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軍
一是時效性,即以最快的速度向大眾傳遞最近發(fā)生的焦點事件。記者在獲得相應消息后馬上奔赴現場并開始即時的采訪,在收集到信息的同時借助網絡傳遞給采編團隊,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分工,使剪輯、美編等人員同時操作,迅速將有著多維度的新聞傳遞至大眾眼前,彰顯時效性,讓大眾掌握最新的消息,解答心中的疑惑,為其正確的輿論導向埋下伏筆。與此同時,對于熱度較高的事件,記者應進行跟蹤式的采訪,繼而層層地剝開表象而挖掘到事件的本質,凸顯新聞的深意,增強大眾黏性。
二是親民性,即與大眾的生活在極大程度上做到貼近,在選材時應站在大眾的高度做到換位思考,才能使新聞與之產生一定的共鳴,引發(fā)其深度的思考,同時也激發(fā)出其參與的熱情,在互動的窗口表達出心中所想及對新聞的需求等,為記者的采訪指明方向,使工作的改革有針對性,更加貼近大眾心靈,凸顯出親民性,使民生新聞的價值在相應程度上得到展現。
三是真實性,即在采訪中客觀地記錄并把握住新聞的核心,與大眾對事件真相進行探求的欲望相契合,保留最真實的原始信息,通過適當地加工還原事件的全過程,使新聞真實且清晰地呈現給大眾,凸顯出說明性,讓大眾對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產生極強的信賴,并感受到新聞與生活的貼近性,使民生新聞的形象扎根于大眾心中,提升新聞與大眾間的相互信任度。
四是新穎性,即憑借獨到的見解和適當的趣味等內容來吸引大眾,給其帶來不一樣的新鮮感,繼而使電視臺的收視率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民生新聞的采訪中,記者需轉變工作的思維及流程,同時也在編輯形式上做到改進,使挖掘出的一些奇事能夠通過新奇的方式傳遞給大眾,滿足其獵奇心。
民生新聞的特征使記者在采訪時必須報道大眾關注的民生內容,為收集更多的信息并使之具有極高的價值和熱點效用,記者憑借先進理念和職業(yè)性站在大眾的高度,在彼此間構建出平等的交流方式,才能更好地融入大眾真實的生活,感知其關心的重點及所遇到的難題等,繼而為其發(fā)聲,凸顯民生新聞與生活的貼近性。
首先,記者需在敏銳的觀察中篩選出熱點的內容,滿足大眾的需求,使之開始持續(xù)接受廣播電視臺的民生新聞。
其次,記者也不應放過民眾生活中細小的事件,應通過長期的觀察與記錄而將其進行匯總并做到科學合理地分析,繼而將事件以極為完整的民生新聞形式展現給大眾,對生活進行還原,凸顯本質而讓大眾感受到民生新聞與之需求相關,彰顯采訪的價值。
最后,對大眾進行采訪時,記者需選用接地氣的日常語言來溝通,避免出現一些有著專業(yè)性或誤導性的言語,使大眾無法正確地理解,不能做出相應的回答,錯失極佳的交流機會,使采訪成效下降,也讓受訪者感到不適。記者可以用談心的方式和詼諧的語言來進行提問,同時配以相應的表情及動作,緩解采訪時的嚴肅氛圍,繼而使受訪者放松心情,愉悅地表達出心中所想,也能闡述對生活及社會的憧憬等,使民生新聞更接地氣,也有著一定的價值。
采訪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易出現一些突發(fā)的情況,記者在進行采訪前應進行多方的考慮,特別是對受訪者所處的環(huán)境做到了解,設想其面對采訪可能表現出的態(tài)度等,繼而有針對性地帶著解決策略去采訪,應對多種不同的采訪情況與能游刃有余,化解采訪中的尷尬和突發(fā)狀況。
首先,選用多種語言來進行鋪墊,讓受訪者盡快融入采訪的氛圍,給其緩沖的時間,使情緒在相應程度上得到穩(wěn)定,才能在面對記者的問題時可以理性地回答。
其次,記者可以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拉近與受訪者間的距離,再通過被拆分開的問題來進行深入的提問,使受訪者的回答呈現出全面性,使民生新聞的內容更為立體。
最后,記者應在實踐中對采訪的細節(jié)做到極大程度的重視,避免咄咄逼人的情況,而是借助巧妙的采訪語來打開話題,在換位思考下關注受訪者的體驗感,給其時間去思考,才能組織好語言進行表達,而不會出現敷衍的情況,為記者帶來不同層面的信息,順勢打開更多的話題,使民生新聞有著不斷的民生內容,迎合大眾的喜好,使之心中疑惑及需求得到極大程度的滿足。記者在新時期下應不斷反思采訪后的成效,對自身的不足做到審視,選用有針對性的方式去補足,對時代流行的網絡用語進行了解,與大眾站在同等的高度,形成共鳴而為問題的提出及收集埋下伏筆,使采訪更為順利,凸顯出工作的實效性。
民生新聞的傳遞需要記者在采訪中有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通過整合將真實的事件做到極大程度的還原,使生活的氣息及面貌在報道中真實地展現,讓大眾感受到親切,而需要在融洽的氣氛下完成。因民生新聞依托于大眾,從生活中來,又通過對信息的采編而為大眾生活進行切實有效的服務,記者需把握大眾生活中呈現出的不同特征,繼而靈活地調整采訪的方式和提問的技巧等,與之年齡、經歷、喜好和職業(yè)等相契合,營造出融洽的氣氛,才能打開受訪者的話題,在心靈的溝通下拉近距離,給受訪者帶來無阻礙感,放松心情并做到暢所欲言,為其帶來自由的表達機會,使之感受到自身被尊重,更好地配合。
除此之外,部分大眾是初次接受采訪,在近距離下易緊張而無法準確地表達,甚至使思路中斷,使采訪失去價值,甚至還可能會抵觸。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記者需憑借自身的語言風格來緩解采訪的氣氛,釋放出一定的親和力,使受訪者被感染,很快進入自身的狀態(tài),能夠直達采訪的主題。記者在整個過程中要進行實時觀察,當發(fā)現大眾極度緊張時,切不可直切主題,應通過轉移話題或閑聊的方式,使之心情開始放松,再逐漸將其思緒拉回主題,避免過于正式。時刻調整采訪的氣氛,讓整個過程充滿著放松感,憑借生活的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使民生新聞更具價值。
融媒體時代下,電視臺的前行道路中民生新聞蘊含著極強的助推力,帶著全新的時代氣息為大眾進行相應的服務,滿足其真實的需求。民生新聞的采訪中需篩選出民生的焦點,傳遞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大眾的輿論方向,使社會環(huán)境更加和諧,也凸顯出民生新聞獨有的價值。記者不應在收視率的提升中摒棄導向的效用,而將其進行結合,避免民生內容的片面性,使民生新聞不庸俗,但又不失風趣,在權威性中凸顯靈活感,關注大眾在意的焦點,凸顯采訪的針對性,使民生新聞完成精準地推送。
民生新聞需對大眾進行服務,記者在采訪時融入人文關懷,對醫(yī)療、教育等多方面的情況進行報道,同時對就業(yè)的形勢及當前局面做到切實有效的整合,傳遞給大眾,開設多個互動的窗口來接收大眾的反饋,做到及時回復,讓大眾感受到自身被尊重,繼而更好地進行配合。記者對采訪要做到靈活化,滿足多層次大眾的需求,獲得一定的支持,繼而傳遞出極為貼近生活的民生新聞,吸引大眾使整體的收視率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再努力為大眾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時期下,電視臺的民生新聞采訪工作凸顯出一些不足,記者應憑借先進理念審視以往的工作模式并找到其中不足,有方向地改進,通過語言及人文關懷來為大眾考慮,注意大眾所關注的問題,做到極大程度的探究,從中挖掘出有深意的新聞,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憑借接地氣而又嚴謹的形象重回大眾的視線。實踐中,電視臺不斷對改進后的成效進行切實有效的反思,記者也對工作中的短板做到極大程度的補足,面對較為復雜的采訪,與團隊共同努力,使民生新聞飽含獨有的風格,迎合大眾的喜好,又蘊含著一定的深意,凸顯與新媒體的不同,給大眾帶來專業(yè)且舒適的體驗,使電視臺在新時期下漂亮地“轉身”,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