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勝
(井岡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它使人類獲得了自己的本質,從而區(qū)別于其他動物而存在。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針對局部范圍出現了鄙視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者、底層勞動者收入偏低的現象,一再強調和重視勞動、尊重勞動者。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jié)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 高度贊美“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習近平系列講話尤其是其勞動觀,是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社會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和面臨的新問題基礎上做出的新結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勞動者的價值主體性、勞動尊嚴與勞動民主管理等時代問題的新思考、新探索。系統(tǒng)學習和研究這些講話精神,對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尤其是貫徹好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馬克思那里,勞動既是一種歷史觀,也是一種價值觀。所謂勞動,是指人通過自身肢體對外輸出勞動量而產生價值的人類運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發(fā)展的唯一手段。如果沒有勞動,也許世界上至今沒有人類;如果沒有勞動,人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豐富的生活,為此,恩格斯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人類勞動的目的不僅僅為了生存的需要,同時還是為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獲得自由,由自由間領略到幸福之美感,從而獲得了精神之滿足。通過勞動,人類收獲滿足感、快樂感、尊嚴感,擁有豐盈的精神世界,也贏得了勞動精神的贊譽。勞動精神深涵勞動者偉大精神,也孕育著勞動偉大精神,沒有勞動者偉大創(chuàng)造、勞動者可敬可愛,就不會有勞動的付出,自然也就無所謂勞動精神的偉大。勞動精神的可貴之處,在于它能激發(fā)出人的潛能,使勞動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力量。無論滄海桑田如何變換,人們可以改變勞動的形式,但卻不能取締勞動本身。馬克思就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
勞動伴隨著人類社會走過千秋萬代,每個時代各自涌現出屬于自己的勞模。勞模,即勞動模范的簡稱。在當代,勞動模范是工人階級的優(yōu)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楷模。他們引領時代的方向,弘揚社會主旋律和正能量,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道德風向標與價值坐標,以他們特有行為風范和價值目標詮釋“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其核心就是真抓實干、埋頭苦干,這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社會如何變遷,經濟發(fā)展和勞動方式呈現何種改變,勞模始終是我們民族的脊梁,勞模精神始終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早在2013年,習近平就首次提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發(fā)揚勞模精神。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從不褪色。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必須立足于當下,立足于我國的經濟社會。如何讓勞動者擁有更多高附加值勞動,消除出國搶購馬桶蓋、電飯煲的亂象?如何破解利益固化的藩籬,打破貧困的代際傳遞,體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如何從根本上扭轉“笑貧不笑娼”“寧愿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在自行車上笑”低俗社會風氣,讓社會人揮動自己雙手?解決這時代之問,雖然答案各有千秋,但也不那么神秘,都有共同堅實之基——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就能“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匯聚強大正能量”。當然,隨著時代變化,勞動的內涵相應地在發(fā)生變化,已由純粹的體力勞動轉向技術型、知識型、創(chuàng)新型的復合勞動,腦力勞動在勞動價值取向上越來越凸顯。但無論勞動形態(tài)怎樣變化,偉大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價值永恒;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主義國家廣大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不會改變。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也是在倡導一種社會風氣,在堅持人民主體性的政治要求,是在謳歌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價值。因此,習近平在《講話》中明確指出,紀念國際勞動節(jié)的“目的是弘揚勞模精神,弘揚勞動精神,弘揚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偉大品格”。
“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匯聚強大正能量?!绷暯降闹v話為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指明了方向。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必須與實現中國夢緊密集合,以勞模精神和勞動精神托起偉大中國夢。為此,要通過大眾傳媒、新興媒體的強大載體功能強化學習,突出宣傳勞模先進事跡,弘揚勞動精神的深刻內涵,在全社會中營造尊重勞模、關愛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濃厚氛圍,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成為時代永恒的主旋律。在學習勞模活動的健康發(fā)展中,制度建設是保障。要把評選勞模、表彰勞模、學習勞模的活動制度化、常態(tài)化。以制度化、常態(tài)化實施對勞模人文關懷,解決他們的經濟、工作、生活、學習等各種困難問題,讓勞模優(yōu)先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學習勞?;顒硬荒荑F板一塊,死氣沉沉,而應把學習勞模活動與人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人們在活動中感受人生幸福、感悟崇高精神、升華人生境界,使活動的成效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輝添彩。
所謂“體面勞動”就是通過促進就業(yè),加強社會保障,開展政府、企業(yè)組織和工會三方間的協(xié)商對話以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讓廣大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與尊嚴的條件下工作生活。要實現“體面勞動”,就必須尊重勞動、敬畏勞動,就要親身體驗勞動,在勞動中感受勞動之價值、品嘗勞動之快樂。當勞動是一種快樂時,生活是美的;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在勞動過程中,當“自由自在的勞動”居于勞動的主導地位時,人的感受就是美的。也就是說,人類勞動的目的不圖別的,只為在自然面前獲得自由,當他獲得這種自由時,他同時獲得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感受——即美感。為此,馬克思曾深情地說:“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以趧趧又锌隙俗约旱膫€人生命,從而也就肯定了我的個性的特點。勞動是我真正的、活動的財產?!彪m然,馬克思的經典文本中并未提及“體面勞動”這一概念,但是,馬克思勞動倫理觀所涵蓋的核心內容正是“體面勞動”所要表達的。
馬克思勞動倫理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內容是讓勞動者有尊嚴的勞動,體面勞動是馬克思勞動倫理思想的現實實踐形態(tài)。根據馬克思的相關論述,勞動者的體面勞動的基本要求為:一是尊重員工的人格,二是為員工提供體面的勞動環(huán)境,三是要有合理的薪酬福利。這三個基本要求都與勞動倫理息息相關。實際上,馬克思的勞動倫理就是建構在對資本主義勞動異化批判的基礎上而尋求實現勞動解放,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價值理論。馬克思預見未來的社會主義應該是揚棄異化勞動,實現人的自由勞動。人的自由勞動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是人對人主體自身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睌[脫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獨自占有自己的勞動成果,以“聯(lián)合勞動”取代雇傭勞動,勞動和勞動者獲得了自由解放,這就是馬克思的勞動倫理的終極目標。當然,馬克思的勞動倫理向度是設定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之上的。在一個生產力不發(fā)達,市場經濟依然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勞動更多地是謀生的手段,為此,我們應全面審視現有條件下勞動的倫理向度。
首先,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勞動者有尊嚴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毛澤東在分析舊中國的工人階級狀況時指出:“他們失了生產手段,剩下兩手,絕了發(fā)財的望,又受著帝國主義、軍閥、資產階級的極殘酷的待遇”,舊中國的工人像“豬一般的生活”,所謂的體面有尊嚴的勞作是可望不可及,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社會制度的腐朽沒落,社會保障體系的不給力。這充分說明在影響和制約勞動者有尊嚴的勞動和生活中,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因為制度是用來規(guī)范、約束和調節(jié)人們的社會行為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為中心,提出實現和維護勞動者權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因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鄧小平強調: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比嗣袢罕妱?chuàng)造歷史,推動社會進步,勞動者的地位至高無上。所以,習近平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全社會都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重大方針,維護和發(fā)展勞動者的利益,保障勞動者的權利。要堅持社會公平正義,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fā)展、分享發(fā)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fā)展。” “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fā)展”,實質就是讓勞動者在勞動中得到尊重、有尊嚴、體現價值,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前提條件是社會必須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肯定勞動偉大的良好氛圍。事實上,“社會上所有的人( 病態(tài)者除外) 都希望自己有穩(wěn)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別人的高度評價,需要自尊、自重,或為他人所尊重。”問題在于,營造“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良好氛圍不應僅僅停留于道德層面的塑造,更需要有制度層面的推行。社會主義本質內在要求為每個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提供滿意的工作,可是,生產力的落后與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協(xié)調的現實性,決定了就業(yè)問題將長期存在。解決之道,必須靠政策與制度的設計與推行。為此,政府應著力健全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體制機制,要為勞動者構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和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
其次,廣大勞動群眾的價值能在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中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與實現。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的獲取既有物質的實現,也有精神的滿足。物質的實現能為精神的滿足提供經濟基礎。為此,“要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崗位,不斷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本質的促動下,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內在地在解放勞動和勞動者,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黨和政府作出要“讓人民體面的勞動,有尊嚴的生活”的莊嚴承諾。回顧新中國的歷史,無論是從中國歷史縱向對比中,還是從世界不發(fā)達國家的橫向對比中,我國廣大勞動群眾的勞動者地位、權利、尊嚴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與尊重。但必須承認,一定時期的就業(yè)崗位與勞動條件總是受到那個時代的生產力發(fā)展所限,“體面勞動”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它代表的是一種理念、一種要求,更是一種目標。在我國現有的不發(fā)達生產力下“勞動更多的是‘謀生的手段’”,勞動的倫理向度遠未得到合理伸張,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讓勞動者在勞動中得到尊嚴與尊重仍需在實踐中探索,需要全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長期的通力合作。
最后,勞動的倫理關懷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勞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關注社會財富,就要關注勞動的創(chuàng)造,就要關注勞動者,就要讓勞動、勞動者得到應有的尊重,對民生訴求予以關注與尊重??墒?,回顧我們走過的路,在一味追求GDP數量的增長思維主導下,我國確實存在著勞動條件差、勞動報酬不合理、拖欠工人工資等現象,勞動者因勞動不體面在用腳投票維護自身權益,以挑戰(zhàn)勞動價值的憤怒和抗議。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人們熱切盼望社會公平正義、堅持按勞分配機制與保障人民權益,也就是說社會個體中每份勞動付出都要得到承認、尊重與合理分配的價值取向已成為社會共識和認同,這就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對民本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以人民為中心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讓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滿足。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就能實現勞動倫理的現實關懷,讓勞動者體面的勞動。為此,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已成為黨和政府的核心價值取向。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勞動置于基礎、本源乃至中心地位,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倍耸怯星楦泻鸵庵镜模彝ㄟ^勞動得以表達。在馬克思看來,人們的尊嚴和幸福是可以在勞動中獲得,其實現的前提是人們既能夠享用勞動的成果,又能占有勞動本身,一句話,勞動者能做到“勞動自治、民主管理”。所謂勞動自治是指勞動者不依附于外界的力量獨立完成和行駛本屬于自己的勞動權,且能將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所得依法管理和處置。
基于此,勞動的自治向度就應該為勞動者在生產管理中應具備的自治性以及在生產技術應用中的自治性??墒?,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奴役勞動,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成果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是外在的強制勞動,而與此相反,不勞動卻是‘自由和幸?!??!币簿褪钦f,在資本的奴役下,勞動者的勞動自治向度被嚴重剝奪。為此,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的生產組織形式應是:“聯(lián)合起來的社會勞動”,“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前提下,聯(lián)合起來的勞動者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進行社會勞動?!边@種勞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自治,真正實現了勞動解放,讓勞動者從勞動過程中解放出來,從而擺脫了私有制的束縛。當然,在現有的社會條件下,我國還無法實現這個目標,但其蘊含的勞動自治、勞動組織管理民主化等理念依然閃耀著科學光芒,對當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當前,我國不和諧的各種因素依然存在,突出地表現為非公企業(yè)勞資矛盾尖銳化。然而,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企業(yè)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私營經濟的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然結果。為此,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企業(yè)中,資方與勞方之間的關系影響著企業(yè)和諧與發(fā)展,甚至波及到整個社會和諧穩(wěn)定。解決勞資雙方間矛盾,必須從根本上入手,讓勞動者徹底擺脫資本的奴役和侵蝕,消除異化勞動,勞動成為一個獨立過程,在勞動過程中工人自治,實現勞動組織和管理的平等、民主和人道化。重點消除勞動的等級化、極權化和非人化組織管理現象,非公企業(yè)管理層應該逐步吸納一些勞動者代表進入到勞動的決策和管理中,充分相信勞動者具備自主組織勞動過程的能力,為勞動者提供充分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才能的舞臺。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chuàng)造,無論是個人創(chuàng)造還是集體創(chuàng)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边@樣勞動能為勞動者贏得個人尊嚴、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進而為社會創(chuàng)造和諧,因而勞動就能成為他個人生命本質須臾不可分的有機組成部分。
進入工業(yè)化社會后,尤其是信息化社會后,人在整個社會生產中主體性作用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這種技術被廣泛運用使得勞動者的生存境遇越來越處于邊緣化,隨時面臨著失業(yè)的危險,在某種程度上關乎著勞動者的生存和尊嚴。因此,這種勞動者與技術間的內在矛盾將會長期性存在,在某個歷史階段將會變得日益尖銳。但是,“科學技術要發(fā)揮作用,要有人的運用,離開人的運用它是死的,更不會創(chuàng)造價值?!闭f到底,勞動者與技術間的矛盾本質上還是勞動者間的矛盾,只不過是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如何解決兩者間矛盾,僅僅依靠按勞分配的原則,在現實層面操作起來也較為困難,雖然馬克思說過:“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钡沁@倍數的標準是多少馬克思沒有給出,就是社會進步到現在,人們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評判標準。而當人們把科技勞動從按勞分配中“剝離”出來后,采取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諸如消除平均主義、激化分配對生產的促進作用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氨仨毢霌P勤勞致富精神,激勵人們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必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處理好政府、企業(yè)、居民三者分配關系?!卑磩诜峙錇橹黧w與按生產要素相結合的分配方式是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來廣大勞動者在廣泛勞動實踐基礎上取得成果,是貫徹勞動自治與民主管理的必然結果。
勞動自治與民主管理的有效運行有賴于權益平衡、維護和實現。說到底,勞動自治和民主管理就是圍繞著權益這個中軸展開。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的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崩娉蔀檎麄€現代社會軸轉的中心,社會要得到和諧安寧永遠不能跳出這個中心。一旦社會實現和諧了也就意味著社會關系穩(wěn)定健康,各種經濟權益、政治權益和文化權益得到相對公平公正分配與維護。為此,實現和發(fā)展好人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之基,是新形勢下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根本舉措。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敝袊伯a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政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肩負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中國夢是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只有在全社會營造了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勞動者的權益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與實現,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擁有不竭動力的源泉,和諧社會關系才能得以存續(xù)與穩(wěn)定。
總之,馬克思的勞動辯證法思想已經運用于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實踐。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必然前提和條件,勞動權是勞動者天賦具有的權利,因而,是不能剝奪的。然而,這種本質規(guī)定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卻呈現出不同狀態(tài),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勞動權的實現則是需要條件的,而這個條件下也導致了勞動的異化產生。資本的現代性或者說資本的邏輯創(chuàng)造了勞動異化。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人的解放根本上是勞動的解放。這種解放不僅是人民與社會的行動,也是國家的行動。當然,更多地是建立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生產力發(fā)展的程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制度、文化、倫理、法律等。當勞動者的勞動權真正得到被尊重,勞動的價值被彰顯,且勞動的價值以及勞動的權利能由勞動者自己所支配的時候,和諧的勞動關系就能堅如磐石,人的解放才是真正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