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彭抗
退休的生活平淡而寧靜,但最近發(fā)生的一件事,打破了自己原有的寧靜,我的學生幾次要拉我和老伴去老區(qū)扶貧,我和老伴欣然前往,成就了一段扶貧老區(qū)行的精彩故事。
我的學生陳衛(wèi)平是律所主任,他的愛人劉蘭君也是我的學生,在一個企業(yè)里做法務。我很欣賞陳衛(wèi)平不服輸?shù)木髲娦愿?,從江西大山里走出的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得律師資格,并從一個每天提包擠公交車的小律師成長為律所主任。在最困難的時候,小兩口相濡以沫,互相幫助,憑借各自精湛的業(yè)務和良好的服務在北京站穩(wěn)了腳跟。今天陳衛(wèi)平是大律師,劉蘭君的法務也做得有聲有色,他們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車,小孩也要上初中了。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通過積分政策落戶北京。
汽車在京昆高速路上飛快行使,限速120。衛(wèi)平是個急脾氣,凈超速,還不斷地歪頭與坐在副駕駛的我講話。我半開玩笑地提醒他把好革命的方向盤,告訴他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安全,同時方向不能錯,畢竟來回近500公里的路程呢。老伴、蘭君及小孩在后排嘰嘰喳喳的說話,好不熱鬧。
據(jù)衛(wèi)平講,他做公益事業(yè)快5年了,后經(jīng)朋友介紹認識了淶源縣的公益志愿者葉子,衛(wèi)平夫婦資助了兩戶人家四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的學費。同時還代為所里其他律師資助的另一個小朋友送學費。盡管貧困地區(qū)已免除山里孩子的學費,但雜費和孩子的生活費仍要自理,四個孩子每年6千元,一直資助到高中畢業(yè),小兩口表示以后條件好了,還要多資助些。作為老師,我為他們的做法感到自豪。
河北涿州下高速走國道一直向西,路過易縣的西陵和狼牙山。這里是老區(qū),當年的黃土嶺戰(zhàn)役、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以及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的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這里成了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顛簸,走過國道、省道、進入山區(qū)土路,終于到達了河北淶源縣東團堡鄉(xiāng)東坡村。村子里共有160多戶村民,我們在這里見到了義工葉子。
葉子是個陽光開朗的姑娘,本名葉川,河北廊坊人,大家都叫她葉子,2004年嫁到淶源縣。乍一看葉子不過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一問才知道,她今年已經(jīng)三十七歲了,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葉子介紹說2005年與老公第一次到東團堡鄉(xiāng)做糧食生意,被這里的貧困驚呆了。后來,在做生意的同時參加了公益組織,兼做公益事業(yè),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幾年了。據(jù)葉子講,這里的村民都是以種地為主,作物主要是玉米、蕎麥和土豆,主要是靠天吃飯。少數(shù)村民搞養(yǎng)殖、運輸,成為村里先富起來的一小部分。到了村里,你會發(fā)現(xiàn)有的人家有汽車,但大部分家庭仍然貧困,房子破舊不堪。
沿著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山路,我們來到第一家。家里只有外婆、外公和孫女,小女孩的臉蛋紅彤彤的,正在上小學。走進屋里一看,我們都被嚇了一跳,房子馬上快要倒塌了。雖然已近10月底,但院子里蒼蠅成群。兩個彎腰駝背的老人是孩子的外公外婆。玉米堆散亂在不大的院子,如果不趕快囤起來,一場小雨就會使地上的玉米發(fā)芽,那樣他們一年的口糧都成了問題。聽葉子講,這家里沒有勞力,甚是凄惶。
老人感激地從衛(wèi)平夫婦手里接過錢,蘭君畢竟是個母親,拿出兩件花衣服給兩個小姑娘穿上,小姑娘高興得臉上放光,在花衣服的襯托下,像兩朵盛開的山茶花。葉子叮囑小姑娘收好錢,這是他們上學的雜費和伙食費。
我們與小姑娘全家合影后跟隨葉子來到第二家。這家男主人叫馬存福,是個殘疾人,小時候失火把一條腿燒壞了,截肢,現(xiàn)在是假肢,也算半個勞力。這家里有六口人,夫妻、三個孩子和奶奶。馬存福的妻子有智力障礙,沒有勞動能力,這家人也成了村里的困難戶。馬存福家住的房子同樣危險,房屋的一面墻體借助的就是山坡,如果山體滑坡,肯定趴下。屋里陰暗潮濕,唯一貴重的物品是一臺14英寸電視機。這家里只有三床被子,捐贈的棉被被奶奶留給了孫女上學住校用。這家的男主人馬存福雖然身體殘疾,但他五官端正,個頭也不矮,對我們的到來,他十分感激。他告訴我們,近幾年扶貧越來越實,各級干部做的實事也多了,鄉(xiāng)里為了幫扶他,曾出了3萬元錢,加上他自己出的一少部分錢,買了一所二手房,他帶我們?nèi)タ戳诵路?,新房子果然氣派多了,不過房子還在裝修,院子的大坑也需要填平。馬存福還有不少工作要做,難度很大。當我們離開時,馬存福摘下兩個倭瓜送給我們,以表感激。我們盛情難卻只好帶上。山里產(chǎn)的倭瓜面、甜,帶著一股清香,特別適合老年人吃。面面甜甜的倭瓜蘊含著山里人的質(zhì)樸、善良與真誠。
最后一家是衛(wèi)平代所里律師送資助的。被資助的男孩已經(jīng)上中學了。這里中學離家遠,都是住校。據(jù)男孩的父親講,在每逢節(jié)假日,孩子都要回來幫父母干活。小伙子很英俊、靦腆,黑黑的眼睛充滿靈性。他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努力學習,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好能去北京天安門看看。
下午三點,我們在鄉(xiāng)里吃了一頓極具特色的農(nóng)家飯,有莜麥面條、豬蹄等,最新奇的是我們第一次吃到一種叫“攪粥”的食品,像涼皮又像年糕,玉米面做的,拌著調(diào)料吃下去,別有一番風味。葉子自豪地說,這里的糧食最大的特點就是純天然,將來這里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了,農(nóng)家樂、幾日游都能搞起來,這里的村民是有盼頭的。
在吃飯中,我好奇地問葉子,這里為啥家家都掛習主席像?葉子笑著點點頭說,因為習近平主席的精準脫貧是老百姓的念想啊。沒錯,貧困地區(qū)的人們?nèi)罕姸及衙撠氈赂坏南M耐性诹曋飨砩狭恕?/p>
回家的路上,我們熱切地聊著,看著衛(wèi)平夫婦,想起葉子和眾多公益志愿者,他們付出的不僅是愛,而是扛起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我和老伴都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的一代會更多的擔負起社會責任。少年強則中國強,他們將比父輩做的更好,中國的前景將無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