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萱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7)
1)公共物品供給主體多元化。PPP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給方不在只有政府。構成了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等構成的多元主體。PPP模式通過引入市場激勵機制,鼓勵不同投資者在該領域投入與參與。通過放開市場準入制度,按照政府為主導、市場機制進行運作、社會多個主體參與、各方進行風險分擔、達到平等協商、實現互利共贏的原則,支持與鼓勵社會其他資本的進入該領域,從而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更大的滿足公眾對基礎設施,公共物品的需求。
2)公共物品供給效率高。PPP模式下的供給主體多元化的特點,能夠使供給多元化,并且通過政府的杠桿作用,從而提高了公共物品供給的效率和質量,同時提升了公共物品供給水平。私人部門通過與政府合作有效降低了項目的風險,以及得到政府的補貼,有效吸引大量供給主體。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合作不但能夠減輕公共物品供給資金不足壓力,而且能夠讓政府全方位,大范圍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技能.例如5G的研發(fā)和人工智能的開發(fā)等等。
3)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政府由于資金問題,很多時候難以獨自承擔很多公共物品的建設。例如: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PPP模式鼓勵和吸收私人部門進行投資,金融機構融資,來彌補資金的不足。并且通過PPP模式減輕了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還拓寬了私人部門投資的渠道,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實現了共贏的目標。
4)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優(yōu)化配置。傳統的公共物品供給中,政府既是公共物品的資金提供者,物品供給者,項目建設者、管理者,監(jiān)督者。非常容易導致政府職能的越位,引起市場失靈,無法發(fā)揮自身以及市場的優(yōu)勢,使得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引入PPP模式,政府職能轉變?yōu)閰⑴c者和監(jiān)督者,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有利于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更好地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
對于傳統的公共物品供給,引入PPP模式,解決了傳統供給的許多不足,但是PPP模式下公共物品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原因本身在于PPP模式雖然在我國已應用了十幾年,但仍處于發(fā)展初期階段,下面將列舉出它存在的問題。
1)法律保障體系不健全。由于我國的PPP模式還未發(fā)展成熟,并且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關于PPP模式的法律法規(guī)。因為我國并沒有對PPP模式的各個過程設立具體的規(guī)定。因此在公共物品供給過程中容易導致定價不當,風險增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招標腐敗等問題,制約了PPP模式下公共物品供給的更深進一步發(fā)展。
2)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PPP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給-政府既是監(jiān)督者也是參與者。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專門的公共物品監(jiān)管機構,并且政府在具體監(jiān)管的過程中往往因為職責不明晰,監(jiān)管不到位,難以在現實中落到實處,極易造成供給過程的阻滯,從而使供給效率低。
3)PPP模式下的供給過程風險復雜。PPP模式下的公共物品風險十分復雜。因為公共物品的供給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個長期、不確定因素很多的過程,在PPP模式下政府或者私人部門如果任一方遭受過多的不確定因素都容易導致項目的失敗,從而損害供給主體的利益。
4)供給主體的信息不對稱。雖然PPP模式理論上是將政府和私人部門,通過長期的契約合同,形成合作伙伴關系,通過供給主體的多樣性,來實現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效率,達到雙方的互利共贏。但PPP模式下雙方的伙伴關系其實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因此“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難以避免。
5)融資主體單一。公共產品融資主體為金融機構。缺乏多元的融資渠道。單一的融資主體容易導致公共產品供需不平衡,使需求遠遠多于供給,以及使公共物品供給滯后造成經濟發(fā)展變得緩慢。我國由于對企業(yè)準入門檻高,私人投資很難進入該領域,因此壟斷經營等現象還是普遍存在。政策和投資都缺乏規(guī)范的標準,社會資本也難以進入到該領域。
1)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所有的PPP項目都應該在立法的框架下進行運作,只有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私人部門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夠吸引更多投資者進行投資。設立項目,投招標過程的具體事項等也應設立一些法律法規(guī),有利于政府規(guī)范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完善的一套法律法規(guī)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具體的規(guī)定,才能提高公共物品供給的效率。
2)培養(yǎng)專業(yè)人員進行監(jiān)督。PPP模式在公共物品供給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以及需要專業(yè)知識強的人才,整個過程需要培養(yǎng)專門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知識掌握的很好的人來監(jiān)督PPP模式下公共物品供給過程。
3)有效的風險管理。由于PPP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給過程是個長期的過程。PPP項目的成功與否主要在于風險是否有效控制和分擔。有效的風險管理首先是認真做好事前的規(guī)劃。然后是私人與政府進行合理的風險分擔。最后是雙方進行充分地溝通,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分擔不當而使公共物品供給失敗。
4)建立大數據下的審計和績效考核以及媒體與大眾參與。建立績效考評機制是我國PPP模式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通過大數據下的審計考評機制可以大很大程度上減少信息不對稱所造的損失,使各個環(huán)節(jié)變的更加透明化,科學化,精確化。通過媒體與大眾的參與與監(jiān)督更加有助于公共物品供給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透明度,避免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所造成的供給效率低與質量差。
5)降低準入機制。PPP模式下的供給主體融資主要是金融機構與私人企業(yè),但是對于私人企業(yè)準入門檻高、壟斷經營等現象普遍存在,大多融資主體是金融機構。通過降低準入機制,讓更多的供體主體,融資主體進入到公共物品供給的領域。
雖然PPP模式現在在我國的發(fā)展還不夠成熟,但是將PPP模式運用到公共物品供給是十分有必要的。PPP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給只有通過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監(jiān)管制度,培養(yǎng)PPP模式的專業(yè)人才,雙方進行合理的風險控制,更大程度地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以及運用大數據下的審計績效考核,PPP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給才可以實現公共物品供給的多樣性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