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帥琦
到南漳縣肖堰鎮(zhèn)觀音堂村的半年時間,我早已把這里當成了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在這里有帶我系好“第一顆紐扣”的領路人,在這里有充滿凝聚力向心力戰(zhàn)斗力的村干部,在這里有讓我快速成長并深深扎根的樸實村民。
初到崗位,我發(fā)現(xiàn)自己做的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一開始我有些懷疑,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足又或者是不被大家信任?直到后來駐村第一書記對我講:“要做一個厚積薄發(fā),耐得住性子的人。面對細小而繁雜的事務,在千頭萬緒中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工作方式并妥善處理,是很不簡單的事情。”
細心想想,基層工作涉及面廣,但很多是村民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我不能輕視,更不能抱怨,而應認真對待。我開始跟著扶貧干部走村入戶,了解貧困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住房情況、子女就學情況等,一起研判致貧原因,制定幫扶措施,一一對照落實,確保每一項扶貧政策落地見效。
正是這股敢拼肯干的韌勁,讓村民們看到了基層干部的行動。當聽到村民說“咱們來家里的領導講政策可詳細哩”“感謝你們幫我想致富法子”“感謝黨感謝政府讓我們能夠不愁生活,真是太感謝了”這些話時,我覺得干多少工作都是值得的。
觀音堂村作為省級重點貧困村,從過去負債38萬元到現(xiàn)如今純收入60余萬元,村容村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不斷融入觀音堂村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在扶貧工作隊的支持下,村“兩委”一班人帶領村民大力發(fā)展扶貧產(chǎn)業(yè),開發(fā)紅心獼猴桃基地、艾葉種植、中蜂養(yǎng)殖、袋料食用菌等產(chǎn)業(yè)。
村書記對紅心獼猴桃產(chǎn)業(yè)的關心更像是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悉心呵護,尤其是在掛果期,杜書記堅持每天去獼猴桃基地觀察生長狀況。掛果以后,村干部全員參與銷售,送貨上門,想方設法擴大銷售渠道。村里集體產(chǎn)業(yè)富了起來,山區(qū)的有機產(chǎn)品穩(wěn)步走向市場,村民錢包也鼓了起來。這正是無數(shù)個腳踏實地、不忘初心的村干部和扶貧工作隊努力的結果。
在觀音堂村,每個基層干部都有說不完的基層故事和經(jīng)歷,當他們描述這些時,眼里透出的是滿滿的自信和驕傲,他們成為我扎根基層的榜樣。我從積極主動做早飯著手,鍛煉廚藝;與村干部共同出力,樹立起廣場北側電桿,為村民夜晚跳廣場舞提供光亮;每月第二個周末為村內留守兒童播放動畫電影,讓孩子們感受到關愛;發(fā)揮專業(yè)特長,為村支部制作主題教育宣傳視頻,讓村民了解主題教育在進行;堅持每天在流動黨員群內語音播報主題教育學習內容,創(chuàng)新方式利用喜馬拉雅音頻APP讓視力不便的年老黨員聽學主題教育;為參加致富培訓的村民拍攝“最美一寸照”;為出行不便的村里老年人上門剪發(fā)……逐漸地,我從村民一開始口中的年輕娃子,變成了“村委會的小付”,聽到這樣稱呼我,內心感到無比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