之后,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高等教育研究在一國高等教育變革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如普法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德國高等教育的崛起;再如美國“贈地法案”頒布之后,美國公立大學的起飛,都加快了這兩個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轉(zhuǎn)型,包括大學內(nèi)部的組織架構、大學內(nèi)部治理體系、專業(yè)設置和課程設置的變革。可以說,今天的高等教育強國幾乎都是高等教育研究強國。任何高等教育強國的崛起,都有高等教育研究的支撐。正是科學的高等教育研究,支撐了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一個“轉(zhuǎn)型”的時代。
我國高等教育走到今天,正在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拐點”:即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zhuǎn)變,從外延式發(fā)展向內(nèi)涵式發(fā)展轉(zhuǎn)變,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我們已經(jīng)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愈加旺盛,經(jīng)濟發(fā)展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國家創(chuàng)新驅(qū)動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對過去40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支撐,但遠遠還不夠“強有力”,甚至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支撐仍相對滯后,高等教育還遠遠沒有達到引領社會的作用,乃至落伍于“新時代”的要求。
例如當今的大學管理者,幾乎沒有接受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幾乎沒有接受過跨學科教育、幾乎沒有體驗過學分制、幾乎沒有接受過通識教育、幾乎沒有接受過慕課和翻轉(zhuǎn)課堂……可現(xiàn)在這些已經(jīng)成為當下和未來高等教育的改革重點和發(fā)展方向。尤其人工智能和教育技術的發(fā)展,開始多層面“倒逼”教育改革,因為知識的傳播方式和學習知識的方式都在發(fā)生重大變化。我們積淀的高等教育經(jīng)驗,雖然在一定范圍內(nèi)還有廣泛的適用性,例如在宏觀理論層面,依然在有效地發(fā)揮作用,但在操作方面,越來越暴露出落后于新時代的一面。
我們今天還可以靠經(jīng)驗積累完成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嗎?答案也許是“可以”,但我們積累的經(jīng)驗有許多是“舶來”的西方經(jīng)驗,如學分制、書院制、本科生院制、通識教育等。然而,這些西方大學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政治經(jīng)濟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更適合于西方的大學,到了東方往往容易產(chǎn)生水土不服。雖然東西方高等教育在許多方面相通,但它們又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源自西方的經(jīng)驗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很難直接套用到他國的高等教育現(xiàn)實之中。由于東西方的高等教育“土壤”差別太大,原來有效的經(jīng)驗在另一塊土壤上,其有效性往往會降低。因而,任何一個國家,想要辦出有自己民族和文化特色的高等教育,都要“蹚”出自己的路,總結(jié)適合自己土壤的高等教育經(jīng)驗。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我國出現(xiàn)了用“跟跑·并跑·領跑”來表達過去我國高等教育走過的路及展望未來。殊不知,西方高等教育經(jīng)驗分為“形式”和“本質(zhì)”,我們學習的西方經(jīng)驗,更多只是學習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形式,而忽視了其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而高等教育的任何存在形式,都是為其本質(zhì)服務的手段。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跟隨西方大學“跑”了太久,對西方的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似乎十分熟悉,喜歡用西方評價標準來衡量我國的高等教育。今天回過頭來看,西方的高等教育經(jīng)驗是大學歷史悠久的經(jīng)驗,是高等教育精英階段的經(jīng)驗,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較高國家的經(jīng)驗。尤其是,這些經(jīng)驗基本上是人口小國的經(jīng)驗,與我國人口大國的國情有很大的差異。當然,我們不應該否定西方高等教育經(jīng)驗的價值,因為它們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也不應該否認,西方經(jīng)驗曾給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帶來了參照系,使我們有了追趕的目標。正是在“跟跑”的過程中,我們才在某些方面達到了與西方“并跑”的水平,才有了“領跑”的抱負。但我們更需要認清東西方高等教育進程中“經(jīng)驗辦學”的局限。
即使在高等教育發(fā)達的美國,其高等教育研究同樣遭人詬病。因此,我們同樣需要正確認識西方高等教育研究所固有的一些內(nèi)在不足。例如,凱勒(G.Keller)在1985年寫的《不結(jié)果的樹:高等教育研究之問題》(Trees Without Fruit: The Problem with Research about Higher Education)一文中,曾對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進行了嚴厲批評,他將美國高等教育研究形容為“不結(jié)果的樹”:“美國高等教育研究脫離實際,回避解決重大實際問題,醉心于所謂科學定量方法、閉門造車、行文晦澀、重形式輕實質(zhì)。”[6]到了2000年,科澤爾說“高等教育研究仍然是棵不結(jié)果的樹”[7]。2013年,為紀念美國高等教育研究走過的120年歷程,美國高等教育學者西尼·弗里曼(Sydney Freeman)牽頭,組織編寫了一本題為《讓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高等教育更進一步》的書。[8]事實上,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學界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次自我反思。
我國高等教育經(jīng)過百余年發(fā)展,并不缺少“經(jīng)驗”,也不缺乏“理論”,但我們積累的大多是早期辦學者的“個人經(jīng)驗”,且大多是“舶來”的西方經(jīng)驗和理論,因為這些早期的大學校長幾乎都是從西方學成而歸的。所以,在1928年,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人張伯苓就提出了“土貨化”(本土化)的辦學理念。百余年過去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土貨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因此,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而言,我們要解決的就是把高等教育的“西方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中國實踐”,讓大學管理者的“個體經(jīng)驗”成為科學的“治理經(jīng)驗”和“地方經(jīng)驗”,再從“地方經(jīng)驗”走向“國際經(jīng)驗”;當然,也包括從實踐經(jīng)驗走向“理論經(jīng)驗”,再從“理論經(jīng)驗”“反哺”高等教育實踐。
三、大學科學治理與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轉(zhuǎn)換
當前,中國辦大學、治理大學,已經(jīng)過了依靠“舶來品”管理的時代,已經(jīng)過了依靠傳統(tǒng)經(jīng)驗管理的時代,已經(jīng)過了依靠西方經(jīng)驗管理的時代,因為我們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面對的學生群體發(fā)生了變化,面對的大學職能發(fā)生了變化,面對的教育技術發(fā)生了變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向全黨全社會提出了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要求,對大學而言,就是要通過加強高等教育研究,提升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從當前與未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來看,高等教育研究不僅具有永恒的存在價值,而且應該成為辦大學、治理大學的“哲學”,更應該成為大學或高等教育治理的“科學”。
一所好的大學管理,包括三個層面:其一是經(jīng)驗管理,其二是制度管理,其三是文化管理。經(jīng)驗管理已經(jīng)成為歷史,科學管理是核心,文化管理是目標。大學管理需要經(jīng)驗,更需要科學,最終走向文化管理。在這三個階段,都應包括高等教育研究的成分,都離不開高等教育研究的支撐。例如,高等教育走到今天,我們愈發(fā)認識到所有的高等教育活動都有一個“鐘擺”現(xiàn)象:如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沖突、專業(yè)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沖突、學分制與學年制的沖突等等,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選擇其實是價值選擇。
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需要形成自己的治理體系,而形成自己的治理體系,關鍵就是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不容置疑。大學治理從“經(jīng)驗辦學”走向“科學辦學”是未來大學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納依曼(Nayman)博士就明確指出:大學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其實,大學的所有活動都可以成為研究素材,大學的任何一個職能部門都存在著從經(jīng)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的過程。今天我國的大學管理者都有很高的學科和專業(yè)素養(yǎng),但學科和專業(yè)素養(yǎng)絕不是高等教育理論素養(yǎng),也不一定是科學的理論素養(yǎng),更不能取代高等教育素養(yǎng)。大學發(fā)展和改革中出現(xiàn)的各種“翻燒餅”現(xiàn)象,只能證明大學治理能力的缺失,尤其是高等教育“常識”的缺失。其實,我們今天言及的高等教育常識,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常識”,而是基于高等教育實踐抽象出來的“規(guī)律”,是具有本國特色的規(guī)律。更具體而言,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應朝著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其一,高等教育研究的走向應從“專門研究”走向“日常研究”。加強高等教育研究,推動從經(jīng)驗走向科學,絕不僅僅是研究人員的事,更是大學管理者的責任和義務,因為行政權力大于學術權力是我國現(xiàn)階段辦大學管大學的一個特征。因此,高等教育研究,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理論應該成為每一位大學管理者的基本素養(yǎng),應該成為每一個大學人的基本素養(yǎng),更應該成為大學主要管理者的重要素養(yǎng)。高等教育研究不僅僅是一種專門的研究,還應該成為每一個與大學相關者的日常研究甚至細節(jié)研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大學主要管理者成為政治家和教育家,教育家的重要素養(yǎng)就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是基于歷史經(jīng)驗且又超越歷史經(jīng)驗的思想,是超越個體經(jīng)驗的思想,是指向未來的思想。在我國,對于大學主要管理者成為政治家的內(nèi)涵已十分清晰,而對于教育家的理解還十分膚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高等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還沒有成為大學主要管理者自覺自為的日常行動和意識,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學性還較低,還無法成為大學管理的“利器”。而這個問題的解決,絕非依靠“純粹”的研究者就可以實現(xiàn)。
其二,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應從“經(jīng)驗研究”走向“科學研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西方的高等教育經(jīng)驗是形成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理論乃至方法的重要途徑,但本土高等教育研究的進一步推進必須建立在本國本校事實和數(shù)據(jù)的基礎之上。以最近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為例,國(境)外很多高校都已經(jīng)走在了我們前面,比如歐美國家和新加坡、港臺地區(qū)的很多高校,都已經(jīng)通過大量采集學生的數(shù)據(jù)改善教學與管理;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圖書館,通過分析每年新生的借書數(shù)據(jù),相應地準備圖書資料及培訓,精準滿足一年級大學生的需求,這些都是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科學依據(jù)。在我國現(xiàn)階段,一方面,應對行之有效的成熟的高等教育研究經(jīng)驗進行繼承和提煉,認真厘清以往經(jīng)驗所存在的不足與局限,進而注重對現(xiàn)當代以來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思想、行為、實踐加以概括、歸納、創(chuàng)新和升華,形成一整套系統(tǒng)完備、運作規(guī)范的科學體系。另一方面,我們要注重對大學教學、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數(shù)據(jù)的收集、分析與利用。現(xiàn)在我們數(shù)據(jù)收集很多,但是缺乏分析,更缺乏應用。要知道,不用的數(shù)據(jù)就是“死”的無用的數(shù)據(jù),沒有任何價值。說到底,今日的高等教育研究,對“圈內(nèi)”的研究者來說,不再應該是“閑逸的好奇”;對大學管理者來說,也不應該是管理者的“裝飾”。
我們要用科學方法研究和總結(jié)中國經(jīng)驗和“學科理論”,再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大學實踐,實現(xiàn)螺旋式的上升?,F(xiàn)在看來,只有基于本土實踐的“中國經(jīng)驗”,才能解決我國的高等教育問題,才能產(chǎn)生適合國情和新時代的高等教育“科學”,高等教育的學科“危機”才有可能得到解決。這就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應該走自己的路,因為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特殊性,決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國經(jīng)驗”和“科學理論”必定是來源于本土的實踐積累。只有當我們重視并積極采取行動,組織各方人員朝著明確目標開展聯(lián)合攻關,才有可能將分散化、碎片化的研究問題、研究主體和研究方法整合到一個框架之中,并從中提煉新的經(jīng)驗,形成新的科學。
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提出“扎根中國大地辦學”的要求,就是要求我們總結(jié)自己的高等教育經(jīng)驗,辦出自己的“哈佛、耶魯、牛津、劍橋”,因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盵9]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是高等教育必須承擔的使命,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和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Ross,D.G.Stanley Hall: The Psychologist as Prophet[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2:132-133.
[2] Sydney Freeman, Linda Serra Hagedom,etc. (Eds.).Advancing Higher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M].Virginia: Stylus Publishing, 2014:16.
[3] Brint & Karabel.The Diverted Dream: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1990-1985.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 Goodchild,L.F.Higher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ts Origins, Programs, and Purposes, 1893-1960.In J.D. Fife and L.F. Goodchild, Administration as a Profession.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Seri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1:15-33.
[5]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要更加重視微觀教學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07):1.
[6] Keller, G.Trees without Fruit: The Problem with Research about Higher Education. Change, 1985(1):7-10.
[7] Kezar,A.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t the Millennium: Still trees without fruits?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23(4):pp.443-468.
[8] Sydney Freeman,etc.Advancing Higher Edu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M]. Virginia: Stylus Publishing, 2014:16.
[9] 教育部.努力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EB/OL].(2016-12-09)[2020-01-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16zb08_gj/201612/t20161209_291428.html.
Abstract: The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which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of a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universities, and its value gradually becomes appar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the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follow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 powerful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is that who started it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arlier,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a big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to a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reexamine the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so as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guid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from "experience based" to "scientific based".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research value; empirical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Chinese experience
(責任編輯? 李震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