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漢人民間宗教的兩個向度"/>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物質(zhì)性與虛空性
        ——理解漢人民間宗教的兩個向度

        2020-02-21 17:17:10
        思想戰(zhàn)線 2020年1期

        石 峰

        人類學對漢人民間神靈的研究大體經(jīng)歷了三個理論模式的轉(zhuǎn)化,即“官僚模式”“個人模式”和“異端模式”?!肮倭拍J健币晕溲攀?A.Wolf)為代表,他基于涂爾干社會象征主義理論,認為超自然界是社會關(guān)系的投射,故而他判定神靈是官僚的隱喻。(1)Wolf,A.,“Gods,Ghosts,and Ancestors”,in A.wolf eds,Studies in Chinese Soci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pp.131~183.但在中國民間信仰體系中,有兩個問題“官僚模式”無法解釋,一是漢人的民間神靈并不僅僅局限在灶神、土地公和城隍;二是有些神靈還具有反叛的性格。武雅士注意到了這兩個例外,但他并沒有作深入的討論,因為這兩個例外已超出了他構(gòu)造的“官僚模式”,而不能被納入進他的理論體系之中。針對第一點,韓明士(R. Hymes)提出了“個人模式”。(2)[美]韓明士:《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皮慶生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他認為,人神之間的關(guān)系是通過師生紐帶聯(lián)系起來的,其中還有堂兄弟或親兄弟關(guān)系。他們不是官僚系統(tǒng)中的上下級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的卻是“師生關(guān)系”和“親屬關(guān)系”。針對第二點,夏維明和魏樂博(M.Shahar & R.Weller)提出了“異端模式”。(3)Shahar, M.& R.Weller ed.,Unruly Gods:Divinity and Chinese Societ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6.其總體特征表現(xiàn)為:1.有些“神靈”并不是官員,但它們也擁有權(quán)力;2.它們的權(quán)力不是來源于“結(jié)構(gòu)”,而是來源于“反結(jié)構(gòu)”;3.女神是一個特別的宗教現(xiàn)象,在她們身上體現(xiàn)了“純潔”與“污染”的吊詭與辯證法;4.在緊張的社會規(guī)范的壓力下,儀式性的反常行為成為維持社會存在的“安全閥”;5.在一定的歷史語境下,古怪的神靈會成為質(zhì)疑制度合法性的象征資源。(4)石 峰:《西方人類學漢人民間神靈的解釋模式評論——兼對涂爾干宗教社會學理論的再思考》,《世界民族》2010年第3期。

        總體言之,以上三種模式皆從觀念信仰層面來理解中國民間神靈。隨著物質(zhì)文化研究的興起,人類學的宗教研究也開始轉(zhuǎn)向探討宗教的物質(zhì)性。物在宗教中的重要性,猶如露辛達·馬修斯-瓊斯和蒂莫西·威廉·瓊斯(Lucinda Matthews-Jones and Timothy Willem Jones)所言:“物在制度和個人的信仰表達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物是由人和文化塑造的,并表達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另一方面,物具有塑造和限制人的潛力?!?5)Timothy Willem Jones and Lucinda Matthews-Jones,Material Religion in Modern Britain:The Spirit of Things,NewYork:Palgrave Macmillan US,2015,p.2.此學術(shù)大勢也影響到中國民間宗教的研究,其中以臺灣人類學家林瑋嬪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盡管林瑋嬪對中國民間神靈的物質(zhì)性研究別開生面,但物質(zhì)性并不能完全解釋中國民間神靈的多面性。根據(jù)大貫惠美子(Emiko Ohnuki-Tierney)對日本文化中“零”能指(zero siginifier)的觀察,許多神靈并不能物質(zhì)化。不能物質(zhì)化的神靈在中國民間宗教中同樣也能發(fā)現(xiàn)。本文以林瑋嬪的研究為基點,以大貫惠美子的理論作為批判的依據(jù),提出只有物質(zhì)性和虛空性兩種視角才能完整理解中國民間神靈。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反思社會生活中物質(zhì)研究的限度問題。

        一、神靈的物質(zhì)性

        林瑋嬪在《物化的靈力》(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一書中,集中探討了民間神靈的物化問題。(6)Lin Wei-Ping,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5.作者的問題意識是,一個抽象的神靈如何通過物化在人間獲得靈力。在她看來,神靈物化的主要形式有兩種,一是神像,二是神媒童乩。作者分別從文化機制、社會結(jié)果和物質(zhì)形式三個方面進一步探討了神靈物化的意義。

        從文化機制來看,作者認為,人化(personification)和地方化(localiztion)兩種文化機制使神像和童乩具有了靈力。人化包含了中國人有關(guān)身體、靈魂和社會人的觀念,其中親屬關(guān)系被強調(diào)。地方化主要基于“中心與四方”的傳統(tǒng)宇宙觀,具體表現(xiàn)在“五營”的文化地景。通過對文化機制的分析,作者指出,中國民間宗教并不是外在政治經(jīng)濟的附屬物,也不是楊慶堃所說的散漫在世俗生活中的“分散性”宗教,而是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獨立宗教。(7)Lin Wei-Ping,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5,p.9.

        從社會結(jié)果來看,神靈在物化過程中持續(xù)經(jīng)歷了物與人的相互建構(gòu)。對神像的崇拜儀式和童乩的“入會”儀式,重新界定了村莊的邊界,以及通過親屬隱喻每個獨立的家戶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得以聯(lián)結(jié)起來。作者進一步討論了嵌入社會語境中的物化的神靈通過家戶的求助,以及村莊和跨村儀式來獲得靈力。在具體的社會場域中,人與神的互動,擴大和增強了神靈的靈力。(8)Lin Wei-Ping,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5,p.10.

        作者運用蓋爾(Gell)的“內(nèi)部策略”和“外部策略”,對以上兩個方面進行了考察。神靈的物質(zhì)性當然最重要的是神像和童乩。通過訪談,信眾普遍相信,只有舉行“入身”儀式后才能讓抽象的神靈永久居住在神像里,從而成為自己的保護神。但是,神像是靜止的,不能回應信眾的請求。因此,另一種物質(zhì)形式——童乩就顯得特別的重要。作為人的童乩能夠與信眾直接對話和撫慰他們,跟神像相較,童乩與信眾的關(guān)系更加緊密。盡管如此,因為死亡,童乩只是暫時的,沒有神像那么具有持久性。神像和童乩既有區(qū)別也相互補充。神像具有持久性但是靜止的,童乩是暫時的但能即刻回應信眾的請求。

        將抽象的神靈物化雕刻成具體的神像,需要舉行一套復雜的儀式過程。筆者通過實地觀察,儀式程序依次為“開斧”“入身”和“開光點眼”。首先,在“開斧”儀式中,雕刻師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將特殊的木材雕刻成神像的粗略形狀。其次,在“入身”儀式中,五種寶物被植入神像身體內(nèi)部,象征如人一樣的器官。最后,在“開光點眼”儀式中,用象征純潔的白公雞的血將神像的眼、耳、鼻、嘴、腹、四肢和背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如人一樣的活體。通過這個儀式,抽象的神靈被具身化,信眾便可以與之產(chǎn)生直接的互動了。(9)Lin Wei-Ping,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5,pp.36~41.

        林瑋嬪的個案研究,標志著中國民間宗教從觀念層面進入到物質(zhì)層面,這樣的視角轉(zhuǎn)換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不過宗教的物質(zhì)性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意義,仍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作者對村民進行訪談時,彼此之間有一個有趣的對話。作者問:“神靈是什么?神靈在何處?”村民回答:“神靈是無形的,當你有請求時,它們就來了!”“它們來無影去無蹤。舉頭三尺有神明!”“雖然一個神有許多像,但它們都來自一個無形的根。這叫‘一本散萬殊’。人們?yōu)樯裨煜瘢驗樗鼈冇性煜竦谋灸?。著意思是堅持一個原則,所以造像意味著你信神就得看著它的像?!薄懊總€人都尊崇神靈,但它們來無影去無蹤,所以人們就塑像讓神靈住下來。把神靈固定在像里。人們祭拜神像,人神之間關(guān)系就緊密了。如果關(guān)系越緊密,神就不會離開?!?10)Lin Wei-Ping,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5,pp.32~33.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jié)論:1.村民承認神靈首先是一個抽象的概念;2.造像的目的是為了與神靈產(chǎn)生直接的互動;3.更重要的是,這段對話并沒有透露出哪些神靈不能被物化。這與作者的提問有關(guān)。也許作者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許是作者刻意回避了這個問題。下面我們轉(zhuǎn)向?qū)@個問題的討論。

        二、神靈的虛空性

        作為杰出的象征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以日本文化為例,對“零”能指做了深入的探討,并擴展視野作了跨文化的比較,發(fā)現(xiàn)“虛空性”在諸民族文化中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她指出,為了理解復雜的象征體系,必須從四個方面認識到“零”能指的重要性。其一,任何符號體系皆依賴無任何物質(zhì)性的“零”能指;其二,一個符號除了具有多重意義之外,我們必須認識到各種“零”能指的意義;其三,一個物體或語言形式是意義的唯一和直接的承載者,必須被重新檢驗,因為涉及的“零”能指意義模式十分復雜;其四,如果違反了“零”能指的基本原則,則會導致冒犯或褻瀆。(11)Emiko Ohnuki-Tierney,“The Power of Absence:Zero Signifiers and Their Transsgressions”,L’Homme130,avr.-juin 1994,XXXIV(2),pp.59~76.

        帶著這些問題意識,大貫惠美子從5個方面分別討論了日本文化中的虛空性問題。1.在日語中缺乏代詞。主語經(jīng)常缺失,及物動詞通常沒有賓語,包括代詞,語句順序彈性較大。日語也沒有第三人稱代詞。主語和賓語省略,不是由于缺乏代詞,相反,有30多種語言形態(tài)作為代詞。特別是在禮貌語和順從語中普遍缺乏代詞。省略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代詞及其所有格,是日本人社會實踐的一個義務,目的是表達謙卑和順從。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日語的言語構(gòu)造,二是日本人的交際心理。在日本社會交往中,常常弱化自我意識,以及突出內(nèi)外有別的意識。如果違反了這個原則,將不能用代詞的人客觀化,也即將無形的“零”能指轉(zhuǎn)化為有形的能指,在日語中就成了罵人話。2.作為“零”能指的“間”(ma)。即空洞的空間和時間?!伴g”在精英文化的美學中得到高度的發(fā)展,但在民間日常話語和實踐中也有體現(xiàn)。作為無形的“零”能指,時間和空間上的“間”被有形的能指所提示。有形的能指表示無形的“間”的存在,但反過來“間”賦予其意義?!伴g”自身沒有意義,其力量在于能為其他能指提供意義。3.作為“零”能指的“無”(mu)。在日本精英和民間文化中流傳著大量以“無”為主題的故事,作為“零”能指的“無”,同樣以有形的物質(zhì)環(huán)境來提示。作為虛空的中心,“無”具有意義的無限可能性。在大貫惠美子看來,在日本文化中,這三種“零”能指是虛空性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她進而將這種虛空性延伸到日本的宗教和政治領(lǐng)域進行討論。4.宗教中的“零”能指。日本宗教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靈魂,通常神魂居住在各種物體中,但這些物體不是神的身體,只是神魂的棲居之所。最重要的神魂是看不見的,如最高神太陽女神。在神社中,太陽女神被安置在最內(nèi)部的神壇,以免被看見。當祭拜者來訪時,必須通過拍掌來提示隱藏的女神,然后才能與之交談和為之提供祭品。神靈是無形的,看不見,也聽不見。佛教傳入日本后,才開始為神靈建造神社和塑像。盡管有了神社和神像,但時至今日,祭拜者按傳統(tǒng)慣例必須通過拍掌來召喚隱藏的神靈,并默默地祈禱。(12)Emiko Ohnuki-Tierney,“The Power of Absence:Zero Signifiers and Their Transsgressions”,L’Homme130,avr.-juin 1994,XXXIV(2),pp.59~76.神靈的虛空性被自然延伸到作為政治人物的天皇。5.作為“零”能指的天皇。在古代日本,天皇是主持稻作農(nóng)業(yè)儀式的祭司,因此具有薩滿和政治領(lǐng)導人的雙重角色。在政治體制中,武士掌握實際的權(quán)力,而天皇僅僅具有象征權(quán)力,深藏于宮中,普通民眾既不能睹其容也不能聞其聲。明治以后,政府進一步將其神化。作為神的天皇就與神魂共享一套文化邏輯,即形象和聲音不能外化。明治初期社會動蕩,日本陷入內(nèi)憂外患的困境中,政府認為,有必要讓天皇出現(xiàn)在公眾中來安撫人心。但天皇如何出面自古以來沒有先例可循。最后政府不得已采取天皇巡游各地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權(quán)威。在巡游中,天皇坐在專門的鑾輿中。盡管他已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但人們?nèi)匀浑y睹其容?;适遗e行的各種儀式通常都是秘密進行,特別是天皇的即位儀式,至今仍然如此。盡管為重要人物畫像的習俗從中國傳到了日本,但日本人拒絕接受為天皇畫像。因為日本人認為,為死者畫像使死者的靈魂留在了世間,進而造成死者靈魂的不安寧。同樣,在聽覺方面,天皇的聲音也不能外化。天皇幾乎不在公眾面前發(fā)表演講,直到二戰(zhàn)末期日本投降,人們才在廣播里聽到天皇的聲音。(13)Emiko Ohnuki-Tierney,Flowers That Kill:Communicative Opacity in Political Spac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155~183.

        三、田野驗證

        林瑋嬪與大貫惠美子分別對中日文化特別是宗教領(lǐng)域中的物質(zhì)性和虛空性進行了富有啟發(fā)的探討,為人類學的宗教研究提供了新穎的視角。但她們各自的單一視角并不能完整觀察到某一個民族的整體宗教現(xiàn)象?;谒齻兏髯缘难芯砍晒?,本文將兩種視角結(jié)合起來,放到筆者的田野經(jīng)驗之中進行驗證,目的是說明,只有兩種視角的并置觀察,才能完整理解地方民間宗教的全貌。

        (一)物質(zhì)性

        本文的田野點鮑屯位于黔中屯堡地區(qū),是一個典型的“邊漢社會”,以儀式眾多而聞名。祭祀的主要神靈是汪公,雕刻有汪公像,建有汪公廟,并有相應的祭祀組織“汪公會”。鮑屯民間宗教的情形,與林瑋嬪的個案既有相同也有相異之處。最大的不同在于,鮑屯在今天已看不到童乩,因此,童乩作為神靈的物質(zhì)性表現(xiàn)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nèi)。

        汪公像體型并不高大,但與普通人的體型相差無幾。坐態(tài)時高度大概1米左右,站立時大概1.6米左右。制作汪公像的材質(zhì)是當?shù)氐陌貤钅?。外形裝扮為古代官員形象,留著胡須,戴著官帽,穿著官袍。汪公形象符合武雅士所說的神是官僚的隱喻。另外,汪公像的臉部被涂上紅色,表示他是正義的化身。林瑋嬪在討論臺灣神像時沒有注意到神像的服裝問題,其實神像的服裝是神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無生命的材質(zhì)“人化”的象征,也是表明神像身份的標志,如果缺失外在的服裝,神像的官僚身份便無從識別。每年正月十七日“抬汪公”儀式期間,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儀式程序便是為汪公換新袍,目的是更新汪公的靈力。與臺灣神像不同,汪公像內(nèi)部并沒有填充任何寶物以代替人的內(nèi)臟器官。當?shù)卮迕駥ι裣瘛叭嘶钡睦斫?,主要以神像外形及其四肢關(guān)節(jié)能如人一樣彎曲來判斷,他們說,現(xiàn)在的神像不如過去的神像,原因是現(xiàn)在的神像四肢關(guān)節(jié)彎曲不太靈活。林瑋嬪對臺灣神像的觀察發(fā)現(xiàn),神像的底部被人們挖出了一個洞,據(jù)信神像的材質(zhì)能夠治病。汪公神像同樣具有這個效果,村民說如果小孩生病,就從汪公神像腳底挖一點木屑,然后泡水喝就能治愈小孩的病。

        汪公的物質(zhì)性除了神像及其服裝以外,尚有其他的物質(zhì)性表現(xiàn)。據(jù)說清末民初發(fā)生過一次所謂的“十八場風波”?!疤艄眱x式是屯堡地區(qū)較為普遍的重要文化活動。早年,鮑屯與鄰村雞場屯(現(xiàn)名吉昌)、狗場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日輪流抬一個汪公塑像?,F(xiàn)坐落于馬場的老豬場(又稱為“十八場”)過去是三村的共有產(chǎn)業(yè),也是三村公祭汪公的場所。后因發(fā)生矛盾,導致三村集體斗毆,繼而搶奪宗教財產(chǎn)。鮑屯搶得汪公像,雞場屯搶得旗鑼轎傘,狗場屯則搶得大鐵炮。從此,三村在宗教活動上的聯(lián)盟正式?jīng)Q裂。目前,“抬汪公”儀式的時間分別為狗場屯正月十六日,鮑屯正月十七日,雞場屯正月十八日。(14)石 峰:《無糾紛之水利社會》,《思想戰(zhàn)線》2013年第1期。汪公像、旗鑼轎傘和大鐵炮是“抬汪公”儀式的主要儀式物品,也是汪公物質(zhì)性的三種表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說,三村的儀式聯(lián)盟和分裂,就是這三件儀式物品的聯(lián)盟和分裂。當然在三件物品中,汪公像處于中心地位,其他兩件則處于次屬地位,其中包含了等級序列的屬性。

        從傳統(tǒng)宇宙觀來看,鮑屯無疑也是“中心—四方”的空間結(jié)構(gòu),即歷史以來以汪公為中心,四方散布著各種類型的土地廟。據(jù)老人回憶,歷史上村莊周圍的土地廟有:位于東北挑水河的土地廟、西北回龍關(guān)的把關(guān)土地廟、東面青龍寺的把關(guān)土地廟、西面小山的把關(guān)土地廟、村口的寨門土地廟以及中部偏西竹子園的秧苗土地廟。目前重建的土地廟僅有位于村子西北回龍關(guān)的把關(guān)土地廟。從土地廟的分布來看,除了保護秧苗的土地廟外,其余土地廟皆建在關(guān)隘之處,目的是象征性地抵抗外來的有害力量,保衛(wèi)村莊的安寧。從目前重建的回龍關(guān)把關(guān)土地廟來看,廟的規(guī)模不大,且無廟門,土地公和土地婆的塑像也很小,被安置在一個神龕的內(nèi)部,但外面能看見。他們同樣穿著古裝,土地公手握笏板,顯然是一個官僚的形象。在土地公和土地婆兩邊的墻壁上,分別繪了龍和鳳,龍鳳是皇帝和皇后的象征,其他官員禁止使用。土地公和土地婆在神靈—官僚等級體系中是最基層的神靈—官僚,照理不應該以龍鳳作為他們的符號。通常的解釋認為,他們是最高神靈—官僚的基層代理人和化身,故以龍鳳象征之。鮑屯目前主要的神靈皆有物質(zhì)性的神像,汪公和土地公莫不如此。

        林瑋嬪在討論臺灣民間宗教的物質(zhì)性時,主要以神像作為重點,但以較小的篇幅提及了祖先牌位。(15)Lin Wei-Ping,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5,pp.33~34.顯然,祖先牌位在漢人地區(qū)具有普遍性,鮑屯也不例外。因為歷史上鮑屯的大姓鮑氏宗族建有自己的祠堂,通常祠堂供奉的就是祖先牌位。但后來由于歷史原因,鮑氏祠堂被拆除,且無重建,故而目前不存在祖先牌位。目前鮑氏祭祖主要是墓祭,因而祖墳尤為重要。作為墳墓的組成部分,墓碑更能作為祖先物質(zhì)性的象征,因為只有墓碑才能夠識別祖先的身份。如果僅有墳堆而無墓碑,則這個墳墓毫無意義。歷史上,鮑氏族人曾因祖墳缺失墓碑而困擾。鮑氏第六次所修之《鮑氏宗譜》,詳細記載了1852年族人扶箕問祖之事。在鮑屯后山鮑氏祖墳地安葬了歷代祖先之墓,但僅有始祖立有墓碑,其他祖墳不知何故缺失了墓碑。于是在壬子年八月初一日,族人商議求仙卜問。通過神媒至祠扶乩代請,歷經(jīng)曲折,最后確認了各個墳墓的祖先身份。如目前所能見到的四房六世祖鮑承宗之墓,墓碑上部碑文為“四房六世”,中間碑文為“鮑公承宗之墓”,右邊碑文為“公元二00九年清明佳節(jié)重立,原碑立于咸豐二年清明節(jié)”。壬子年跟這次事件接近的公歷年份大體有1852年、1912年和1972年。其中以前兩個年份最為接近。根據(jù)六世祖鮑承宗碑文所記,咸豐二年即為1852年,兩相比對,1852年最為合理。在今日乃至歷史上之鮑屯,作為祖先的物質(zhì)性表現(xiàn),墓碑比牌位更為重要。這也是與林瑋嬪的個案有所區(qū)別之處。

        在鮑屯,祖先的物質(zhì)性還有另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屯堡婦女服飾至今保持著傳統(tǒng)樣式,其中關(guān)鍵部件是“絲頭腰帶”。據(jù)說早年編織腰帶的技藝在貴州已失傳,于是十一世祖鮑大千前往祖籍地安徽歙縣學藝,歸來后將編織技藝傳給了除了女兒之外的全體村民。關(guān)于他前往故里學藝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是民間較為簡單的口述版,二是地方文人編寫的較為詳細的文字版。特別是在文字版中,詳細敘述了鮑大千曲折的學藝經(jīng)歷,同時也表達了鮑氏族人的多重身份認同。由于鮑大千將編織技藝惠及了不分姓氏的全體村民,因而他死后村民將之作為祖先來加以祭拜。人類學一般將這種現(xiàn)象名之為“異姓祖先崇拜”。其成立的邏輯,是被崇拜者必須有財產(chǎn)傳給崇拜者。鮑大千雖然傳授的是編織技藝,但腰帶可以轉(zhuǎn)換為商品進行出售,因而鮑大千間接傳下的是財產(chǎn)。在每年清明節(jié)鮑氏族人祭祖期間,前一周祭拜的是“帶子老祖”鮑大千,清明當天全體族人祭拜始祖鮑福寶,第二天按房祭祖,第三天按支祭祖,第四天以后則按小家祭祖。鮑大千墓位于離鮑屯1.2千米處的大西橋鎮(zhèn)一小墓園。鮑大千墓碑文載:“清乾隆五年(1740年)庚申仲春月吉日立”,碑上的對聯(lián)為:“腰帶學識萬里藝,屯堡服飾千古傳?!泵磕昵迕鞴?jié)前一周,對鮑大千的墓祭主要是村里絲頭腰帶的編織者,不同性別和姓氏皆可參與。組織方式仿祭祀始祖鮑福寶的模式,因為人數(shù)相對較少,所以規(guī)模也沒有那么龐大。一般七至八人作為組織者,負責收錢和賣餐票,祭祀者去到墳墓后,先集體磕頭,然后念咒語:不教外人,如教就“絕子滅孫”,祭文念畢,最后祭祀者與祖先共餐“一鍋香”。鮑大千具有二重祖先的身份,一是作為鮑氏族人的十一世祖,二是作為全村的“帶子老祖”。兩個傳說都同時表達了他的這兩個身份?!鄂U氏族譜》的系譜記錄和清明節(jié)的墓祭,反映了作為鮑氏族人的十一世祖。而作為全村的“帶子老祖”,則主要體現(xiàn)在清明節(jié)受到全村絲頭腰帶編織者的祭祀。鮑大千作為“一家之祖”上升為“一村之祖”,其連接機制當然是絲頭腰帶這個物件。(16)石 峰:《物、祖先及其社會意蘊:一個邊漢社會的民族志》,《思想戰(zhàn)線》2019年第1期。換言之,作為祖先的鮑大千,其物質(zhì)性表現(xiàn)除了墳墓外,絲頭腰帶也是其重要且獨特的物化形式。

        與林瑋嬪的個案相較,鮑屯民間宗教領(lǐng)域的物質(zhì)性具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其獨特性表現(xiàn)在:1.神靈的物化形式除了都有神像之外,本文特別強調(diào)了神像的服裝這種物質(zhì)。神靈的服裝除了是神靈身份的標識之外,“換袍”儀式也是更新其靈力的方式,這與臺灣及其他地方前往祖廟更新靈力的方式大異其趣;2.林瑋嬪對祖先崇拜僅僅一筆帶過,本文較為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其中牌位作為祖先的物質(zhì)性表達在今日之鮑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墓碑,因為墓碑作為墳墓的組成部分,表示了祖先的身份。而在“異姓祖先崇拜”中,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絲頭腰帶被用來作為祖先的最獨特的物質(zhì)性表達方式。不過從總體來看,在鮑屯的民間宗教領(lǐng)域,還有不能物化的信仰對象,下面我們轉(zhuǎn)向此問題的討論。

        (二)虛空性

        大貫惠美子在對“零”能指進行跨文化比較時,指出日本“零”能指的生成是受到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17)Emiko Ohnuki-Tierney,“The Power of Absence:Zero Signifiers and Their Transsgressions”,L’Homme130,avr.-juin 1994,XXXIV(2),pp.59~76.這個判斷暗示中國文化中也存在“零”能指的現(xiàn)象。在鮑屯,信仰對象的虛空性最明顯的,無疑是每家堂屋所張貼的“天地君親師”中的“天”?!疤臁睕]有任何物質(zhì)作為其表征,純粹是一個無形的存在。盡管是一個虛空的存在,但村民們將其作為當然的祭拜對象。堂屋作為家屋的祭祀中心,其空間結(jié)構(gòu)全國基本同一。豎寫的“天地君親師”通常貼或掛在墻壁正中心,其中一邊掛著已故近親的遺像,代表其中的“親”;另一邊則貼著象征國家的各種宣傳畫;前面是一張供桌,上面擺放的是祭祀物品;供桌下方擺放的是象征大地的土地公和土地婆塑像。

        在古代,祭天當然是皇帝獨有的權(quán)利。但到了明代,民間祭天已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而且“明人眼中的‘天’是唯一的、獨特的,代表抽象的至上權(quán)威,由此演變?yōu)榫哂邢笳饕饬x的神圣符號,凌駕于一切自然與人世之上”。(18)李 媛:《明代國家祭祀體系中的“天”:一種政治文化視角的分析》,《古代文明》2010年第2期。余英時通過考證,也得出了民間祭天起源于明代的結(jié)論。他說,民間在廳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紅紙至少在明末已流行。(19)[美]余英時:《現(xiàn)代儒學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1~135頁。

        鮑屯村民對“天”的祭祀一般在自家的堂屋里,所以提供的祭品與祭祀其他神靈和祖先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民間祭天的地點除了自家的堂屋外,就是規(guī)模較大的廟宇了。鮑屯的廟宇僅有汪公廟,筆者在田野調(diào)查中沒有發(fā)現(xiàn)村民在此廟祭天的行為。不過在黔中其他地方則有所發(fā)現(xiàn),而且祭天的祭品,特別是香與普通的香有所不同。在黔中青巖鎮(zhèn)的民間宗教中,作為祭品的香主要有盤香、高香、中香和小香。其中,盤香一般在大廟使用。與李亦圓在臺灣的觀察一樣,在青巖盤香主要用于民間的祭天。2006年春節(jié)期間,筆者在青巖目前最大的廟宇迎祥寺見到一次較有規(guī)模的進獻盤香儀式。在觀音殿和外面的走廊里掛滿了大小兩種盤香。廟里的人講,大盤香要燒1個月,小盤香至少也要燒15天。不能斷香火,主人時刻都要打電話來詢問。在香上掛有一小牌,上寫主人的地址和姓名。民眾十分看重向“天”進獻的盤香。(20)參見石 峰《香的階序性:今日民間宗教的實地觀察》,《中國俗文化研究》第5輯,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堂屋由于空間的限制,不能安放龐大的盤香。李亦圓在臺灣發(fā)現(xiàn),民間祭祀天公、神靈、祖先和鬼的祭品有等級上的差異。通常祭祀天公和神靈的紙錢為金紙,祖先和鬼為銀紙;祭祀天公的犧牲(一般為豬)為完整的生的,祭祀神靈是大塊半生的,祭祀祖先和鬼的為小塊煮熟的;祭祀天公的香火是盤香,祭祀神靈的香火是三枝,祭祀祖先和鬼的分別是二枝和一枝。(21)李亦圓:《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2頁。鮑屯乃至黔中民間祭天儀式?jīng)]有李亦圓記錄的這么復雜,只有向天敬獻盤香是兩地的共同文化特征。不論如何,“天”在中國民間信仰體系中無疑處于最高的權(quán)威地位,且是一個無形的存在。

        “天”或“天道”在本體論意義上的虛空性,儒道兩家皆有論述。老子《道德經(jīng)》多處運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反復論及此問題。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22)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上篇,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頁?!暗罌_,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3)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上篇,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0頁?!袄K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24)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上篇,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31~32頁?!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25)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上篇,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10頁。“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26)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上篇,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13頁。等等。老子《道德經(jīng)》中喜歡以海、水、谷、一等來比喻道,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空無”。莊子對道的虛空性同樣有不同表述,如《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27)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釋》內(nèi)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93頁?!肚f子·應帝王》:“乘夫莽渺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xiāng),以處壙瑯之野”(28)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釋》內(nèi)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15頁。等等,都是以“無”作為最基本的特征。道在知覺情感上的虛空性,被《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進一步闡述為“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29)杜光庭,呂純陽等注:《清靜經(jīng)集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第1頁。陳鼓應認為,道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但又無確切形體,無法觸知。道教經(jīng)籍之一的《道德真經(jīng)指歸》(卷八)同樣指出:“萬物之生也,皆元于虛,始于無”、(30)嚴 遵:《老子指歸》卷之二《道生一篇》,王德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8頁?!肮侍撝撜?,生虛虛者,無之無者,生無無者。無者,生有形者。故諸有形之徒,皆屬于物類。物有所宗,類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地人之生也,形因于氣,氣固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萬物以存。”(31)嚴 遵:《老子指歸》卷之二《道生一篇》,王德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7頁??傊?,道家對道的虛空性的認識正如馮友蘭所言:“道即天地萬物所以生之總原理……道非事物,故可稱之為‘無’”。(3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第119頁。

        儒家群經(jīng)之首《周易》所提及的太極以及后來學者的詮釋,集中反映了儒家對“天”的虛空性的認識。通常認為,太極概念的產(chǎn)生是儒道合流的結(jié)果。但太極的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F(xiàn)代學者大多傾向于認為,《易傳》中的“太極”即為陰陽不分的混沌“元氣”,這個觀點也被古代為數(shù)眾多的易學家所認同。(33)程 強:《“太極”概念內(nèi)涵的流衍變化》,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第10頁。在儒家經(jīng)典中,“元”一詞則至關(guān)重要,含義眾多,有“首”“長”“大”“天”“君”“始”“微”“本”“善”“吉”諸義。(34)程 強:《“太極”概念內(nèi)涵的流衍變化》,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第10頁?!霸钡挠钪嬗^意義上的概念,始出自儒家。有學者認為,從“元”之“首”“長”“大”“天”諸義出發(fā),它與“天”關(guān)系密切。(35)程 強:《“太極”概念內(nèi)涵的流衍變化》,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第10頁。在這里,“元”和“天”猶如道家所理解的具有虛空性的“道”。猶如馮友蘭所言:“有一點是明確的,在董仲舒的體系中,‘元’不可能是一種物質(zhì)性的實體。即使把‘元’解釋成‘元氣’,而這個‘元氣’也一定是具有意識和道德性質(zhì)的東西?!?3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75 頁。馮友蘭偏向于“元”是一種精神性存在,或是神格化的“天”,或是“天道”。而“天道”在董仲舒看來,就是無形之“一”。他這樣說道:“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與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交于前,冬交于后,并行而不同路,交會而各代理,此其文與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37)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二《天道無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2頁。董仲舒和道家都用“一”來比喻“天”和“道”。對此,周桂鈿評論道:“董仲舒用之作為宇宙本原的‘元’就是開始的意思,它只是純時間的概念,不包含任何物質(zhì)性的內(nèi)容,似乎也不包括人的意識,只是純粹的概念……因此,董仲舒的宇宙本原論,可以稱為‘元一元論’?!?38)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年,第 38 頁。換而言之,儒家對“天”的認識的邏輯可作這樣總結(jié):太極等于元氣,元氣等于虛空,元氣也等于天,因此,天等于太極也等于虛空。

        “天”和“道”的虛空性賦予了它們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即萬物皆生于“無”。這種創(chuàng)造力使之在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tǒng)中位于最高地位,并被視為萬物的主宰。在宇宙觀層面,也是諸神之首。在神權(quán)政治時代,政治首領(lǐng)被賦予了神性,也即將自己視為天之子,其政治合法性也來自至高無上的“天道”。政治首領(lǐng)的權(quán)威性或權(quán)力的展示,常常通過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虛空性表示出來?;谶@個原理,我們可以對歷史和當代的一些政治和社會現(xiàn)象進行重新解讀。試舉二例:

        案例一:武則天的無字碑

        陜西乾縣縣城西北五華里梁山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有一座形體高大的無字碑,高7.53米、寬1.86米、厚1.3米, 螭首方座,兩側(cè)刻有云龍紋,底座刻獅馬紋,線條流暢,雕工精美,是一件及其珍貴的盛唐時期石刻。(39)張永祥:《乾陵無字碑》,《文博》1988年第1期。此碑原來未刻一字,學界通常認為此碑為武則天自己所立。如何解釋武則天為自己立一無字碑?根據(jù)王翰章的梳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大多數(shù)人根據(jù)史書記載, 說是“于闐國所進”,不刻文字取自《論語·泰伯篇》:“民無得而稱焉”的意思。言皇帝至尊,德高功大,非一般人用文字所能寫盡的。事實上誰也不敢寫, 所以, 以無字碑表示之;2.武則天為自己立無字碑。目的是是非功過讓后人評說;3.認為此碑是武則天給自己立的“功德碑”,它并非無字,而是“唐中宗棄文不刻”;4.認為“無字碑”與“述圣記”不是碑,而是按照唐長安城的建制,無字碑乃是內(nèi)城的宗廟,述圣記則是內(nèi)城的社稷,即右社、左祖;5.認為無字碑是陵墓裝飾之物。(40)王翰章:《關(guān)于乾陵無字碑等問題的商榷》,《文博》2001年2期。以上諸種解釋皆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zhì)。本文結(jié)合前人的相關(guān)研究,運用神圣權(quán)威的虛空性原理對之做出別樣的解釋。

        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進號“天后”,不久又與唐高宗并稱“二圣”。載初元年(690年)廢睿宗李旦,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建元天授。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又上武氏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武則天病死,遺制說:“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41)《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則天皇后》,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2頁。死后謚為則天順圣皇后?!皠t天”意為以天為則。林集友因此認為,這塊無字碑是向人們暗示:武則天的豐功盛德同唐堯一樣“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另外,從她的的名曌(照)來看,曌意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42)林集友:《武則天陵前的無字碑試析》,《四川文物》1997年第2期。魏明孔認為,無字碑即象征著曌。顯然,武則天將自己等同于至高無上的“天”了。(43)魏明孔:《無字碑何以無字》,《絲綢之路》1994年第4期。林集友與魏明孔雖然都將無字碑和“天”聯(lián)系起來,但他們并沒有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天”一定會導致無字之碑。本文在此基礎上做更進一步的延伸,認為空白的無字碑正是“天”的虛空性的具體體現(xiàn),武則天以碑的虛空性來表達“天”的虛空性,正是這種虛空性展示了她無上的政治權(quán)威。

        案例二:中國汽車玻璃貼膜

        人類學家翁乃群在北京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在中國人看來似乎很平常之事,即小轎車和面包車的兩側(cè)和后玻璃窗貼上了深色的膜。在許多大街小巷還可以看到門口擺有或掛有“貼膜”招攬牌子的汽車裝修小店鋪。他通過進一步的調(diào)查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巴西等國汽車玻璃都無貼膜的習慣,因而認定,這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現(xiàn)象。為何中國轎車玻璃會貼膜呢?翁乃群認為,這并非實用的考慮,而是中國古已有之并流傳至今的一種文化。(44)翁乃群:《在汽車玻璃貼膜背后》,《讀書》1999年第10期。

        中國的小汽車又名小轎車,顯然這是古代交通工具轎子的延伸。古代達官貴人乘坐的轎子通常三面或四面皆掛有簾子,整個轎子形成了一個封閉空間。民國時期,政府官員和大資本家的小轎車車窗上都掛有窗簾。同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國家領(lǐng)袖和高級領(lǐng)導人所乘的小轎車也掛有窗簾?!坝谑遣徽摻夥徘盎蚪夥藕蟠吧蠏旌熥拥男∞I車和古時的官轎子一樣都具有權(quán)力和威嚴的象征”;(45)翁乃群:《在汽車玻璃貼膜背后》,《讀書》1999年第10期?!罢怯捎谏鲜鰭旌熥铀憩F(xiàn)的象征意義,使人們通常會對有簾子的小轎車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產(chǎn)生一種敬畏和神秘的感覺?!?46)翁乃群:《在汽車玻璃貼膜背后》,《讀書》1999年第10期。改革開放后,由于小轎車的普及,加上對高等級文化的模仿,以突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于是眾多普通人的小轎車也紛紛掛上了窗簾。貼膜技術(shù)出現(xiàn)之后,傳統(tǒng)的窗簾被貼膜所取代,但象征意義并無改變。翁乃群從這一日?,F(xiàn)象中洞察到了背后深刻的文化意涵,無疑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但他仍未深究其中最底色的文化邏輯。顯然,這里仍有進一步闡釋的空間。那就是封閉的官轎和封閉的轎車使乘坐之人不能外化,對外面的人而言,既不能視之也不能聞之,乘坐之人實際上便成了一個虛空的存在,而虛空性正是最高權(quán)威和權(quán)力展示的機制。翁乃群的例子,讓我們聯(lián)想到大貫惠美子所描寫的封閉在鑾輿中的日本天皇,兩者共享一套文化邏輯。

        四、結(jié) 論

        本文以林瑋嬪的物質(zhì)性研究和大貫惠美子的虛空性研究作為并置而非分離的視角,對筆者的田野經(jīng)驗進行了完整的觀察,在此基礎上,作了適當?shù)难由煨杂懻?。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民間宗教中能被物質(zhì)化的祭拜對象在信仰等級體系中通常都處于較低的地位,這也意味著它們與村民們的生活最為接近,情感上與村民們最為親近,地方色彩最為強烈。反之,不能物質(zhì)化的祭拜對象在信仰等級體系中通常都處于較高的地位,具有超越性和包容性的品質(zhì),猶如一種無形的超越地方的力量彌漫在廣闊的天空,與村民們的日常生活相對較為遙遠,但其神圣力量遠遠大于那些能被物質(zhì)化的祭拜對象。

        盡管本文將兩種研究取向同時作為觀察的視角,但有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即當今人類學界對物質(zhì)性的熱烈討論,遮蔽了頗為重要的虛空性研究。遍觀中外學界,物質(zhì)性研究的文獻汗牛充棟,文獻數(shù)量和研究成果極其可觀。其實物質(zhì)性和虛空性是不可分離的一體兩面,兩者相互界定,相互襯托,猶如《道德經(jīng)》所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47)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上篇,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27頁。車輪、器皿和房屋正因其內(nèi)含的虛空性才使之成為有用之物。大貫惠美子在討論日本“零”能指時,作了廣泛的跨文化比較,發(fā)現(xiàn)許多社會皆有“零”能指的存在。如,莫斯討論的“瑪納”(mana),列維-斯特勞斯將之解釋為一個空洞的漂浮的能指。道家的“道”也是一個強有力的“零”能指。在猶太教中,圣物的歷史就是一部“缺失”(absence)的歷史。在許多猶太教圣地,矗立著巨大的空白的石頭。更重要的是,禁止說耶和華這個音??傊?,上帝是一個在言語、空間和時間上缺失的存在。在阿伊努人中,禁止說出兩個最強大的海神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名字;禁止雕刻他們的最高神——熊的神像,等等。(48)Emiko Ohnuki-Tierney, “The Power of Absence:Zero Signifiers and Their Transsgressions”,L’Homme130,avr.-juin 1994,XXXIV(2),pp.59~76.

        人類學對虛空性的研究雖然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但已逐漸引起學界的關(guān)注。在一部名為《缺失的人類學》(An Anthropology of Absence)論文集中,學者們廣泛討論了不同文化中的虛空現(xiàn)象,其中涉及宗教領(lǐng)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領(lǐng)域中的虛空性。文集的主旨,是探討物質(zhì)性的缺失如何強烈地影響著人們對物質(zhì)世界的體驗。文集認為,呈現(xiàn)與缺失的關(guān)系相當復雜,并非是兩個詞義相反的范疇這么簡單。因此,需要探討缺失如何以特別的方式對人們的社交、情感和物質(zhì)生活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故此,文集從以下幾個大的方面對日常生活中的虛空性進行了有益的討論:1.體現(xiàn)缺失;2.缺失的暫時性;3.物化記憶;4.模糊的物質(zhì)性。文集的最后觀點認為,人們與世界的互動,不僅僅在于演繹出人、地和物的意義或其表征之中,而且還在于物質(zhì)的缺失之中。缺失或非物質(zhì)現(xiàn)象在人們的情感和經(jīng)驗方面非常之重要。(49)MikkelBille,F(xiàn)rida Hastrup and Tim FlohrSrensen,An Anthropology of Absence:Materializations of Transcendence and Loss, New York:Springer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2010.總之,該文集對虛空性的深入討論,讓我們對物質(zhì)性和虛空性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首先對物質(zhì)性研究發(fā)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也即物質(zhì)性并不能完整理解我們的生活世界,因為許多生活意義是通過虛空性來表達的。其次,物質(zhì)性和虛空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分離,兩者相互纏繞,對其研究不可偏廢。最后,雖然兩者同等重要,但在物質(zhì)性研究已相當成熟的情形之下,作為薄弱環(huán)節(jié)的虛空性研究無疑是今后值得特別關(guān)注的一個重要方向。

        欧美最猛性xxxx| 69搡老女人老妇女老熟妇| 国产精品黄色av网站| 美女很黄很色国产av| 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人成午夜免费视频无码| 少妇spa推油被扣高潮| 亚洲VR永久无码一区|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办公室沙发|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网| av天堂亚洲另类色图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国产精品久久久av久久久| 久久HEZYO色综合| 中文字幕乱码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国产精华液好用吗| 91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内射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aⅴ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国产自拍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日本精品极品视频在线| 成人av在线久色播放|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本道无码一区二区久久激情|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白浆| 精品高朝久久久久9999|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777久久| 久久免费亚洲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