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升 劉晶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的學校武術德育內容體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先需明確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技術內涵及文化內涵。研究認為,學校武術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方向為: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大、中、小學生切實發(fā)展需要;定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學校武術技術及文化發(fā)展需求;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學校武術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方向。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建立學校武術教學的技術、文化一體化德育內容體系架構:第一,正視當下學校武術教育重技術、輕文化的發(fā)展現(xiàn)狀;第二,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武術德育新內涵;第三,建立學校武術教學技術、文化一體化的德育內容體系。
關鍵詞:學校武術 德育 武術教育 武術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1839( 2020) 1-0064-04
1 明確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技術內涵
從20世紀30年代的“土洋體育”之爭,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武術申奧的失敗引起的熱議,再到近期的徐雷約架事件所引發(fā)的社會廣泛關注與評議,對武術的發(fā)展產生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從中也折射出武術發(fā)展的最為深層的問題。武術技術被質疑且被反思。武術套路運動在武術界以外一直被誤認為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在唯美的道路上越走越高,越舞越丟失了眾多的觀眾群體,而作為中國武術技擊代表的散打運動雖然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同類武技的交流過程中也取得了許多勝利,為中國武術贏得了些許的榮譽與光環(huán),但自武術散打項目誕生之日起,就已經飽受詬病被認為是西方的拳擊加腿上技術,是代表不了中國武術的。在此背景下,而以真正的中國功夫自居的傳統(tǒng)武術,其重要的、主要的代表性人物卻又經不起搏擊擂臺上的檢驗,該現(xiàn)象值得深思。那么,中國武術以何種面貌面向社會大眾,以何種面貌傳播與普及,更值得我們思考。大中小學的學生群體是教育的主陣地,而社會的發(fā)展又需要教育事業(yè)的博興,那么中國武術的受眾又是各大中小學群體,各大中小學理所應該成為了武術傳播的重要陣地。
在中國大中小學中傳播中國武術,我們首先應當思考武術是什么,其本質是什么,要深入挖掘、闡述武術的真實面貌,才能高效率、直觀全面的將中國武術傳承下去,從而才能將武術的育人價值發(fā)揮大最大程度,全面落實武術德育教育工作。中國武術的本質是技擊,失去技擊的武術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也是中國武術區(qū)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重要標志。因為,中國武術的技術動作在很多時候,很大程度上都表現(xiàn)出獨特的技擊內涵,與其他體育項目如籃排足、體操等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區(qū)別。當然,武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深受中國傳統(tǒng)哲學、美學、醫(yī)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影響,同時又具備了諸多技擊以外的其他功能,如健身、養(yǎng)生、修心等重要功能。所以,在武術教學中,其技術內涵又滲透出如點到為止、止戈為武、中庸圓活、謙虛謹慎等思想。此外,中國武術的技術還極為重視形神兼?zhèn)?,強調以形塑神、以神烘形,正如俗語所言“形存則神生,形凋則神滅?!毙问巧竦靡源嬖诘奈镔|基礎,神是形的精神領袖,兩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比如,競技套路中的“騰空飛腳”一動,演練者在追求外在形美的同時也在表現(xiàn)著內在的神韻。[1]可見,中國武術的技術內涵在表現(xiàn)出鮮明的技術特色、技擊價值的同時,也能夠彰顯其獨特的文化氣息。
2 明確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
中國武術性質屬于體育,但和普通的體育項目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其具備普通體育項目的技術內涵,但同時又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以武術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文化認同、提升國際形象、弘揚民族精神等軟實力作用日益突顯。[2]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也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對于我國高校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我國各大中小學不斷進行著相應的武術教育,但是對武術文化的滲透于傳承卻明顯不足。[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建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要求我國社會在踐行中國夢思想的同時必須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和作用。[4]
在此背景下,中國武術理應發(fā)揮出其豐厚的育人價值。中國武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中國精神,對其進行深層挖掘與深層理解,能夠彰顯出武術育人的最高價值,發(fā)揮出學校武術教育的重要作用。武術是身體的文化,是活的語言,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技術運動,應該以精神文化為視角來解讀它。因為,武術中蘊含著諸多豐厚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與中國精神,如中庸、點到為止、尊師重道、長幼有序、忠君愛國、自強不息等等。具體言之,武術格斗運動中,對戰(zhàn)雙方需要始終保持中正的身體姿態(tài),才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在互相對抗的時候做到游刃有余;當一方在擊倒對手的時候也通常扶對手起身以表示尊重與謙和,在較量中也通常能夠做到點到為止。武術套路運動中身體重心要時刻保持中正,在中正的身姿中尋找身體的平衡點及節(jié)奏韻律,方能達到更好的演練效果。
3 厘清學校武術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方向
3.1 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大、中、小學生切實發(fā)展需要
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當中提出,健康的體魄是青少年群體為祖國、人民服務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集中體現(xiàn)。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于身心健康標準的觀點是:健康并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沒有身體虛弱的狀況,而是指人的身體與心理處于完好的狀態(tài)。[5]基于此,學校教育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重點強調學生全面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此,學校教育應當樹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高度重視起學生的身心健康及綜合素養(yǎng)。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為學生的身心素質及素養(yǎng)尚處在一個不夠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對社會上的各種誘惑抵抗力較差,自己也經常受制于感情色彩的影響而不能安心踏實做好自己的本質學習工作;其次則是社會上的各種擾亂性的信息。快節(jié)奏的社會發(fā)展腳步,不斷改變著當代學生的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網絡化、信息化時代,各媒體層出不窮,信息爆炸時代來臨,諸多誘惑擺在當代學生的面前,同時也占取了學生許多學習時間與空間。第三,家庭教育的革新,致使孩子受到的家庭的精心照顧,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時代的變革,促使以獨生子女身份長大的學生在家中嬌生慣養(yǎng),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大降低,加之當今社會上的各種爆炸性信息以及復雜的環(huán)境往往會使學生走向各種誤區(qū)。諸多原因,共同致使當今大中小學生群體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學習能力處于一個亞健康狀態(tài),無論是身體健康還是精神健康都急需改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代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起到了樹立標桿、引領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社會、國家這三個層面對新時代大中小學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起到了全面的引導作用。從小事見大事,從學生自我本身著手,要求學生做到誠實守信,達到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強調整個社會群體都要公平、法制,嚴格按照制度進行。為相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戰(zhàn)略目標,作為社會教育及后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力量群體,學生這一群體,立足于學校這一主要陣地,應當肩負起傳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應當承擔起推動社會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因此,當代學生的切實發(fā)展需要應當是健康的體魄、完善的人格及精神意志,形成正確的、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助于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與弘揚。所以,只有明確當下中小學學生的切實發(fā)展需要,才可以不斷找到武術德育的生長點與發(fā)展方向,不斷推動武術德育價值的挖掘及弘揚。
3.2 定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學校武術技術及文化發(fā)展需求
學校武術教學應當遵從技術與文化同向同行,而不能相互割裂,文化應該從技術中總結與提煉,技術又應該服務于文化建設,從每一個單一技術中凝練出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從一整套武術技術中總結其全面的文化含義,從而達到較好的育人效果。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蘊含著豐富的技術內涵及文化內涵。尤其是武術技擊方面,中國武術在技擊格斗中的表現(xiàn)和其他國家同類武技有很大的區(qū)別。中國武術是一種不同等條件的競技,在中國古代往往是沒有規(guī)則限制,沒有場地限制的比武,簽約生死狀也是常見。因此中國武術產生了諸如空手與持武器的對手格斗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時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備時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還有抓土揚臉的法門也被吸收進來。中國武術的實戰(zhàn)格斗由于文學、電影的表現(xiàn)而被夸大。武術家之間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點到為止。而真正的搏斗,并不像許多人理解的那樣拳來腿往,打上半天,大多只是幾個回合就能分出勝負。
學校武術技術與文化的發(fā)展,從個體方面講,應當符合學生個體心理特點及身體形態(tài)特征;從群體方面講,則應當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能夠順應時代要求,并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與建設。因此,凝練總結具有代表性的武術技術在學校教育中普及與推廣,同時跟進滲透并闡發(fā)與之相對應的武術文化內涵,使武術技術與武術文化在學校教育中雙管齊下,同時同向進行,才能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到個人等層面,深入全面地闡述了當代社會群體需要具備的優(yōu)良素養(yǎng),而武術中的精神思想、武德內涵也可從三個層面踐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是最為廣發(fā)且最代表性的群體及后備力量,而中國武術又具備獨特的育人價值,學校武術教學成為踐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因此,要從學生這一廣大群體中落實武術德育實踐,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及與推廣。
3.3 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學校武術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方向
厘清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大中小學學生的切實發(fā)展需要及學校武術技術與文化發(fā)展需求之后,則可進一步明確學校武術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方向。因此,學校武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向則可綜合考慮學生群體、武術技術及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思想這三個層面,以此為依據(jù),形成前沿性強、代表性強、創(chuàng)新性強的學校武術德育內容發(fā)展前景。首先,當今社會,學生群體迫切需要健康的體魄及頑強、堅韌的意志品質,以及不怕吃苦、勇于實踐的精神魄力,學校武術教育工作者應當重點將武術中的“自強不息、勇敢拼搏、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優(yōu)異品性充分挖掘出來,將其在當代學生群體中不斷弘揚與傳播。第二,要依據(jù)學校武術技術及文化發(fā)展的特點及內涵,改造、完善學校武術德育教育,技術是根本,從武術技術中找取武術文化涵養(yǎng)及文化價值,再從武術文化中提煉中心思想,以促進武術技術的提高,促使二者同向進行,最終可形成模式化的武術技術、文化體系,如一套標準化的武術技術內容,以用來烘托、傳播相應的武術文化,達到預定的武術德育教育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校武術德育內容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指示燈與引路人,能夠掌舵學校武術德育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是學校武術德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為重要的參照依據(j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從中可見,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這3個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形象的為社會公民指明了發(fā)展原則與發(fā)展道路。學校武術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具體闡釋。就武術德育而言,例如,國家層面要求習武者做到忠心報國、忠君愛國,習武者要滿懷報國熱情,報效國家,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而不懈奮斗;社會層面要求習武者做到除惡揚善、尊師重道,習武者要滿懷熱情,尊重社會秩序,遵守社會秩序,為構建和諧社會、美好社會而努力;個人層面要求習武者做到自強不息、發(fā)憤圖強,習武者要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錘煉自身、磨練意志,將自身打造成符合為新時代社會健身發(fā)展做貢獻的合格公民等??傊?,學校武術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思想理念,依托其所規(guī)劃的三個視角,逐層構建出符合社會發(fā)展的,符合學生心理成長過程原則的武術德育內容。
4 建立學校武術教學的技術、文化一體化德育內容體系架構
4.1正視當下學校武術教育重技術、輕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
當下學校武術存在重技術教學、輕文化滲透的不良景象。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當下學校武術課以外堂技術授課形式為主而輕視內堂理論教學,同時也和武術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有重要關系。只有明確當下學校武術教學發(fā)展之不足,才可揚長避短,更好地建立學校武術教學技術、文化一體化德育內容體系架構。武術是身體的文化,涵蓋了技術與文化雙層含義,絕不能將其孤立起來,不能將其簡單的視為技術運動亦或是精神運動,否則將成為斷裂的眼光及視角。值得注意的是,當今學校武術教學大都以技術教學為主,大都以講授每一技術動作的具體做法與練法,教授學生身體的練法及感覺,而往往忽視了對其每一技術動作的內在含義闡釋,如太極拳中的混元樁為什么要將身體姿勢站圓活、站圓整。實際上,武術動作中包含了諸多理論內涵,如太極拳的野馬分鬃、白鶴亮翅等技術動作,都包含著推手的技術要領與技術內涵,這兩種技術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上下協(xié)調、身體一整,才可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亦或是較好的搏斗效果。太極拳練習的時候要求身體中正,則代表著武術所蘊含的儒家中庸思想,要求身心要不偏不倚,做人也要達到中庸和諧的思想高度。散打練習及對抗中,也要求雙方要保持適中的身體距離,以便進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因此,要正視當下學校武術重技術教學,輕理論滲透的內涵,從而改善這一現(xiàn)象。
4.2 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武術德育新內涵
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武術德育新內涵,需要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將其與武術德育緊密聯(lián)系,才能深度把握武術德育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具體言之,要根據(j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取向,以及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的重要闡述,深層闡發(fā)中國武術所蘊含的與之相匹配的價值內涵,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武術德育新內涵。[8]具體言之,國家層面,武術的德育價值表現(xiàn)在忠君報國、重視禮儀、重視文明、倡導中庸與和諧等思想,如武術實踐中的抱拳禮以及諺語“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習武者從古至今均非常注重國家安寧,注重對國家、對君主的忠心,如岳飛精忠報國即表明了報效國家的一腔熱血,水泊梁山的披肝瀝膽,忠義堂及高高飄揚的杏黃大旗:替天行道,以及后來為征討方臘而折損多數(shù)大將的義舉,都展現(xiàn)了習武者的赤膽忠心;社會層面,武術的德育價值表現(xiàn)為公平公正、自由奮發(fā),如武術競賽中的競賽制度表現(xiàn)極為公平公正、武術練習時有定法而無定規(guī),倡導自由,倡導尊重武術運動員,將其最高意志、最高境界展現(xiàn)出來;個人層面,武術的德育價值則表現(xiàn)為自強不息、尊師重道、忠君報國,如習武者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諺訓以及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諺訓,均表明了習武者極為重視武術倫理、武術道德,極為重視社會上的禮義廉恥。由此可見,從國家、社會、個人這3個層面,可以很完好地構建出學校武術德育的新內涵,形成系統(tǒng)的內涵理論及框架。
4.3 建立學校武術教學技術、文化一體化的德育內容體系
定位了學習武術德育的新內涵體系架構,則需要反思其如何開展。實際上,歸根到底,學校武術德育的對象還是學生群體,教學主導者依舊為武術教育工作者,而革新的最主體的部分則是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換言之,及明確學校武術技術、文化的教學內容到底該如何建立。學校武術德育內涵的挖掘根本上還是不能脫離武術技術體系,應當走從技術中來再回歸到技術中去這條路線。既要在武術技術教學課堂中不斷滲透武術文化知識與理論內涵,同時還要在武術技術中尋求武術文化內涵與育人價值,將武術的育人價值真正落在實處,形成鮮明的案例及實踐,能夠促使學生清晰、直觀的感受到武術的育人價值。具體言之,可以從課程安排的角度人手,要求武術教師在備課時在教案上寫出重要技術動作的文化內涵及文化意義,并且每堂技術課之前要對本節(jié)課的文化要義進行解讀,引導學生統(tǒng)領本節(jié)課的思想文化要義,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有個宏觀的理論把我,使學生深度理解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文化內涵,將有助于學生的高效率學習,同時也促使其在技術學習與實踐中扎實其理論功底,用理論推動技術實踐的提高。[7]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及武術的文化內涵時,要及時普及、滲透武術的實踐知識與技術要領,盡量就說明,證實做講授的武術文化內涵。由此,形成武術理論與技術實踐的雙向互補及互促,能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靜,馬文友.論中國武術審美追求[J].體育學研究,2019(04):70-77
[2]李印東,劉永.武術技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12):133-138.
[3]來博,基于文化傳承視角的高校武術文化建設價值探討[J].中華武術(研究),2019(10):14-17.
[4]袁金寶.武術文化軟實力的構成內涵及提升路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5).
[5]劉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中國人才,2013(06):210-211.
[6]劉宏明.弘揚紅色文化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智庫時代,2019(45):15,17.
[7]于素梅,一體化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建構[J].體育學刊,2019(04):16-21
基金項目:2019年安徽省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課題攻關研究項目,編號:2019CX013。
作者簡介:1.汪 升(1979~),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2劉 晶(1963~),女,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