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福 君懿
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蜿蜒盤旋著一條巨龍,它氣勢磅礴,俯瞰南海,這就是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三大半島”之一的雷州半島。雷州半島因古雷州而得名,歷史上屬于雷州府,素有“天南重地”之稱,大致為今天廣東省湛江市所轄地區(qū)。本文中的雷州儺舞風(fēng)俗,指的就是盛行于古雷州的民俗活動。
雷州自古多生雷電,這一獨特的自然現(xiàn)象與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雷州半島夏季受季風(fēng)影響,多產(chǎn)生雷暴天氣,而且這一地區(qū)以磚紅壤土質(zhì)為主,這種土壤內(nèi)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極易招致雷電侵襲。棲息于雷州的先民,因雷電斃命者不計其數(shù),房屋、樹木、牲畜等損失也十分嚴重。
雷州半島地處邊陲,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都是蠻荒瘴疫之地,可謂是赤地千里之鄉(xiāng)。為了求得生存,雷州先民心存求雷、盼雷之念,因為有雷才有雨,響雷兆豐年。緣于古代科學(xué)技術(shù)不發(fā)達,先民們對大自然產(chǎn)生的雷電現(xiàn)象無法得出科學(xué)解釋,由此產(chǎn)生敬畏恐懼之感,從而演繹出雷公和雷神的傳說。
明代文學(xué)家馮夢龍在“三言二拍”中的《警世恒言》里就載有“雷州換鼓”的故事。所謂“換鼓”,指的是雷州先民求雷、盼雷、敬雷、祭雷的祈禳儀式。為使天鼓長鳴、雷雨有致,先民們心懷崇雷之情,意欲將人間最好的鼓敬送天神,并通過新鼓換舊鼓的儀式,以求得雷神的眷顧與垂青,從而期盼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由崇敬雷神祈禳儀式演繹而來的儺舞,是古雷州民眾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雷州儺舞風(fēng)俗,如今廣泛分布于湛江的廉江、遂溪、麻章、海康(今廣東省雷州市)、徐聞等地,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雷州儺舞形式眾多,尤以“考兵”“走清將”等最具特色。
流傳于粵西古雷州一帶的儺舞,與中國南方其他地域的儺舞相比,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
早在先秦時期,南方多尚巫覡,尤以楚地為盛。古雷州屬百越之地,受楚風(fēng)影響尤為顯著,以尚巫為俗,儺舞就是上古先民崇巫的一種祭祀活動。事實上,儺舞并非雷州所獨有,作為漢民族兼具宗教和藝術(shù)的民俗事象,儺舞廣泛分布于江西、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儺舞自漢代延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流傳于雷州半島的儺舞屬于老儺,又名“文儺”,主要有麻章儺舞、海康儺舞、吳川儺舞、廉江儺戲等表演形式。
談及儺舞興盛時期,大抵在唐代“安史之亂”后。為躲避兵燹,中原及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的民眾大批遷居雷州,豐富了儺舞的表演形式和內(nèi)容。明嘉靖十四年(1535)所撰的《廣東通志稿》中就記載了儺舞表演的盛況。雷州儺舞中所展現(xiàn)出的人物形象以雷首公、五雷公將等為主,戲中所表演的內(nèi)容大多是民間傳說以及歷史上的英雄傳奇。
雷首公是當?shù)孛癖姙槌缋姿茉斐龅睦咨裥蜗螅湫螤铖斎?。在海康西南的英榜山上還遺存有雷神廟,是民眾酬神逐疫的重要祭祀場所。
??档膬杈褪且岳资坠c五雷公將為主角,麻章的儺舞則以雷首公和歷史上的傳奇英杰為主角,吳川的“舞二真”“舞六將”則大多以英雄人物為主角。廉江的儺戲與其他地方的儺舞不同,是一種兼具戲劇藝術(shù)的儺舞表演形式。事實上,除了雷首公和英雄人物外,雷州的儺舞中還有扮演土地公婆、艄船公婆等禱神保平安之類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湛江麻章湖光鎮(zhèn)舊縣村的儺舞民俗。據(jù)說,每年正月十五,舊縣村的彭氏宗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儺祭活動。舊縣村的儺舞又名“考兵”,所展現(xiàn)的人物形象大都圍繞北宋抗遼元帥康保裔及其部下車倫、麥必烈、李將軍、劉慶、劉洪五員部將,祭祀形式與內(nèi)容也別具一格。
康保裔,又名康昭裔,五代宋初時河南府洛陽人,初仕后周,進入北宋以后,受其父恩蔭,擔任龍捷指揮使、日騎都虞候、龍衛(wèi)指揮使等官職。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康保裔與遼軍戰(zhàn)于君子館(今河北省河間市君子館村一帶),戰(zhàn)事慘烈。對于康保裔之死,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說康保裔戰(zhàn)死沙場,以身殉國;另一說康保裔因寡不敵眾,力盡被俘,降遼后,被遼廷封為昭順軍節(jié)度使。
盡管康保裔的生死之謎有待考證,但宋廷卻竭力稱贊康保裔為忠義之士,并對其忠勇壯烈的戰(zhàn)功大加褒獎。據(jù)說,康保裔戰(zhàn)死的消息傳至朝廷后,群臣大為震驚。宋真宗本人也兩天不行朝會,以示哀榮。為此,宋真宗還專門下詔,恩加諸子官職,遣使慰問其84歲的老母親,封其為陳國太夫人,追封其妻為河?xùn)|郡夫人,康保裔本人也被追封為“威濟善利孚應(yīng)英烈王”,民間傳頌其功績,尊稱其為“康王”,并廣建“康王廟”以示祭奠。
“考兵”,據(jù)傳是古代軍隊中盛行的一種軍事儀式。延傳至今,已成為粵西驅(qū)除鬼疫、遣災(zāi)納福的儺祭活動。每年正月十五之際,舊縣村的道士們在本村康王廟前開祭,活動時間由辰時(早上7~9點)到戌時(晚上7~9點),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由道士在廟前做祭祀儀式,頌揚康王及其麾下車、麥、李、劉等五員戰(zhàn)將的功德,以祈求他們?yōu)榇迕癯秊?zāi)保平安。祭祀之時,將康王神龕供奉桌前,陳設(shè)三牲(豬、牛、羊)、五谷(大米)、酒及果品等。扮演五將的舞者各戴不同顏色的面具,身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在嗩吶和打擊樂伴奏下,面對康王神像揮舉手中兵器跳舞。接著,由全村挑選出的49名身強力壯、高大英俊的青年,手執(zhí)五彩標旗、羅傘等組成儀仗隊前導(dǎo)開路,道士隨之在神像前撒潑白米,謂之為鬼“撒糧”。之后,由四人簇擁抬著康王神像,緊接著是五將、土地公、土地婆和鑼鼓隊。隊伍浩浩蕩蕩在全村巡游,意在驅(qū)鬼逐邪,祈保平安。
第二階段,巡游全村后,游行隊伍回到康王廟廣場前,再舉行祭祀儀式。這時,扮演五將的舞者再次跳舞一番,以示祭祀顯靈。其間,有一自稱神靈附體的大漢赤膊上陣,在布滿荊棘的方桌上來回翻滾,俗稱“翻刺床”,以示神明顯靈。
第三階段,也是最后一道祭祀儀式在入夜時舉行。由道士將各家各戶預(yù)先置于門前象征疫鬼的稻草人收集起來,堆放在廟前付之一炬,寓意“火神驅(qū)疫”。土地公、土地婆則到每家每戶“唱喏”,意在向村民們表達迎祥納福的時辰到了,并贈送戶主一張寫有“添丁納福”的紅紙符,以示送丁、送福。戌時一到,主持儀式的道士們念起咒語,用紙符將“鬼邪”鎮(zhèn)壓在特制的紙船上,并將紙船置于河中,讓其隨水漂流而去,意在“遣災(zāi)送禍”。至此,整個“考兵”祭祀活動方告結(jié)束。
“考兵”祭儺的儀式在雷州半島流傳甚早,據(jù)清代陳昌齊所編撰的《雷州府志》記載:“自正月十二日起,曰‘開燈,連至十五夜,城市間每夜彩燈或三四百人為一隊,或五六百人為一隊,放爆竹,燒煙火,妝鬼判諸雜劇,絲竹鑼鼓迭奏,游人達曙,是曰儺。城中為最,各鄉(xiāng)圩間有之,謂之遣災(zāi)。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儺者。”舊村縣遺存的儺舞面具,就是明代萬歷年間所刻造的,可見明清時期“考兵”祭儺的儀式就已盛行。
與“考兵”儺舞重在歌頌功績不同,??迪膳糯澹ń駨V東省雷州市松竹鎮(zhèn)仙排村)的“走清將”儺舞重在驅(qū)魔之意。據(jù)悉,松竹鎮(zhèn)仙排村的儺舞是其祖先由宋代興化路(今福建省莆田市一帶)遷居此地后流傳下來的。每年正月二十七為仙排村的元宵節(jié),這天來臨之際,村民們都要跳儺舞,并在寺廟和宗祠中祭祀雷神以避惡。
舉行儀式的當天,大約上午9時許,鑼鼓陣陣,鞭炮齊鳴,儺舞隊走街串巷,挨家挨戶禳兇納吉,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平安吉祥。儺師面戴神秘面具,身著彩衣,踩著鼓點起舞,他們動作原始古樸,遒勁有力。仙排村的儺舞表演分為拜公、點將、領(lǐng)將等環(huán)節(jié),每家每戶的庭院都是儺舞表演的舞臺。參加表演的5個儺師分別置于庭院的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戴著以整塊木頭雕成的青、赤、白、黑、黃5種面具,民間俗稱“五將”。
儺面具的形象別具一格,巨目、獠牙、大鼻,線條樸實夸張,色彩鮮明。此外,另有兩名村民分別扮演土地公和土地婆。土地公扶著拐杖,手持財寶;土地婆懷抱布娃娃,意為“送子送孫,增福添財”。儺舞隊所到之處,門庭若市,熱鬧非凡。仙排村的儺舞表演持續(xù)時間很長,早在舉行儀式當天的凌晨3點,各項活動就需準備妥當。天明時分,儺舞隊正式出場,活動一直持續(xù)到午夜12點。
仙排村的“走清將”儺舞,起初只是一種祭祀儀式,旨在祛災(zāi)祈福,后來逐漸演變成特有的民俗活動。除了儺舞表演外,仙排村的村民還要舉行放煙花等其他歡慶活動。
“走清將”儺舞并非仙排村所獨有,它是廣泛流傳于古雷州一帶的儺舞形式,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驅(qū)鬼除災(zāi)的“戰(zhàn)斗”。在每年正月二十七舉行“走清將”戰(zhàn)斗前,人們在正月二十五這天就要早早做好準備工作。其間,村民們要制作彩旗、各種咒符以及祭祀神靈所需的器具。在眾多的表演道具中,面具是最為重要的。據(jù)傳,如今我們所見的“走清將”面具始創(chuàng)于清代雍乾年間。在海康松竹鎮(zhèn)塘仔村(今廣東省雷州市松竹鎮(zhèn)塘仔村)的村民家中,還保存著6張完整的“走清將”面具。準備工作妥當后,就要舉行如下酬神祭祀儀式:
一是筑壇設(shè)廟。雷州儺祭儀式大多在各村神廟內(nèi)舉行。神廟內(nèi)供奉著雷公等神靈,神廟外觀形式為歇山頂,其主體部分置有“主神位”,通常為木制樓架,并置于室內(nèi)正中。神廟是“走清將”的主要場所,神廟前的廣場處搭建有牌樓,以供開展各項活動之用。
二是祭拜祖先。每逢正月二十六,也就是舉行“走清將”的前一天,神廟附近都要高懸彩旗,彩旗以黃色和紅色為主,氣勢恢宏。這天,要從村民中選出數(shù)人,裝扮成道公、道師等形象,并與村民一道參加“祭拜祖先”的活動,為“走清將”正名。道師和道公手持道家法具,手中揮舞著咒符,口中默念咒語,時而起立,時而揮舞著手中的道具劍,并與村民一道跪拜于神靈之前,以示“走清將”儀式是為村民福祉所開展的正義之戰(zhàn)。
三是“五雷”齊聚?!白咔鍖ⅰ钡闹鹘怯伞袄资住焙汀拔謇住币约巴恋毓屯恋仄诺冉M成。其中,五雷將軍的扮演者頭戴五色面具,腰系黑腰帶,腳穿黑布鞋,身著的服飾分別是藍、黃、紅、綠、橙五種顏色,服飾華麗莊嚴,給人一種肅穆、威嚴之感?!拔謇住睂④姷男蜗缶売诘澜虃髡f,他們都是雷部元帥辛天君的部下,分別是東方蠻雷使者馬郁林、南方蠻雷使者郭元京、西方蠻雷使者方仲高、北方蠻雷使者鄧拱寰,以及中方蠻雷使者田宗元。辛天君是道教傳說中的雷霆猛烈神將,都督雷部,統(tǒng)帥風(fēng)伯、雨師、電母、大力夜叉等,形象多為戴鐵牛耳帽,朱發(fā),鐵面,銀牙,左手執(zhí)雷簿,右手執(zhí)鐵筆,常用鐵帽符罩邪鬼,伐惡誅精。
當準備工作妥當后,正月二十七這天要舉行正式的“走清將”活動。為求取“出征”勝利,“走清將”要挑選吉時出發(fā),方可予以“出戰(zhàn)”。“五雷”將軍每到一戶人家的祠堂或者供奉祖先的地方,都要舉行“走清將”的表演。每戶人家也都早早清掃干凈,手持供香按照輩分依次排序以迎接神靈和“五雷”將軍的蒞臨。就這樣,每到一處,“五雷”將軍都要舉行類似的“除妖”活動。當“五雷”將軍離開這戶人家祠堂之時,“元首”(即每年通過占卜方式選出的神靈代表人,主要任務(wù)是帶領(lǐng)“五雷”將軍向妖魔開戰(zhàn))還要向每戶人家收取“火門錢”,類似于古代征派的軍費。
“走清將”表演中最高潮的部分就是“下田”,即到本村的村界進行與妖魔的決戰(zhàn)儀式。當“五雷”將軍清掃完每家每戶的妖魔后,便來到村外舉行“下田”的決戰(zhàn)儀式。
首先,神靈被安奉在更大、更威耀的轎子內(nèi),相比之前的小轎子,這次預(yù)示著坐上了“戰(zhàn)馬”。在“五雷”將軍颯爽英姿的鼓舞下,很多年輕人參與到這場保衛(wèi)村莊的“戰(zhàn)斗”之中。緊接著,開路隊、鑼鼓隊、彩旗隊回到各自位置排好隊,整裝待發(fā),他們各個精神抖擻,手中拿著火炬或者牌子,朝著村莊的最遠村界方向前進。因為人們相信,妖魔鬼怪就是從那里入侵村莊的。為了永除后患,必須把妖魔鬼怪趕出村界并徹底擊垮它們,而最遠的村莊邊界就成了最激烈的戰(zhàn)場。
隨著鐵炮一聲巨響,人群呼喊聲不斷,踏上了保衛(wèi)村莊的“征戰(zhàn)”之旅。道路兩邊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兒童、婦女和老人,他們用鞭炮歡慶這一時刻的到來。在距離最后“戰(zhàn)場”的一戶人家房屋前,開路隊、彩旗隊等都要停下,不能繼續(xù)前進,前進的是“五雷”、道師、神靈以及簇擁的年輕人。因為前面是一場“大戰(zhàn)”,開路隊、彩旗隊等跟著前進可能會拖累“主力”,影響“戰(zhàn)事”的結(jié)果。他們在這里靜靜等待,隨時做好接應(yīng)“主力”的工作。“主力”行走700米就到村界了,預(yù)示著來到了“邊關(guān)”。此時,已經(jīng)有幾個人在此等候多時,他們就是駐守在“邊關(guān)”的戰(zhàn)士。
等待多時后,他們終于盼來了“主力”。來到最后的“戰(zhàn)場”,“五雷”將軍站在最前面充當前鋒,后面接著就是抬著神靈的年輕人。道師在隊伍前面念梵語,類似于古代將領(lǐng)在大戰(zhàn)前給將士們的訓(xùn)示。道師念完梵語后,鑼鼓聲音充斥著每一個角落。緊接著,人們點燃了稻草,“五雷”將軍率先朝火堆方向沖去,躍火而過。在鑼鼓聲中,抬著神靈的年輕人迅速沖向火堆。隨行的年輕人也跟在后面躍過火堆,并把火把扔在火堆之中。隨即,他們又依次有序地再次躍過火堆,“五雷”將軍從前鋒變成后軍,踏上了凱旋之路?!拔謇住睂④姎w來時,當與開路隊、彩旗隊等相遇之前,儺舞隊伍不像來時那樣高聲呼喊著,而是安靜地前進。之所以如此,在于古代軍隊在塞外擊敗敵人后,為了防止敵人反撲,軍隊班師回朝一般不會大張旗鼓。
當回到“走清將”儺舞的起點,即神廟廣場前時,盛大的慶功儀式開始舉行。道路兩邊的老人、婦女、兒童應(yīng)聲歡呼,鞭炮聲響徹整個村莊。道路兩邊的村民向神靈供奉香火,并領(lǐng)著全家人進行朝拜。在慶功音樂的伴奏下,道師念著梵語,以示保衛(wèi)村民的“戰(zhàn)爭”取得巨大勝利,整個“走清將”儺舞儀式也宣告結(jié)束。
由此可見,“走清將”作為古代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表現(xiàn)藝術(shù)及文化內(nèi)涵,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宗族文化、嶺南文化以及粵西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浸透著粵西民眾期盼風(fēng)調(diào)雨順、祈求國泰民安的美好祝愿,是獨具粵西地域風(fēng)情的文化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