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然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于高素質的人才需求也不斷增加,大學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場所,在大學期間如果能夠適時的開展相關的德育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志愿服務工作是大學生學業(yè)生活當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學生的素質教育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如何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工作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新,以達到提升志愿服務質量和滿足社會需求目的,同時如何借助志愿服務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當前國內大學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研究觀察發(fā)現,許多高校都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讓學生明確志愿服務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促使大學生能夠積極的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使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學有所用,提升了技能、接觸了社會、增加了歷練,從而為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
隨著近幾年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中,高等院校同引導學生將所學專業(yè)知識、技能與社會服務需求緊密結合,秉持實踐育人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的志愿服務形式也日漸多樣化。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需求不斷的變化,在開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和不足。正是基于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提出要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以使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指在校大學生主動參加志愿組織(包括高校和社會組織),利用已有技能無償開展各項有利于人類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服務活動。它既包含著自愿性,也意味著有組織性,且有育人作用。調查研究中發(fā)現許多大學生志愿者將志愿服務等同于免費服務,很少有志愿者能意識到志愿服務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過程,它對個人成長、價值觀建立、綜合素質提升都有極大的幫助。
實踐中,我們發(fā)現有些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帶有強烈的功利性,真正發(fā)自內心的,心甘情愿的去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相對較少,大學生志愿者許多都是在學校號召下完成志愿服務工作的,參加志愿活動的目的就是增加綜合測評成績,使整個志愿服務行功利化。同時隨著高校第二課堂的開展,大學生的志愿意識非但沒有提高,反而讓部分大學生的功利性更加明顯,志愿活動已經完全流于形式,嚴重背離了志愿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
任何事物要想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發(fā)展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國內作為新生事物,出現的時間還很短,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工作制度已成為志愿服務事業(yè)能否健康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明晰的制度規(guī)范,使志愿服務活動盲目、無序,后勁不足。制度建設問題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資金保障不足。志愿服務是一種以非營利為目的的奉獻活動。非營利的活動屬性性決定了志愿服務不能向服務對象收取任何有形或無形的報酬,正是由于這樣的屬性反過來也使志愿活動常常面臨無米之炊,活動無法正常、持續(xù)的開展。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經費一般先由學校團委進行預申報,每年的活動經費都由團委根據總體的經費給予部分經費支持,鮮有全額、全過程經費支持的。有些地方政府出臺了相關的志愿服務工作條例,也規(guī)定了政府財政要支持志愿者組織,但到了具體執(zhí)行層面沒有實施細則,也沒有配套措施。許多大學生志愿者參加了政府部門舉辦的志愿服務項目,往往經費和補貼不足以支持志愿活動的開展,甚至還有最后需要志愿者自行墊付的情況發(fā)生,這種狀況長此以往必會阻礙一些高校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并且打擊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第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所獲得的專業(yè)指導不足。根據我國深化實踐育人計劃的要求,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強調學生要結合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聯系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靈活的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同時為了使志愿服務活動能夠更好地開展,在志愿服務組織中要求按需配備一位工作指導老師,以起到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培訓的作用。但實際情況是指導老師的工作大部分是由學生輔導員擔任和完成的。由于學生輔導員本身的工作任務很多,精力有限;同時他們不是專業(yè)教師,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和接受過相關的專業(yè)培訓,這導致了他們在指導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活動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制約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發(fā)展。
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是讓大學生除了從課堂上獲得知識外,還應該從社會獲取知識;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將其更好地運用到實踐當中。但是調查研究發(fā)現,高校志愿活動許多內容都是與專業(yè)學習無關,并且缺乏系統性,更多的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從而嚴重背離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初衷。當然,反過來這種背離也必然會使志愿服務對象的需求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
為了使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我們建議大力推行“志愿者管理制度”,從而能夠讓學生明確志愿活動規(guī)則,更好地提升志愿服務質量,為今后志愿服務活動能夠順利地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學期間雖然學習任務較高中時期輕松,但學生除了學習活動之外還要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以及為了自身發(fā)展需要付出的時間,因此相對來說從事志愿活動得時間還是很有限的,如果不能讓學生們明確志愿活動的意義、價值,學生出現怨言的情況就會較多。如果有了明確的志愿管理制度,就可根據實際狀況,在能力范圍內設定一系列的福利措施,且根據志愿活動的不同難度設置不同福利,以此達到使志愿服務活動長期、有效開展的目的。
同時,推行“志愿者管理制度”我們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對志愿者及志愿活動的基本信息加以掌握,進而建立志愿者動態(tài)數據庫;更有利于對志愿者活動進行考核,通過活動考核評估,為認真、負責的志愿者給予學時、學分等方面的認證,剔除那些單純?yōu)閷W分而蹭活動的人。
研究發(fā)現我國許多高校在進行志愿服務工作時,通常會遇到為了響應上級號召而倉促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的情況,例如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在沒有一定的組織管理和志愿服務資源情況下,部分活動組織者會臨時設立項目或尋找基地,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志愿服務工作流于形式、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出現上述狀況的根源在于高校缺乏志愿服務資源,如果各地區(qū)能夠成立校際間的志愿服務中心,做到互通有無,調劑余缺,這樣就可以起到提高志愿服務效率,提升志愿服務質量,做到志愿服務資源統籌兼顧,進而做到精準的滿足社會需求,避免資源浪費,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分為常規(guī)式活動和項目式活動兩種,一般而言常規(guī)式活動與專業(yè)知識結合的更緊密,但是也需要對志愿者進行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溝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訓,以利于志愿活動有效的開展;項目式活動因為是針對某一特定的項目而開展的志愿活動,例如大型活動等,需要對志愿者除了進行禮儀、溝通等培訓外,還要針對項目活動做短期高強度的專業(yè)培訓。
正式基于志愿活動的類型特點,建議政府和高校成立不同層次的志愿服務培訓中心,政府建立的志愿服務培訓中心主要進行禮儀、溝通等基礎性的培訓,高校建立的志愿服務培訓中心主要進行專業(yè)技能培訓,并且雙方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定期對志愿者開展相關的培訓,并可以頒發(fā)證書,以提高培訓的含金量。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既可以應對志愿服務工作的培訓需要,還可以服務社會,促進就業(yè),一舉多得。最終的目的在使志愿服務活動高質量、可持續(xù)的開展下去。
志愿服務活動雖說不收取任何報酬,但是志愿活動的開展也是需要經費的。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學校,二是來自社會企業(yè)。一般高校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經費預算十分有限,畢竟高校是以教學、科研活動為主的,所以經費自然要向主業(yè)傾斜;而社會企業(yè)對大學生志愿活動的經費支持一般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投入產出特征明顯。因此,為了長遠的解決志愿服務的經費問題,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成立志愿服務專項基金,該基金可由政府和高校一次性共同出資成立,然后將其交與專業(yè)的財務公司打理,每年保證一定的收益率,在基金存續(xù)期還可以接受社會的捐款等持續(xù)的充實基金,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志愿服務的經費保障問題,畢竟從本質上講志愿服務活動所涉及的經費主要還是活動經費,資金量并不是很大,如果有這么一個社會機構可以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期、穩(wěn)定的提供經費支持,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是可以長期的、高效率的、高質量地延續(xù)下去,我們的社會才能越來越和諧,文明素質才能越來越高,國家才能越來越繁榮富強。
志愿服務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是相通的,培育志愿服務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輔相成的過程。通過將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臺和載體,使得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參與其中,使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
基于此,我們認為培養(yǎng)志愿精神還是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著手。目前實踐方面由于志愿活動的開展已經步入正軌,但理論方面還有所欠缺,這里也建議教育主管部門能否向創(chuàng)業(yè)教育那樣將志愿服務類課程也列入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中或者納入到思政教育體系中,這對于在大學生中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很有幫助的,也是將志愿服務精神代代相傳的關鍵。假以時日,我們的社會具有志愿精神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也將處處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