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啟琛
(江蘇海洋大學藝術學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5;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同、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才能實現其價值和功能。只有被認同,才能發(fā)揮其凝心聚力的作用。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認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地位的鞏固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大眾認同是結果和目的,認同教育是手段和過程,認同教育是實現大眾認同的路徑選擇和必然舉措。如何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認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就成為新時代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三重維度出發(fā),試就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進行分析。
正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科學內涵,是研究開展的前提基礎。首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2006年3月,胡錦濤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七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1](P34);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2](P8);2012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3](P578);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4](P23)。
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科學內涵,不僅要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涵,還要全面理解“認同教育”的內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揭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特殊內涵。在現代漢語中,認同教育是“為認同而教育”,使之達成思想上的共識,并內化為個體的行動。在認同與認同教育之間形成了邏輯前后順序,即認同是結果和目的,認同教育是手段和過程。認同教育是實現認同的路徑選擇和必然舉措。認同教育的教育效果是實現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評價等方面的認同,達到個體思想上、行動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并以個體認同為基礎,形成群體認同和社會認同。文化認同教育是認同教育中最持久、最深層的教育,是政治認同教育和社會認同教育的文化基礎。當前,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融通,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對政治認同和社會認同成為在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文化建設制度的現實旨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本質是為實現價值認同而進行教育,其實質是通過多種途徑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認可、接受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融通過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傳播過程,廣大人民群眾對主流文化的認知、接受和內化的過程。因而,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這一系統工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作為認同教育的主體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群眾之所以愿意接受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表達,最根本的驅動力在于滿足主體的內在需要,在于能夠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主體的內在需要和利益是主體能夠接納文化的前提?!叭藗?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P18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把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回歸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用理論的升華撥清人民群眾在社會交往中缺乏的公共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能夠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和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嘗試運用講的準、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通俗語言,深入淺出地向人民群眾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意蘊。因此,實現好、發(fā)展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根本所在。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全方位的發(fā)展和進步,生產力得到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人民民主得到保障和發(fā)展,法治思維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思維得到貫徹,人民群眾在共享共建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中享受發(fā)展成果,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6](P11)。新時代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轉化無疑為廣大人民群眾認可、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強大的社會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及社會資源分布不均,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解決了發(fā)展中存在的舊問題,也帶來了一些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新問題,這些新問題成為人民群眾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大障礙和隱患。發(fā)展的問題只能用發(fā)展來解決,只有在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同時,在第二次分配的過程中將蛋糕切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具體的利益問題,避免因經濟利益導致社會矛盾沖突的泛化,進而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共同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最廣泛的認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離不開人民群眾綜合素質的提升,人民群眾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賴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和促進,二者互促共生。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不僅取決于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取決于思想道德素質,是多方面素質的綜合考量。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而言,認同教育的對象主體廣大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教育效果。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文化教育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顯著提升,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極大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7](P177)。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筑成實現中國夢的文化基礎,因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6](P42)。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要將“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8](P36),不斷提高其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與此同時,在部分地區(qū)、部分群體仍存在著缺乏誠信、價值觀扭曲等問題,這些與現代文明相悖離,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錯誤思想制約著人們的文化選擇,阻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實現。因此,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理性認識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客觀看待我國攻堅克難過程中存在的矛盾,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仔細比較、深化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要義的基礎上實現最大程度的認同,達到認同教育的教育效果。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9](P11),“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0](P54)。青年群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建設者,他們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力量之源,他們的政治立場事關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前途命運。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這一工程,應以廣大青年群體和青年黨員為重點,以此帶動社會整體的認同教育工作。對于青少年而言,始終堅持“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10](P54)的原則,積極探索青少年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入腦入心;同時,積極加強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通過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多維度、立體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教育質量,扣好廣大青年人生的第一??圩?,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于青年黨員而言,認同教育“應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以提高政治能力為根本,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發(fā)展史為主要內容的理論學習為保障,系統掌握和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自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持續(xù)關注青年群體,重點關注青年發(fā)展才能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青年的文化基因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能夠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流文化,在于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徹底性,即“抓住事物的根本”[5](P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三個維度的倡導,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社會和國家對主流文化的內在需要,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的影響力、滲透力和引導力,這種文化的倡導必將喚起人們對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對主流文化的自覺接受,增進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地位確立的過程實際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廣大人民群眾認可、接受和內化的過程。因而,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教育效果,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的發(fā)展是必要條件。
文化的最大魅力在于文化本身固有的特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就必須彰顯其獨特的吸引力。“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5](P9),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精神的理論品質,不斷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的理論特質,不斷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實踐特點和時代特色。除了要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的發(fā)展之外,還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的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以解決好新的實踐中的新問題。新時代黨中央也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了工作方向,但理論創(chuàng)新帶來新的實踐工作需要繼續(xù)深化。因此,必須細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理論內涵、理論結構和實踐要求等的研究,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實踐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
文化總是通過正確的表達闡釋內在的底蘊,表達方式和表達話語是否恰當則成為制約文化傳播、發(fā)展重要因素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具有凝心聚力的特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符合大眾的話語體系,以聽得懂、講得出、用得好要求話語體系的通俗化。事實上,新時代黨中央極其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不能替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認同教育是宣傳教育的繼續(xù)和延展。必須基于整體推進的認同模式,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宣傳話語與認同話語的轉換。因此,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就必須要優(yōu)化現有的宣傳話語體系,做到語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而不失俗氣。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既有主體的需要、客體的特質,也需要中介的連接和過程的把控,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但中介環(huán)節(jié)和過程的把控對于提高認同教育效果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效果,必須在中介環(huán)節(jié)上進行創(chuàng)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有效實現,離不開科學的宣傳教育。但宣傳教育不能替代認同教育,認同教育也離不開宣傳教育,只有夯實宣傳教育基礎,讓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在教育的氛圍中認可、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達方式和話語體系,才能為實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增加可能。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文化宣傳教育工作雖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著一些顯見的問題,即:宣教教育方式上習慣“大而空”,不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在需要和精神期盼,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使廣大人民群眾“敬而遠之”。事實上,認知來源于實踐,人民群眾的親身經歷能夠讓他們獲取不同的認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抱有不停的期許。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11]。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設身處地的站到人民群眾的角度,理解和感受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和需求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解答,真正將人民群眾帶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中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核傳遞到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
網絡和媒體的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從大眾傳播的角度來看,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表達形式造就掌握不同技能的人[12]。從傳統媒體到網絡時代、新媒體,再到自媒體時代,網絡空間越來越密切地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尤其是以“短視頻”為主要形式的表達方式改變著人民群眾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自媒體的興起,使“人人都是自媒人變成了現實”,但對網絡空間的治理無形中增加了成本。自媒體的表達方式和交流形式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時效性,但也存在著分散人們的注意力,傳播虛假信息的問題,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帶來新的挑戰(zhàn)。因此,要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就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深刻變化,主動融入到自媒體平臺,以形式多樣的表達方式傳遞正能量,講述中國故事,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搶占網絡傳播高地,真正掌握自媒體時代和自媒體空間的話語主動權。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專業(yè)人才是保障。當前,我國文化宣傳隊伍和教育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但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具體來說,在思想上,有的因循守舊、觀念落后,仍習慣于以舊方法解決新問題,不能與時俱進地利用新條件和新辦法;在工作上脫離群眾,有的以文件落實文件,用會議應付會議,沒有走向人民群眾進行調查研究,不了解人民群眾心之所想,致使工作開展效果不好;在方式方法上,有的急功近利,習慣于走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這些存在的問題,制約著新時代思想文化專業(yè)人才的建設,制約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效果。因此,必須要加強高素質的宣傳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ǎng)一批理想信念堅定、政治覺悟好、專業(yè)水平高、奉獻服務意識強的業(yè)務骨干。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人才隊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