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靜
清明節(jié)氣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人在這天掃墓祭祖,緬懷先人。這時候春和景明,是踏青出游的好時節(jié),賞景,看花,放風箏。江南一帶還有在清明節(jié)吃青團等習俗。
紫鵑
紫鵑原名叫鸚哥,是伺候賈母的丫鬟。林黛玉到賈府的時候帶的傭人不多,貼身伺候的只有一個奶媽一個雪雁。奶媽年紀大了,雪雁又小。老太太不放心,就把身邊的鸚哥派給黛玉,改名紫鵑。紫鵑自從跟了黛玉,不離不棄,名義上是主仆,但其實兩人如姐妹一樣親近。
清明這一日,賈家要祭奠祖先。除了祭祖外,清明時節(jié)春和景明,桃紅柳綠,也是踏青賞景的好時候。大觀園里的詩人們又詩性大發(fā),要開始寫詩了。一日,湘云讓丫鬟翠縷去請寶玉,大家一起到“稻香老農(nóng)”李紈那兒賞好詩。
原來是一首《桃花行》,開頭寫道:“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nèi)晨妝懶。簾內(nèi)桃花簾外人,人與桃花隔不遠?!贝蠹易寣氂癫率钦l作的,寶玉猜是黛玉。寶琴還想和他開個玩笑,戲稱是自己寫的。
但寶玉斷定:“詩中有很傷感的詞句,寶姐姐是不會允許你這么寫的?!睂氂癫聦α?,這正是黛玉寫的。
因為這首好詩,大家決定把詩社的名字“海棠社”改成“桃花社”。
桃花詩社的第一次活動,就是以柳絮為題目填詞。在古代,詩和詞是有區(qū)別的,詞有詞牌,每個詞牌對字數(shù)、韻腳都有嚴格的要求。
黛玉、寶琴先后交卷,大家點評了一番。寶釵說:“柳絮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說好了,才不落俗套?!闭f完就把自己填寫的《臨江仙》給大家看。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
大家紛紛叫好。正在大家品讀的時候,窗外竹子上一聲響,原來是一個大蝴蝶風箏掛在了竹梢上。寶玉認出了這個風箏的主人,要給人送過去,紫鵑卻要留下來。探春說:“紫鵑也學小氣了,撿這個也不怕晦氣?!摈煊裥Φ溃骸熬褪牵言蹅兊囊材贸鰜?,放放晦氣?!?/p>
小丫頭們一聽要放風箏了,都高興壞了。寶琴叫丫頭放起了一只大蝙蝠,寶釵放的是一連七只大雁的風箏,唯獨寶玉的美人風箏放不起來。寶玉折騰得滿頭大汗,也沒成功,氣得他把風箏扔在地上說:“要不是看你是個美人,我一頓腳跺個稀爛。”
黛玉的風箏飛得很高,她見風力緊了,就把籰子(纏線的工具)一松,風箏線一下子就到了頭。黛玉不舍得將風箏放走,李紈勸她說:“放風箏圖的是這一樂,你更該多放些,把你這病根都放了去。咱們大家都放了吧?!?/p>
在古代,放風箏有放飛晦氣的寓意,把風箏放高,剪斷風箏線,預示著將病痛和煩惱一起放走。所以才有前面探春勸紫鵑,不能拾別人的風箏一說。
于是丫頭們剪斷了風箏線,風箏飄飄搖搖,隨風飛去,一會兒工夫就看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