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本
(溫州大學 法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35)
德沃金說:“法律是一種闡釋性概念?!盵1]80美國憲法正文只有七條,加上序言也就六七千字,再加上27條修正案,一共還不到一萬來字。所以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曾說:“毫無疑問,我們的憲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簡潔。它是一塊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廈。或者用句老話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盵2]10在1819年馬卡洛訴馬里蘭州一案中,首席大法官馬歇爾曾指出:“我們決不能忘記這是一部需要我們解釋的憲法?!盵3]59而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各種裁判及判例主要就是對憲法的解釋,主要就是對何謂自由、平等、博愛、權(quán)利、人權(quán)、公平、正義等的不斷闡釋和不懈追求。法律只有通過闡釋,才能明了其法理,理解其規(guī)定,正確地適用。但現(xiàn)有的法律解釋學,雖然其中也包括目的解釋、意義解釋等接近法理闡釋的內(nèi)容,但如其名所示,主要是法律解釋,即對法律條文的解釋,注釋法學、法教義學等大都如此。鑒于法理是法律的基礎(chǔ)和統(tǒng)率,法律是法理的規(guī)則化和體系化,因此,法律闡釋應該更加重視法理闡釋,只有全面正確地闡釋了法理,才能闡釋好法律。而法理學,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法理闡釋學。
法理原本只是只言片語,但你能夠?qū)⑵溟L篇大論;法理原本只是思想火花,但你能夠使其爆發(fā)出思想光芒;法理原本說者無意,但你聽者有心;法理原本默默無聞,但你能夠使其眾所周知;法理原本不顯其要,但你能夠使其發(fā)揚光大;等等。這就是對法理的演繹,這種演繹是微言大義,微言大義就是對法理的闡釋。
就此而言,闡釋法理最起碼需要兩種能力:
一種是發(fā)現(xiàn)或感悟法理的能力。這需要火眼金睛,“神經(jīng)過敏”,對語言文字及其意義有特別的感悟力,才有感悟法理的能力。有了法理感悟,才可能闡釋法理,并且對法理的感悟越強、越深,闡釋法理的動力和想法也就越強。有了發(fā)現(xiàn)或感悟法理的能力,就不會放過那些具有法理內(nèi)容的概念、思想、命題和原理,即使它們只是只言片語,或者隱藏于千言萬語之中,也逃不過他們的視野。發(fā)現(xiàn)法理是闡釋法理的前提,如果對法理視而不見、麻木不仁、無動于衷,那就不可能闡釋法理。例如,“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chǎn)階級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和所有制關(guān)系的產(chǎn)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nèi)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決定的?!盵4]48這原本只是字字珠璣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一句并不顯要的話,但人們將其提升為對法的本質(zhì)的揭示。葉芝說:“你和我都深深嵌于這個世界之中。”[5]原本只是葉芝的一句詩,但因其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法學特別是法律社會學的意蘊,于是經(jīng)常有人將其作為法律社會學的題記。
有一次,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調(diào)研,在座談會上他說:“我是外行,對法律所知甚少,但我認為法律相當于地平線”。當時我一聽,就深感“法律相當于地平線”這句話具有深刻的法理,是許多法學專家研究了一輩子法律都未說出來的一句經(jīng)典語錄。因為地平線以上的是天使,天使完美無缺,是不需要法律的;地平線以下的是魔鬼,魔鬼敢于踐踏一切法律,法律對它們無濟于事。只有處于地平線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時而是天使,時而是魔鬼;可能是天使,可能是魔鬼,才需要法律,法律通過止惡揚善或懲惡揚善,才使人不至于淪為魔鬼而成為人甚或天使。地平線是底線,是人之為人的底線,法律就是人之為人的底線。還有一次,筆者在給研究生上課討論問題時,有一個學生說:“法律既是指南針,也是溫度計?!蔽乙宦?,靈光一閃,頓覺這句話說得很有法理。因為誰都知道“指南針”指示方向,形象地闡釋了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導作用;而“溫度計”測量溫度,形象地闡釋了法律對人的態(tài)度,輕視人、貶低人、使人不成之為人的法律,是冷冰冰、陰森森的法律;以人為本、保障人權(quán)、使人成之為人的法律,是有溫度、有溫情的法律。法律是測量人間冷暖的溫度計。過去有人將法律比作天平、規(guī)矩、繩墨等,但還沒有人將法律比作溫度計,這可能是首創(chuàng)發(fā)明。長期以來,我們只是從嚴刑峻法、嚴明法紀、嚴肅認真、嚴謹求實等方面去闡釋法律,說法律是冷靜的智慧,但忽略了法律的另一面,法律并不是冷冰冰、陰森森的,法律也有溫度、有溫情,“國法莫大乎人情”即有此意。把法律比作“溫度計”,極有利于改變法律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有無溫度、溫情是評價法律以及是否良法善治的一個重要標準。
我知道“天賦人權(quán)”“商賦人權(quán)”,我自己也提出過“人賦人權(quán)”的命題。但當我讀到張文顯教授提出的“母賦人權(quán)”(1)參見張文顯教授2018年5月25日在《法律與女性發(fā)展》圓桌論壇上的致辭暨主旨發(fā)言。時,我眼睛還是突然一亮,其中的法理油然而生。我甚至認為“母賦人權(quán)”比“天賦人權(quán)”更加偉大、更有意義。因為“天賦人權(quán)”是借助人對天的敬畏而賦人權(quán),人們敬畏的是“天”而不是“人權(quán)”,人們怕遭天罰而不敢不保障人權(quán),但“畏”不足以保障人權(quán)。而“母賦人權(quán)”是基于血緣關(guān)系和母愛本能而賦人權(quán),血緣關(guān)系是最牢固的人際關(guān)系紐帶,母親是慈愛的,母愛大愛無疆,愛特別是母愛或母愛般的愛更有利于孕育和保障人權(quán)。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她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啟蒙和奠基性的影響,也對人的人權(quán)觀影響深遠。“母賦人權(quán)”源自母賦人權(quán)觀。“天”是一個虛詞,并無實指,導致許多人自稱是“天”或冒充是“天”而賦“人權(quán)”,“天賦人權(quán)”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君授人權(quán)”,但仍然難以完全杜絕,當“君主”一手遮“天”時,就更是如此,“天賦人權(quán)”與“君授人權(quán)”有冥會暗通之處。但母親是實實在在的,母親就是天,不必自稱,也不怕別人冒充,因為一旦為母,只要是母親,就會給予孩子無限的愛,自然就會“母賦人權(quán)”,“母賦人權(quán)”就像母生孩子一樣自然。“天”是一種代稱,是一種抽象物,總是帶有某種神秘色彩,“天賦人權(quán)”旨在強調(diào)人權(quán)的神圣性,與“神賦人權(quán)”相差無幾,而且“天賦人權(quán)”是一種信念,信仰可以,但無法證實,因為誰也沒有見過“天”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賦予人權(quán)。但“母賦人權(quán)”就具體多了,誰都有母親,誰都知道自己的母親,是母親賦予了自己的生命(權(quán))以及建立在此基礎(chǔ)上的其他人權(quán)?!澳纲x人權(quán)”比“天賦人權(quán)”更具體、更直觀,無須證明,但更有說服力,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盡管人們敬畏天,承認天賦人權(quán),但仍然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侵犯人權(quán)。而“虎毒不食子”,母親不會侵犯孩子的人權(quán)。要保障人權(quán),與其喊天,不如求母,因為喊天天不應,而母親就在身邊。人們是否敬畏天無法度量,也不可檢驗,但是否孝敬母親一目了然,怎樣對待自己的母親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尊重人權(quán)的試金石。恩格斯稱贊傅立葉“第一個表述了這樣的思想:在任何社會中,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人類尺度”[6]531—532?!澳纲x人權(quán)”比“天賦人權(quán)”更切實際、更可實施,等等,一言難盡。總之,“母賦人權(quán)”具有博大精深的法理內(nèi)涵,還可以從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醫(yī)學、法學等各種維度繼續(xù)闡釋。
一種是演繹的能力。發(fā)現(xiàn)或感悟法理以后,還能語言精準、思想深刻、邏輯清晰地將其演繹出來。這需要很高的文字能力、思想覺悟、理論水平和思維訓練。闡釋法理也是如此,如果能將一句法理格言很好地演繹為一篇論文,就是很好地闡釋法理。筆者曾對“法律是成年人的學問”這條法諺(法理)做過闡釋,認為這條法諺(法理)至少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是一個人只有成年了才能理解的學問,如一個人只有達到一定年齡、有過一定閱歷、積累一定經(jīng)驗、具備一定知識才能理解法律,這強調(diào)年齡、閱歷、經(jīng)驗、知識等對于理解法律的重要性;一是一個人只要是成年人就能理解的學問,這要求法律大眾化、通俗化和普及化。[7]
具備這兩方面的能力,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和演繹法理,而且能夠形成法學流派。如馬克思主義法學就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除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等主要法學著作以外,并沒有寫過其他專門的法理學著作,也沒有形成體系化的法理(學),他們的法理散見于他們卷帙浩繁的各種著作之中。只是經(jīng)過后人的鉤沉發(fā)隱、系統(tǒng)整理、集其大成和闡釋演繹,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法理學。
闡釋法理不能僅僅停留于發(fā)現(xiàn)法理和感悟法理,這只是“照著講”,而不是“接著講”;只是知識存量,還不是知識增量。要“接著講”,增長知識,就必須在已有法理的基礎(chǔ)上去發(fā)展法理。這是闡釋法理的根本目的之一。如別人包括作者都未注意到的,你注意到了;別人包括作者都未想到的,你想到了;別人包括作者都未說出來的,你說出來了;別人包括作者都未推廣的,你推廣了;等等,這是一個由暗到明、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知識增長和法理發(fā)展過程。發(fā)展法理與發(fā)現(xiàn)法理同樣重要,甚或更為重要。
如科斯定理就是這樣發(fā)展的。
盡管科斯定理是由科斯在《社會成本》一文中首先發(fā)現(xiàn)和提出來的——只要交易成本為零,產(chǎn)權(quán)的初始界定就不會影響經(jīng)濟運行的效率,即資源配置的最終狀態(tài)與產(chǎn)權(quán)配置的初始狀態(tài)無關(guān)。但將其明確名之為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的是另一位經(jīng)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后來,威廉姆森從機會主義、不確定性、小數(shù)目條件和資產(chǎn)專用性等方面進一步具體分析指出,在上述這些情況下會使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到使它失效的程度。威廉姆森據(jù)此來解釋交易成本的起源,并從交易成本研究各類合同,從各類合同中發(fā)現(xiàn)相應的治理結(jié)構(gòu),由此考察各種經(jīng)濟制度和法律制度,再從效率角度對這些制度進行比較。據(jù)此他將新制度經(jīng)濟學定義為交易成本經(jīng)濟學。再后來,理查德·塞勒在《論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稟賦效應”的概念,意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其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沒有擁有它之前大大增加。[8]“稟賦效應”使人敝帚自珍、愛不釋手、不愿交易,它直接挑戰(zhàn)了“科斯定理”。按照科斯定理,政府不必關(guān)心產(chǎn)權(quán)的初始界定,它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盡量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使產(chǎn)權(quán)明晰,市場效率趨于最優(yōu)。然而,當考慮到“稟賦效應”以后,由于人們認為物品在自己手里評價最高或者價值已經(jīng)極大化了,因而未必交易,即使交易,也未必能讓物品配置到對其評價最高和效率最好的那個人手里。這樣一來,產(chǎn)權(quán)的初始界定對最終資源配置就有著決定性作用。這就說明,政府僅僅做出上述努力或許還不夠,還要求政府在產(chǎn)權(quán)初始界定時就必須注重效率,而不能過分依賴市場。隨著“科斯定理”的不斷發(fā)展,相應的制度經(jīng)濟學或法律經(jīng)濟學亦隨之發(fā)展。
上面提到的幾位經(jīng)濟學家都是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其中,威廉姆斯和理查德·塞勒獲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fā)展了科斯定理。他們對“科斯定理”的發(fā)展啟示我們,法理闡釋者應該是法理的重要發(fā)展者,這樣的法理闡釋才是創(chuàng)造性的法理闡釋。創(chuàng)新法理、發(fā)展法理是最好的法理闡釋。如從耶林的“為權(quán)利而斗爭”到德沃金的“認真對待權(quán)利”再到張文顯教授等的“權(quán)利本位”,即是通過闡釋法理而發(fā)展法理。這一法理闡釋可能是當代對法理最重要的闡釋之一,也可能是中國學者在法理學方面做出的世界性貢獻。
闡釋法理要有方法。其中,人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論述,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方法可以用來闡釋法理。
如歷史的方法。通過歷史比較,能夠充分闡釋法理。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與過去的“以階級斗爭為綱”,“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等相比,就更合乎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也更具普遍價值,可以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還更加與時俱進、貼近現(xiàn)實、貼近大眾,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迄今為止當代中國最具共識的意識形態(tài),易于為人們所認知、認同和踐行。沒有比較就沒有認識,只有鑒往才能知來。
又如音樂的形式。音樂是無須翻譯的人類語言、共同心聲,能夠直達心靈、傳之久遠,可以用最簡單的音符表達無止境的意義??鬃硬坏侨迨?,而且是樂圣,他對音樂具有極高的鑒賞力?!白釉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述而》)”他評價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 (《論語·八佾》)。音樂在孔子心目中具有極高的地位,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后人對孔子一生的偉大成就有許多崇高的評價,但最著名最崇高的評價莫過于孟子用音樂的形式評價孔子,即懸掛于山東曲阜孔廟引導部分第一進的“金聲玉振”。音樂不但可以表達孔孟之道,而且可以表達一切。例如,《國際歌》將馬克思主義表達得精準充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將人民軍隊的性質(zhì)和要求表達得通俗易懂,《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將毛主席的“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論持久戰(zhàn)”和戰(zhàn)略思想演唱得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等等。它們對于法律和法理也有啟發(fā)意義,音樂也能夠表達法律和法理。要是法律能夠像音樂那樣富有韻律,易于傳唱,大眾流行,那么法律一定能夠更好地得到傳播普及和普遍適用。希望將來能夠聽到更多的法律譜成歌曲,法律借助音樂而流行起來、普適開來、形成風尚。古人云:“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荀子·樂論》)古代的“禮”不但相當于法,還與“樂”相聯(lián),“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我們也應努力將法律與音樂結(jié)合起來,將法律盡量音樂化,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法律在調(diào)整社會關(guān)系的作用。
再如小說。小說通過人物、情節(jié)、語言、環(huán)境等要素反映社會生活,其中不乏法律問題或法理問題。由于小說運用了各種藝術(shù)手段,所以比一般的學術(shù)著作更能引人入勝,也更加暢銷流行,是傳播法律和法理的重要載體。美國國會圖書館曾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評選出十本對美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書,其中的一本就是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黑奴吁天錄》)。這位幾個孩子的母親,用她富有愛心、真切細膩、生動形象的文筆真實地描繪了美國南方黑奴的悲慘生活。黑奴生活的真相引起了眾多有識之士的關(guān)注,從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蓄奴與廢奴之爭,繼而爆發(fā)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并最終廢除了黑奴制度,實現(xiàn)了美國的南北統(tǒng)一,對美國歷史和現(xiàn)代法治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林肯總統(tǒng)稱斯陀夫人為“寫了一部書,釀成一場大戰(zhàn)的小婦人”。趙樹理的評書體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地闡釋了反對封建、婚姻自由、民主改革等思想內(nèi)容。還有話劇的方式。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以話劇的形式闡釋法律和法理,耶林又以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為例來闡釋其“為權(quán)利而斗爭”的法理。自古羅馬開始,法律就被稱為“善良公平之術(shù)”,但這種“術(shù)”一直以來主要被看作是一種“學術(shù)”“技術(shù)”,而沒有上升到“藝術(shù)”的高度,其實法律不僅是一種學術(shù)、技術(shù),也是一門藝術(shù),并且應力爭成為一門藝術(shù)??鬃诱J為人生及其學問要“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學而》)他高度重視藝術(shù),這最后的“游于藝”,也可以說是“成于藝”或“歸于藝”。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盵9]138法律有許多重要的理念,如人道、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博愛;權(quán)利、義務、責任;等等,這些重要的理念需要感性地顯現(xiàn)(闡釋)出來,需要美的顯現(xiàn)形式,需要藝術(shù)化的表現(xiàn)。法律(理)要德藝雙馨。但長期以來,許多法律、法理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單調(diào)刻板、枯燥乏味,而且不堪卒讀、讀后無感,不要說臻于藝術(shù),就連學術(shù)、技術(shù)都馬馬虎虎,只能說粗通文墨,存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問題,嚴重地影響到了法律、法理的普及和踐行。要是法律(理)能夠藝術(shù)化,或者借助各種藝術(shù)形式得到傳播,那就大大減輕了法律普及的壓力。既然法理是泛在的,那么闡釋法理的方法也是泛在的,闡釋法理的方法并無限制,一切能夠用來闡釋法理的適當方法均可拿來用之,萬法皆法,法無定法,只要得法即可。從這個角度看,闡釋法理又沒有方法。
“我注六經(jīng)”是一種傳統(tǒng)的治學方法,要求忠于原文、傳達原意。具體來說,一是對古典典籍的理解要“我注六經(jīng)”,如《論語注疏》《孟子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注疏》《水經(jīng)注疏》等即是如此。在今天,不少典籍因年代久遠、注來疏去,已原意不明,甚至以訛傳訛,需要考證訂正,更要“我注六經(jīng)”。如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很多人據(jù)此認為孔子乃至儒家主張人(德)治反對法治。其實不然,這是一個當過許多大官特別是大司寇(相當于今天的公檢法司最高長官)的經(jīng)驗之談,他在聽過無數(shù)的訟之后,充分認識到訟并不是解決社會紛爭和矛盾的最佳方式,深感無訟勝有訟,無訟才是治國理政包括法制(治)的最高境界。再如老子的“無為”思想,“為”字近人都當“作為”解,呂思勉認為這是大錯特錯。據(jù)他考證,“為”,“化”也,“無為”就是“無化”,“無為而無不為”,就是“無化而無不化”,即主張任民自化,不要去變化之。[10]22若要追溯,這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所強調(diào)的“自治”“楓橋經(jīng)驗”等的思想淵源。再如楊朱,被世人譏為“一毛不拔”。楊朱曰:“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楊朱》)因為“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nèi)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于一國,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內(nèi),可推之于天下?!?《列子·楊朱》)這是一種“為我”“貴己”“重生”的思想,有助于商品經(jīng)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18世紀亞當·斯密的“經(jīng)濟人”假設(shè)和“看不見的手”是高度一致的。亞當·斯密就認為:“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盵11]12對于這種經(jīng)濟人來說,“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钡八苤恢弧床灰姷氖帧闹笇ВケM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那些假裝為公眾幸福而經(jīng)營貿(mào)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12]30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這樣去闡釋,也沒有更多人這樣去闡釋,以至于它沒有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或意識形態(tài)。可見,不同的闡釋導致不同的結(jié)果,這種結(jié)果影響到社會發(fā)展、國計民生和法治建設(shè)。只有“我注六經(jīng)”,我們才能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和法律傳統(tǒng)。
一是翻譯要“我注六經(jīng)”。唐代高僧玄奘在翻譯佛經(jīng)時創(chuàng)立了一套翻譯理論,即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jīng)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采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這些翻譯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我注六經(jīng)”,我們才能精準地參考借鑒西方法律思想文化及其法律制度。如有一本書“The Law As It Could Be”,有人將其譯為“如法所能”[13](扉頁)。盡管書中論述了法律能夠帶來什么,比如正義,但筆者認為譯為“如法所是”可能更好,因為整個法學研究(包括本書)都旨在探究法(應當)是什么。而且,只有探究清楚了“法是什么”,才能更好地闡釋“法能怎樣”。正如該書的扉頁上所題寫的:“獻給約翰·多爾,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什么是法律”。闡釋法理需要“我注六經(jīng)”,這樣才能有設(shè)身處地之立場和歷史理解之同情,才能尊重原意,傳承法理,否則就會曲解原意,背離法理,甚至離經(jīng)叛道。
“六經(jīng)注我”也是闡釋法理的一種方法。只有“六經(jīng)注我”,才能與時俱進,增加新意,發(fā)展法理。在這方面,殷商甲骨文的發(fā)掘和古希臘羅馬雕塑的發(fā)現(xiàn)為人們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前者不僅再現(xiàn)了古代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而且在19世紀面臨亡國滅種的關(guān)鍵時刻給予了中華民族以強大的文化自信,可謂是“闡舊邦以輔新命”。后者復興的不是古希臘羅馬的那些殘垣斷壁,而是借此開啟了文藝復興,闡釋出了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原則,如人文主義、政教分離、思想解放、科技發(fā)展、資本積累、自由平等,等等。可謂是“以文藝復興現(xiàn)代”。不能“六經(jīng)注我”,就只能是原地踏步,陷入教條主義,泥古不化。
如注釋法學派通過注釋羅馬法,不僅復興了羅馬法,而且使羅馬法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精神,適應新的社會發(fā)展要求。通過注釋羅馬法,積累了一套成熟、科學的法學方法,培養(yǎng)了大批法律人才,為后來法律的制定和適用以及法學的發(fā)展打下了重要基礎(chǔ),而且還使法學擺脫了神學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法律經(jīng)由注釋而獲得新生,得到發(fā)展,成為一個流派,這是法律發(fā)展的一條普遍規(guī)律。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也要“六經(jīng)注我”,即要根據(jù)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精神對“六經(jīng)”(包括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做出新的闡釋。如“仁”,“仁者愛人”,盡管古代與當代都要“愛人”,“仁者,可以觀其愛焉”。但“愛”什么“人”?怎樣“愛人”?卻有所不同。在古代,“愛有差等”,“克己復禮曰仁”,但在當代,以人為本、尊重人性、保障人權(quán)、人人平等,才是“愛人”。又如“禮”,盡管古代與當代都要講“禮”,因為“不學禮,無以立”。但“禮”的內(nèi)涵以及講“禮”的方式卻大有不同。在古代,“德主刑輔”,“禮治”至上,即《曲禮》所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憲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曲禮》)但在當代,是德法兼修,法治為本。再如“春秋決獄”,是古代司法審判的一種重要方式,即可以援引《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jīng)中的思想來作為審判案件的依據(jù)。雖然當代不必“春秋決獄”,但其方法仍有借鑒意義,即當法律規(guī)定存在局限時,法官可以援引法律基本原則、社會風俗習慣、公理法理學說等作為審判依據(jù)?!傲?jīng)注我”的方法類似“舊瓶裝新酒”“舊詞賦新義”,或曰“抽象繼承法”——繼承其抽象精神而不拘泥其具體細節(jié)。掌握了這種方法,就不會也不必割裂傳統(tǒng)、數(shù)典忘祖,而能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當然,運用這種方法,關(guān)鍵是要抓住根本,掌握精神,結(jié)合實際,與時俱進,對法理做出合乎時代精神的正確闡釋。
人們在翻譯外國(法律)文獻時,也要“六經(jīng)注我”,即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如“五四運動”時期,人們將“fairplay”“音譯”或“硬譯”為“費厄潑賴”,就存在問題。不能局限于當時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時代背景而如此“硬譯”,也不應僅僅將其解釋為“光明正大的比賽,不要用不正當?shù)氖侄危灰^于認真,不要窮追猛打”,更不應與“痛打落水狗”聯(lián)系起來。而應該將“fairplay”譯為“公平競爭”“公正對待”。這恰恰是當時中國社會所缺乏的,也正是當時乃至此后中國社會所急需的。如果將“fairplay”翻譯為“公平競爭”“公正對待”,就不存在“fairplay”應該“緩行”還是“實行”的爭論了。
恩格斯寫過一本名著——《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后被人們譯為《反杜林論》。人們可能記不起前者,但一定不會忘記后者。后者與前者相比,不僅言簡意賅,而且更加切題,還旗幟鮮明。又如密爾的《論自由》,由于其主旨是討論“公民自由或社會自由,也就是要探討社會所能合法施用于個人的權(quán)力的性質(zhì)和限度”[14]1,所以嚴復將其翻譯為《群己權(quán)界論》。嚴譯更為切中肯綮和畫龍點睛。這就是“六經(jīng)注我”之后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
闡釋法律,既要“我注六經(jīng)”,又要“六經(jīng)注我”,貴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并尋求微妙的平衡?!胺ń塘x學”就應兼有“我注六經(jīng)”與“六經(jīng)注我”的要求和特點。一方面,它要求對現(xiàn)行法堅信不疑、恪守不移,并據(jù)此闡釋法律,這是“我注六經(jīng)”;另一方面,它要適用法律,往返于規(guī)范與事實、一般與特殊之間,旨求實現(xiàn)實質(zhì)法治或公平正義,這要“六經(jīng)注我”。通俗地說,“我注六經(jīng)”與“六經(jīng)注我”就是堅持與發(fā)展。闡釋法理要走堅持與發(fā)展的路徑和方法。如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就既要堅持又要發(fā)展。
邏輯是思維的支配規(guī)則,思維支配人的行為,有什么樣的邏輯,就有什么樣的思維,繼而就有什么樣的行為,而法律是人的行為規(guī)則。這就決定了邏輯與法律具有內(nèi)在的密切關(guān)系。
闡釋法理,也可以必須從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種維度進行,如著名的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或法律經(jīng)濟學。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邏輯闡釋,因為上述各種闡釋都要運用邏輯、遵循邏輯,如果沒有邏輯,它們都將闡釋不通或闡釋不了。邏輯是法律成之為法律的鐵律。
邏輯是純粹思維的科學,是思維的基本規(guī)訓,在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斑壐魉埂睖Y自古希臘語λογοσ(logos),意即語言、定義、尺度、準則、存在、本質(zhì)、本源、真理、絕對等等,意義非常豐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這個概念,斯多亞學派是邏各斯的提倡者和發(fā)揚者,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雖然并未使用邏各斯這個概念,但其哲學觀念與邏各斯是相通的。黑格爾高度重視邏輯學,在他看來,哲學與邏輯學是一致的,因為哲學與邏輯學都是研究思維、理念,追求真理的。(2)如黑格爾認為:“對于思想方式的更進一步認識,乃是正確地把握哲學事實的第一條件?!眳⒁姡?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37頁?!案爬ㄖv來,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同上書,第37頁。)“哲學的職責以研究思維為其特有的形式。”(同上書,第41頁)“哲學知識的形式是屬于純思和概念的范圍?!?同上書,第42頁。)“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的科學,所謂純粹理念就是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邏輯學是研究思維的規(guī)定和規(guī)律的科學”,“論邏輯學的概念里,所包含對于邏輯學以及其他概念的規(guī)定,也同樣適用于哲學上許多基本概念。這些規(guī)定都是由于并對于全體有了綜觀而據(jù)以創(chuàng)立出來的。”(同上書,第63頁。)“追求真理的勇氣,相信真理的力量,乃是哲學研究的第一條件”(同上書,第35頁)“認識到思維自身的本性即是辯證法,認識到思維作為理智必陷于矛盾、必自己否定其自身這一根本見解,構(gòu)成邏輯學上一個主要的課題?!?同上書,第50頁。)“什么是邏輯學的對象?對于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最明了的答復是,真理就是邏輯學的對象。”(同上書,第64頁。)他的邏輯學相當于哲學導論,是其哲學全書的第一部分。羅素說:“我認為哲學中最根本的是邏輯,反映一個學派特點的應當是它的邏輯,而不應當是它的形而上學。”[15]393邏輯學是哲學之基、哲學之母??梢哉f,沒有哪位哲學家是不重視邏輯的。所以在德里達看來,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爾和列維-斯特勞斯的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都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3)德里達認為,“自前蘇格拉底到海德格爾,始終認定一般的真理源于邏各斯”,科學與邏輯是同一個哲學概念,以至于“自柏拉圖以來,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一直受到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的支配?!眳⒁姡?法)德里達:《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譯者序。盡管邏各斯并不完全等同于邏輯,但它們密切相關(guān),息息相通。
法律的力量并非源自“力”(權(quán)力、暴力、強制力等),而是源自“理”(道理、真理、法理等)。理之所本在于邏輯,法律的力量源自邏輯的力量,或者說法律因合乎邏輯而能講理、有理,而有力量。一種不合邏輯、邏輯不清的法律,不能以理服人,是沒有力量的。鑒于法律是人的行為規(guī)范,是定紛止爭的標準,是社會秩序的基礎(chǔ),法律必須體系化并形成法律體系和法治體系,因此法律比任何其他東西都更加講究邏輯,更要合乎邏輯。法理之于法學,就像邏各斯之于哲學,法理就是法學的“邏各斯”。黑格爾就是如此對待法哲學與邏輯學的關(guān)系的,他認為哲學這門科學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邏輯學,研究理念自在自為的科學;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學,研究理念的異在或外在化的科學;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學,研究理念由它的異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學。[16]59而“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似乎就是居于應用邏輯的地位”[16]94。法哲學屬于精神哲學中的“客觀精神”,是邏輯在客觀精神中的應用,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爾的“整個法哲學只不過是對邏輯學的補充”[17]312。就此而言,霍姆斯的那句名言應該修改為——法律的生命力既在經(jīng)驗,也在邏輯。
法理闡釋是邏輯闡釋,是法理的邏輯演義,合乎邏輯,邏輯清晰,是法理闡釋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邏輯規(guī)訓。在黑格爾看來,“邏輯的本性”,“任務就在于使精神自覺”[18]14;學習邏輯學是意識的絕對教養(yǎng)和訓練。[18]42可以說,只有受過邏輯規(guī)訓、掌握邏輯的人,才有精神自覺、思想教養(yǎng)和理論訓練,才能闡釋法理。沒有經(jīng)過邏輯訓練,不可能闡釋法理。
法理闡釋應該是法理按照內(nèi)在的邏輯自己闡釋自己,自己演繹自己。這叫邏輯使然、理所必致(至)。因為“邏輯的對象即思維,或更確切地說,概念的思維,基本上是在邏輯之內(nèi)來研究的;思維的概念是在邏輯發(fā)展過程中自己產(chǎn)生的”[18]23。這就剔除了法理闡釋中的外在成分、偶然因素,“邏輯中沒有偶然的東西”[19]25。法律、法理是普遍性、規(guī)律性、必然性的東西,禁止對法理任意闡釋、特殊闡釋。邏輯規(guī)范著法理闡釋,法理闡釋不能牽強附會、離題萬里。
法理雖然含義十分豐富,但歸根結(jié)底是法的真理。闡釋法理是闡釋法律的真理。邏輯是真理之路,邏輯是引導精神進入一切真理的力量。[18]42違反邏輯的東西不可能是真理,也不可能是法理,而只能是謬誤。馬克思的《資本論》之所以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嚴格遵循邏輯,并揭示了資本運動的邏輯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資本論》本身就是大寫的邏輯。所以列寧這樣評價《資本論》:“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凇顿Y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于一門科學,這種唯物主義從黑格爾那里吸取了全部有價值的東西并發(fā)展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盵20]145一條法理就是一條邏輯,一部法典就是一部邏輯,一套法律(治)體系就是一套邏輯。邏輯是法律、法典和法律(治)體系的連接線和中軸線。
法理不能違反邏輯,闡釋法理也不能違反邏輯。維特根斯坦認為:“上帝能夠創(chuàng)造一切,只是不能創(chuàng)造違反邏輯規(guī)律的東西”,“在語言中不能表現(xiàn)任何‘違反邏輯’的東西”。[19]31法理與邏輯是相通的,邏輯是法理的試金石,是否合乎邏輯是能否成為法理的檢驗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法理就在邏輯之中,通過邏輯可以發(fā)現(xiàn)法理、提煉法理、闡釋法理。
闡釋法理是澄明法理、澄明思想。這就需要邏輯?!罢軐W家們的大多數(shù)命題和問題,都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我們語言的邏輯而產(chǎn)生的。”[19]41“哲學的目的是從邏輯上澄清思想?!痹S多法理問題也是如此。闡釋法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闡釋法律與邏輯的關(guān)系,闡釋法律和法理中的邏輯。如分析法學所作的語義分析和意義分析,法律邏輯學所進行的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等,它們通過邏輯對法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澄清法律思想,澄明法理。但有些所謂的法理是不合邏輯的,因而也不是法理。如“金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這是一句古訓,長期以來被當作是人們的行為準則和法律的指導思想。但這只是從形式邏輯來對待這句古訓,由此塑造了義利對立、重義輕利、見義忘利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這嚴重誤導了中國傳統(tǒng)法制建設(shè),妨礙了法治的發(fā)展完善。如果從辯證邏輯去看,兩者并不矛盾,而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因為爭利就是爭(義)理,爭理也是爭利。法律不僅是道德律令,也是利益準則,并且主要是利益準則,因為法律主要是因利益沖突而產(chǎn)生的,目的也旨在對其定紛止爭。至于道德律令,主要訴諸內(nèi)心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法律強制??梢?,邏輯不同,對法律的認知和態(tài)度亦不同。甚至可以說,法律之間的不同往往是由人們的邏輯不同造成的。
法治內(nèi)含著各種要素,它們之間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是不可分割、不能偏廢的一個整體,否則會顧此失彼,掛一漏萬,法治無法實行,甚至無從談起。如過去我們講法制(法治)但不講人權(quán),就違背了法治的內(nèi)在邏輯。殊不知,人權(quán)是法治的最低要求和最終目標,不講人權(quán),就不能徹底闡釋法治,也無法闡釋社會主義法治的優(yōu)越性,因為一種不講人權(quán)的法治是沒有任何優(yōu)越性和保障性可言的。由于根本就沒有不講人權(quán)的法治,所以這種法治講來講去,還會陷入邏輯矛盾、理論困境,不僅無法自圓其說、以理服人,還授人以柄、被人攻擊。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lián)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nèi)皂毰??!盵21]522我們只有依據(jù)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去闡釋法理,才能位于思想理論和道義價值的制高點甚或至高點,這樣闡釋出來的法理,才能得到舉世公認,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割一鎊肉”的情節(jié),是該劇的“文眼”和“高潮”,它直接決定著夏洛克和安東尼奧權(quán)利的得喪變更。該情節(jié)就值得從邏輯的角度去分析。按照契約邏輯,如果安東尼奧違約,夏洛克可以從其身上割一磅肉。但律師的辯護邏輯是,夏洛克可以照約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一磅肉,可是在割肉的時候,不能流下一滴血,否則,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夏洛克的土地財產(chǎn)就要全部充公。這是兩種不同的邏輯——法律的邏輯和生活的邏輯。究竟采用哪種邏輯,直接決定著該案的審判結(jié)果,這就是不同邏輯導致的不同法律結(jié)果??梢哉f,邏輯是權(quán)利訴求的基礎(chǔ),邏輯不同,權(quán)利訴求就不同。比如耶林就是站在夏洛克的立場——法律的邏輯——同情夏洛克,為之辯護,并推而廣之要“為權(quán)利而斗爭”。但生活的邏輯擊敗了夏洛克的法律邏輯和權(quán)利請求,因為人們不能依據(jù)違背生活常理、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的邏輯去主張權(quán)利。人們不能如此為權(quán)利而斗爭,也不必為不合(生活)邏輯的權(quán)利而斗爭。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卡多佐認為,邏輯的力量是法官應當遵循的四種力量之一。[22]74—76
再如反壟斷法中有一條法理:“競爭法只保護競爭但不保護競爭者”。競爭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扎根于競爭者,競爭是競爭者之間的競爭,競爭決定于競爭者,有什么樣的競爭者就有什么樣的競爭,沒有競爭者,競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保護競爭者,就無法保護競爭。從反壟斷法的規(guī)定來看,無論是禁止經(jīng)營者壟斷協(xié)議,禁止經(jīng)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還是禁止經(jīng)營者集中,均是直接針對經(jīng)營者(競爭者)的。可見,競爭法不僅保護競爭,而且保護競爭者,并且首先針對競爭者,進而保護競爭者。否則,這條法理就不合邏輯,也成不了一條法理。
法理闡釋者應該是被闡釋法理的正確理解者和忠實代言人。如要闡釋馬克思主義法學,前提是要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要原原本本地認知馬克思主義。但長期以來,不少人斷章取義,曲解了馬克思主義,給馬克思主義添加了許多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例如,也許是受《共產(chǎn)黨宣言》正文第一句話——“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的影響,許多人斷言馬克思主義就是階級斗爭學說,因此要“以階級斗爭為綱”,“堅持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的繼續(xù)革命”,等等。如此誤解馬克思主義并以此制訂法律和闡釋法理,是不可能正確的,只能謬以千里。其實,階級斗爭學說并非馬克思主義的發(fā)明。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評價馬克思一生兩大貢獻——“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根本沒有提及階級斗爭學說。[3]601—603列寧指出:“從法國大革命以來,歐洲許多國家的歷史非常明顯地揭示出事變的這種真實背景,即階級斗爭。法國復辟時代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些歷史學家(梯葉里、基佐、米涅、梯也爾),他們在總結(jié)當時的事變時,不能不承認階級斗爭是了解整個法國歷史的鎖匙?!盵23]16西方學者卡爾·施米特也認為:“人們久已知道,世界歷史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在這方面《共產(chǎn)黨宣言》其實沒有提供什么新東西。到1848年時,資產(chǎn)階級已經(jīng)作為令人憎惡的形象廣為人知;那時的文獻幾乎沒有不把它當作貶義詞使用的?!豆伯a(chǎn)黨宣言》的新意和奇特之處在于:把階級斗爭系統(tǒng)概括為人類歷史上一場唯一的最后的斗爭、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對抗的辯證頂峰。于是,眾多階級之間的矛盾被簡化為一種唯一的、最后的矛盾?!?4)(德)卡爾·施米特:《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專政》,參見:袁貴仁、楊耕主編《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頁。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指出:“我們的時代,資產(chǎn)階級的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眳⒁姡骸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頁。馬克思主義恰恰把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階級斗爭視為人類社會最后的階級斗爭,正如《國際歌》中所唱道的:“這是最后的斗爭。”而在以后的社會將逐漸消滅階級斗爭,到了共產(chǎn)主義社會,那是一個沒有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社會。馬克思主義也不是偏好階級斗爭,而實在是迫不得已。有人問:“能不能用和平的辦法廢除私有制?”恩格斯回答說:“但愿如此,共產(chǎn)主義者當然是最不反對這種辦法的人。他們很清楚,革命不能故意地、隨心所欲地制造……但他們也看到,幾乎所有文明國家的無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都受到暴力壓制,因而是共產(chǎn)主義者的敵人用盡一切力量引起革命?!盵24]685馬克思主義不是暴力主義、斗爭主義,而是人道主義、和平主義。馬克思主義主張通過階級斗爭去消滅階級斗爭,而不是為了階級斗爭而階級斗爭,把階級斗爭由工具異化為目的,并以其為綱,不斷擴大化。即使不得不采取暴力革命和通過階級斗爭,目的也是為了實現(xiàn)人道主義、和平主義的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
要是我們能夠如此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那么就不會“以階級斗爭為綱”,就不會堅持“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的繼續(xù)革命”,就不會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無產(chǎn)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nèi)部的主要矛盾”,也就不會搞“階級斗爭擴大化”,不會發(fā)生“文化大革命”,不會“砸爛公檢法”,不會無法無天。為了科學地闡釋馬克思主義法(理)學,我們還要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zhì)就是解放,無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人民民主專政、為人民服務,還是實事求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都是解放的理論、思想、路線、方法或路徑,最終目標都是為了解放,解放無產(chǎn)階級,解放全人類,包括經(jīng)濟解放、政治解放、社會解放和文化解放,使人擺脫一切束縛和壓迫,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最終實現(xiàn)人類解放。如果將這種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法學的指導思想,并轉(zhuǎn)化為法理時,就自然要求從“階級斗爭法學”向“權(quán)利本位法學”轉(zhuǎn)換。因為人的解放在法律上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權(quán)利的獲得和享有,權(quán)利的有無和多少是衡量人的解放的基本尺度。無產(chǎn)階級要獲得解放,就必須獲得權(quán)利,要將經(jīng)過革命斗爭所獲得的權(quán)利寫上法律并得到法律保障。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集中表現(xiàn)為無產(chǎn)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權(quán)利平等。全人類的解放在法律上的表現(xiàn)就是天下大同、人人平等。人人平等享有權(quán)利,人人成為權(quán)利主體,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人類才能進入自由王國,得到解放。只有賦予人們以權(quán)利,人們成為真正的(市場)經(jīng)濟主體,才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獲得經(jīng)濟解放;只有賦予人們權(quán)利,包括各種政治權(quán)利,充分發(fā)揚民主,人民當家做主,人們才能獲得政治解放;只有賦予人們權(quán)利,特別是對社會的權(quán)利,如社會保障權(quán),人們才能獲得社會解放;只有賦予人們權(quán)利,人們享有文化權(quán)利、思想自由、表達自由,人們才能獲得文化解放。如果我們這樣闡釋馬克思主義及其法學法理,那么,就必然要求從“階級斗爭法學”向“權(quán)利本位法學”轉(zhuǎn)換。這是當代中國法學(研究)范式的重大轉(zhuǎn)換。[25]
法律是“天下公器”,法學是“大眾知識”,法理是人之常理。這就決定了闡釋法理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以說,這是闡釋法理的最佳方式之一。
所謂“深入淺出”,只有“深入”才能“淺出”,只有追根究底、深刻入理,才能一語道破、一言中的。其中包括運用各種比喻,以淺喻深、以近喻遠、以知喻不知。戰(zhàn)國時期的惠施說話總愛打比方,梁王不讓他打比方說話?;菔┐鹪唬骸胺蛘f者,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說苑·善說》)黑格爾之深刻眾所公認,但他也說過很多“淺出”的話,如他把哲學(形而上學)比作“至圣的神”(5)“一個有文化的民族竟沒有形而上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眳⒁?德)黑格爾:《邏輯學》上冊,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頁。;用花蕾—花朵—果實的發(fā)展過程來論述辯證法的特點(6)“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樣地,當結(jié)果的時候花朵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而代替花朵的。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同時成為有機統(tǒng)一體的環(huán)節(jié),它們在有機統(tǒng)一體中不但不互相抵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而正是這種同樣的必要性才構(gòu)成整體的生命。”參見:(德)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上冊),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頁。;他把哲學比喻為“貓頭鷹”來說明哲學“事后”或反思的性質(zhì)。(7)“哲學作為有關(guān)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現(xiàn)實結(jié)束其過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會出現(xiàn)。……密納發(fā)的貓頭鷹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起飛。”參見:(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張企泰、范揚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6頁。正因為黑格爾的“深入”,才能說出如此“淺出”的話來。不能“深入”就不能“淺出”,許多人之所以不能“淺出”,云山霧罩,玄乎其玄,貌似高深,故弄玄虛,正因為其不能“深入”。不要以為“淺出”就沒有學問,殊不知,只能深入而不能淺出是假學問,不能深入且不能淺出是沒學問,只有深入又能淺出才是真學問。所謂通俗易懂,“通”才能“懂”,自己“通俗”以后,才能讓別人“易懂”。通俗易懂并非輕而易舉,實是難上加難。法理闡釋得如何恰恰表明法理理解得如何。因為沒有吃透消化悟深法理,所以不能言簡意賅、真切生動、通俗易懂地闡釋法理,其解釋往往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不要誤以為,通俗易懂就是庸俗不雅、說大白話,其實不然。《周易》曰:“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周易·系辭》)費孝通告誡學者:“學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話告訴他們還不明白的道理。”[26]費孝通的著作,每個社會學科都能讀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但其中沒有一個專業(yè)術(shù)語。這就是“看似平凡最崎嶇”,求真知于常識。李敖說:“發(fā)現(xiàn)常識的非常部分,是非常之人?!?/p>
在這方面,許多人為闡釋法理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闡釋法理是為了使人更好地認識法理、理解法理、接受法理、踐行法理,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制造問題,闡釋法理不能越闡釋越令人費解,甚至不得其解、使人誤解。這不是闡釋法理而是灌迷魂湯。人們能不能懂得你的法理闡釋,是檢驗法理闡釋得好壞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經(jīng)濟學家阿爾欽曾說過:“真正測試一個人是否懂得一門學科的方法,就是看他能否向一個門外漢解釋清楚這門學科?!盵27]如果人們不知所云,那就仍需不斷闡釋,以尋找最佳闡釋。如列寧說:“什么是憲法?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quán)利的紙?!盵28]50這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一句話就闡釋清楚了憲法的核心、內(nèi)容、宗旨和特性,勝過不明就里、枝枝蔓蔓的千言萬語。還有毛澤東對憲法的看法:“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國家的根本大法。”[29]107也簡潔明了、提綱挈領(lǐng)地闡釋清楚了憲法的性質(zhì)、意義和地位。鄧小平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習近平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小康不小康,關(guān)鍵看老鄉(xiāng)”,“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等等,這些一言中的、一語道破但又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金句,都有豐富深刻的法理可以闡釋。
西方有句話,“像對一個四歲小孩那樣解釋給我聽”,這是一種極高的解釋要求。有人據(jù)此問2007年度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羅杰·邁爾森,你如何向一個四歲小孩(比如你身邊的侄女)解釋你的研究工作?邁爾森回答說:“我們做的就是告訴人們:如果你想讓人說真話,就不應該獎勵撒謊;如果你想讓人賣力工作,就應該獎勵那些勤奮的人。其實就是些我們直覺也想得到的東西,只不過是把這些系統(tǒng)化、概念化了?!闭f完話問他侄女:“你聽懂了嗎?看來我解釋得還不夠好,我還得繼續(xù)努力?!盵30]作為大眾化、普及性的法律(理)來說,尤應如此,應像白居易寫詩一樣,要“老嫗能解”(8)宋·曾慥《類說》卷四十八引《墨客揮犀》:“白樂天每次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又易之。”。
馬克思對法律的闡釋也是如此。在馬克思之前,自然法學派、神學法學派和唯理法學派以及歷史法學派等均曾對法律(理)做過各種闡釋,如他們將法律訴諸或歸結(jié)為眾說紛紜的自然、至高無上的神靈、絕對的理性或抽象的民族精神,等等,雖然見仁見智、各具特色,但他們都神秘兮兮、高深莫測。唯有馬克思一改前非,認為:“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果:法的關(guān)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fā)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zhì)的生活關(guān)系,這種物質(zhì)的生活關(guān)系的總和?!盵4]591后來恩格斯也指出:“在社會發(fā)展的某個很早的階段,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分配和交換用一個共同規(guī)則約束起來,借以使個人服從生產(chǎn)和交換的共同條件。這個規(guī)則首先表現(xiàn)為習慣,不久便成了法律?!盵6]322馬克思恩格斯對法的闡釋不僅比它們通俗易懂,而且比它們深刻科學,還由此而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我們的法理闡釋也應該如此。但許多人將法律(學)專業(yè)化與大眾(通俗)化對立起來,片面強調(diào)法律(學)的專業(yè)化,甚至主張要掘深法律的“專業(yè)槽”,以免外行也能到里面吃上一嘴。(9)“作為一門嚴謹?shù)膶W科,刑法學應當具有自己的‘專業(yè)槽’,非經(jīng)嚴格的專業(yè)訓練,不能隨便伸進頭來吃上一嘴。這既是維護刑法學的學術(shù)性的需要,更是維護刑法學的科學性的需要。當然,我們并不反對在刑法學中作理論層次上的區(qū)分,由此而形成從司法實踐到刑法理論和從刑法理論到司法實踐的良性反饋系統(tǒng)。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理論與實踐難以區(qū)分,實踐是理論的,理論也是實踐的,其結(jié)果只能是既沒有科學的理論,也沒有科學的實踐。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反思的時代,崇尚思辨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征。刑法學如欲無愧于這個時代的重托與厚望,必須提高自身的理論層次,引入哲學思辨,使刑法的理論思維成為對時代本質(zhì)的思維,與時代變革的脈搏跳動合拍。這是我寫作本書的最原始的信念之一,寫在這里與刑法學界同仁共勉?!眳⒁姡宏惻d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這是將法學研究過程的專業(yè)化與法學研究結(jié)果(即研究出來的法律法理等)的大眾化混為一談。法學研究的過程是非常專業(yè)化的,所以需要法學專家精湛的專業(yè)能力和精深的專業(yè)研究,但他們研究的結(jié)果應該去專業(yè)化而達到大眾化。否則,就是法學專家的失職。就像研制相機是專業(yè)化的,需要專家,但相機的使用是“傻瓜”化的一樣。此外,這種主張還忽視了一個重要關(guān)系,那就是法律(學)與道理、法理的關(guān)系,或者是割裂了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我不懂法律”,對此,我們不僅要告訴他們法律是什么,更應該告訴他們,法律的基礎(chǔ)、根本就是道理、法理,法律是道理、法理的法律化,是用法律形式如法言法語等表達出來的道理、法理,懂理之人一定懂法。而大眾大都是懂理的。
闡釋法理要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就必須“極高明而道中庸”,“窮極思辯但不離日用常行”。因為只有“極高明”才能“道中庸”;只有“窮極思辯”,才能“不離日用常行”。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闡釋好法理。
盡管闡釋法理旨在將高度凝練的法理充分闡釋出來,讓法理進入澄明之境。這就難免費些筆墨,甚至一句千言。但闡釋法理不是稀釋法理,將一句法理闡釋為千言萬語,不一定是闡釋法理,最起碼不是闡釋法理的最佳方式。因為它將法理置于千言萬語之中,反而掩蓋了、遮蔽了法理,甚至消解了法理。如有些法理學,就沒有法理,甚至連法理味道都沒有。就像用水沖泡了很多遍的茶水一樣,清淡無味。法理思維是概念式思維,闡釋法理要概念式思維和理論化表達,法理主要體現(xiàn)為概念、思想、命題和原理,因此,闡釋法理也需要言約意豐、以簡馭繁、畫龍點睛的能力,要始終用法理指導闡釋、統(tǒng)領(lǐng)闡釋,闡釋本身也要有法理,其中要充滿思想的火花和理論的光芒。闡釋法理,話不在多,貴在有理,有理則可。闡釋法理最好是用思想、理論去闡釋思想、理論,用思想、理論去發(fā)展思想、理論。在實用主義、法條主義甚囂塵上的背景下,這對于促進法理學變革創(chuàng)新和轉(zhuǎn)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當年黑格爾在柏林大學講授法哲學時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他指出:“在法中人必然會碰到他的理性,所以他也必然要考察法的合理性。這就是我們這門科學的事業(yè),它與僅僅處理矛盾的實定法學殊屬不同。關(guān)于認識法,現(xiàn)代世界還有一個更迫切的需要,因為在古代,人們對當時的法律還表示尊敬和畏懼,而在今天,時代的教養(yǎng)已轉(zhuǎn)變方向,思想已經(jīng)站在一切應認為有效的東西的頭上。各種理論跟定在的東西鬧對立,并希求表現(xiàn)自己為絕對正確的和必然的?,F(xiàn)在有更特別的需要來認識和理解法的思想了。由于思想已提高為本質(zhì)的形式,人們必須設(shè)法把法作為思想來把握?!盵31]17—18在闡述法理方面,黑格爾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寫的許多著作都是由“章節(jié)”“附釋”(“說明”)和“補充”構(gòu)成的,如《法哲學原理》就是如此,不僅節(jié)里面有法理,在附釋和補充里面也有法理。具體如第2節(jié),黑格爾認為“法學是哲學的一個部門”,在“補充”中,他不僅指出下定義是危險的以及應該如何下定義,還“補充”了一個重要且著名的觀點——“(哲學的開端)哲學形成一個圓圈:它有一個最初的、直接的東西,因為它總得有一個開端,即一個未得到證明的東西,而且也不是什么成果。但是哲學的起點只是相對直接的,因為這個起點必然要在另一終點上作為成果顯現(xiàn)出來。哲學是一條鎖鏈,它并不懸在空中,也不是一個直接的開端,而是一個完整的圓圈?!盵31]4張文顯教授在《女性發(fā)展與法律的邏輯》一文中對該主題的法理闡釋也堪稱典范,他不僅開篇引用了一些思想深刻的金句,而且在進一步闡釋時也極具法理,并且是用金句表達的法理。例如,“人是萬物的尺度。女性是人類的尺度??慈祟愂紫瓤磁?,推動人類文明的手是推動搖籃的手,衡量人類文明的準繩是保護女性權(quán)利的法律?!薄芭缘淖杂砂l(fā)展不僅對女性有利,對整個人類都是有利的??梢赃@樣說,沒有真正的女性解放,也就不可能有人類解放,當然不以人類解放為前提的女性解放也不可能使女性獲得真正解放?!薄芭耸巧福逝詸?quán)利本質(zhì)上具有母體性、本源性。過去人們講‘天賦人權(quán)’,實際上這個‘天’就是千千萬萬個母親,是‘母賦人權(quán)’。我們一生中的所有權(quán)利都來源于生命權(quán)或生存權(quán),而生命以及生存權(quán)恰恰是母親給予的。因此,認真對待女性權(quán)利,才能認真對待普遍人權(quán)。試想,如果一個人連母親的權(quán)利、妻子的權(quán)利、女兒的權(quán)利都不尊重和維護,他還能尊重和維護普遍人權(quán)嗎?”(10)參見:張文顯教授2018年5月25日在《法律與女性發(fā)展》圓桌論壇上的致辭暨主旨發(fā)言。要是人們都能這樣精準、廣博、深入和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法理,那么法理學就轉(zhuǎn)型升級、名副其實了。
澄明法理要全方位、立體性進行,要“面面俱到”、通體透明,不留“死角”“陰暗面”。但同一句法理,不同的闡釋者有不同的闡釋。“正像同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確理解了它的青年人口中,總沒有閱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樣的意義和范圍,要在成年人那里,這句格言所包含的內(nèi)容的全部力量才會表達出來?!盵18]41因為在理解同一句格言(或同一句法理乃至同一條法律,如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婚姻自由等)時需要人生閱歷、社會經(jīng)驗、知識積累、思想感悟、理論能力等,需要百科全書式的武裝。在這些方面,成(老)年人顯然比青年人更具優(yōu)勢、更有能力,他們才能把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內(nèi)容充分表達出來、闡釋出來。這也是由法理的性質(zhì)決定的,法理的提出者或提煉者大都是老者和長者,決定了法理的闡釋者也往往是老者和長者,這樣他們才能平等對話,心心相通,闡釋法理。另外也說明,對法理的闡釋不能就法論法,而要調(diào)動各種因素,法融萬理,法向百善,“法兼眾美”??梢哉f,“爾要釋法理,功夫在法外”。對法理的理解不同,對法理的闡釋就不同。從這個角度看,“法律是成年人的學問”,闡釋法理是成(老)年人的事業(yè)。所以,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夠闡釋法理的。嚴格來說,只有思想家、理論家才能闡釋法理,才能闡釋出法理、闡釋好法理。
目前,我們闡釋法理的任務還相當繁重,許多法理都尚未得到闡釋,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堅持黨的領(lǐng)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等等,它們是中國法治建設(shè)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但我們對其的“闡釋”大都停留在宣講文件內(nèi)容和復述領(lǐng)導講話的層次,遠未充分深刻精辟科學地闡釋其中的法理。這些重要的法理闡釋不出、闡釋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就沒有說服力、實踐力和生命力。我們的法理闡釋遠未達到澄明之境。事在人為,我們需要一大批真正具有闡釋法理能力的人。當年毛澤東曾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tǒng)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32]533這句話對于闡釋法理也有借鑒意義。如果我們有一百個至二百個不僅具有堅實的法律(學)基礎(chǔ)和深厚的法理素養(yǎng),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能力和卓越的理論水平的法學家,他們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法理,而且能夠提煉法理,還能夠闡釋法理,那么我們就能大大提高我們的法(理)學水平,不僅能夠在社會上令人信服地闡釋我們的法理,而且能夠在國際上理直氣壯地贏得法治理論的話語權(quán),還能夠有理有據(jù)地建立健全法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