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以食育人,聽起來很新鮮,卻是最貼近生活的教育。用每天都有的三餐來與孩子共同學習,讓廚房成為最好的教室,讓餐桌成為最好的課桌,讓食物成為最好的教材,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通過食物感受生命及自然、文化,最終達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目標,這在我眼里就是最好且易得的教育。
在過家家的游戲里,經常會有做飯的場景。孩子們有模有樣地選擇各種餐具及食材,好似一個小小美食家。然而現(xiàn)實中,廚房卻是孩子的禁區(qū)。其實,廚房是一個有無窮樂趣的地方,我們可以好好利用它來對孩子進行食育教育。
孩子走進廚房之前,父母應該做的準備——
父母需要轉換思想,做飯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享受。同時,孩子參與廚房的工作是在培養(yǎng)他的興趣、保護他的好奇心。在這個過程中,他可能會把廚房弄得很臟很亂,干活兒可能會很慢,但這是教育過程,是需要耐心的。
廚房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安全的地方,要特別小心刀、火、電和熱水。我們可以根據(jù)廚房的狀況和孩子做一些約定,也可以劃定活動范圍,像闖關一樣,做好一部分工作后再拓寬活動范圍,這樣孩子也會覺得有趣。
孩子的參與可以從小事著手,然后再不斷升級,比如可以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①擇菜;②洗菜;③制作主食;④切菜;⑤制作涼菜;⑥制作湯;⑦制作素菜;⑧制作葷菜;⑨為全家做一餐。一般來講,孩子3歲以后就可以開始廚房之旅了;七八歲基本就可以獨立做飯了。還是那句話,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廚房中可以培養(yǎng)哪些品質——
耐心。食物吃起來很美味,但在處理上也需要費些工夫。例如要認真地清洗蔬菜,確保每一根都要洗干凈。食物從生到熟是一個不得不等待的過程,也符合對孩子的延遲滿足。
成就感和自信。父母要學會適度安排工作,例如他剝5顆蒜是非常有興致的,再往后就有些煩了,那就安排他剝六七顆,并告訴他,你確實需要。在吃飯的時候,可以告訴大家今天的哪些工作是由孩子完成的,讓他感受到大家的贊許,從而提升成就感和自信心。
責任心。要讓孩子感受到他所參與的工作非常重要,只有他好好完成,家人才能夠吃好這頓飯。抱著這樣的信心,他也往往會有更大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帶領他觀察家人的喜好。當安排他來完成一餐的時候,他能夠考慮到這些,也就有了對于每個人能夠吃好的責任擔當。
看問題的角度和做事情的秩序感。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往往是相通的,比如想要做一道菜,卻發(fā)現(xiàn)所需的食材已經用光了。那么,是要出去買,還是換一道菜呢?究竟要如何選擇?怎么安排才更合理?思考得多了,看問題的角度自然也就周全了。制作食物和擺放食物都需要一定的秩序感,從哪里拿的東西就應該放回哪里,在干完活兒以后馬上收拾干凈等,可以讓孩子學會有條不紊地做事。
理財觀念。當孩子開始學習算術,就可以讓他參與到購買和計算中來,讓他知道錢的作用,并且知道如何分配固定金額的錢來供給一日三餐。生活中現(xiàn)實的問題對于孩子學習的促進會非常有用。同時,也能讓他意識到大人所賺的錢是供整個家庭使用的,而不是只為了自己。
廚房不僅是培養(yǎng)孩子能力品質的好地方,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樂園。不要覺得做飯時沒時間帶孩子,其實,把做飯和帶孩子融合到一起會更有趣。這個過程還能很好地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在沒有人照顧和陪伴時依然可以善待自己。
編輯/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