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莎,段會霞,李秀婷,祁素芬,趙書娥
(1.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創(chuàng)傷急救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51;2.河北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統(tǒng)計學教研室,河北 石家莊 050017;3.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教務處,河北 石家莊 050051)
踝關節(jié)是人體重要的關節(jié)之一,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中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1],其面積較髖膝關節(jié)小,是距離地面最近的負重關節(jié),遭受暴力時不能及時得到緩沖,易發(fā)生骨折。隨著體育運動的開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踝關節(jié)的急性損傷逐年增加[2]。損傷后機體釋放炎性反應因子、蛋白酶類等物質,引起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關節(jié)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腫脹和疼痛,嚴重者出現(xiàn)皮膚張力性水泡,影響手術治療的進程,增加感染風險[3]。傳統(tǒng)的冰敷治療效果不理想,存在溫度時間不易控制、患者感受差、易發(fā)生凍傷等弊端,在常溫環(huán)境下冰袋表面形成的冷凝水珠可能會污染切口。循環(huán)加壓冷療裝置將冷療與加壓治療相結合,具有材料柔軟、冷療覆蓋面積大、溫度壓力穩(wěn)定等優(yōu)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軟組織損傷、關節(jié)置換圍術期及骨折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旨在觀察循環(huán)加壓冷療裝置用于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的早期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4月我院創(chuàng)傷急救中心收治的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6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7例,年齡18~63歲,平均(41.55±13.24)歲;其中單踝骨折20例,雙踝骨折8例,三踝骨折3例。試驗組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齡19~64歲,平均(46.58±14.00)歲;其中單踝骨折22例,雙踝骨折7例,三踝骨折2例。2組性別、年齡、損傷部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單純閉合性踝關節(jié)骨折;③受傷至入院時間≤12 h;④骨折部位無明顯傷口、皮膚破損及張力性水泡。排除標準:①對冷療過敏者;②長期服用止疼、鎮(zhèn)定及抗凝類藥物者;③踝關節(jié)明顯移位者;④有理解溝通障礙者;⑤合并糖尿病足、心力衰竭、急性靜脈炎、下肢血栓急性期、嚴重低蛋白血癥及凝血功能障礙者。
1.3干預措施 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guī)護理,抬高患肢,冰塊冰敷。將毛巾包裹的冰塊置于患側踝部,冰塊融化后及時更換,溫度不宜過低,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次20 min,除外患者22:00—次日6:00休息時間外,每2次間隔至少30 min。護士在冷療期間應加強巡視,注意踝部腫脹程度,觀察皮膚顏色、血供、感覺等情況,嚴防凍傷等冷療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試驗組在骨科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循環(huán)加壓冷療裝置持續(xù)治療。由護理人員設定冷療時所需的壓力、水溫參數(shù),裝置儲水桶內的水開始降溫,待溫度降預設溫度后,水泵將桶內的水經連接管送到冰袋內部,并交替進行高壓與低壓的循環(huán)(高壓與低壓均維持30 s),使冰袋和皮膚不斷地進行熱交換,從而達到持久降溫的目的。使用腳套包裹患肢,松緊以可容納患者一指為宜(腳套除腳底部無冷療效果外,能夠包裹患者整個足部及脛腓骨下端)。冷療溫度控制在8~10 ℃;高低壓間隔30 s交替循環(huán),高壓范圍45~65 mmHg(1 mmHg=0.133 kPa),低壓范圍0~15 mmHg。
1.4觀察指標
1.4.1患肢腫脹值 采用figure-of-eight-20法測量踝關節(jié)腫脹程度,該方法重復性及對變化的敏感性較好。測量方法如下:將患肢踝關節(jié)固定于特定的測量板上,維持踝關節(jié)跖屈20 °,以脛腓間溝、外踝尖端水平(約在外踝間和脛骨前肌中點)作為測量原點,向內跨過腳背纏繞腳底后跨過第五跖骨,繼而向后繞向內踝,穿過跟腱后方,繞行外踝至測量原點。研究人員在入院初次測量時要標注記號,以保證后續(xù)測量位置固定,減少誤差。測量體位均取仰臥位,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護士使用同款軟尺測量,于治療前和治療后24,48,72 h測量,同一時間段內測量2次,計算2次測量結果的均值得到腫脹值。腫脹值(cm)=患側踝關節(jié)周徑-健側踝關節(jié)周徑。
1.4.2疼痛評分 進行疼痛評估前,向患者解釋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卡的使用方法。1級:0分,無痛;2級:1~3分,輕度疼痛,可以忍受,不影響睡眠;3級:4~6分,中度疼痛,尚能忍受, 影響睡眠;4級:7~10分,重度疼痛,疼痛難忍,嚴重影響睡眠。告知患者根據(jù)主觀感受進行評分,醫(yī)護人員將分數(shù)記錄于研究表中。
1.4.3張力性水泡發(fā)生率 觀察2組術前皮膚情況,記錄張力性水泡發(fā)生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比較分別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患肢腫脹值比較 隨時間延長,2組患肢腫脹值均呈降低趨勢,試驗組患肢腫脹值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其組間、時點間、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 治療前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治療后72 h對照組 4.31±1.43 4.09±1.193.50±1.223.19±1.22試驗組 4.39±1.52 3.51±1.132.85±1.062.05±0.61組間 F值=4.098 P值=0.047時點間 F值=191.583 P值=0.000組間·時點間F值=21.797 P值=0.000
2.22組VAS評分比較 2組VAS評分呈降低趨勢,試驗組VAS評分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其組間、時點間、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各時點VAS評分比較 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of two groups at each time point 分)
2.32組張力性水泡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72 h后,試驗組張力性水泡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2組術前等待時間比較 試驗組術前等待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2組張力性水泡發(fā)生率比較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tension blisters between two groups (n=31,例數(shù),%)
組別 術前等待時間 對照組 5±2試驗組 4±2t值4.262P值0.000
骨折后導致的疼痛和腫脹與組織損傷、炎癥滲出等因素相關。損傷后早期(24~72 h)組織內會釋放組織胺、緩激肽等炎性介質,引起組織反應性及炎性細胞滲出;另外,損傷處毛細血管網破裂,血液及組織液滲入組織間隙,也會造成患肢腫脹[4]。由于皮膚彈性有限,腫脹后局部皮膚壓力增大,血管、淋巴管受壓,血液回流阻力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液體滲出增多,滲液在表皮與真皮之間的薄弱處積聚形成張力性水泡[5]。局部腫脹及張力性水泡等問題會影響治療的進程,嚴重者引起組織感染壞死、深靜脈血栓、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影響康復進程[6]。
冷療是骨科患者肢體損傷或手術創(chuàng)傷后常用的一種消腫止痛方法。該方法通過物理方式促進局部損傷組織內的毛細血管收縮,減緩血液循環(huán)速度,降低神經信號傳導和新陳代謝,進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水腫[2],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骨科患者圍手術期消腫鎮(zhèn)痛的治療中。研究表明,骨折后早期應用冷療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消除腫脹,術后也可繼續(xù)使用冷療技術,以緩解手術損傷軟組織帶來的腫脹不適[7-9]。
氣壓治療是通過氣囊按次序反復充放氣,對局部肢體和組織進行由遠端至近端的循環(huán)加壓,促進血液和淋巴流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組織液回流,達到預防血栓形成、減輕腫脹、改善疼痛的效果[10]。氣壓治療使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加, 能夠降低炎性產物對外周感受器刺激[11]。曹鳳等[12]將改良后的氣壓治療應用于腦卒中后并發(fā)肩手綜合征患者中,得出該方法能夠減輕患側肢體腫痛、增加肢體活動度的結論。趙錦秀等[13]在跟骨骨折患者早期軟組織腫脹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應用氣壓冰囊聯(lián)合中藥噴涂治療,患肢消腫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熊斌等[14]在跟骨骨折患者的圍術期,應用紅外線聯(lián)合氣壓治療,結果證實該方法有利于減輕腫脹、降低疼痛和術后切口愈合,明顯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和總住院費用。Winge等[15]通過回顧相關文獻得出相似結論,即氣壓治療對骨折后減輕水腫、疼痛和踝關節(jié)活動度有積極作用。
循環(huán)加壓冷療將2種方法進行聯(lián)合,維持肢體局部的低溫環(huán)境,通過對肢體的循環(huán)擠壓,達到更好的消腫治療效果。佟冰渡等[16]對100例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的研究表明,加壓冷療能夠有效緩解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腫脹及炎癥反應,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無創(chuàng)消腫治療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損傷早期試驗組患肢腫脹值及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可能與循環(huán)加壓冷療系統(tǒng)與患肢體表接觸面積大、貼合性好、冷療溫度及壓力持續(xù)并且恒定有關。本研究試驗組無張力性水泡發(fā)生,對照組僅6例患者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
本研究將加壓冷療系統(tǒng)應用于踝部骨折損傷早期,過程中沒有發(fā)生皮膚凍傷和神經損傷等與冷療相關的不良事件。在臨床使用前應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功能衰竭、皮膚感染、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足、紅斑狼瘡或惡病質等冷療禁忌證;對于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良、皮膚感覺異常、認知及言語功能障礙的患者,應用循環(huán)加壓冷療技術時應小心謹慎,重視患者的主訴及肢體溫度、感覺的變化。在加壓冷療過程中要注意掌握裝置的溫度、壓力及治療時間,維持裝置的正常運行,以確保獲得最佳治療效果。如患者出現(xiàn)皮膚瘙癢、頭暈、惡心、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降低甚至休克等應及時中止治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治療后叮囑患者臥床休息,注意保暖。在冬季使用冷療時要注意避免其他部位受涼,結合環(huán)境的溫濕度靈活選擇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循環(huán)加壓冷療的試驗組患者,其疼痛及腫脹程度均低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表明循環(huán)加壓冷療法能夠減輕局部軟組織腫脹,降低疼痛,且操作方法安全便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