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萬,隋士鳳,紀鵬
(山東省招遠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山東 招遠 265400)
我國森林覆蓋率低,荒山、荒灘較多,造林質量還不夠高,一些地方亂砍濫伐、亂征濫占、破壞林草植被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綠化任務依然任重道遠。為發(fā)揚中華民族愛樹、植樹、護樹好傳統(tǒng),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深入推進大規(guī)模國土綠化行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山東省招遠市自2018年以來,開展了以企業(yè)、學校、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及廣大市民共同參與的認種認養(yǎng)公益植樹活動,增加了義務植樹的多樣性,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市民造林的積極性,提高了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取得良好造林成效,產生一定的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
招遠市位于山東半島西北部,地處膠東半島低山丘陵地帶,屬暖溫帶季風區(qū)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山丘連綿,溝壑縱橫,大小山頭1 300多個,溝4 400余條,地貌比較復雜,可分為山地、丘陵、緩丘、平原、洼地、海灘6種地貌類型。地形自東北向西南呈反“S”形分水嶺,南北形成大沽河、老界河兩大流域,境內河流11個,流域160余條。土壤可分為棕壤土、潮土、褐土和水稻土4個土類。植被分為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草叢等4個主要植被型。
2018—2020年,招遠市連續(xù)開展了3次大規(guī)模的認種認養(yǎng)造林活動。該項目區(qū)位于招遠市羅峰街道龍王廟下村,造林地為丘陵地貌嶺坡梯田微地貌類型。造林作業(yè)區(qū)附近有小一型水庫龍王湖,可為造林提供充足的水源。造林作業(yè)區(qū)土壤類型為棕壤,土壤質地為沙壤,疏松母質厚度一般在20~40 cm,少部分為中層土,海拔高度在110~150 m,坡度在10~18°。造林地周邊植被以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造林地為棄耕地,非基本農田保護區(qū)。參考影響林木生長的主要立地因子,經對規(guī)劃造林地的實地調查分析,該造林地立地條件較好,適合林木生長。
龍湖認種認養(yǎng)公益植樹基地項目規(guī)劃造林面積35.3 hm2。項目規(guī)劃分三期實施,即2018年3月31日前完成公益植樹造林14.3 hm2,2019年3月31日前造林13.7 hm2,2020年3月31日前完成造林7.3 hm2。其中2018、2019年規(guī)劃的公益造林項目列入山東省煙臺市全域綠化優(yōu)質亮點工程。
堅持適地適樹相對集中連片的植樹布局原則。規(guī)劃造林地均位于羅峰辦事處龍王廟下村龍湖周邊山地,設計林種為風景林。建設范圍主要以羅峰辦事處龍王廟下村龍湖周邊一般耕地為主,項目區(qū)道路相對平坦,有通往植樹地點的進山道路,便于認種認養(yǎng)中的小學生、中學生及年長者順利安全到達目的地。規(guī)劃區(qū)內的耕地大多為撂荒地,可充分利用閑置土地資源,通過造林綠化,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景觀林體系。
根據項目建設宗旨及當地生態(tài)建設要求,作業(yè)區(qū)的立地條件、造林地的生態(tài)脆弱性指標,設計林種為特殊用途林中的風景林(一般生態(tài)公益林)。以優(yōu)良的鄉(xiāng)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優(yōu)質外來樹種,營造具有生態(tài)互補作用的帶狀混交林。
因項目區(qū)作為社會公益組織或家庭義務植樹基地,不宜規(guī)劃過多樹種,宜采用經濟、美觀,同時又具有景觀綠化效果的鄉(xiāng)土樹種為主。主要規(guī)劃了:紫葉李、黃櫨、海棠、櫻花、五角楓、紅楓、銀杏、楸樹等樹種。
為便于社會公益植樹活動的組織實施,根據造林地立地條件,采用植苗造林方式。由招遠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負責挖穴,公益組織負責栽植、澆水及認養(yǎng)。
整地方式采用穴狀整地,定植穴規(guī)格統(tǒng)一為60 cm×60 cm×60 cm,一律采用機械(挖掘機)挖穴,由羅峰辦事處負責安排人員挖穴。整地在每年的3月12日前完成。
造林株行距3 m×3 m,造林配置方式為正方形配置。因丘陵地帶梯田大小不一,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根據梯田的實際情況可做適當的細微調整。樹種配置方式采用帶狀混交。通過樹種合理配置,增強林木抗逆性,提高林地生物多樣性。
栽植應嚴格按照DB37/T 397-2004《工程造林技術規(guī)程》要求進行栽植。栽植時,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栽植要領,先用濕潤的土壤埋苗根至1/3處時,把苗木向上輕提一下,舒展根系不窩根,然后踏實,再埋至穴滿,踩緊,澆水,最后埋一層松土以防蒸發(fā),做到苗木根系舒展完整,分層填土、適度踏實,灌水澆透,封土培堆,及時補充定根水,確保土壤水分充足,提高苗木成活率。
4.3.1 苗木要求 樹干通直、樹形優(yōu)美、生長健壯且無病蟲害的優(yōu)質苗木,為提高苗木成活率,宜采用截干栽植。苗木規(guī)格,具體標準是:紫葉李米徑3~5 cm,苗高3 m以上,調運前截干至2 m;櫻花米徑4~5 cm,苗高3 m以上,調運前截干至2 m;紅楓米徑3~4 cm,苗高3.5 m以上,海棠米徑3~5 cm,苗高3 m以上,調運前截干至2.2 m;楸樹米徑3~4 cm,苗高4 m以上;五角楓米徑3~4 cm,苗高3.5 m以上;黃櫨米徑3~4 cm,苗高3 m以上。按照造林面積、造林密度和株行距,該項目共設計栽植苗木38 690株,按5%損失系數,共需苗木40 624株。
4.3.2 植苗深度 栽植深度要超過苗木根系原土痕2~3 cm,做到苗木根系舒展,深度適宜。
4.3.3 造林方法 盡量做到隨起苗、隨運苗、隨栽植,為便于組織造林,可于栽植前一天下午起苗,栽植當日早晨將苗木運輸分配到造林地(一般規(guī)定7:00前運達),當天8點前開始組織栽植,并保證當天栽植完畢。造林后于當年秋或翌年春及時檢查造林成活率,并以同種、同齡苗木補植齊全。
4.4.1 松土除草 原整地穴面都要松土,除掉雜草;松土深度3~5 cm,距栽植點越近越淺,不可損傷苗木;結合松土要培好外埂,以利攔截雨水,培埂用土應從整地穴的墻后部位切取。林地覆蓋:對幼林通常使用土蓋、草蓋、地膜、麥稈、綠肥等做為覆蓋物,覆蓋在樹穴之上。這樣做的好處是阻擋陽光直射、保墑、提高地溫、促進幼樹根系生長,抑制雜草,促進有機質分解,增加土壤養(yǎng)分等。
4.4.2 幼林澆水 栽植時由認種認養(yǎng)人負責澆水,為保證苗木成活,栽植3日內,由羅峰辦事處負責安排人員及時澆透定根水,以后應視土壤墑情安排澆水時間和次數。澆水后可采用土覆蓋、塑料地膜覆蓋或雜草覆蓋穴面的辦法,以覆土防護為主,以保持土壤墑情。
4.4.3 管護 栽植后對林木進行及時修枝,剪去雙頭或多頭幼樹多余的主枝、病死枝等,減少水分的蒸發(fā)及營養(yǎng)的流失[2]。公益組織認養(yǎng)人要視當地墑情進行及時的后續(xù)澆水、培土等管護工作。
本次公益活動項目的開展由招遠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原林業(yè)局)、共青團招遠市委、招遠廣播電視臺、《金都招遠》官方微信、膠東在線《招遠網》等相關單位共同主辦,由膠東在線《招遠網》負責組織報名,與共青團招遠市委做好宣傳發(fā)動,與公安對接維持好當天交通秩序。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做好造林現場的規(guī)劃、苗木的準備。廣播電視臺做好公益植樹活動的宣傳報道。羅峰辦事處協(xié)助村做好土地平整、道路整修、挖穴、水罐車、森林防火標志等相關配套設施準備。每年3月12日至3月31日期間,組織造林,秋季或第二年春天進行適時補植。
項目區(qū)位于招遠市西出口龍湖周邊,每年春暖花開之時各色樹種競相開放,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光旅游,對于提升招遠市城市景觀形象,加快推進全域城市化建設,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
項目對于改善招遠市城區(qū)環(huán)境,特別是改善龍王湖周圍小氣候,起到保持水土、改善水質,減少環(huán)境污染的作用,產生一定的生態(tài)價值。
參與該基地項目植樹的人員來自于各行各業(yè)的志愿者,通過栽植家庭樹、成長樹、友誼樹、情侶樹、生日樹、青年林及為樹木掛牌、寫祝福語、留紀念照等形式,引導公眾以樹寄情、以樹銘志,傳播全民植綠、愛綠、護綠的理念。這不僅擴展了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提高全民義務植樹率,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益植樹的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到植樹造林中來,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