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佳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高校大學生作為青年的馬克思主義者,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校團員比例較高,那么對于大學生團員的教育管理和高校團組織建設就顯得有為重。高校團組織中普遍存在團員責任使命感不強,團員意識淡薄,基層團組織的凝聚力不強,基層團組織活力不足,團組織發(fā)展團員不規(guī)范,團的組織生活指導力度不夠,對團員的教育引導不夠,團員的理論學習缺乏等現(xiàn)象。
從國內研究現(xiàn)狀來看,目前國內對高?;鶎訄F組織建設所面臨的問題有了一定的研究,例如團支部制度不全,團員執(zhí)行能力不足,團支部活動形式單一,缺乏特殊性,無法吸引學生參加,高校基層團組織對團員重視不夠,培養(yǎng)不足,高校共青團員身份認同缺失等,由此可見,如何切實加強高?;鶎訄F組織建設,加強團員角色意識培養(yǎng),建立規(guī)范團員發(fā)展工作長效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基層團組織作為當前高?;鶎訄F工作的基本單位,其活力建設情況直接影響青年學生服務效果,隨著團組織科學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高?;鶎訄F組織建設問題逐漸突顯,特別是民辦高校問題尤為突出,因此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問題已成為近期高校要面臨且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高校共青團數量已超過大學生總量的90%,高校共青團員的泛化、組織管理不到位、教育培養(yǎng)不夠等原因,直接影響了高校共青團員的模范作用發(fā)揮,從而導致團組織活力不足,基礎團務工作弱化等系列問題產生。
目前全團上下正在大抓基層,嚴格調控團員發(fā)展比例,規(guī)范團員發(fā)展流程,高校應積極貫徹相關文件精神,大膽革新,勇于探索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和團員模范作用發(fā)揮的長效機制。
高校的團支部多數是以班級為單位設立的,團支部干部包括團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等,團支部干部除了收繳團費,似乎沒有其他工作內容,反倒是班級干部更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信任。在班級中高校普遍采用班團一體化管理模式,雖然這種方式便于學校管理,但造成了團支部凝聚力不足的問題。
充分發(fā)揮基層團組織凝聚力,應要著重考慮如何調動基層團委和團總支工作積極性,充分與學生日常管理教育相結合,嚴格學校相關管理制度,完善表彰激勵機制,借助“三會兩制一課”,充分激發(fā)基層團組織建設活力。
高?;鶎訄F組織的活動主要靠基層團委和團總支組織管理,基層團委和團總支除了開展本單位的團工作和學生組織的指導工作外,很少分出精力管理基層團組織工作,基層團支部工作僅靠支部書記一人無經驗地開展,從而導致支部活力不足,工作積極性不高。
高校應充分研讀共青團改革要求,不斷發(fā)揮黨建帶團建工作模式,落實改革要求,配齊配全配精團干部,堅持“大抓基層”工作導向,充分發(fā)揮基層團支部作用,科學深入指導共青團工作。
團員意識是團員在觀念上自覺形成的區(qū)別于一般青年的意識,是團員在團內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礎和行為準則。直接表現(xiàn)為團員對團組織和團的事業(yè)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全團來看,進入大學的團員確實都是優(yōu)秀分子,但是進入大學后,身邊的同學都是團員,先鋒隊的作用就難以體現(xiàn),逐漸團員意識不斷弱化。
高?;鶎訄F組織發(fā)展團員存在著遞交了“入團申請書就是團員”的情況,團員發(fā)展不按流程開展,缺少入團積極分子培養(yǎng)考察及團課教育環(huán)節(jié),入團沒有“儀式感”,團員檔案管理不當等情況,從而直接影響團員角色意識和基層團組織凝聚力培養(yǎng)。
高校應認真規(guī)范開展團內評優(yōu)、團員推優(yōu)、推優(yōu)入黨等工作,充分發(fā)揮團員先鋒模范作用,以增強團員在組織中的獲得感和對團組織的信任感。
高校相對重視黨員、學干、團干等少數優(yōu)秀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通過黨校學習、班干培訓等方式增強這些學生群體的培養(yǎng)教育和培訓提高,但是團員隊伍龐大,缺少對廣大團員的普遍教育和團員理論學習的開展,導致高校團員對團學知識了解甚少,甚至對團學的理論學習感到反感。
各級團組織應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加強團員的日常教育,加強政治理論教育,突出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組織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基本知識,開展黨的歷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團員懂得黨的性質、綱領、宗旨、組織原則和紀律,懂得黨員的義務和權利,端正入黨動機,樹立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信念。
高校應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全面調控高校團員發(fā)展比例,規(guī)范團員發(fā)展程序,注重團員發(fā)展考察和教育培養(yǎng),注重團員發(fā)展的“儀式感”教育,通過團校培訓、青馬工程培訓、“青年大學習”等活動增強團員角色意識,提升團員素質。
高校應聚焦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一共青團的根本政治定位,緊緊圍繞落實團的根本任務、政治責任和工作主線,突出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著眼加強團員教育管理、增強團員意識和光榮感。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充分發(fā)揮團員先鋒模范作用,首先充分了解高?;鶎訄F組織建設和團員發(fā)展工作現(xiàn)狀,結合團中央、團省委、團市委相關工作文件及工作要求,規(guī)范開展學校共青團工作,借助“智慧團建”系統(tǒng),摸清團組織及團員底數,建立工作長效機制,充分發(fā)揮團員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