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朦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在現(xiàn)代漢語中, “蓄意” 既可作動詞,也可作副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 “蓄意” 釋義為 “動詞,早就有這個意思(指壞的);存心:~進行破壞”[1]。張誼生在《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中將 “蓄意” 歸入表方式的描摹性副詞,表示人物心理、思維活動[2]。楊榮祥在《近代漢語副詞研究》中將 “蓄意” 歸入情狀副詞的次類[3]。根據CCL語料庫的考察,綜合以上專家的分類,本文將 “蓄意” 歸為情狀副詞。作為常用副詞, “蓄意” 的動詞和副詞兩個詞性是何時產生的,又是如何產生的,兩個詞性之間是否有繼承關系,它的詞匯化動因和機制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學者進行細致研究。本文在分析 “蓄意” 詞匯化、語法化過程的基礎上,嘗試用語法化理論、詞匯化理論從句法、語義等角度解釋副詞 “蓄意” 的成詞動因和機制。
“蓄” 為形聲字,動詞。《說文解字》解釋 “蓄,積也。 從艸畜聲”[4], “蓄” 的本義為 “積蓄,儲藏” 。
例1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詩經·邶風·谷風》)
例1翻譯為 “我準備好美味的菜食儲藏,為了度過冬季的匱乏時光” ,句中的 “蓄” 為 “積蓄” 義。
例2 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國語·楚語下》)
例2翻譯為 “積累的錢財越多,積聚的民怨越多,這樣(國家)怎么還能不滅亡呢?” 句中 “蓄” 為 “積聚” 義。
例3 蓄力一紀,可以遠矣。(《國語·晉語四》)
例3翻譯為 “養(yǎng)精蓄銳了12年,可以遠行了” 。在古代,12年是一個生肖輪回,又稱 “一紀” 。句中 “蓄” 為 “蓄集” 義。
此后,在語言的流傳中, “蓄” 逐漸從本義引申出 “畜養(yǎng)、保存” “藏,心里存有” “等待” 等義。
例4 蓄雞豚,以為歲時伏臘婚嫁之資。(《美芹十論》)
例4中的 “蓄雞豚” 翻譯為 “畜養(yǎng)雞和豬” ,句中 “蓄” 為引申義 “畜養(yǎng)” 。
例5 惟昔亞獻,不聞婦人,阿韋蓄無君之忱,懷自達之意,潛圖帝位,議啄皇孫,升壇擬儀,拜賜明命,將預家事,無守國章。(《舊唐書》卷九十二)
例5中的單音動詞 “蓄” 和 “懷” 并列對舉,都表示 “心里存有(某種心思意念)” 。
例6 盍遠方跡象以為飛聲兮,孰謂時之可蓄?(《思玄賦》)
例6翻譯為 “何不遠走高飛播揚聲譽啊,誰說時機可以等待” ,句中 “蓄” 為引申義 “等待” 。
“意” 在古代漢語中有多種含義,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锻趿艥h語字典》中 “意” 釋義為 “①意思,引申為意圖,又為意味。②料想,猜測”[5]。《漢語大字典》中 “意” 的義項有19個,而《漢語大詞典》中 “意” 的義項有15個?!墩f文解字》對 “意” 釋義為 “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其意也”[4]。 “意” 為會意字,從心從音,本義為名詞 “心志。心意” ,意為 “心里的聲音,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想法” 。此后,相繼引申出 “意圖” “意味” “料想,猜測” 等義。
例7 子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周易》)
例7翻譯為 “孔子說:‘書是不能完全表達作者要講的話的,言語是不能表達我們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難道就不能被了解?’” 句中的 “意” 為引申義 “意圖” 。
例8 廉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例8翻譯為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 ,句中的 “意” 為引申義 “意味” 。
例9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項羽本紀·鴻門宴》)
例9第一句翻譯為 “我(劉邦)沒有想到能先攻破函谷關擊潰秦軍” ,句中的 “意” 為引申義 “料想、預料、猜測” 。
1. “蓄” 和 “意” 的連用
動詞 “蓄” 與名詞 “意” 第一次連用出現(xiàn)在隋唐五代時期,意思為 “心里懷著某種志向” 。
例10 嘗蓄名山意,茲為世網牽。(《全唐詩》)
例10翻譯為 “心里曾經懷著游覽名山的志向,卻總是被世俗繁瑣的事情網羅住” ,句中 “蓄意” 意思為 “心里懷著……志向” 。
例11 煞有首尾,委曲詳盡,非大段會底說不得。又如鶴鳴做得極巧,更含蓄意思,全然不露。(《朱子語類》卷八十)
例12 故吾之言可得而直遂。至于上大夫之前,則雖有所諍,必須有含蓄不盡底意思,不如侃侃之發(fā)露得盡也。(《朱子語類》卷三十八)
例13 敘葉志超,敘丁汝昌,無一非為合肥寫照。作者固別蓄深意,閱者亦當別具眼光,毋滑口讀過!(《清史演義》八十四回)
例11、例12中的動詞 “蓄” 與動詞 “含” 構成同義并列動詞,后面常接雙音節(jié)名詞 “意思” ,解釋為 “隱藏著某種意思” 。例13中的 “蓄深意” 解釋為 “隱藏真實的意思” 。
“蓄……意” 又理解為 “藏著某種意圖” ,此時的 “意” 抽象為 “心思、意圖、情緒” 。
例14 鄧嬋玉上前跪而言曰: “丞相在上,賤妾既已歸周,豈敢又蓄兩意。” (《封神演義》五十六回)
例15 鄭遵謙,字履公,余姚臨山衛(wèi)人。始與東陽許都交好,都蓄異意,遂與絕。(《東南紀事》卷六)
例16 故單表潘金蓮自從李瓶兒生了孩子,見西門慶常在他房里宿歇,于是常懷嫉妒之心,每蓄不平之意。(《金瓶梅》三十二回)
例14、例15中的 “蓄……意” 解釋為 “藏著……的心思” 。例16的 “每蓄不平之意” 和上文 “常懷嫉妒之心” 對舉,解釋為 “經常心里生出不平的情緒” 。
1.動賓短語 “蓄意”
動賓短語 “蓄意” 首次出現(xiàn)在隋唐時期,意思為 “懷有某種心愿或志向” ,可充當主語或謂語。
例17 蒙英主特達顧遇,頗欲奮厲效報,茍致身于訏謨之地,則兼濟生靈,蓄意未果,望風為當路者所擠,流徙江湖。(《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六)
例18 白居易初對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達顧遇,頗欲奮厲效報,茍致身于訏謨之地,則兼濟生靈,蓄意未果,望風為當路者所擠,流徙江湖。(《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六)
例17中的動賓短語 “蓄意未果” 解釋為 “心里懷著報效君上的志向落空了” ,例18中的動賓短語 “蓄意未果” 解釋為 “心里懷著盡忠于皇帝陛下、兼顧人民福祉的抱負沒能實現(xiàn)” 。
例19 戰(zhàn)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舊唐書·袍中詩》)
例20 茍或矜持意氣,專事凌越,則蓄意積憤,必有潰決之一日,甚且累及國家,國璋心實危之。(《民國演義》二十八回)
例19中的動賓短語 “蓄意” 和下文動賓短語 “含情” 對舉,解釋為 “心里懷著情意” 。例20中的 “蓄意” 和 “積憤” 并列對舉, “蓄意積憤” 解釋為 “累積(不滿)情緒,累加憤怒” 。
2.偏正短語 “蓄意”
偏正短語 “蓄意” 出現(xiàn)在明朝時期,意思為 “隱藏的心思意念” 。作為偏正短語的 “蓄意” 從明朝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后逐漸消失。
例21 拘文墨,枉效書生忱。寧知俠烈士,一死無沉吟!彼婦激余風,三年蓄意深。(《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
例22 舜聞命,知其蓄意不善,因告二女,二女道: “父母命飲,安敢不往?妾有藥一丸,秘含于口,雖飲千杯,不至沉醉?!?(《小五義》二十二回)
例23 文命看她們蓄意不善,本想嚴詞拒絕,后來要想探問風俗,只得婉詞和她們說道: “我們這一隊人是不能離開的,諸位要談話,何妨就在此地談談呢?!?(《上古秘史》一百三十二回)
例21中的 “三年蓄意深” 解釋為 “三年來藏著的情意深厚” 。例22 “知其蓄意不善” 解釋為 “知道他們隱藏的心思不好” 。例23中 “蓄意不善” 的 “不善” 在語境中指向的是名詞 “意” , “蓄意” 為偏正短語,解釋為 “心里藏著的意圖” 。
宋朝時期,動詞 “蓄意” 用法出現(xiàn),解釋為 “心里早就有這個意思” ,為心理動詞,且其有時會后接表時間的補語。
例24 州人家家坐對嵐岫,歸云過鳥,歷歷盡見。按圖經云云門山,俗亦謂之劈山,而清蓄意多時。(《太平廣記》卷三十六)
例25 雯青道: “朝鮮一地,不但日本眈眈虎視,即俄國蓄意亦非一日了?!?(《孽?;ā肥嘶兀?/p>
例24和25中的 “蓄意” 解釋為 “心里早就有這個意思了” ,在句子中作謂語,后面常跟表時間的補語成分,構成 “蓄意+NP” 動補結構。
但有時有些句子中 “蓄意” 沒有跟表示時間的補語,但是根據前文語境可以推斷主語 “心里早就有這種想法了” 。
例26 劉賀也曾為帝,今雖被廢,住在昌邑,難保不謀恢復帝位。萬一有人蓄意?(《西漢野史》一百四十二回)
例27 左議政樸詠孝原是獨立黨的首領,仗著日本庇護他,他蓄意要脫離中國,只因礙著中國通商委員袁世凱在左右監(jiān)視著,一時不敢動。(《清代宮廷艷史》八十四回)
例28 女子朱九妹最為漂亮。這九妹原是獻給秀清的,后來進了秀全宮。他蓄意想暗殺秀全,圖個報仇雪恨的名譽。(《清朝三百年艷史演義》五十五回)
例26中的 “蓄意” 是動詞作謂語, “萬一有人蓄意” 翻譯為 “萬一有人早就有這個意思了呢?” 例27中的 “他蓄意要脫離中國” ,據后文可解釋為 “他早就有這個意思想要脫離中國。例28 “他蓄意想暗殺秀全” 解釋為 “他早就有這個意思想要暗殺秀全” 。
動賓短語 “蓄意” 在宋朝時期成為心理動詞,而且是及物心理動詞,可以后接指稱化了的動詞性成分作為賓語,結構為 “蓄意+NP” ,相當于 “蓄意于NP” ,解釋為 “心里對某件事存有想法” 。
例29 李因向奚奇、葉豪正色說道: “靳仁叔侄,蓄意謀叛,遍置黨羽,結識異端,將來大有可虞。” (《野叟曝言》二十四回)
例30 哪有牢房?且這五具囚籠,還是當夜打造的不成?看官不知,那寧王蓄意謀反,這金山寺名為叢林,實是他暗屯兵馬之所。(《七劍十三俠》十八回)
例31 劉濞見使者連遭究治,心中恐懼,于是蓄意謀反,召聚豪杰,收買民心,欲乘機會起事。(《西漢野史》四十六回)
例29至例31中的動詞 “蓄意” 是及物動詞,后面的 “謀叛” “謀反” 都是指稱化了的動詞性成分,作動詞 “蓄意” 的賓語,連起來解釋為 “早就有這個意思要謀反” 。
清朝時期,副詞 “蓄意” 用法出現(xiàn),語義可歸納為三種:故意;著意,用心;有意,存心。以上三種副詞詞義的感情色彩輕重不同,故意>著意,存心>用心。
1.表示 “故意”
例32 昨前兩日,該員又復面訪本軍駐津司令部各處人員,肆意簧鼓,搖惑軍心。經各員即向樹錚陳明一切,樹錚猶以為或系不肖黨徒,蓄意勾煽之所為,陸將軍未必謬妄至此。(《民國演義》九十七回)
例33 我不得不用心寫作檄文,聲討他們的誣陷罪,揭露他們以秦誑楚的詭計,妄圖摧蘭折玉的陰謀,以及蓄意制造夙世之冤案,煞一時之風景的丑惡行徑等等。(《古今情海》卷十五)
副詞 “蓄意” 由于經常用在消極的語境中,修飾的動詞大多數(shù)表示貶義,所以副詞 “蓄意” 吸收了這樣的感情色彩,逐漸變成一個預謀類貶義副詞 “蓄意” ,用于表示個人不恥行為。例32、例33中的 “蓄意” 所在語境表示一種轉折,不恥行為 “故意” 語義明顯。
例34 蓄意新詞輕緩唱,殷勤滿捧瑤觴。(《全宋詞》)
例35 我非下賤之人,今日之事,也非蓄意淫奔,公子把驚動眾人這話來唬我,可知我也是受人之托,奉命而來,便見老大人的面,也沒甚過失的。(《八仙得道》十三回)
例34句中的 “蓄意” 解釋為 “故意” ,是中性詞,可以替換為 “有意” 或 “特意” 。例35中的 “蓄意” 解釋為 “故意、好意” ,句中的語境強調施事者行為是過失, “蓄意” 在這里語義較輕,蘊含中性情感色彩。
2.表示 “著意、用心”
中性意義上的 “蓄意” 解釋為 “著意、上心” ,用來描摹施事者下定決心、拿定主意的情態(tài)。
例36 猶非蓄意經營,不過略存其意,此殆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野叟曝言》九十五回)
例37 近來侵奪塔什干浩罕諸部,蓄意經營,不遺余力。(《清朝秘史》九十回)
例38 自是遂蓄意積鏹,而賄賂之門大啟矣。(《十葉野聞》第四章)
副詞 “蓄意” 和中性詞搭配時,主要表示 “態(tài)度堅定、下定決心、心意已定” 的情狀,后面接動詞性短語成分。例36、例37中的 “蓄意” 表示 “用心、花心思” ,例38中 “蓄意” 表示 “定意、決意” 。
3.表示 “有意”
發(fā)展至現(xiàn)當代,副詞 “蓄意” 出現(xiàn)了語義較輕的副詞義 “有意” ,用來描摹說話人的主觀情態(tài),意在減輕某一行為帶來的后果,達到委婉的表達效果。
例39 笑了笑,他說: “那大概不一樣吧?據我看,因家庭之累或別的原因,逃不出北平,可是也不蓄意給日本人作事的,不能算作漢奸。” (老舍《四世同堂》)
例40 “人之初,性本善” 么?這并非現(xiàn)在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魯迅《二十四孝圖》)
例39、例40中的 “蓄意” 可以替換為 “好意、有意” 。
“蓄意” 詞匯化、語法化的動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語義上, “蓄意” 首先是由單音節(jié)動詞 “蓄” 和單音節(jié)名詞 “意” 構成動賓短語,動詞 “蓄” 與典型的行為動詞相比動作性較低,對其后接賓語的影響程度和控制力度較小。名詞 “意” 是抽象名詞,所代表的事物不占據確定的空間,因此,動賓短語 “蓄意” 的動作性被削弱,這樣的語義組合易發(fā)生詞匯化。正如董秀芳在《詞匯化漢語雙音節(jié)詞的衍生與發(fā)展》論及動賓短語的語義特點時所說, “動作性弱的動詞比動作性強的動詞更容易和賓語發(fā)生詞匯化,另外,由動賓式短語而來的雙音節(jié)詞,其源頭動賓短語的賓語有一個明顯的語義特點:非具體性,這里的所謂非具體性指的是名詞所代表的事物不占據確定的空間”[6]。其二,句法上, “蓄” 和 “意” 相對處于線性序列上的緊鄰位置,具有短語發(fā)生詞匯化的先決句法條件。其三,詞匯化為動詞的 “蓄意” 經常作狀語修飾動詞性成分,對動作行為發(fā)出者的情態(tài)進行補充說明,屬于非語義重心的動詞,在句子結構中處于狀語位置,由此 “蓄意” 進一步虛化為副詞。董秀芳在《詞匯化漢語雙音節(jié)詞的衍生與發(fā)展》中指出, “原有的兩個分立成分必須在線性順序上臨近。雖然兩個分立的成分可以不在句法上發(fā)生關系,不構成一對直接成分(如跨層結構的詞匯化),但一般應在表層語音結構中彼此相鄰”[6],強調雙音節(jié)詞衍生的基本條件, “蓄意” 正是滿足了語義和句法條件,得以完成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進程。
董秀芳在《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中指出, “當構成一個句法單位或者雖不構成一個句法單位但在線性順序上鄰接的兩個詞由于某種原因經常在一起出現(xiàn)時,語言使用者就有可能把它們看作一體來加以整體處理,而不再對其內部結構作分析,這就使得二者之間原有的語法距離縮短或消失,最終導致雙音詞從舊有的句法構造中脫胎出來”[6]。 “蓄意” 的詞匯化、語法化正是具有這樣的組塊機制。首先動詞 “蓄” 和名詞 “意” 兩者之間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位于不同的句法層次,后來變?yōu)榫€性序列緊鄰使用,形成動賓短語 “蓄意” 。動賓短語 “蓄意” 主要用來修飾VP,解釋為 “早就有某種心思想要做某件事” 。接著, “蓄意” 修飾動詞性成分用于描摹情態(tài),解釋為 “故意做某事” ,前者用法逐漸被人們接受并且大量使用,使得原本的動賓短語 “蓄意” 演化為動詞。最后,動詞又在狀語位置、非語義重心的句子環(huán)境中虛化為副詞 “蓄意” 。
由上,情狀副詞 “蓄意” 的形成、演化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隋唐時期首次出現(xiàn)動賓短語 “蓄意” ,意思為 “心里懷著某種意念或志向” “累積某種情緒” ;明朝時期出現(xiàn)偏正短語 “蓄意” ,意思為 “隱藏的意圖或心思” ;宋朝時期,動賓短語 “蓄意” 詞匯化為動詞,主要作謂語,或者與動詞性成分并列使用,意思為 “心里早就有某個意思要做某事” ;到了清朝,動詞 “蓄意” 虛化為副詞,表示 “故意” “有意” ,前者語義譴責義較重,后者詞義的感情色彩較輕。發(fā)展至現(xiàn)當代,作為情狀副詞, “蓄意” 主要表示 “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