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摘要:叢李商隱尺牘圍繞追求實現(xiàn)個人抱負的主線,呈現(xiàn)了對國事時局的辨析、對權貴人物的干謁、與政治人物的交往、幕府生活的記錄、心靈怨憤的吐露等內(nèi)容。李商隱的尺牘,不僅折射出晚唐社會可悲的實質(zhì),亦顯露出他的悲劇有其自身的主觀因素,即急切進取的求仕心理、感情用事的書生意氣和委曲隱忍的弱者心態(tài)。
關鍵詞:李商隱 尺牘 文獻價值 思想意義
引言
李商隱(812-858)是唐代一流的駢文大家,其生前自編《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收駢文833篇,惜后世多有散佚。根據(jù)當代學者劉學鍇、余恕誠編訂的《李商隱文編年校注》統(tǒng)計,李商隱現(xiàn)存各體文章352篇,其中古文及辭賦23篇,駢文329篇。在這329篇駢文中,李商隱致達官顯宦或親朋故舊,用于社會人際交往或交流思想感情所做狀、啟、書有69篇(其中古文書信3篇),這即是李商隱的尺牘,創(chuàng)作數(shù)量約占李商隱文章創(chuàng)作總量的16.9%。創(chuàng)作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其中大多數(shù)作品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切、構(gòu)思妥帖、辭藻精美,雖是應用文章,實則具有不可忽視的藝術價值。這其中當然不乏干謁陳情、頌圣應景、面諛奉上之作,但誠如前人所說:“氣焰雖短,熨帖白平?!雹賹ξ覀兞私饫钌屉[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環(huán)境和他的生活狀況,進一步深入探討他的思想、政治觀念,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故筆者以李商隱尺牘作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李商隱的詩文作品和唐代歷史文獻資料,力圖詮釋李商隱尺牘所蘊藏的文獻價值,嘗試揭示其思想意義,冀望對推進李商隱生平研究方面略盡微薄之力。
一、辨析國事時局
李商隱是一位關心國事的詩人,他在詠史或懷古詩里經(jīng)常評議時勢,在尺牘中亦融入他對國運的關切、時局的探討,以達到他所說的:“寓尺牘而畏達空函,寫丹誠而慚非健筆”②的寫作目的。例如《上許昌李尚書狀一》,作于會昌四年(844)十月。這年八月,朝廷平定了澤潞鎮(zhèn)劉稹的叛亂,此前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奉命討伐劉稹,于會昌三年(843)九月卒于軍中,李商隱的妻舅李執(zhí)方在朝廷平亂后被任命為陳許節(jié)度使。李商隱支持朝廷平定強藩的戰(zhàn)爭,他致此信給李執(zhí)方,賀其遷職,并贊頌李執(zhí)方的戰(zhàn)功:
伏乘旌幢,尋達忠武。二十五翁尚書克有懿德,允葉休期。式揚扦屏之功,常在重難之地。頃者河橋坐鎮(zhèn),當街亭失律之初;上谷受符,值卿子喪元之后。折簡之誥,單車繼來,致伊臲卼之邦,服我平明之化。況茲間歲,亟立殊勛,虜帳夷妖,壺關伐叛。旁資巨援,遙資聲言。十萬橫行,樊噲常思破敵;三年有勇,仲由且使知方。實兼文武之全才,以處親賢之重寄。
這里歷數(shù)李執(zhí)方在一系列平叛戰(zhàn)役中的事跡:“河橋坐鎮(zhèn)”指的是開成二年( 837)河陽節(jié)度使李泳軍亂,李執(zhí)方代李泳領河陽鎮(zhèn)后誅暴平亂、穩(wěn)定軍心;“上谷受符”指的是開成三年(838)易定鎮(zhèn)嘩變,抗命朝廷,沖突不止,李執(zhí)方會昌三年(843)被任命為易定節(jié)度使,赴此危難之地,穩(wěn)定局面;“虜帳夷妖”指會昌三年(843)李執(zhí)方參加朝廷討平回鶻的戰(zhàn)役;“壺關伐叛”指會昌四年(844)李執(zhí)方參加朝廷平定叛將楊弁的戰(zhàn)役。李商隱欽佩李執(zhí)方對國家平叛戰(zhàn)爭做出的貢獻,他以漢代勇將樊噲比李執(zhí)方的英勇,以春秋賢臣仲由比李執(zhí)方的賢明,顯示出李商隱擁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的進步的政治觀念。
李商隱不但維護國家統(tǒng)一,每當國家易朝之際,他總是關注時局的變化和將相的任免,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深切擔憂。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暴卒;四月,宣宗在掌握禁衛(wèi)兵權的宦官集團的擁戴下繼位。宣宗登基后僅六天,就外貶了功勛卓著的宰相李德裕,緊接著宣宗起用牛黨新貴白敏中等人,開始對李黨進行大規(guī)模的有計劃的清洗,實現(xiàn)政治上的所謂“務反會昌之政”③,宣宗君臣對李黨領袖李德裕及有功績的李黨人物蓄意施加的政治迫害無異于白毀長城。李執(zhí)方是李黨人物,這年四月奉旨進京,李商隱聞訊致李執(zhí)方《上忠武李尚書狀》,對李執(zhí)方的命運深表關切,篇首寫道:
不審跋涉道路,尊候何似?伏冀不失調(diào)護。先皇以倦勤厭代,圣上以睿哲受圖。系萬國之所居,集兆人之悲慶。況二十五翁尚書,望兼勛舊,地屬親賢??兙弥诜魏蠚w與陶冶。今者果應急召,成福簽諧,凡在有心,莫不延頸。
這里李商隱談到朝局變更,認為李執(zhí)方系出宗室,“望兼勛舊”,且久歷藩鎮(zhèn),戰(zhàn)功赫赫,“績久著于藩垣”,早已深孚眾望,“凡在有心,莫不延頸”。信的后半部分,李商隱恭賀李執(zhí)方進京后將得到宣宗的重用,這實際上是對李執(zhí)方的寬慰之詞,擔憂政治斗爭的暴風雨會席卷到有功之臣。
李商隱不僅為李黨中有功之臣蒙受冤屈抱不平,他對牛黨中有氣節(jié)的大臣的命運也深懷關切。武宗會昌年問李黨當政,周墀作為牛黨人物,因未趨附宰相李德裕,會昌四年(844)外放為江南西道觀察使。周墀是李商隱開成二年(837)中進士時的座主,李商隱于會昌五年(845)致周墀《上江西周大夫狀》,問候周墀,并祝愿其早日回朝拜相。篇首寫道:
不審自到鎮(zhèn)尊體何如?德修其身,功及于物,伏料福履,常??祵?。皇帝體上圣之姿,膺下武之慶,爰從近身,式建崇功。代北清夷,山東靜謐。雖神謀獨運,首開樽俎之間;而國用取資,終賴江湘之入。
李商隱首先祝愿周墀安康,然后盛贊武宗繼位后取得的內(nèi)平叛鎮(zhèn)、外退強敵的功業(yè),“代北清夷,山東靜謐”。接著指出,國家之所以取得這些勝利,以李德裕為代表的朝臣同然有功,“神謀獨運”,而周墀坐鎮(zhèn)江南,擔負著支撐國家財政的命脈,“終賴江湘之人”,更是功不可沒。因為唐朝自“安史之亂”后,北方中原地區(qū)受到戰(zhàn)亂嚴重破壞,加以藩鎮(zhèn)割據(jù),不向朝廷繳納賦稅,朝廷每年收入,主要來自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四十九州。從這類尺牘中可以看出,李商隱是從維護國家的大局出發(fā),并本著自己的良知去評判政治事件,對牛、李兩黨的人物并無偏私,體現(xiàn)出他超越黨派的狹隘偏見、尊重事實、秉持正義的可貴的書生意氣。
二、干謁當朝權貴
干謁尺牘在李商隱的尺牘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創(chuàng)作延續(xù)的時間最長(837-856),內(nèi)容大都是李商隱寫給當朝得勢的權貴人物(或是牛黨顯宦,或是李黨要人),向這些人物白薦才能,渴望得到對方的援引,表現(xiàn)出李商隱熱切的求仕心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雖榮翰之未臨,豈遺簪之或忘?”④因而這類尺牘中,他往往對所致人物的品行、才干極盡夸美稱頌,創(chuàng)作上形成一種類似漢代大賦“主一客問答”的模式,只不過將主客平等的對話模式改造成了客(權貴)的地位崇高神化和主(自己)的地位卑微矮化,充分顯示出李商隱寫作此類尺牘時心懷渴盼、汲汲功名,既可憐更可悲的干謁者的典型心態(tài)。從一個側(cè)面真實反映出晚唐牛李黨爭的政治背景下,出身寒微的下層文士柄棲遑遑、奔走權門,然而無所依歸、不得重用的嚴酷生存環(huán)境。南此,催生出以李商隱為代表的黨爭沉浮中被傾軋出局的小人物們的悲劇命運。
例如《獻舍人彭城公啟》,作于會昌元年(841)。李商隱開成四年(839)應吏部試,釋褐為秘書省校書郎,不久調(diào)補弘農(nóng)尉,從清要美職陡降為風塵俗吏。李商隱不甘沉淪下僚,展開了干謁權貴的活動。后來他在老友令狐絢的介紹下,結(jié)識了舍人彭城公,遂上這封尺牘,全篇如下:
某啟:即日補闕令狐子直顧及,伏話恩憐,猥加庸陋,惶惕所至,敢結(jié)仍深。某長于丘樊,早慚師友。雖乏許靖干時之材具,實懷殷浩當世之心機。而運與愿乖,言將俗背。一丘一壑,遠愧于幽棲;十辟二征,近慚于藉甚。已迫地勢,屬此門衰,藐念流離,莫或遑息。喬木空在,敝廬已頹。遂與時人,俱為歲貢。三試于宗伯,始忝一名;三選于天官,方階九品。俸微五斗,病滿十旬。李陵空弮,勇而無益;陳平裸體,美亦何為!
方今圣政維新,朝綱大舉,征伊、皋為輔佐,用褒、向以論思。大窒澆風,廓開雅道??w因為學,重見程生;掌故受經(jīng),復聞晁子。沉淪者延頸,逃散者動心。是敢竊假菲詞,仰干哲匠,果蒙咳唾,以及泥途。王遜之遙舉董聯(lián),方斯未逮;蔡邕之出迎王粲,與此非同。得水可期,摶風有望,坐生羽翼,平視煙霄。倘或不吝鑄人,必令附驥,雖不足深窺閫奧,遠及幾微,然比于鼠識吉兇,燕知戊己,既殊異類,蓋有深誠。延望光云,尚隔仙路。伏紙魂動,濡毫氣增。伏愿始終念察。
全篇采用主客對照的行文模式,第一段,類似主的自述:李商隱回顧自己坎坷的求仕之路,“三試于宗伯,始忝一名;三選于天官,方階九品”,可謂歷經(jīng)磨難。他痛惜自己雖有東漢許靖、東晉殷浩那樣的才能抱負,“雖乏許靖干時之材具,實懷殷浩當世之心機”,卻像西漢李陵、陳平那樣不得其志,“李陵空弮,勇而無益;陳平裸體,美亦何為”。下一段,是對客的禮贊:李商隱歌頌武宗登基后,朝堂上出現(xiàn)明君賢臣齊心治目的興盛局面,“征伊、皋為輔佐,用褒、向以論思”,用劉向、王褒這樣的西漢名儒來褒美彭城公?!巴踹d之遙舉董聯(lián)”用《晉書·王遜傳》王遜未到任即舉薦董聯(lián)的典故;“蔡邕之出迎王粲”用《三國志·王粲傳》蔡邕倒屣出門迎接王粲的典故,表明李商隱盼望彭城公的舉薦。篇末以蛟龍得水、鯤鵬搏風自勵,展現(xiàn)了時當盛年的李商隱胸懷壯志、勇于進取的激切心情。
再如《上座主李相公狀》,作于會昌五年( 845),這年五月李回拜相,李回與周墀同是李商隱登第時的座主。李商隱正守母喪賦閑,聞訊致李回此信,篇首稱頌李回:
伏見恩制,相公以五月十九日登庸。清廟降靈,蒼生受福,動植之內(nèi),歡呼必同;某下情不任擰賀踴躍之至。相公秉潤成池,承光太極,業(yè)傳殷相,族預宗盟。為群生之司南,作九流之華蓋。自頃文場鞠旅,冊府揚鑣,坐奮英詞,折班、馬之方駕;入陳嘉話,納晁、董之降旗。百家無抗禮之人,六藝絕措詞之士。
篇首賀李回“登庸”,語出《尚書·堯典》,指任用為宰相?!跋坛亍闭Z出《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碭谷,浴于成池?!鼻邋X振倫注解為:“古以日喻君,‘秉潤咸池,猶言其承帝室之余潤,謂其為宗室之后也?!保?)“殷相”語出《史記·殷本紀》:“帝太戊立伊陟為相?!雹抟陨檀t相伊陟比李回?!八灸稀薄叭A蓋”語出西晉崔豹《古今注·輿服》,相傳為黃帝所造,以此歌頌李回得到士人的擁戴、百姓的景仰。接下來贊美李回的道德、文章,“折班、馬之方駕”“納晁、董之降旗”,認為李回的才能、德行勝過漢代文學家司馬遷、班同和漢代經(jīng)學家晁錯、董仲舒,對李回的稱頌可謂極盡筆力。
對比之下,篇末李商隱自述境況、祈求援引,語氣便轉(zhuǎn)為謙卑:
某嘗因薄技,猥奉深知。麟角何成,牛心早啖,及茲沉滯,獲蔭燮調(diào),瞻絳帳以增懷,望臺星而興嘆。昔吳公薦賈,非宜銓管之司;孔子鑄顏,未是陶鈞之力。比誼恩重,方淵感深。嗟睹奧以未期,但濡毫而抒懇。崔氏之乃心紫闕,陳生之思入京城。千古揆懷,一時均慮。臨風托使,指景依人。柱礎成潤于興云,轍鮒何階于泛海。
篇末李商隱白嘆老大無成,“牛心”用《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年少時得高官周顗賞識的典故,表達jL李商隱對自己長期懷才不遇的悵恨?!芭_星”語出《晉書·天文志》,喻宰相,這是期待李回拜相后能對自己有所援引?!皡枪]賈”用《史記·賈誼傳》吳公向漢文帝舉薦賈誼的典故,“孔子鑄顏”語出西漢揚雄《法言》“孔子鑄顏回矣”(7),表達期盼李回舉薦的愿望?!按奘现诵淖详I”,用《后漢書·崔駟傳》崔駟作文向往入朝為官的典故;“陳生之思人京城”,用《陳書·陳萬年傳》陳成致書權貴渴盼進京的典故,傳達出李商隱渴望躋身朝廷的急切心情。通觀全篇,李商隱對李回的殷殷期盼洋溢紙上。聯(lián)系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武宗會昌年問李黨掌權,李回是李黨的骨干人物,故李商隱對李回抱有莫大的希望。因而透過這篇尺牘,折射出會昌時期李黨得勢、牛黨退抑的政黨輪替狀況。
三、交往政治人物
李商隱在接受幕主、官僚、親戚的辟聘任命、獎拔援引、物質(zhì)饋贈后,通常致信對方表達謝意。通過這類尺牘,我們可以探知李商隱與他所侍奉過的幕主之問真實的交往關系。進而從中了解,從早期的令狐楚、崔戎、王茂元,到后期的鄭亞、盧弘止、柳仲郢,這些封疆大吏,對李商隱的文采無不青睞,但他們僅把李商隱視作文筆,因此并未真正拔擢重用過他。至于他們對李商隱的垂憐眷顧,也只是大人物對一介清寒文士的生活表示關心而已。而為了博得幕主的恩遇,李商隱就得時刻小心謹慎、曲意應承。他早年居令狐楚門下,那是陪太子讀書。成年以后托身幕府,則是以文辭事人。久而久之,這種依附權貴的生活,使他逐漸學會了隱忍、適應了委屈,習慣了低眉順眼逆來順受,靈魂深處籠罩上沉重的哀傷,成為日后悲劇分裂性格形成的根源。
例如《上令狐相公狀二》作于大和七年( 833),是年令狐楚罷太原幕。令狐楚是李商隱的師傅,李商隱居太原幕任巡官,幕罷后致令狐楚此信,對令狐楚的眷顧之恩表示感謝,如第一段:
伏蒙仁恩,賜借太原日所著歌詩等。伏以四丈,翊戴大君,儀刑多士。郁為邦彥,早司國鈞。盛烈殊勛,已光于帝載;徽音清論,復播于仁謠。尚或研美二《南》,留情四始,峻標格而山連太華,鼓洪濤而河到三門。望絕攀躋,理無揭厲。足使清風知愧,《白雪》懷羞??v金懸而誰得求瑕,但紙貴而莫不傳寫。
《舊唐書·文宗紀》載大和六年( 832)令狐楚“檢校右仆射、兼太原尹”⑧,為政期問頗有政聲。李商隱因而稱譽令狐楚有“盛烈殊勛”,享“徽音清論”,并贊美令狐楚富有文才?!岸赌稀贰?,指《詩經(jīng)·國風》的《周南》《召南》;“四始”,指《風》《小雅》《大雅》《頌》,二句形容令狐楚研習詩歌創(chuàng)作,留意風雅傳統(tǒng)?!敖饝摇庇谩妒酚洝尾豁f傳》咸陽市門懸千金,征求天下游士增減《呂氏春秋》一字的典故;“紙貴”用《晉書·左思傳》左思作《三都賦》成,時人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的典故,盛贊令狐楚的詩歌作品當傳世不朽。令狐楚太原幕罷后,李商隱即赴華州幕投靠表叔崔戎,但他仍不忘給老上司令狐楚致信道謝,其小心翼翼的心態(tài)由此可見。
李商隱早期創(chuàng)作的這類尺牘,因為懷著致身通顯的目的,故而顯得構(gòu)思飽滿、感情豐沛。后期,由于李商隱經(jīng)歷的坎坷,這類尺牘中逐漸多了衰颯之音、悲苦之調(diào),成為致謝主題之外的余音。例如《上河東公謝辟啟》作于大中五年(851),這年李商隱從徐幕罷歸長安,正經(jīng)歷喪妻的哀痛,柳仲郢出任東川節(jié)度使,聘李商隱為掌書記,并厚賜慰恤。李商隱遂以一種感激之中夾雜著痛楚的復雜心情致柳仲郢這封尺牘:
商隱啟:伏奉手筆,猥賜奏署。某少而孱茶,長則艱屯。有志為文,無資就學。雖雜賦八首,或庶于馬遷;而讀書五車,遠慚于惠子。契闊湖嶺,凄涼路歧,罕遇心知,多逢皮相。昔魯人以仲尼為佞,淮陰以韓信為怯。圣哲且猶如此,尋常安能免乎?是以艮背卻行,求心自處。羅含蘭菊,仲蔚蓬蒿,見芳草則怨王孫之不歸,撫高松則嘆大夫之虛位。不可終否,屬于高明。
伏唯尚書春日同和,秋霜共冽。叔子則九代清德,稚春則七葉宿儒。君子立言,永為周禮;正人得位,長作歲星。今者初陟將壇,始敷賓席。射江奧壤,潼水名都,俗擅繁華,地多才雋,指巴西則民皆譙秀,訪臨邛則客有相如。舉纖繳以下冥鴻,執(zhí)定鏡而求西子。惟所指命,便為丹青。若某者,又豈可炫露短材,叨塵記室?鹽車款段,徒逢伯樂而嗚;土鼓迂疏,恐致文侯之臥。承命知忝,撫懷自驚。終無喻蜀之能,但誓依劉之愿。未或謁謝,下情無任感激攀戀之至。
第一段中,李商隱引用了孔子、淮陰侯、羅含、張仲蔚等古代圣賢遭讒受窮的不幸命運,聯(lián)系自身漂泊天涯的艱辛,“契闊湖嶺,凄涼路歧”,以及掙扎謀生的痛苦,“罕遇心知,多逢皮相”,向柳仲郢娓娓傾訴,并表達了自己不怨天尤人的善良心愿,“艮背卻行,求心自處”。下一段,李商隱以晉朝的名儒羊祜、汜毓作比,“叔子則九代清德,稚春則七葉宿儒”,贊美柳仲郢家族世代修儒、盛德相傳?!安畼贰薄拔暮睢币源呵飼r識才的賢人伯樂、尊賢的明君魏文侯比柳仲郢,期望得到柳仲郢的垂青。結(jié)尾反比,“終無喻蜀之能,但誓依劉之愿”,表達自己效法西漢司馬相如建功立業(yè)、不學三罔王粲甘守文墨的志愿,言外微致自己被柳仲郢任命為掌書記的遺憾。通觀全篇,將身世之感融入感恩之情,從整體上呈現(xiàn)出感傷的悲劇色彩。
四、記錄幕府生活
李商隱從文宗大和三年(829)至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其大半生時間在幕府中度過,久歷幕職,屢事幕主,對幕府特有的生活、行為模式熟稔于心。晚唐時代,幕府文人往往在節(jié)日時向幕主獻物,借以表達敬意,拉近感情,李商隱亦有這種進獻舉動并伴有尺牘傳意,因而這類尺牘可以看作是唐代幕府生活的真實記錄,值得我們重視。
例如《端午日上所知衣服啟》,作于大中四年(850)。李商隱此時居盧弘止徐幕,在端午日向盧弘止進獻衣服并致此信⑨:
商隱啟:右件衣服等,弄杼多疏,紉針未至。污李固之奇表,累王衍之神鋒。敢恃深恩,竊陳善祝。伏愿永延松壽,常慶蕤賓。遠比趙公,三十六年當國;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肝膈所藏,神明是聽。仰塵尊重,實用兢惶。
篇中,李商隱謙稱自己所獻的衣服質(zhì)地粗陋,有污幕主像東漢李同、西晉王衍那樣的“奇表”“神鋒”,《后漢書·李同傳》載李同的相貌:“貌狀有奇表”⑩,《晉書·王澄傳》載王澄稱贊其兄長王衍:“兄神鋒太雋”(11)。“松壽”語出《漢書·王吉傳》“心有堯舜之志,而體有喬松之壽”(12),祝愿幕主長壽;“蕤賓”語出《罔語·周語》“蕤賓,所以安靖神人,獻酬交酢也”(13),祝愿幕主安康?!摆w公”,指唐初功臣長孫無忌,《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載許敬宗評價長孫無忌“為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14).“郭令”指唐中興功臣郭子儀,《舊唐書·郭子儀傳》載裴垍稱贊郭子儀“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15)。李商隱以唐代兩位極負盛名的將、相來比擬盧弘止,表達了他對幕主的高度贊頌。
通過這篇尺牘,聯(lián)系李商隱所作的有關幕府生活的一些詩中的具體描繪,如:“蓮幕遙臨黑水津,,櫜鞬無事但尋春”(《南山趙行軍新詩盛稱游宴之洽因寄一絕》)(16)、“料得也應憐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席上作》)(17)、“馬卿聊應召,謝傅已登山”(《南潭上宴集以疾后至因而抒情》)(18)等,可以看出唐代幕府生活的真實面貌。南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記載唐代幕府的生活狀態(tài)單調(diào)而又艱苦:“韓退之為武寧節(jié)度判官,上張仆射書云:使院故事,晨入夜歸,非有疾病,輒不許出。抑而行之,必發(fā)狂疾?!保?9)而從李商隱這類進獻尺牘的描寫中,可以窺視出唐代幕府生活的多面。除去日常公務性的運作之外,還有幕主對幕僚們的賜宴、賞春、聚會和幕僚們對幕主的進獻、唱和、趨附,總體生活模式還是多樣化的。
李商隱居幕府期間,亦有請托幕主的舉動。例如《上河東公第二啟》,作于大中七年(853),這年李商隱居梓幕已三年。張采田考證他這時期的活動是:“義山居東川,頗耽禪悅,于長平山慧義精舍經(jīng)藏院,自出財俸,特創(chuàng)石壁五間,金字勒《妙法蓮華經(jīng)》七卷,啟仲郢為記文?!保?0)這封尺牘可以看作是他幕府生活的記錄,同時也反映出李商隱步入晚年后厭倦人事往來、心境寥落孤寂,因而日漸沉浸佛法,思想上趨于頹唐的個人心靈史的變遷,全篇如下:
商隱啟:某聞周朝貝葉,列妙引于王褒;梁日枳園,灑芳詞于沈約。必資乎鴻筆麗藻,刻乎貞金翠珉,然后可以充足人天,發(fā)揮龍象。茍其曖昧,即非莊嚴。爰托亨途,夙聞妙喻。雖從幕府,常在道場。猶恨出俗情微,破邪功少。二百日斷酒,有謝蕭綱;十一年長齋,多慚王奐。仰戀東閣,未歸西林。
近者財俸有余,津梁是念。適依勝絕,微復經(jīng)營。伏以《妙法蓮華經(jīng)》者,諸經(jīng)中王,最尊最勝。始自童幼,常所護持?;蚬烧臑I,有時疾痰;或謝安海上,此日風波?;秀敝g,感驗非少。今年于此州長平山慧義精舍經(jīng)藏院,特創(chuàng)石壁五間,金字勒上件經(jīng)七卷。既成勝果,斯托妙音。
伏唯尚書有夫子之文章,備如來之行愿。不逢惠遠,已飛廬岳之書;未見簡棲,便制頭陀之頌。是敢右繞三匝,仰希一言。庶使增輝,龍宮發(fā)色。流傳沙界,震動風輪。報恩于蓮目果唇,奪關于江毫蔡娟。伏希道念,特降神鋒。瞻望旌幢,攜持碪斧,曝身布發(fā),以侯還辭。無任懇迫之至,謹啟。
第一段,李商隱訴說對佛法的向往?!半m從幕府,常在道場”,并以篤信佛教的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南齊雍州刺史王奐作比,慚愧自己不及古人虔誠,未能做到“二百日斷酒”“十一年長齋”?!把鰬贃|閣”用《漢書·公孫弘傳》公孫弘開東閣延攬賢士的典故,喻自己身居柳仲郢梓幕;“未歸西林”用《蓮社高賢傳》惠永至潯陽筑廬山舍為西林的典故,指自己尚未皈依佛門。第二段,李商隱回憶自己幼年時有佛緣,“始白童幼,常所護持”。他以三國時的劉禎多病白比,又以東晉時的謝安遇險形容自己多災,因而祈求佛法護佑,特創(chuàng)石壁金字勒經(jīng),請幕主作記文。第三段,李商隱以南朝高僧惠遠的“廬岳之書”、南朝名士王巾的“頭陀之頌”稱美柳仲郢的文章,盛贊柳仲郢的文章震撼佛罔人間,“龍宮”指佛殿,“沙界”“風輪”指世界,頌揚柳仲郢的記文像東漢蔡邕、南朝江淹的文章一樣流傳后世。結(jié)尾“曝身布發(fā)”,據(jù)清馮浩注:“《佛國統(tǒng)紀》:北齊文宣帝以沙門法上為圈師,帝布發(fā)于地,令上踐之升座。”(21)李商隱用此典故,意在表達自己盼望柳仲郢賜文的虔敬之心。
據(jù)《舊唐書·柳仲郢傳》載:“仲郢精釋典……白余佛書,多手記要義。”(22)可見柳仲郢是一位篤信佛教的官僚士大夫。由于與幕主有著相同的信佛嗜好,李商隱請托柳仲郢作記文的舉動,也可以理解成是他投幕主所好、增主僚情誼的一種高雅的迎合行為。這當然歸咎于李商隱所處的唐代幕府的官場環(huán)境以及他長期屈居幕僚的身份地位對他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使他的言行多少沾染上一些應命幕僚的庸俗之氣和侍從文人的投機之行,這是我們不能不予以正視并指出的。
五、吐露心靈怨憤
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此類尺牘雖只有兩篇,且都寫作于早年,但卻是他的尺牘創(chuàng)作中最富有思想光彩、批判精神和戰(zhàn)斗鋒芒的作品,值得我們重視。前篇抨擊世道,揭露了晚唐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社會丑惡現(xiàn)象;后篇批判科舉,以嬉笑怒罵的筆觸諷刺科舉制度的荒謬不公。兩篇尺牘的風格類似同一時期的晚唐小品,同樣似匕首、似投槍,有對黑暗的社會殺出一條血路的舍生忘死的勇敢,完全不同于李商隱在尺牘創(chuàng)作中慣常表現(xiàn)出的謙恭之態(tài)、隱忍之誠,而是展現(xiàn)出他思想性格的另一面。雖然他外表上,是溫文爾雅甚至謙卑恭順的,但內(nèi)心深處,藏著的卻是一團火。顛狂放任、率性張狂、睥睨世俗、傲倨強者、一無所有而又藐視一切,而這一切都被他深深壓抑在心底。因此,李商隱早年所寫的這兩篇尺牘,為我們?nèi)媪私馑木袷澜缣峁┝瞬豢商娲膶氋F材料。
《別令狐拾遺書》作于開成元年( 836),這年李商隱下第、困居濟源,此時接到令狐絢的致慰信。李商隱在感動之余,帶著滿腔憤懣向老朋友發(fā)泄他對世道的極大不滿,他抨擊道:“兒冠出門,父翁不知其枉正;女笄上車,夫人不保其貞污。此于親親,不能無異勢也。親者尚爾,則不親者惡望其無隙哉!故近世交道,幾喪欲盡……足下知與此世者,居常紿于其黨何語哉?必曰:吾惡市道。嗚呼!此輩真手搔鼻齄,而喉噦?cè)酥坪蹫榘]者,世道何肯為此輩也耶!”
李商隱將通過自身坎坷的遭遇,逐漸認清了世道的本質(zhì)即市道,并進一步認清士大夫之間道貌岸然的交道,較市井商賈的市道更卑鄙齷齪。他痛斥當時士大夫反復無常、口蜜腹劍的嘴臉道:
今日赤肝腦相憐,明日眾相唾辱,皆自其時之與勢年。時之不在,勢之移去,雖百仁義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顧矣。豈不顧矣,而又唾之,足下果謂市道何如哉!
李商隱更將憤激的筆觸延及當時整個社會,揭露出唐末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可悲的現(xiàn)狀,以滿腔的怨憤之語結(jié)束全篇:
今人娶婦入門,母姑必祝之曰:善相宜,前祝曰:蕃息。后日生女子,貯之幽房密寢,四鄰不得識,兄弟以時見,欲其好,不顧性命,即一日可嫁去,是宜擇何如男子者屬之耶?今山東大姓家,非能違摘天性而不如此。至其羔鶩在門,有不問賢不肖健病,而但論財貨、恣求取為事。當其為女子時,誰不恨?及為母婦,則亦然……而繹之,真令人不愛此世,而欲狂走遠颶耳。
李商隱懷著沉痛的心情,對當時社會流行的買賣包辦婚姻進行鞭撻,對世道人心極度失望憤慨,他只能寄希望于一二知己,效法商末的伯夷叔齊遺世獨立的義行,聊以獲得精神上的自慰,故清馮浩評此篇:“誠懇之至,卻類感憤?!保?3)
《與陶進士書》作于開成五年(840),這年李商隱任弘農(nóng)尉,正處在一生中最熬煎的時期,文友陶進土向他投獻詩文希望得到援引。這對于半生以來一直在向達官顯貴望薦求引的李商隱來說,無疑勾起他的滿腹牢騷,他遂以譏誚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科舉之路,如第三段:
已而被鄉(xiāng)曲所薦,入來京師,久亦思前輩達者,固已有是人矣。有則吾將依之。系鞋出門,寂寞往返其間,數(shù)年,卒無所得,私怪之。而比有相親者曰:“子之書,宜貢于某氏某氏,可以為子之依歸矣?!奔醋咄曋3銎鋾?,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讀者;又有默而視之,不暇朗讀者;又有始朗讀,而中有失字壞句不見本義者。進不敢問,退不能解,默默已已,不復咨嘆。
李商隱從自身的求仕經(jīng)歷出發(fā),揭露了封建社會里普遍存在的當權者昏庸、英才遭屈抑的社會現(xiàn)象,下一段他講述自己的中舉經(jīng)過。
時獨令狐補闕最相厚,歲歲為寫出舊文納貢院。既得引試,會故人夏口主舉人,時素重令狐賢明,一日見之于朝,揖曰:“八郎之交誰最善?”絢直進曰“李商隱”者,三道而退,亦不為薦托之辭,故夏口與及第。
李商隱得令狐絢向主考高鍇舉薦之力,方能中舉。由此可見封建時代的士子們苦苦追求的登第成名,根本不取決于十年寒窗的苦讀和真才實學的表現(xiàn),而是取決于當權者的幾句話,就能輕而易舉地操控一個士子的前程。李商隱對此黑暗不公現(xiàn)象痛心疾首,而又人微言輕,無力改變,于是他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對功名進行了嘲諷:
前年乃為吏部上之中書,歸自驚笑,又復懊恨周、李二學士以大法加我……私自恐懼,憂若囚械,后幸有中書長者曰:“此人不堪?!蹦ㄈブ?,乃大快樂,曰:“此后不能知東西左右,亦不畏矣!”
不僅如此,屈居風塵俗吏的經(jīng)歷使李商隱認清了官場的黑暗本質(zhì),他以自身的遭遇警醒陶進士這樣的后來者:
始至官,以活獄不合人意,輒退去。將遂脫衣置笏,永夷農(nóng)牧。會今太守憐之,催去復任……而吾子反殷勤如此者,豈不知耶?豈有意耶?不知則可,有意則已虛矣。
篇末,李商隱以華山為喻,總結(jié)自己多年來游走權貴間的心得:
然所以拳拳而不能忘者,正以往年愛華山之為山,而有三得:始得其卑而朝高者,復得其揭然無附著,而又得其近而能遠,私欲窮搜極討,灑豁襟抱。
李商隱描述自己與權貴人物打交道的三個階段:始則卑屈依附,繼則獨立不屈,終則跡雖近心實遠,顯示了他對包括統(tǒng)治階級在內(nèi)的社會人心的清醒認識和痛切思考。劉學鍇比較這兩篇尺牘的異同,認為:“回顧開成年間所作的《別令狐拾遺書》中對士大夫交道的抨擊和對自己與令狐問‘一日相從,百年見肺肝關系的自信,商隱對士大夫交道乃至整個世界的認識比先前又深了一層?!保?4)盡管,李商隱未能從思想的高度上認識到,是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導致了科舉制度的黑暗、門閥制度的腐朽和世道人心的勢利等社會病態(tài),但他懷著詩人的憤激和正義感,對著一塌糊涂的泥潭似的晚唐社會發(fā)出的犀利辛辣的吶喊,卻使千年后的讀者從他那里隱隱聽到了地獄里傳出的天籟之音。因此,這兩篇尺牘集中反映了李商隱的反叛思想和批判精神,凸顯了李商隱靈魂深處葆有的獨立不屈、傲岸堅挺的意志,值得后人稱贊。
結(jié)語
通過梳理以上所列李商隱尺牘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具體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李商隱的尺牘圍繞著他追求仕進、追求理想、追求實現(xiàn)個人抱負這條主軸線,反映出李商隱對國事時局的辨析、對權貴人物的干謁、與政治人物的交往、記錄幕府生活、吐露心靈怨憤等方面的內(nèi)容??v觀李商隱一生的仕歷時間,是從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在這三十年中,他曾經(jīng)十歷幕府、兩入秘書省、兩任縣尉,始終掙扎在不得志的仕宦泥潭里。但他頑強地跟命運抗爭,積極人世,奔波仕途,一生中與眾多的權勢人物周旋往來,期望通過個人奮斗和委曲求全實現(xiàn)命運的轉(zhuǎn)圜,并以這種精神支撐到他生命的末期。如果說,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609首詩歌中大多數(shù)是他反映黑暗不公的社會現(xiàn)實,為自己懷才不遇、飽受屈辱的心靈唱出的歌吟,那么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69篇尺牘,就是他掩埋起心靈的傷痛,以積極的態(tài)度、堅韌的意志,去干謁權勢人物、改變卑微人生的奮斗實錄。詩歌和尺牘;分別從內(nèi)部和外部反映了李商隱完整的心靈世界,抒寫了他持續(xù)一生的悲劇人生。
通過深入研究李商隱的尺牘,我們可以探知他的悲劇根源,除了他所處的客觀歷史環(huán)境以外,還有他自身主觀的原因。從主觀因素來說,是李商隱具有急切進取的求仕心理和感情用事、充滿正義感的書生意氣,但他缺乏應對政治風云變化的清醒頭腦、善變心機和靈活手段,這使他在面對重大的人生抉擇時往往不能審時度勢,做出對自己最有益的決斷。例如他早年娶李黨要人王茂元女,雖然有借聯(lián)嫻高門提升自身門第的意愿,但他鐘情王茂元的女兒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而這種行為在當時的牛黨人物看來,顯然就是一種忘恩變節(jié)。再如他中年入李黨骨干人物鄭亞桂幕,同然是鄭亞給予他較高的幕僚地位和待遇,但當時的李黨正處在全面傾覆的政治危局,李商隱出于同情心和義憤感,不汁政治上的后果,不畏牛黨的攻訐和迫害,追隨搖搖欲墜的鄭亞,并用自己的詩筆為蒙受不公正冤屈的李黨領袖李德裕寫出伸張正義的挽歌。這使他在牛黨掌權后,完全不見容于牛黨顯貴。
再從李商隱的自身行為來分析,他在一生中,從來不甘于屈身幕府的生活。大和七年(833)他離開令狐楚太原幕后,雖致信感謝令狐楚眷顧,但仍赴華州投奔表叔崔戎。開成五年至會昌元年(840-841)他不安于岳父王茂元陳許幕,致信干謁座主周墀,得以入周墀華州幕。大中元年(847)他在追隨鄭亞遠赴桂幕的行程中,卻致信表兄盧簡辭,希望能夠留在盧簡辭的襄陽幕效命。大中五年(851)他應柳仲郢辟聘入梓幕,同年底他卻赴西川幕,致信、獻詩干謁表兄杜驚,盼望杜驚提攜自己。李商隱的這些行為,都真實流露在他的尺牘里;透過這些看似“躁進”的行為,我們可以更深地解讀出李商隱政治處境的孤單和內(nèi)心深處的悲哀。正是基于這種急于改變自身命運的迫切心理,使他在當時激烈的黨爭環(huán)境下采取了依違兩黨的舉動,其結(jié)局必然是兩面落空。從李商隱尺牘所反映的這些事實里,我們可以看出李商隱政治意識的不成熟和政治行為的莽撞,他雖抱強烈的從政志愿,卻缺乏從政的資質(zhì)和才干,他在政治上的失敗是注定的。
聯(lián)系當時的客觀歷史環(huán)境分析,從唐憲宗元和三年(808)至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朝廷士大夫之間爆發(fā)了持續(xù)四十余年的黨爭,兩黨的主要領袖李德裕和牛僧孺,分別代表著“兩晉、北朝以來山東士族與唐高宗、武則天之后由進士詞科進用之新興階級兩者互不相容”(25),展開政治上的殊死斗爭,史稱“牛李黨爭”。而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正是牛李兩黨劇烈斗爭的時代,如南宋陳振孫所指出的:“唐朋黨之禍,始于元和之初,而極于大和、開成、會昌之際。三十年間士大夫無賢不肖,未有能自脫者。”(26)從李商隱的H身探析,雖然兩《唐書》本傳未明確記載他系出宗室,張采田考證他的家世:“乃唐宗室,唯同源異流,遷徙異地,故屬籍失編。”(27)但他始終是以“我系本王孫"(《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28)的潛意識自命,并以“澤底名家、翻同單系;山東舊族,不及寒門”(《祭處士房叔父文》)(29)的振興家族的使命感砥礪終生。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李商隱早年雖投靠牛黨權貴令狐楚門下,并走的是科舉進士的仕進之路,而被當時的牛黨中人理所當然地看作是新興進士集團中的一員;但他在婚嫻大事上,選擇的卻是李黨傳統(tǒng)土族王茂元的女兒。李商隱的身份從牛黨門生變成李黨女婿以后,他中、后期所選擇追隨的幕主王茂元、鄭亞、盧弘止、柳仲郢,也大多是與李黨領袖李德裕關系親厚的人。因而張采田評價他中、后期的思想行為,認為:“義山少年依違躁進,至是更歷患難,頗有始終如一之意。”(30)撇去這種觀點背后隱藏的封建名節(jié)意識,對李商隱的評價大體是準確的。但可悲的是,牛李黨爭最終是以代表舊土族勢力的李黨的完敗為結(jié)局的,而李商隱就是在與牛李兩黨要人皆有私交的復雜關系下,成為兩黨激烈斗爭中的犧牲品。像李商隱這樣一位“內(nèi)無強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31)的“小臣文士”(清馮浩語),本無關于牛李黨爭的大局,卻因自身的婚宦問題被卷進黨爭,成了一位在政治斗爭的夾縫中求生存的痛苦的奮斗者。他的急切、他的隱忍、他的言不由衷、他的進退失據(jù),都是被他所處的環(huán)境碾壓出的個性。這促使我們認識到李商隱所處的晚唐時代,正是南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殘酷斗爭,導致廣大有才能有抱負卻出身寒微的下層文士被埋沒、扭曲,以致被葬送的歷史悲劇,而李商隱有才無命的一生,就是對這可悲的時代無聲的見證。因而,記載、反映并揭示李商隱一生的仕進經(jīng)歷、干謁活動和奮斗心曲的尺牘,就成為后人深入探討、了解李商隱并進而認識、把握他的時代的真實、可貴的實錄,李商隱尺牘所蘊藏的文獻價值和思想意義,大體就在于此。
①②④⑤⑥⑦⑨⑩(11-13)(21)(23)(29)(31)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015頁,第267頁,第1139頁,第1056頁,第1057頁,第1066頁,第90頁,第90頁,第90頁,第90頁,第90頁,第2168頁,第102頁,第807頁,第690頁。
③[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四)》,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331頁。
⑧(14)(15)(22)[五代]劉晌:《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464頁,第689頁,第3466頁,第4306頁。
(16)(17)(18)(28)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84頁,第643頁,第1246頁,第3頁。
(19)(25)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版,第268頁,第308頁。
(20)(27)(30)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頁,第2頁,第127頁。
(24)劉學鍇:《李商隱傳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頁。
(25)陳寅?。骸短拼问肥稣摳濉?,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267頁。
作者:程文,文學碩士,徐州技師學院航空學院中文教師,研究方:唐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