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林,孫文杰,高知玲,楊冠華,任 濤,陳 勇
(1.寧夏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2.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放射科,3.放射介入科,寧夏 銀川 750004)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第4大癌癥死亡原因,患者多并發(fā)肝炎或肝硬化。全球范圍內每年新增約84萬例HCC患者,其中約78萬例死亡[1],我國每年約38.3萬人死于HCC,確診HCC時70%以上患者已失去外科手術機會[2]。TACE是治療不能手術切除的HCC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術后腫瘤復發(fā)率高。本研究探討中晚期原發(fā)性HCC患者TACE術后早期復發(fā)的相關危險因素。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6月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收治的42例中晚期原發(fā)性HCC患者,男31例,女11例,年齡31~73歲,平均(54.9±10.3)歲;腫瘤最大徑2.20~13.76 cm,平均(4.16±2.53)cm;每例存在1~8個瘤灶,平均(2.24±1.61)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29例,B級13例;巴塞羅那肝癌臨床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B期32例,C期10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14例,中分化13例,低分化15例。納入標準:①經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HCC[3];②接受TACE治療;③TACE術前未經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靶向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tǒng)原發(fā)惡性腫瘤;②HCC破裂出血;③有遠處轉移;④隨訪資料不完整。
術前完善常規(guī)查體、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生化常規(guī)、凝血四項、腫瘤標志物)及MR多期增強掃描+彌散加權成像(DWI)檢查。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影像科醫(yī)師閱讀MRI,意見不同時經協(xié)商達成一致;采用GE AW 4.3工作站自動處理DWI圖像,于病灶直徑最大層面實性部分測量ADC值,測量3次,取平均值。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Siemens Biplannar Artiz DSA機。以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在DSA引導下插管至腹腔干,注射對比劑進行造影;明確腫瘤供血動脈后,以5F導管及SP微導管超選供血動脈,而后以吡柔比星20~40 mg與5~10 ml超液化碘油乳劑在透視下緩慢栓塞,必要時以明膠海綿顆粒輔助栓塞;栓塞終點為造影顯示對比劑滯留在2、3級分支動脈,腫瘤染色消失[4]。
1.3 隨訪觀察 TACE術后隨訪6個月,復查CT和/或MRI,參照改良實體腫瘤療效標準(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mRECIST)[5]判定腫瘤有無復發(f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早期復發(fā)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6個月中,23例HCC早期復發(fā)(復發(fā)組,圖1),19例未復發(fā)(未復發(fā)組)。復發(fā)組白蛋白>35 g/L者占比低于未復發(fā)組(P<0.05),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400 ng/ml者占比及谷氨?;D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s, ALT)水平均高于未復發(fā)組(P均<0.05)。未復發(fā)組腫瘤分化程度較高(P<0.05)。2組患者年齡、性別、并發(fā)疾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級、BCLC分期、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γ-谷氨?;D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 GGT)、總膽紅素、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復發(fā)組患者瘤灶相對多發(fā),且腫瘤最大徑較大,腫瘤ADC值和包膜完整比例低于未復發(fā)組(P均<0.05);2組腫瘤T1WI及T2WI信號強度、強化方式、有無門脈癌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FP>400 ng/ml者占比、腫瘤分化程度、瘤灶數(shù)量及腫瘤ADC值是TACE術后HCC早期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P均<0.05),見表3。
TACE已成為延長不能手術切除或不宜局部消融的HCC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方法。既往文獻[6]報道,TACE術后HCC患者1年生存率為70.3%,2年為51.8%,3年為40.4%,5年為32.4%,腫瘤壞死率低、復發(fā)率高可能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關鍵[7]。明確TACE術后HCC復發(fā)的相關危險因素,并早期干預,有利于改善預后。
表1 復發(fā)者與未復發(fā)者一般資料及臨床資料比較
既往文獻[4,8]報道, TACE術后HCC早期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包括腫瘤位置、直徑、數(shù)量,腫瘤標志物AFP、病毒標志物及患者年齡和肝功能。本研究對42例中晚期原發(fā)性HCC患者于TACE術后隨訪6個月,結果顯示23例早期復發(fā)、19例未復發(fā),2組間白蛋白>35 g/L者占比、AFP>400 ng/ml者占比、ALT水平、瘤灶數(shù)量、腫瘤最大徑、腫瘤分化程度、腫瘤ADC值及包膜完整比例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AFP>400 ng/ml者占比、瘤灶數(shù)量、腫瘤ADC值及分化程度與術后早期復發(fā)相關,與文獻[4,8]報道不完全相同,原因可能為樣本量不同及研究對象本身存在差異。
圖1 患者男,66歲,原發(fā)性HCC A.TACE術前肝臟MRI,動脈期均勻強化,病灶直徑3.30 cm; B.DWI示病灶呈高信號; C.TACE術中造影示腫瘤染色; D.栓塞后腫瘤染色消失; E、F.術后4.5個月,動脈期MRI(E)及DWI(F)示腫瘤復發(fā)
表2 復發(fā)與未復發(fā)者HCC瘤灶MRI特征比較
表3 TACE術后HCC早期復發(f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HCC患者血清AFP水平升高被認為是腫瘤分化程度較低的標志[9]。本研究中HCC患者術前AFP>400 ng/ml是TACE術后早期復發(fā)的預測因素。AFP在免疫系統(tǒng)中對抑制和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均具有重要作用,可通過改變CD4+T、CD8+T淋巴細胞亞群比例,誘導淋巴細胞死亡,從而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免疫系統(tǒng)功能低下促進腫瘤復發(fā)和轉移[10]。CD4+T淋巴細胞能發(fā)現(xiàn)、識別并消滅癌前細胞。若CD4+T淋巴細胞減少則抑制CD8+T淋巴細胞激活,使抗腫瘤細胞因子分泌不足,降低抗癌作用[11]。
本研究中復發(fā)患者血清ALT水平高于未復發(fā)者。DOUHARA等[12]報道,ALT水平是TACE術后HCC早期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血清ALT水平反映肝功能狀況,ALT水平越高提示肝功能越差。本研究42例HCC患者中,33例伴肝硬化,肝功能差,肝硬化結節(jié)易從不典型增生發(fā)展為癌變,出現(xiàn)新發(fā)病灶而復發(fā)。此外,本研究復發(fā)者白蛋白>35 g/L者占比低于未復發(fā)者,與王文軍等[13]研究相符。白蛋白反映機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肝臟合成功能及肝細胞損傷情況,其水平較低提示伴有不可逆性肝損害,TACE術后易出現(xiàn)肝內復發(fā)[14]。
多發(fā)HCC是由多個獨立的腫瘤(多中心HCC)或原發(fā)性HCC發(fā)生肝內轉移發(fā)展而來。多發(fā)HCC是進展期HCC的表現(xiàn),預后多不佳[15]。大腫瘤多由低分化的癌細胞組成,惡性程度高。本研究復發(fā)組腫瘤最大徑大于未復發(fā)組。低分化的大腫瘤易發(fā)生微血管侵犯和轉移[15],同時,腫瘤增大會加速破壞包膜,使包膜不完整,導致微血管侵犯及肝內轉移。最大徑>5 cm的腫瘤體積大,增長速度快,對周圍間質的壓力增加,致腫瘤毛細血管被壓閉[16],使TACE治療時碘油不能完全沉積在腫瘤內而導致術后復發(fā)[17]。
HCC的包膜通常由纖維結締組織和擴張的肝血竇混合而成。包膜是進展期HCC伴膨脹性生長的病理特征。進展期HCC惡性程度高,侵襲血管和轉移能力強[18]。相對于包膜不完整者,包膜完整HCC發(fā)生微血管侵犯的風險低,完整的包膜可以阻止腫瘤細胞的浸潤及轉移,不易形成側支循環(huán),而包膜不完整則提示腫瘤易通過包膜進入周圍組織,預后不良[16]。
本研究復發(fā)者瘤灶ADC值低于未復發(fā)者,提示ADC值是HCC早期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與WU等[19]報道相符。研究[20]表明,通過腫瘤ADC值可以觀察TACE療效。ADC值反映水分子擴散程度,腫瘤ADC值與細胞密度呈負相關:細胞密度增加時,細胞外間隙減小,限制水分子擴散,ADC值相應減??;而細胞密度也是腫瘤細胞分化和惡性程度的重要指標,故ADC值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腫瘤惡性程度。ZHU等[21]報道,ADC值與病變組織病理分化和微血管侵犯相關。本研究中低分化HCC的ADC值低于高分化HCC,提示ADC值低的HCC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高,TACE術后復發(fā)的可能性大。
本研究的局限性: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排除了術后6個月內失訪者和死于其他疾病者,可能導致選擇偏倚。
綜上所述,術前AFP、腫瘤分化程度、ADC值及瘤灶數(shù)量是TACE術后HCC早期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ALT、白蛋白水平及腫瘤包膜是否完整對TACE術后HCC復發(fā)也有一定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