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高克仁
(中國人民解放軍32280部隊,四川 樂山 614100)
肝硬化是一種慢性疾病,近幾年來發(fā)生概率越來越高,患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發(fā)展[1],可見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可靠的診斷是保證疾病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本文旨在分析生化檢驗項目應用于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的90例肝硬化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取同期5 0 例健康體檢者。觀察組男女之比為54:36,年齡平均(43.22±3.17)歲,最大67歲,最小39歲。對照組男女之比為29:21,年齡平均(43.01±3.38)歲,最大65歲,最小36歲。在資料方面兩者無差異,P>0.05。
兩組均予以生化檢驗,使用生化分析儀,取患者清晨靜脈血兩毫升,檢測指標包括前白蛋白(PA)、丙氨酸轉氨酶(ALT)、總膽汁酸(TBA)、天冬氨酸轉氨酶(AST)、膽堿酯酶(CHE)、總膽紅素(TBiL)。
觀察兩組檢驗結果。
計量資料,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T檢驗(檢驗結果),以SPSS 19.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對比P<0.05則說明兩者對比有價值。
觀察組PA、CHE分別為(105.43±1.89)mg/L、(2143.48±6.70)U/L,明顯低于對照組,ALT、TBA、AST、TBiL分別為(58.13±2.60)U/L、(22.56±0.97)umol/L、(95.71±1.49)U/L、(86.29±3.77)umol/L,高于對照組,P<0.05,如下所示:觀察組90例,ALT(U/L)58.13±2.60;TBA(umol/L)22.56±0.97;AST(U/L)95.71±1.49;TBiL(umol/L)86.29±3.77;對照組50例,PA(mg/L)305.46±3.71;ALT(U/L)18.99±1.43;TBA(umol/L)7.38±0.64;AST(U/L)17.23±0.96;CHE(U/L)7894.06±9.12;TBiL(umol/L)15.45±1.16。
肝硬化作為常見疾病,主要是因飲食不規(guī)律、負面情緒等誘發(fā)所致,起病緩慢,通常是由肝炎演變而來,可見肝小葉結構、組織受損,肝臟變硬、變形。疾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2-3],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為中晚期,不利于疾病治療與康復。
肝硬化患者體內細胞反復受到破壞,不同程度影響肝功能,而肝功能受損后,會進一步造成CHE活性降低,PA水平隨之降低,機體整體功能均有一定影響。生化檢驗是通過化學、生物的方法對人體健康情況進行檢查,本文對肝硬化患者行生化指標檢測,結果可見,CHE、PA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群。
另外,肝硬化患者細胞壞死,AST、ALT被釋放,其機體水平明顯增高,也會進一步影響TBiL、TBA含量[4],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肝硬化患者AST、ALT、TBiL、TBA水平均高于健康體檢者,且差異性較大。這也表明患者肝功能出現(xiàn)顯著變化,肝臟合成、肝細胞蛋白合成及代謝等功能均異常,通過生化檢測可明確病情,準確評估肝組織情況,控制病情進一步惡化。
綜上所述,肝硬化患者診斷中,生化檢驗項目應用價值較高,可有效反映患者肝功能,評估其病情,利于下一步治療方案的制定與實施,為疾病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