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伊寶
課堂話語指的是在課堂上產(chǎn)生的語言,包含教師語言和學生語言兩個部分。教師課堂話語既是學生的目的語,又是學生的媒介語。教師課堂話語決定著學生的語言習得和課堂目標的達成。英語課堂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從教師角度分析,教師在課堂上要使用英語與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和互動,一堂課下來要達成語言目標;從學生角度分析,學生在課堂上既要輸入教師的可理解性語言,又要達成語言知識能力目標。如果學生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優(yōu)良,再加上教師地道、標準的英語輸入,其英語學習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好地優(yōu)化小學英語教學,將對教師的課堂話語展開分析,探討小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特征,分析小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存在的問題并探索其運用策略,最終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首要特點是規(guī)范性,表現(xiàn)在語音、語調(diào)的規(guī)范和話語邏輯的準確性上。語音、詞匯和語法是英語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語音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良好的語音、語調(diào)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關鍵。對于英語教師來說,能夠正確地發(fā)音、具備優(yōu)美的語調(diào)是他們應該具備的基本功之一。小學階段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教師正確、標準的語音,優(yōu)美的語調(diào)等為學生樹立了語言學習的典范。英語語調(diào)強調(diào)抑揚頓挫,升調(diào)和降調(diào)是英語語言學習中常見的兩種語調(diào)。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調(diào)變化,引起學生對知識點的注意。
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大部分時間集中在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語言交流成了其語言學習的主要途徑。這就強調(diào)教師的課堂話語要有可模仿性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語言的習得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只有在保證可理解性輸入的情況下,才能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輸出。這就強調(diào)教師在語言教授過程中要注意話語的可理解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李敬誼2018)。
國內(nèi)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難題是缺乏真實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得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語言,最終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程曉堂在《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一書中把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分成情境真實性、語言真實性和內(nèi)容真實性。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多使用真實的話語,才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情境(楊瀾2018)。另外,教師的課堂話語還要有互動性的特點,即教師和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通過話輪轉(zhuǎn)化,不斷實現(xiàn)對知識的架構。面對語言學習中的語法知識,教師可以不直接指出錯誤,而通過師生話語互動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并修改。這樣,師生之間的交流會更加真實。
教師的課堂話語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規(guī)范性強調(diào)教師的課堂話語要符合大多數(shù)講英語人士的習慣。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使用“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與學生進行交流,這不符合西方國家使用英語的習慣。小學生思維能力較弱,如果教師輸入的話語不規(guī)范,就會讓他們對知識建立起錯誤的認識。因此,教師要使用規(guī)范的課堂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不斷感知、體驗和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從而更好地掌握語言的規(guī)范表達。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新知或者與學生進行話題討論時,課堂話語往往缺少邏輯性和層次性,或者設計的問題之間毫無關聯(lián),影響了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另外,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缺少邏輯性的課堂話語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教師的課堂話語缺少真實性,體現(xiàn)在缺少情境真實性、語言真實性、內(nèi)容真實性三個方面。在缺少情境真實性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借助圖片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存在“明知故問”的現(xiàn)象;語言情境欠缺,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在缺少語言真實性方面,很多教師習慣在Free talk環(huán)節(jié)談論天氣、星期、愛好、節(jié)日等,課堂話語套路太多,且認為與學生交流越多越好,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交流,導致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簡單的堆砌。在缺少內(nèi)容真實性方面,教師有時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情境創(chuàng)設不自然,有生硬的感覺,且與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不大,造成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目標語言。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課堂被教師話語壟斷,導致師生話語比例失衡。另外,小學生因年齡小,在主動與教師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師生之間缺少互動。
教師要規(guī)范使用課堂話語,為學生作好示范。常見的課堂用語有指令性話語、提問話語和評價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規(guī)范程度決定著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程度。
1.規(guī)范使用指令性話語
教師在規(guī)范使用指令性話語時,要注意區(qū)分小學低年級和中、高年級學生。因為低年級學生剛接觸英語,還不能清晰掌握指令性話語。例如,在教授“Hello!Hi!”等問候語時,教師只需使用手勢動作,學生便可以理解;在教授“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跟讀,在他們整體掌握后,再讓他們朗讀。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英語學習經(jīng)驗,能與教師進行簡單的互動和交流,此時如果再使用簡單的指令性話語,就會阻礙其思維的發(fā)展(戈向紅2017)。因此,對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指令性用語要做到詳細,要讓他們經(jīng)常聽到這些詳細的指令性話語。長期訓練下來,他們就會內(nèi)化和吸收這些指令性話語。
2.巧妙使用提問話語
教師在使用提問話語時,第一,既要關注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個別學生。提問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李莉2016)。有時候教師怕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會先提問一個學生,如此一來,其他學生覺得問題與自己無關,反而不去思考。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特點,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問題的思考。第二,問題要有啟發(fā)性和趣味性,真正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實現(xiàn)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問題,讓他們主動思考,并學會自己提問。常見的提問形式有比賽式提問、猜謎式提問等。
3.規(guī)范使用評價話語
通過對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話語進行分析,歸納出常見的評價話語有以下三種。第一種:“Yes—No”型評價話語。教師只需要對學生的回答作簡單的判斷,如“Well done.”“Good.”“Sorry.No.”等。這種評價話語不能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更不能形成有效的話輪互動,評價意義不大。第二種:轉(zhuǎn)向型評價用語,顧名思義,當一個學生的答案錯誤時,教師作簡單評價后,讓另外一個學生回答,以期得到正確答案。第三種:追問型評價話語。這類評價話語是讓學生對自己的答案不斷進行思考,最終得出更多答案。例如,教師提問:“Which animals do you like?”在學生回答“I like...”后,教師追問:“Why?”學生便會思考其他原因。由于是開放性問題,不同學生回答的答案也是不同的??傊u價話語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教師在使用評價話語時要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進行評價,讓評價更具個性化,最終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為例,針對教師話語在課堂導入、新授、鞏固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使用進行分析,真正做到促進師生之間的話語交流。
1.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
本堂課主要針對Storytime中部分單詞進一步學習及加強對“What can you do?Can you...?”句型的運用。教師先借助PPT向?qū)W生呈現(xiàn)相關圖片和句型,讓他們快速朗讀;然后讓他們運用句型“What can you do?Can you...?”向教師提問,形成生問師答的對話模式。在短短幾分鐘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師生之間進行了互動交流,且學生對本堂課知識點有了明確認識,導入自然、高效。
2.課堂新授環(huán)節(jié)
在課堂新授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采用生生對話、小組討論等形式,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最大限度促進師生之間的話語交流(吳燕2016)。在新課教授環(huán)節(jié),學生向教師提問:“What can you see?”教師回答:“I can see a big bag.”接著,讓學生到臺前使用句型“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進行表演。這樣一來,既有真實情境,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了生生對話的目標。
3.課堂鞏固環(huán)節(jié)
在課堂鞏固環(huán)節(jié),教師采用chant的形式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總結:“What can you do?What can you do?I can draw.I can swim.Can you make a salad?Can you make a cake?Yes,I can.Yes,I can.”教師借助小詩讓學生掌握了基本短語和句型的使用方法,同時對學生朗讀時的表情進行了指導,引導他們積極、樂觀地表達。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一人獨占話語權,而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要結合不同課型,對教師話語量作適當增減,關注與學生的話語互動方式,為學生的語言操練提供更多的機會。教師還要想方設法提高自己課堂話語的有效性,先從課堂話語的規(guī)范性、邏輯性和可理解性入手,再進一步提高話語的互動性和可模仿性,同時巧妙使用提問話語,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機會,并精細設計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生生對話和小組討論的機會,不斷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