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嬌
辯證研究是以唯物辯證主義為哲學基礎,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新范式。它不屬于純粹的理解范式,也不屬于實驗性的干預范式,而是指在真實條件下,以迭代循環(huán)的方式,實現“理論—實踐—闡釋”的同步優(yōu)化。下面在辯證研究范式的背景下,以“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縮寫POA)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大學英語課程中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辯證研究(Dialectical Research,縮寫DR)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系統(tǒng)關鍵問題驅動為DR的研究中心,著重體現問題的系統(tǒng)性與關鍵性,其中,關鍵性針對具體問題,即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第二,“求真、求善、求意”的同步是DR的主要目標,即“優(yōu)化理論—優(yōu)化實踐—優(yōu)化闡釋”,其需要多次迭代循環(huán)才能逐漸達到理想狀態(tài);第三,“學習借鑒—提出理論—實踐理論—反思闡釋”為DR的研究流程,它們是彼此相關、頻繁互動的整體;第四,與以往的單一團隊相比,DR提倡多種類型人員共同協(xié)作,如教師研究者、教材出版者、專家型研究者及能進行行政資源調動的領導等,DR團隊領導可由2—3人組成。
“關鍵能力說”是在辯證研究范式下,由POA理論體系中的“全人教育說”調整而來的。具體調整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重點培養(yǎng)四種關鍵能力并對其作出了詳細解釋:認知能力,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及信息加工能力等;合作能力,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及優(yōu)秀道德品質等;職業(yè)能力,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知行合一能力及全身心投入事業(yè)能力等;創(chuàng)新能力,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大膽嘗試及勇于創(chuàng)新能力。第二,201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立德樹人”的具體任務直接落實到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等四項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上,這足以說明高校的英語課程應緊跟時代發(fā)展。第三,原始POA理論中的“全人教育說”并不能輕易落實到英語課堂教學中,而“關鍵能力說”則規(guī)避了這一缺陷,它集人文性與工具性于一體,著力找到具有系統(tǒng)性和關鍵性的問題,方便教師選取恰當的活動主題及內容,為其具體教學指明了方向。
POA在辯證研究范式下提出了外語教學中對學生六種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語言能力為所有關鍵能力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其余五種能力分別為學習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合作能力,它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另外,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創(chuàng)新能力與合作能力為《意見》中新增的兩項,主要側重對學生步入社會后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綜上所述,大學英語課程應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六種關鍵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及生活鋪平道路。
關鍵能力不是固定不變、僅拘泥于單一學科或領域的,也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可教、可學、可測、可量的行為。褚宏啟(2016)提出了關鍵能力的計算公式,即知識與技能之和的乘方(乘方即態(tài)度)。若態(tài)度為正數,則知識與技能之和就會成倍增長;若態(tài)度為負數,則最終取值有可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這一公式也并非完美,首先是對于負值的解釋與運用還存在一定誤差,其次是只用態(tài)度概括知識與技能外的所有因素過于絕對與籠統(tǒng)。因此,POA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新的關鍵能力的計算公式:關鍵能力=(核心知識+核心技能)×情感品格×自我管理×(+/-)價值觀。這個計算方式包含核心知識、核心技能、情感品格、自我管理、價值觀五個重要要素,每個要素分別起不同的作用。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作為測量關鍵能力的起點,是其他要素的基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情感品格決定其他要素的作用能否正常發(fā)揮;自我管理決定其他要素能否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效率;價值觀決定各個要素發(fā)揮作用的主要方向(文秋芳 2018)。
根據新的關鍵能力的計算公式,要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關鍵能力,首先,需要根據辯證研究范式的要求找到系統(tǒng)性、關鍵性的問題,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向,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價值觀。其次,根據POA,英語課程應多關注學生的實際產出,因此,培養(yǎng)關鍵能力的前提就是確定具體學科、具體方面的核心知識與核心技能,即生成能力強的核心知識與核心技能。學生通過深入學習,可以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進而舉一反三;而對于一些生成能力弱,并無具體、明顯規(guī)律可循的知識與技能來說,則推薦使用案例方式進行教學。再次,關鍵能力中的第三個重要要素是情感品格,其中“自信”“堅毅”“開放”“包容”“謙虛”“求新”等與文化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思辨能力存在較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應選擇最恰當的情感品格,使其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最后,對于學生來說,自我管理應包括目標、資源、過程及結果。目標有長短之分,若干短期目標可以助推長期目標的完成。資源有內、外部之分,學生可以利用內、外部資源的相互作用,即自身的學習風格及語言能力等與時間、人力、物力等資源之間的相互作用,培養(yǎng)關鍵能力,最終通過相應的任務活動收到與預期方向大體一致的結果。
教材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對象、仿效語言運用的范本,是他們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和獲得精神享受的媒介。同時,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語言輸入及必要的內容信息,更是國家意志的重要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教材編寫者可以看作“育人”的設計師。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練習設計的路徑均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以關鍵能力的五個重要要素為基準,教材編寫者首先要確定課程設置中系統(tǒng)且關鍵的問題,通過“理論—實踐—闡釋”同步的過程,根據價值觀的具體內涵確定教材的核心內容及方向,并確定其總綱領。其次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核心知識與核心技能的最終選擇,同時核心知識和技能會受到教材內容的制約,這二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另外,還要關注學生情感品格和自我管理的培養(yǎng),同時針對教材內容進行具體教材練習項目的設計,從而使他們在課后練習中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
第一,師生共享目標。教師應將教學目標與學生情況精確對接,設計符合六個關鍵能力要求的課堂活動,進而進行有效教學,即辯證研究范式下“理論—實踐—闡釋”同步優(yōu)化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教師既可以檢驗自己的教學理念,又可以直接體驗課堂教學的效果,在課后反思中還可以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實踐—求善”)。
第二,教師專屬目標。教師應運用動態(tài)的知識觀對英語基本知識進行準確定位,如詞匯、句子及語篇等,且應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使輸入性知識為輸出性知識作好鋪墊,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應使用基于POA的任務驅動促進學生英語基本技能的學習,如在口頭輸出中進行語塊的運用,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應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知識,設計能夠使學生進行積極體驗的教學活動,使其感悟英語文化,進而進行國際文化的有效傳遞,提高文化理解及認同能力;應利用小組活動(可經常有意調動小組成員)、同伴評價及小組互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基于辯證研究范式的大背景,以POA理念轉變后的“關鍵能力說”為中心,深入討論了大學英語課程中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新時代對大學英語教材編寫者及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刻提醒他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最終使其關鍵能力實現實質性的提高??傮w來說,教師可以有效利用教材,通過對每個教學單元的合理設置完成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及文化能力四種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對于創(chuàng)新能力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則需要通過設置一些額外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完成,同時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