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我們需要同步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它們能夠結合的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二者在自然觀、社會觀、人文觀等方面具有內在的相通性,它們的共同價值追求是“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共同關注的重點。在天人關系上,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合,與自然息息相通,與天地合其德,“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比俗鳛椤叭拧敝?,有貫通天地的義務和責任,即人既有認識自然從自然界索取物質財富來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責任和使命?!吨芤住分v:“《易》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眰鹘y(tǒng)道家更是主張“物我為一”的自然哲學,只有在人與自然的雙向良性互動中,人才能實現(xiàn)安身樂命和永續(xù)發(fā)展。
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天人觀相比,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更為系統(tǒng)、深刻。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馬克思說:“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边@說明,人作為“類存在物”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向人類提供了所需全部的物質生活資料,也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直接源泉。而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處于持續(xù)不斷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之中,人改造自然過程的同時也是自然改造人的過程。人的活動深刻改變了自然風貌;而人化自然的同時也是自然化人的過程,正是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才形成了人自身和社會。
其次,人通過生產勞動實踐與自然界聯(lián)系起來。生產勞動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也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根本標志。生產勞動實踐是屬人的一種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人通過生產勞動改變了整個自然界的原來風貌,也改變了人自身和整個人類社會,恩格斯曾感嘆道:“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再次,人應當遵循自然規(guī)律。恩格斯說:“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比藢ψ匀唤绲恼J識越充分,對自然規(guī)律的運用越熟練,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強大,從而締造出一個人化的自然?,F(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就是人們對于自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與運用。
最后,人有讓自然變得更加美好的責任和使命。人是自然之子,是萬物之靈長。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有意識的靈魂。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主張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相處。針對近代資本主義工業(yè)經(jīng)濟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恩格斯一再告誡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p>
人是社會性動物,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人才能從事生產活動,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度關注社會歷史問題,它們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在社會觀方面有很多相通之處。
關于社會發(fā)展的主體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三教九流”“黎民百姓”構成社會的主體。儒家提倡“民貴君輕”的主張,道家也提出“以百姓心為心”的思想。盡管統(tǒng)治者自視為“天子”,但他們仍然清醒地認識到君民關系實際上就是“舟水關系”,老百姓就是水,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叭罕娛酚^”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之一。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主體力量,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盡管人民群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包含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但是其中最穩(wěn)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
關于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趨向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矛盾有一些表象的揭示,比如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等社會差距現(xiàn)象的揭露,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社會不公現(xiàn)象的描繪。而馬克思主義在揭示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內在動力、發(fā)展趨向等方面要深刻許多。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而階級斗爭則是社會變革的直接推動力,“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正是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階級斗爭的推動下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依次更替。
關于社會的理想追求方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勾畫了人類美好的社會理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我們描繪了“大同世界”的美好圖景,《禮記·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倍R克思主義的理想目標就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基礎之上的共產主義已經(jīng)不再是虛幻的夢想而是現(xiàn)實的追求,而共產主義社會確立的基礎就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天下為公”,這是東西方圣賢的“不謀而合”。
社會的發(fā)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fā)展。不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老有所養(yǎng)、壯有所用、幼有所教、貧弱有所扶”的“大同世界”的構想,還是馬克思主義對于共產主義社會中“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理想追求,東西方圣賢們都希望建構一個公正合理的社會秩序,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以達到“人我合一”的價值目標。正如馬克思所說,共產主義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關注人,發(fā)展人,完善人,解放人,是二者共同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主義從其價值目標上來說就是一種關于實現(xiàn)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學說。馬克思認為,自由是人類的本質,人是自由的存在物。自由是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過程中的一種自主自覺的狀態(tài),“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边@說明,自由與必然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人們實現(xiàn)自由的過程就是一個同必然不斷斗爭的過程?!氨厝弧笔侵敢?guī)律性,即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和人自身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社會的生產實踐、生活實踐和自身認識實踐的過程中,人的活動實現(xiàn)了與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人自身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統(tǒng)一,將異己的與人對立的自然力、制約著人們活動的社會力量控制在人自己的手中,這時他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自由的人是一個身心得到解放的人,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他自主自覺地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我的活動?!爸皇菑倪@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
與馬克思主義一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關注人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人性觀、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生命觀等方面有著豐厚的論述,重視倫理道德、關注人的心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可以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關于如何做人的文化?!叭诵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思想之一,傳統(tǒng)文化講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天道即為人道,天命即為人命,天性即為人性。人性即為人的本質,既有它的自然性也有它的社會性。作為自然人,人有自身的先天之性,孟子說:“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弊鳛樯鐣?,人有自我的行為規(guī)范,這正是人超越自己的“動物性”的本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钡伺c人之間為什么會有差異,孔子認為是后天習得的不同,“性相近,習相遠也?!彼匀寮覐娜诵员旧频牧龀霭l(fā)提出“仁者愛人”觀點。仁者,人心也??鬃诱J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仁”,人生的價值就在于追求“仁”,“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是人的本心,基于這種本心,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憐愛心,要互相關心愛護、相互尊重,“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薄叭蕫邸敝氖┯诩胰?,就是“孝悌”之道?!靶ⅰ笔菍Ω改搁L輩的尊敬愛戴,“悌”是對兄弟姐妹的恭敬關愛,亦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內容。儒家認為孝悌是仁之本,是人最起碼的道德修養(yǎng)?!叭蕫邸敝氖┯谒耍褪恰爸宜 敝?。“忠”是對人的真誠,“恕”是對人的寬容??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水敱叭蕫邸敝?,自己所不愿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本褪侨艘獙⑿谋刃?,推己及人,自己立達,也使他人同樣立達。但古人也認識到“求仁得仁”需要一個過程,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逐步發(fā)展過程,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就是古人所講的“內圣外王”之道。這個過程,也是人們內外兼修、身心一致的過程。
質言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所講的人的自由和解放,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講的人的性命和仁愛,它們的核心要旨都是指人生應達到的狀態(tài),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人生在世主要從事兩種基本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價值,這是人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而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這是一個實現(xiàn)真、善、美的過程。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溝通了人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通過不斷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問題,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人自身的內心世界,這是一個“知”與“行”互促共進的過程,如朱熹所言:“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比松軌蜃龅健吧硇暮弦弧迸c“知行合一”,至矣,夫復何求?
總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兩座高峰,這兩座高峰如今都在中華大地上演繹新的發(fā)展傳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既有不同的見解表述,更有相通的思想根基,兩者共同的價值追求就是“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將兩大文化源流結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基礎上傳承光大闡發(fā)新知,是當代學人的使命擔當。北宋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闭\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